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宇 鮑金紅 畢天良
話國慶文化與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構建
曾紅宇 鮑金紅 畢天良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武漢 430074)
國慶文化包含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獲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紀念日和慶?;顒?,它彰顯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回顧與致敬,更承載著對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激勵與展望。弘揚國慶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認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度認知與認同。
國慶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時隔18年之后,又一次針對愛國主義教育,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其中提到要“抓住國慶節(jié)這一重要時間節(jié)點……,引導人們歌唱祖國、致敬祖國、祝福祖國,使國慶黃金周成為愛國活動周”[1]。國慶節(jié)是慶祝中華民族解放和新中國成立的重要節(jié)日,國慶文化記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偉大成就的艱辛歷程,彰顯著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價值和信仰。國慶節(jié)成為激發(fā)全民族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弘揚國慶文化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每一個節(jié)日都是特定文化的載體,每一次過節(jié)都是對其所蘊含特定文化的展演、傳播、弘揚和鞏固。國慶節(jié)也不例外,它確證了一個國家的成立,對內凝聚民族情感、高揚民族精神,對外展現、交流民族文化。在我國,國慶文化既是一種革命傳統(tǒng)文化,展現濃厚的中國革命精神,凸顯愛國、堅韌、不屈、斗爭、獨立、解放等價值追求;同時,還是一種時代文化,在中國革命精神的基礎上疊加了各個不同時代的內涵,反映時代精神,突出愛國、自強、創(chuàng)業(yè)、奮斗、奉獻、創(chuàng)新等價值目標。我們認為,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誕生的國慶節(jié),70多年來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見證著億萬人民為國家獨立、強盛、和諧和美麗而卓絕奮斗歷程,凝結著幾代人的歷史、傳統(tǒng)、習俗、價值觀念和精神意識,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國慶文化。
國慶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領導全體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其精神內核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蘊涵著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理想、愛國奉獻的赤子情懷,彰顯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和衷共濟、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信念。習近平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2]。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愛國主義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外在表現形式,但其根本屬性無論經歷什么,始終沒有改變。國慶節(jié)最初的設立既是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又借助紀念日的設立進一步凝聚起全國同胞的愛國熱忱。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國慶節(jié)的慶典儀式上一次次的集中展演,讓世界矚目,令舉國振奮,愛國主義在其中更是一次次得以激發(fā)與升華。
新時代弘揚國慶文化,既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獲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紀念和慶祝,亦彰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回顧與致敬,更承載著對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激勵與展望,有助于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在當代中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內在地包含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的認同,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
1. 弘揚國慶文化有助于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國家認同?!罢J同是人尋求自身本體性安全的結果”[3]524,對國家的認同亦是如此?,F代民族國家是在民族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政治與文化相結合的共同體,國家認同是個體基于共同的歷史記憶,共有的語言文化而產生的情感歸屬和對國家基本性質、制度和法律的理性認知。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國家,要形成對她的情感和認同,需要將之具體化,“國家是不可見的,它必須被人格化方可見到,必須被象征化才能被熱愛”[4]343,熱愛是認同生成的基礎,認同促進熱愛的鞏固和升華。弘揚國慶文化,正是對其精神內核的愛國主義強調和突顯?!罢_的國家觀可濃縮為愛國主義”[5],在當代中國,愛國的首要表現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認同和制度認同,即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等。
