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第六小學 許黃安
關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符號意識”,主要是指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以及數學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認識和掌握,并能夠用符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表示,能夠利用數學符號完成一系列數學活動。由此可見,“符號意識”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時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也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以下幾種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
在提升學生對數學符號認識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模式,通過融入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增強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這章內容時,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倍”的認識,可以對數學符號進行充分利用。如用x表示一件具體事物,那么4x也就代表有4個這樣的事物,然后讓學生對“4x”這個數學符號進行思考:x能夠代表什么?4x又能夠表示什么呢?這時就有學生提出x可以表示教室的桌子數量,那么4x就表示x張桌子的桌腿數;又有學生提出x可以表示自己一天看故事書的頁數,4x就表示4天所看故事書的總頁數……這種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活躍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符號的親切感,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倍”的認識,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拉近學生與數學符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后續(xù)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
要想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還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明確數學符號實質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符號理解能力,進而使得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更進一步。
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所學知識點的有趣發(fā)展歷程引起學生對新數學符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對新公式進行自主探究。另外,有一些數學符號較為相似,但其本質含義并不相同,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數學符號進行對比來增強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這章內容的教學時,教師為了提升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可以將學生分組,引導學生對長方形及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如某組學生進行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15平方厘米的長方形是由15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組成,每行擺3個小正方形,擺5行就形成了一個長為5厘米、寬為3厘米的大長方形,而5×3正好等于15;如果每行擺15個小正方形,擺1行,就形成了一個長為15厘米、寬為1厘米的大長方形,而1×15也正好等于15,最終學生推測長方形的面積應該是長與寬的乘積。這時教師提出:如果將長方形面積比作S,長表示為a,寬表示為b,那么長方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表示呢?最后在學生的研究下發(fā)現:長方形公式能夠表示為S=a×b,并發(fā)現這樣記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更方便。
關于數學知識的表征方式,小學生接觸的就有很多種,比如符號表征、圖像表征以及文字表征等。為提升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多使用符號表征,使得學生的符號意識得到有效培養(yǎng),進而在數學學習中領悟到數學符號的無限魅力。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出一些將兩個乘數互換位置的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題,以此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發(fā)現的規(guī)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并進行解釋,有的學生寫出了“△×☆=☆×△”,也有學生寫出了“a×b=b×a”……不管哪種方式表示,最后的解釋都是相同的。
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對數學符號的認識,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嚴格要求學生對數學符號進行正確表達和書寫,并引導學生掌握使用數學符號進行數學活動的技巧,使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得到有效培養(yǎng),進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為其日后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