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淮北 235000)
《福爾摩斯先生》于2015 年上映,由美國著名導演比爾·康頓執(zhí)導,“老戲骨”伊恩·麥克萊恩等主演,講述了獨居鄉(xiāng)下的記憶已經(jīng)漸漸褪色的老年福爾摩斯和他的最后一件案件的故事。 有評論寫道:“這是一部關(guān)于智慧與智商、盛名與真實、故事與真實以及歲月流逝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故事。”
本片塑造了一個冷靜甚至冷酷、高智商卻低情商的福爾摩斯的形象,和經(jīng)典的福爾摩斯不甚符合,最后他明白情感的力量之后,終于變成一個平凡的老人,不同于柯南·道爾筆下那個理性的福爾摩斯。 本片的塑造手法包括經(jīng)典形象的破碎與重建、性格塑造的層層遞進、角色性格特點對比和多故事線匯合交叉增加人物立體度等。
本片從福爾摩斯的經(jīng)典形象開始,并逐漸將其解構(gòu)。 人們眼中的福爾摩斯是一個愛抽煙,總叼著煙斗,常年頭戴一頂獵鹿帽的男子,遠在日本的委托人初次見面就疑惑怎么他和書中說的如此不同。福爾摩斯去看以自己的生平作為基調(diào)別人改編的電影時總?cè)滩蛔@氣,并感到一絲失落。 而他本人也對此感到煩惱,甚至改變自己原有的形象去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冒牌貨”。 他本人的住址也并不在貝克街221B,而是在對面的大樓,這一切不過是華生為了保護他而使用的一種手段。 而直到暮年,和華生絕交數(shù)年之后,華生已離開人世多年之后,他才明白過來,與之和解,并且用這樣的辦法去保護那位委托人。
福爾摩斯到了暮年,也變得平凡起來,不同于華生描寫的那個總是機智、靈敏的偵探,不過是一個獨居鄉(xiāng)村,熱衷于養(yǎng)蜂的甚至有些難以相處的老人而已。 他的記憶正在慢慢褪色,而他想要牢牢抓住回憶,于是甚至背離自己的科學信仰,去日本尋找能夠使人重返年輕的植物。 在他找回記憶之后,他一個人在海邊看著石頭,對著空氣和華生、哈德森夫人等對話。 一個極盡理性的形象逐漸崩塌,而從那些崩塌的碎片中,成長出的是有人情味的終于豁然開朗的福爾摩斯[1]。
英雄遲暮,卸下光環(huán),也不過是個平凡的有血有肉的老人。 影片不僅顛覆了福爾摩斯的外貌形象,如他愛戴圓禮帽而不是鹿角帽、愛抽雪茄而不是叼煙斗,以及不住在貝克街221B。 影片更多的是對其性格的重塑,但這種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羅杰的影響下,他慢慢由理性變得溫情起來。
(一)虛構(gòu)和真實的轉(zhuǎn)變[2]。 影片多處顯示了主角對于虛構(gòu)的蔑視。 作為一個偵探,他需要的是理性、證據(jù)、思考、線索,全都是虛構(gòu)的反義詞,因此這種不屑也是理所當然的。 他認為虛構(gòu)毫無價值,于是對自己形象多次澄清,對于華生筆下自己形象的不滿,使其去看電影時對銀幕中自己形象感覺厭惡。 在委托人梅崎向他打探父親下落時,他表示自己未曾見過父親,他和自己的母親都被父親拋棄了。 除此之外,還有女主角安對主角說死者不遠,他們只是在墻的另一邊時,他對這種富有情感和傷感的話語并未作答。 最終安也臥軌自殺而死,到了墻的另一邊。 福爾摩斯最后在海邊的草地上,在自己的身邊擺上好多石頭,當作安、故友華生、哈德森太太等,與他們談話,大概是明白了安所說的話。
(二)理性和情感的更迭。 福爾摩斯年老后也開始恐懼衰老和死亡,他前往日本尋找重返年輕的植物,理性由于肢體和大腦的退化慢慢也失去控制力[3]。 在年輕時,他作為一名成功的偵探,善于用理性挖掘真相,卻不知理性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不知感情這種東西靠理性無法找到答案。 所以,他對安絕望的請求高傲地回應(yīng),他沒有情感,只有智慧為伴。 日本委托人在欺騙他來到日本后,詢問他父親的下落。 一開始福爾摩斯理性地告訴他,他的父親只是離開了。 但是后來,他明白華生對自己形象的改編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時,他決定寫下一封信,完美地編造出一個善意的謊言,并盡量沒有破綻。 他明白既然父親亦不會歸來,而母子二人已經(jīng)為這個謊言等待了半生,期待了半生,不如就讓這個謊言繼續(xù)下去。