國家認同的核心首要是政治認同,認同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中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盵6]1950年10月1日第一個國慶節(jié),北京各界40余萬人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慶祝大會,凝聚了中國人民對新生共和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2019年的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中,民眾簇擁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五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巨幅畫像依次前行,便以突出政治人物的方式鮮明地表達出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歷程與對當下現實的高度認同。通過這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不斷提醒和強化中國人民心中對這一特殊日子所蘊含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認同。
國家認同還內在的包含制度認同,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認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fā)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7]。在70周年國慶節(jié)的“脫貧攻堅”游行方陣中,伴隨著“六年時間,八千多萬人脫貧”的解說詞,全國人民深刻地感受到這一中國脫貧史上的壯舉,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chuàng)造的,是人類社會難以想象的奇跡,進而深刻意識到建國70年來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遵循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取得的,這些成就通過國慶節(jié)的慶典儀式,尤其是群眾游行和國慶大閱兵中得到集中展示。人民身處這一氛圍,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自會從內心油然而生。
2. 弘揚國慶文化有助于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認同。學界認為,歷史觀或者歷史認同的建構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回顧具體的歷史事件,喚醒并強化人們的相關記憶。二是通過對革命烈士的回憶、緬懷,向英雄致敬,激發(fā)人們的情感體驗,實現歷史認同。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是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歷史回答。每年在紀念和慶祝國慶節(jié)時,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級黨政機關皆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邀請老紅軍、老戰(zhàn)士以及革命先烈的后人參加座談會,國家領導人發(fā)表重要講話、各大主流媒體通過專題報道、訪談、經典影片展映等方式或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建構了對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回憶,對英雄烈士事跡的緬懷,對新中國成立艱辛歷程以及對全國各族人民英勇不屈的奮斗精神的共同追憶。
在2019年建國70周年的國慶報道中,《中國青年報》的可視化報道《70年圖鑒和新中國一起“長大”》就關注了一位名叫“建國”的普通人,他與新中國一同出生,歷經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工業(yè)化建設,在而立之年投身改革開放,親歷北京奧運會、港珠澳大橋通車等,通過“大時代”下的“小故事”敘說方式,展現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國家與個人、歷史與現實交織的畫卷。在“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游行中,通過向老兵方陣的致敬,以及由“建國創(chuàng)業(yè)”到“改革開放”直至“偉大復興”的33個方陣,鮮明地傳遞了對開辟共和國歷程的奠基者的莊嚴禮贊,展示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非凡歷史。全國民眾迸發(fā)出激情昂揚的愛國熱誠,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如此,通過國慶節(jié)的相關活動設計,讓民眾將目光聚焦于個體的真實獲得感與可感知的社會公共利益,每一個個體的現實生存狀況在國慶儀式中得到共時性的集體表達,從而使得民眾在共情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崢嶸歲月的歷史認同。
3. 弘揚國慶文化有助于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文化是確定自我身份的手段和力量之源。正是存在對某種共有文化的認同,才使人們不至于迷失自我,并賦予日常的生活以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文化認同涉及特定的思維方式、文化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體現出一定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是一種從具體的社會生活中生發(fā)出來的精神凝聚力,屬于人們思想意識中最深層的心理層面。它不能僅依賴宏大抽象的文化敘事,而應植根于具體的、現實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場景和社會關系中,依靠共同的歷史記憶、集體經驗、文化符號等來實現?!敖柚w記憶,借助共享的傳統(tǒng),借助對共同歷史和遺產的認識,才能保持集體認同的凝聚性”[8]98。