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東南幼兒園 周夢潔
生活是一個精彩的舞臺,有著豐富的活動元素和游戲素材,對于幼兒來說,生活就是知識的來源。在新課改背景下,幼兒培養(yǎng)應以親近自然、親近生活為主要目標。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為幼兒培養(yǎng)活動的實踐與探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出,生活即教育。所謂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獲取知識的對象,生活教育就是人們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生活中進行。由此可見,生活元素對于教育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幼兒而言,生活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幼兒在生活中感知世界,在生活中學會技能。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為幼兒實踐活動指明了方向。日常幼兒培養(yǎng)中,教師應當在充分尊重幼兒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生活中探索方式,通過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各類實踐活動的開展,帶領幼兒體會生活,在生活中探索,領略生活的奧秘。
生活為幼兒培養(yǎng)提供了豐富的可用素材,而大自然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兒培養(yǎng)中,帶領幼兒探索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幼兒在活動中親近自然,能夠增強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提升他們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因此,幼兒園結合中班幼兒特點,開展了種養(yǎng)殖活動,通過帶領幼兒實踐探索,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綜合提升。
春天是種子萌發(fā)的季節(jié),在明媚的春光里,小草破土而出,樹枝萌發(fā)新葉……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激發(fā)著幼兒探索的欲望。那么在幼兒園種植園地或者班級的植物角,能夠種植什么樣的植物呢?什么樣的植物適合種植在植物角或者種植在室外的園地中呢?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而種植活動不僅是一種行為活動,更是一項思考活動,種下什么樣的種子,收獲什么樣的果實。因此,在種植之初,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開展種植預想,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力。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獲得了部分生活認知和經驗,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已有認知,結合自然植物,開展預想。幼兒可以通過探討和交流,討論種植在植物角的植物,植物角在室內,很少有陽光,什么植物最適宜種植呢?幼兒們經過商量、探討以及向家長汲取經驗,最終確定種植菌菇類植物。此時,教師可以組織“菌菇大搜索”游戲,由幼兒自主表達想要種植的菌菇的形狀、顏色和特點,有的幼兒在討論表達的同時,激發(fā)出了更加濃厚的想象力,并將他們的想象結果用生動形象和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繪畫表現(xiàn)出來,繪畫出了五顏六色的菌菇圖案以及自己種植菌菇的過程。在種植預想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調動了已有的認知和經驗,也激發(fā)了想象思維,通過熱烈的討論和交流,觸發(fā)了他們內心對于種植活動的暢想,從而更加期望去種植,更能夠享受種植帶來的樂趣和成果,最終不斷提升幼兒的想象力。
栽種的過程是較為短暫的,但養(yǎng)殖的過程卻是非常漫長的,要等待種子破土而出,要等待植物慢慢長大。而植物的成長過程也是種植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帶領幼兒觀察植物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開始和生命的發(fā)展,是探索自然、感受自然教育活動中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幼兒園種植活動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通過各種工具支持觀察過程與結果,并通過詳盡地記錄,真正將植物的成長過程刻進幼兒腦海里,使得他們獲得有效的認知和體驗。