(三)強勢與弱勢的變化。 本來福爾摩斯對女管家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這與他超然的智慧有關(guān)。 而對于羅杰的教育,他也占據(jù)上風,他的智慧吸引著同樣有些小聰明的羅杰,甚至羅杰在母親要搬到鎮(zhèn)上去時吼道:“我不想和你一樣,討厭自己平凡無聊的工作!”這也讓福爾摩斯一驚,意識到自己對于女管家的冷傲對她的傷害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他訓斥了羅杰。 之后,羅杰因為蜜蜂受傷時,他也因為歉意向芒羅夫人下跪,請求她的原諒,在這里強勢的福爾摩斯慢慢變得弱勢[4]。 在醫(yī)院,當醫(yī)生告知羅杰醒來時,兩人緊握對方的雙手,這種對立緊張的關(guān)系變成了相互扶持。 最后,福爾摩斯也舍棄了自己的財富,只為能夠留下芒羅夫人母子倆,并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
通過福爾摩斯對于虛構(gòu)和真實的態(tài)度的慢慢轉(zhuǎn)變,從完全理性到富有溫情的轉(zhuǎn)變,與配角之間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將主角的形象塑造得富有層次,讓一個逐漸衰老卻仍然富有自尊,一個富于理性但是慢慢接受感情,一個高傲卻能為了所愛低頭的儒雅老人的形象生動起來。 在這一系列轉(zhuǎn)變之中,主角對人性的神秘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他明白了,人性的復雜非理性可解,感情的空虛也非智慧可填補[5]。
(一)和羅杰的對比。 福爾摩斯和羅杰,一老一少,一靜一動,一個閱盡世事卻仍未參透人性,一個少不經(jīng)事卻溫暖純真。 蜜蜂是他們建立情感的紐帶,安的故事使他們的感情更進一步。 一開始,是福爾摩斯的智慧征服了羅杰,他對于養(yǎng)蜂的智慧吸引著羅杰,后來羅杰為蜜蜂的生死存亡所做的努力感動了福爾摩斯。 羅杰找到了黃蜂的巢穴,卻被黃蜂給傷害。 羅杰對于蜜蜂的珍愛使福爾摩斯驚訝,最終贏得了他的喜愛和信任。 羅杰的天真和堅持不懈使他能夠解開蜜蜂大面積死亡的謎題,卻讓他陷入危險,這讓福爾摩斯非常后悔。 福爾摩斯是在慢慢衰老,而羅杰正在慢慢長大,羅杰的活潑使福爾摩斯的衰老愈加明顯[6]。
(二)和芒羅夫人及安的對比。 芒羅夫人是一個沒有太多文化的寡婦,她愛著自己的孩子,卻并不能理解他。 不同于芒羅夫人,福爾摩斯受到羅杰的崇拜和愛戴,并理解羅杰的志向。 如果說主角是理性的代表,那么芒羅夫人就是情感的代表。 在羅杰受傷時,福爾摩斯只想著打電話,卻不通知芒羅夫人,他認為那沒有意義,他不明白情感對于一個孩子而言是大人支持的力量。 和小說不同的是,電影更溫和,小說結(jié)局中,羅杰死了,使得福爾摩斯在芒羅夫人面前的下跪更有說服性,更有力量。 在福爾摩斯解釋為什么沒叫芒羅夫人出門看羅杰時,她只說了一句“我是他的母親啊”。 福爾摩斯便沒有再說話,他在咂摸他一輩子也沒能明白的情感的意義。 安在劇中也是情感的代名詞,不同于芒羅夫人對于羅杰的愛。 安對于孩子的愛還有一層虛幻在之中,可是福爾摩斯卻無法回應(yīng)這種虛幻和縹緲,他無法理解這種感情[7]。
(三)和其他角色的對比。 華生在劇中沒有出現(xiàn),只是通過一個手的鏡頭表示他將安的手套藏在書桌的抽屜中,其他都是通過側(cè)面描寫,主要是福爾摩斯的敘述[8]。