在某種意義上,集體記憶在文化認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著根本性作用?!皩τ诩w文化認同來說,共享的記憶和共同的命運感一樣,對其生存非常重要”[9]157??导{頓在《社會如何記憶》中把造成集體記憶的社會實踐分為兩類,“體化實踐和刻寫實踐”[10]3。國慶節(jié)因其相對固定的儀式性和群眾參與性,表現為一種有效的個體化實踐,國慶節(jié)期間,天安門廣場上“祝福祖國”的中心花壇,遍布城鄉(xiāng)的“歡度國慶”大紅燈籠,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每5年或10年一次的閱兵典禮,濃郁中國風的國慶招待會、7天的國慶假期等等都是蘊含著中國民眾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恰如霍布斯鮑姆所言,重復是保持與過去連續(xù)性的通道,通過這些文化符號的展演和傳遞,國慶節(jié)以其約定俗成的節(jié)日儀式活動,周而復始地喚醒并強化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情感共享,在最深層次形成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和心理上的文化認同,增強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
國慶節(jié)作為一種節(jié)日符號,既浸潤著中國人民對自己祖國忠誠、熱愛的深厚情感,又承載著在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體現出來的嶄新精神風貌和時代價值追求。在每一年國慶節(jié)的紀念和慶?;顒又校@一符號周而復始的出現,其蘊含的情感和價值也周而復始地在表達和傳遞。民眾身處于這一情感表達和價值傳遞的雙重場域,自然而然地激發(fā)出愛國熱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篳路藍縷的歷史征程、具有巨大優(yōu)越性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華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賦予全體中國人的強大精神力量,碰撞出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國家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等方面建構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當今時代,消費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身處標準化信息推送的民眾尤其是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局勢,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身份認同危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深入,各種社會思潮涌入國門,我們經歷了由一元思想指導到多元社會思潮與一元指導思想交流交融交鋒的過程。西方國家從未放棄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分化和西化中國的圖謀,他們借助互聯(lián)網和全球化大肆鼓吹“普世價值觀”,企圖在政治上弱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歷史虛無主義來否認黨史和國史。一些“偽馬克思主義者”假借馬克思主義之名,表面上批判腐敗、社會不公等社會問題,實質上卻是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在文化上,各種社會思潮借各種形式抨擊中華文化,諸如“中西醫(yī)和中西藥之爭”等,意圖從民族心理上弱化文化認同,消解中國的“根”和“魂”。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念的“拔節(jié)孕穗期”,缺乏對多元社會思想正確辨別的能力,同時又喜歡追求新潮,以標新立異來吸引關注,獲得認同。各類社會思潮利用青少年這一心理和個性特點,通過各種偽裝吸引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弱化他們對主流價值觀并進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史詩般的進步”,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強化了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商業(yè)和資本無孔不入,一些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的節(jié)日紛紛變成了“旅游節(jié)”和“購物節(jié)”,偏離了節(jié)日最初的本質和含義。在“假日經濟”推動下,一年一度的國慶節(jié)蛻變成了“黃金周”,各大商場進行打折優(yōu)惠,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渲染節(jié)日的商業(yè)氣氛,發(fā)布“旅游攻略”“飲食攻略”,調動一切資源和手段刺激大學生的飲食、旅游、娛樂等欲望?!凹偃战洕钡臎_擊嚴重弱化了對國慶文化中所蘊含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內核的情感體驗和認同。國慶文化蘊涵的主流價值“離散”,其所指向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及發(fā)展的歷史認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