觀察實踐活動是對植物生長過程的觀察和記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頻繁地觀察和記錄,能夠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所發(fā)生的不同變化,從微小的種粒逐步成長為成熟的個體,而在整個過程中,幼兒是觀察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和輔助者,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觀察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探討如何才能記錄植物的成長,有的幼兒覺得“可以將成長過程畫下來”,這是記錄植物的外形變化;有的幼兒覺得可以用雨點或太陽記錄當天的天氣,這是記錄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變化;還有的幼兒覺得可以用顏色做標記,這是記錄植物生長的一種方法……通過自主探討,幼兒形成了有效的觀察實踐方法,即可以用圖形圖畫來進行植物觀察,用標記表示自己的養(yǎng)殖操作,從而記錄植物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引導幼兒更加準確地開展記錄,幫助他們查看發(fā)現(xiàn)成果,教師可以給幼兒準備適量的測量工具,如微笑吸管、數字爬梯、記錄紙,同時鼓勵幼兒記錄植物生長的日期、天氣、澆水情況,還可以鼓勵幼兒創(chuàng)建植物畫冊,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更加生動和形象地幫助幼兒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從而通過記錄觀察到植物的變化,增強幼兒的發(fā)現(xiàn)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植物的養(yǎng)殖過程是自己親手動手實踐的過程,更是親近自然的最佳方式。無論是植物角還是幼兒園的植物園地,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的種植,都可以帶領幼兒去實際參與,這不僅能讓他們感受到種植過程中的快樂,體會種植的辛苦,更能夠促使他們在收獲自己種植的成果時,感受滿滿的豐收的喜悅。這種養(yǎng)殖體驗引導幼兒深度參與種植,自主開展養(yǎng)殖過程,能夠促進幼兒自主能力的極大提升。因此教師在種植主題活動中,可以鼓勵幼兒動手養(yǎng)殖,體驗養(yǎng)殖過程的快樂和艱辛,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將能夠自主開展養(yǎng)殖操作,從而提升探索自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比如隨著夏天的到來,幼兒園內的小菜園逐漸豐富了起來,各色各樣的植物,如茄子、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等茁壯成長,看著幼小的植物果實掛滿枝頭,幼兒會萌生保護果實的想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每天對植物進行觀察,看看有沒有小蟲、有沒有缺水、有沒有干癟或腐爛等,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植物的需求,通過澆水、捉蟲等養(yǎng)殖操作,或者是說服其他幼兒不在未成熟時采摘等,幫助幼小的果實健康地長大。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對果實的外形和變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黃瓜是長長的綠綠的,茄子是長長的紫紫的,辣椒尖尖的,番茄卻是圓圓的綠綠的,他們對未來果實的收獲有著美好的期望和暢想。通過體驗養(yǎng)殖的過程,幼兒不僅提升了對自然植物的認知,從外形到顏色,從形狀變化到顏色變化,都能夠較為全面地認識植物的神奇變化,同時,還能夠增強對勞動成果的珍視,以及對植物的愛惜,最終激發(fā)他們自主地去養(yǎng)護植物、探索植物,從而逐步增強自主能力。
種植活動最令人激動的時刻,就是采摘收獲果實的時刻,對于幼兒來說也同樣如此。采摘實踐不僅是幼兒體驗采摘的過程,也是他們感受豐收的喜悅情感的過程。經過辛苦的養(yǎng)殖和保護,自己栽種的果實終于成熟,要怎么確保果實更好地被摘下而不破壞果實呢?這是幼兒采摘實踐時最為關心的問題,因為他們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珍視來之不易的果實。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可能看過或聽過一些采摘方法,但很少有親身實踐過的,而有些果實長得較為結實,對于幼兒而言可能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夠摘下它們,因此,教師可以在采摘實踐中引導幼兒交流和探討,共同想辦法解決采摘的問題。
在采摘過程中通常會有幼兒無法獨立完成采摘的問題,又或者是幼兒在采摘過程中個體意識太強,不愿意與他人共同采摘,因此在幼兒無法獨立完成采摘過程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共同探討和交流如何順利采摘。有的幼兒可能想到借助工具,有的幼兒可能想到找其他幼兒一起共同采摘等,通過幼兒的探討和交流,他們能夠想到更多需要合作的采摘方法,繼而教師引導幼兒去實踐采摘過程。幼兒在采摘的過程中相互配合,比如菌菇的采摘,一個幼兒負責剪下菌菇,一個幼兒負責接住菌菇,甚至在采摘過程中還可以交換角色,讓幼兒都能夠體會到采摘的樂趣。在小菜園的采摘活動中,幼兒可以合力采摘番茄、茄子等,其他幼兒負責用菜筐接住果實,在相互配合中,采摘不僅快速地完成了,還有效地確保了果實的完好。通過采摘實踐,幼兒體會到了活動過程中合作的力量,從而在增進與同伴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他們的合作能力。
種植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活動過程能夠從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做一做的角度引導幼兒開展對自然的實踐探索,幼兒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交流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增強觀察、操作能力,增進自主和合作意識。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引導下,幼兒園教師應該充分挖掘種植活動所能夠帶來的教學效用,有效地利用生活資源,帶領幼兒體驗生活,感知自然,享受自然與生活帶來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