電影中角色很少,可是卻都與福爾摩斯形成了一種對比,這種對比包括理性和感性、真實和虛幻之間。 前半生福爾摩斯過得太過認真、太過較真,直到暮年,才明白善意的謊言和情感的意義,重重對比使這個獨特的形象塑造得更鮮明、更生活。
《福爾摩斯先生》中有多條故事線,現(xiàn)實和回憶相交錯,將破碎但不瑣碎的回憶畫面修補起來,形成空間感和時間感的交錯,帶給觀眾的是與福爾摩斯先生感同身受的心路歷程。
故事由幾個小故事組成。 首先是安的故事,這像一個謎團一樣籠罩在福爾摩斯的心頭,也是他遠離大城市隱居鄉(xiāng)村的導火索。 在這之后,他與華生也再不聯(lián)絡(luò)。 可是這個謎團,福爾摩斯無法自己解開,他漸漸明白,靠理性、線索、證據(jù)、挖掘這些手段,他一輩子追崇的理性也無法解開,只有情感才能觸動他模糊的神經(jīng)和記憶。 情感具有偉大的能量,可以開啟他記憶之門。 情感是一種比理性更巨大的能量,能夠使人疑惑,想要不斷追尋藏在記憶深處的真實。 在他的小朋友羅杰的幫助下,福爾摩斯終于發(fā)現(xiàn)了那隱藏在他內(nèi)心深處的故事,這是現(xiàn)在和過去的交織。 而在解決了心底的疑惑之后,福爾摩斯慢慢釋懷,現(xiàn)在和未來開始交織,日本委托人梅崎的故事也畫上了句號。 而最后,他也明白了華生的用意,終于對過去的一切釋然。
這些故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線索——蜜蜂。 在一開始,羅杰望著車窗,還沒有動作,福爾摩斯便說道:“不要打他,那是黃蜂,不是蜜蜂?!绷攘葞拙?刻畫了一個冷淡、理性而富有洞察力的老人,這也是之后羅杰崇拜福爾摩斯的契機,也為后文羅杰被黃蜂蜇傷進行了鋪墊[9]。 在之后,養(yǎng)蜂成了羅杰和福爾摩斯之后的情誼聯(lián)結(jié)。 而最后,羅杰被黃蜂蜇傷,進了醫(yī)院,福爾摩斯看到后也并沒有告知芒羅夫人,而是叫了救護車。 在芒羅夫人的責備下,福爾摩斯放棄了他的驕傲,終于在垂垂暮年之時明白了感情對于人的意義。在與安見面時,那一只蜜蜂停在安的手套上,安并不害怕也沒有驅(qū)趕蜜蜂,兩人之間有著一種似有若無的氣息,如此恬靜。 蜜蜂也是福爾摩斯平靜生活的一種寄托,不知是出于對安的思念還是一種興趣,福爾摩斯熱愛養(yǎng)蜂,在鄉(xiāng)下的草場里養(yǎng)了許多蜜蜂,總是穿著養(yǎng)蜂人的衣服去看蜜蜂[10]。
在最后,他也終于面對了自己心中對于安的感情。 安是一個籠罩著憂郁氣質(zhì)的女性,她敏感、孤獨,在兩次喪子之痛后,選擇沉浸于音樂轉(zhuǎn)移自己的痛苦和思念,但丈夫卻無法理解,不僅限制她,而且自己親自甚至找到私家偵探去跟蹤安。 丈夫?qū)ψ约旱牟焕斫馐沟冒驳墓陋毟由羁?在安遇到福爾摩斯之后,他們的敏感和聰慧使兩個人的距離變得很近。 在一個小時的相處中,安提出了請求,希望自己和福爾摩斯這兩個孤獨的靈魂可以相互慰藉,福爾摩斯出于理性和職業(yè)道德的角度,拒絕的安的請求,并表示自己一生都孤獨,只有智慧得以補償。 以為找到希望的安看著這最后的火苗熄滅,面不改色地離去,只剩下那曾經(jīng)停留過小蜜蜂的手套在凳子邊。 她翩然離去,選擇了臥軌自殺。 但是華生在寫這個故事時,卻改編了很多。 福爾摩斯認為華生根本不理解自己,與之斷交,開始了孤獨的后半生,并在悔恨和痛苦中度過了三十多年,未曾與自己或他人和解。
這一個個小故事使用蒙太奇的方式不斷閃現(xiàn)閃回,將故事的迷霧層層撥開,仿佛是將福爾摩斯腦中的畫面展現(xiàn)給我們。 這樣一來,觀眾對人物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于他的糾結(jié)和痛苦感同身受。
《福爾摩斯先生》建立了一個并不典型的福爾摩斯的形象。 傳統(tǒng)形象的福爾摩斯理性而近于冷酷、充滿智慧而且觀察力敏銳,可是英雄暮年,他變得有那么些遲鈍,他的眼神渾濁、行動緩慢,與此同時他也慢慢地在改變,學會了溫情。 影片通過碎片化記憶的拼湊和層層遞進的故事脈絡(luò),塑造了一個溫暖但不失銳利的老偵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