蘇 亞
(蘇州科技城西渚實驗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會學”“教的法子還得根據學的法子”等教育理論。自“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提出以來,教學界開始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課堂不再是“填鴨式”“滿堂灌”的形式,教師順應潮流采用“啟發(fā)式”“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但是,教師把這些新的教學方法簡單地理解為“問答式”。所以,不管是在常規(guī)課堂上,還是在公開課上,我們見到的仍是“教師問,學生答”這樣循環(huán)往復的課堂結構。這樣的課堂,學生依然是被動學習、被動接受、被動理解,沒有真正進入課堂,沒有真正地“走心”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與“教學合一”產生了背離現象。
教材只是學習知識的工具。書本里匯聚了各種知識及規(guī)律,學習書本知識,能夠讓學生快速地增長見識,促進認知的發(fā)展。有些教師便“唯書”,學習書本知識,夯實基礎,通過書本認識世界。書本知識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生活有直觀的感受。教師應當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不是用書本去教學生一些知識、去認識世界,而是通過學生的認知經驗講解書本知識,這樣,教師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都是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個體在發(fā)展過程中主動地自我建構起來的。當教師停止灌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思考、去挑戰(zhàn)、去表達,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這時他們必定是興趣盎然的。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滿思維挑戰(zhàn)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斗志,此時此刻,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調動各種思維,嘗試各種方法。這一趟路程走下來,學生的知識掌握了,思維得到了訓練,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華,語文素養(yǎng)無形間也提高了。但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了話語權,仍然是課堂的主宰者,將準備好的知識以問答等方式傳授給學生,這樣的實踐就與“教學合一”相背離了。
目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較多,而學生的自評較少,評價主體較為單一。在一些教師眼中,還以考試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方式,學習成績好的、聽話的就是好學生,而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的、調皮不聽話的則是所謂的壞學生。目前仍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改進、激勵和發(fā)展的功能。這樣一來,就自動把學生分為“好、中、差”三類,以考試成績好壞來評價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種片面化的評價激勵著好學生,但是也讓后進生受到毀滅性的壓抑。體驗不到成功的學生,不僅成為不了學習的主體,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了極大打擊。
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要幫學生找到閱讀的“點”,以這個“點”為抓手,橫向拓寬面,縱向加強訓練,讓學生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都能習得一定的閱讀方法。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預測單元,在教第一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就要巧妙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預測方法,并在后面幾篇文章中進行鞏固練習,為今后課外閱讀打好基礎。
課堂上教會了學生學,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遷移,因此,要著力于學生的“學”。課堂上學生學的是量化的知識,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比如,每學期規(guī)定學生要讀一定數量的書,每個月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定時舉行小組爭霸賽。變換不同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從“讀”到“用”,相當于在書中走了一個來回,學習經歷了由輸入到輸出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語言能力、語感、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訓練,那么當學生再去學習書本知識的時候,他便不會覺得那么枯燥。
“教”“學”最終還是為了實踐,從實踐出發(f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在閱讀中習得表達方法,力求學生能夠獨立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敖虒W合一”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需要教師時時印刻在心中指導實際的理念。教學目標的設置、課堂流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作業(yè)的設置都需要以學生的認知為起點,以學生為圓心,一系列教學活動以圓周為軌跡來安排布置。課堂上的問題,教師不要急著解答,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探究的時間,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去尋找答案,自主實踐,發(fā)現問題,總結規(guī)律。
語文學習,簡單來說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不同的方法指向不同能力的培養(yǎng)。就拿讀和寫來講,讀是輸入,寫是輸出,讀是寫的基礎。輸入即為積累,學習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謂聚沙成塔、積流成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不斷積累,并把所學知識內化,才能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學習方法也要有所增加和更新。除此之外,學習語文還需要不斷進行課外閱讀,讀書要做筆記,有寫日記的習慣,等等??傊?,教師要不斷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學習語文的好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更輕松,學得更扎實。
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就沒有清晰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次,以學定教。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情,掌握學生的認知情況,比如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學生已有的知識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處在什么水平上。只有了解了學情,才能正確地知道“教什么”,從而有效地指導“怎么教”。教師備課時不僅要考慮“教什么”“怎么教”,還要考慮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以學定教是導學案的特點,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過度講解為主的課堂形態(tài),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發(fā)展,還能助推教師的成長。教師要根據學情及文本設計導學案,不僅要幫助學生厘清文章,還要提煉文章的表達方式或表現手法,更要對文本進行深入鉆研,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進行探究,進而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自主發(fā)現、自主運用。最后,注重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讀”的能力。一般的學科教科書學習的目的不是在文字上,而是文字表現的內容,語文便是語言文字的學科,需要教師主動關注文章的形式,適時地找準文章的訓練點,引導學生模仿寫作。
《禮記》中說:“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學生與教師的閱讀水平不盡相同,學生對閱讀的疑惑和反問促進教師進一步思考和研究,教師的教學水平在這樣的“磨煉”中不斷提升,又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能讓學生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各方面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