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載體來呈現,慶?;顒邮羌o念國慶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表現。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縱觀歷次國慶節(jié)紀念活動,多由政府主導,體現國家意志,較多使用自上而下的政治動員和全媒體宣傳來強化民眾認同,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當然,在正式的國慶慶典之后舉行的軍民大聯(lián)歡和游園活動,營造了歡樂祥和的場景,能給人民帶來身處現場的心理體驗和集體記憶,但這種具有情感共享的狂歡會舉辦過少,更多的類似國慶招待會、天安門觀禮等活動形式則具有太強的“代表性”,對普通人民,特別是大學生而言,顯得“不接地氣”,距離遙遠。一些民間組織打著參觀紀念地的旗號進行商業(yè)謀利,嚴重影響了人民的情感和身心體驗,降低了參與者的熱情。再有,學校作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在相當長時間內卻很少能組織起符合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參與性和體驗感較強的國慶節(jié)紀念和慶?;顒?,導致青年學生缺乏主體參與感,無法從情感和心理層面融入這一重大節(jié)日。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提出要發(fā)揮傳統(tǒng)和現代節(jié)日的涵育功能,注重運用儀式禮儀,尤其強調利用國慶節(jié)這一重要時間節(jié)點。因此,應充分挖掘和弘揚國慶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和旗幟,理論不清容易造成行動上的無序和混亂。對國慶文化的理論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開放的姿態(tài)解決好當前國慶文化中面臨的理論研究缺乏深度、國慶文化內涵被消解、國慶慶祝形式單一等問題。向當代大學生闡釋清楚國慶文化的基本概念、內涵和作用。國慶節(jié)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將國慶文化的相關理論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通,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1]。
與此同時,還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以理論知識為依據,通過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廣泛參與和體驗社會現實生活”[12],將國慶文化相關理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導學生積極地踐行國慶文化的精神內涵,在親身體驗和點滴行動中感受國慶文化的精神內涵,并將之作為當代大學生踐行愛國主義的理論準則和價值追求,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文化與經濟的交融日趨加強,在促進文化交流的同時,經濟對文化的沖擊也愈加明顯。深挖國慶文化的內涵,防止假日經濟的沖擊和消解,是我們目前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當為、可為和應為之舉。
1. 深挖國慶文化精神內涵
國慶節(jié)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誕生,愛國主題貫穿國慶文化始終,并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實踐中得到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新時代的愛國主義,首先,強調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次,強調維護祖國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堅定地反對任何企圖分裂國家的意圖和行為,積極同疆獨、藏獨、臺獨和港獨作斗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再次,強調立足民族與面向世界,新時代國慶文化的內涵中還承載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任務,對內堅持民族特色,凝聚民族情感,對外樹立中國新形象,傳播中國新理念。
2. 深挖國慶文化的符號內涵
任何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都依賴于有關“節(jié)日符號”的展現,五星紅旗、國徽、國歌、閱兵游行等都是深入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國慶節(jié)“節(jié)日符號”。五星紅旗象征著在黨的領導下的民族大團結,國徽代表著自由和尊嚴,而國歌則代表著不忘國恥,居安思危。深挖國慶文化的“節(jié)日符號”內涵,宣傳和闡釋五星紅旗、國徽和國歌的來歷、含義和蘊藏的精神內核,在重大節(jié)慶活動和體育賽事中鼓勵民眾懸掛、揮舞國旗,讓國慶文化的符號內涵深入民心,防止市場和商業(yè)對國慶文化的過度侵蝕與消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3]62。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已經從只求“量”向“量”與“質”并重轉變,已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轉變。當下我們迫切需要創(chuàng)造、發(fā)展多種多樣的國慶文化活動來吸引更多民眾尤其是青年參與,提高國慶慶?;顒拥馁|量和吸引力。大眾的共同參與,是每一個節(jié)日存在和延續(xù)的基礎,通過共同參與,才能形成共享的集體記憶,才能具備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心理和情感基礎。不僅如此,“大學生對國家的感情、溫情和激情,關乎國家政治穩(wěn)定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國慶節(jié)正好能喚醒“大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意識”,并以“情感的力量去凝聚共識”[14],進而以行動去踐履,所以應創(chuàng)新國慶節(jié)的紀念和慶?;顒有问?,多渠道展示國慶文化的豐富內涵。2019年的70周年國慶節(jié)為此進行了較好的實踐創(chuàng)新,在“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活動中,各地各單位之間進行拉歌,激發(fā)了社會各界群眾的參與熱情;各大高校開展的“青春告白祖國”活動、紅色經典朗誦、快閃短視頻、自拍、高?;拥榷喾N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眾多大學生在互聯(lián)網上通過留言、互動、評論等方式,訴說因國家富強帶來的切身感受,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來傳播國慶節(jié)相關的歌曲和動漫視頻,利用AR、VR技術創(chuàng)造國慶文化交互式親身體驗,拉近彼此的時空距離,增強了主體參與性;國慶期間各大院線和電視臺展播經典紅色電影和優(yōu)秀紅色電視劇,放映具有濃郁時代特色、契合年輕觀眾興趣的主旋律優(yōu)秀國產影片,既滿足人們假期休閑娛樂需要,又營造良好的節(jié)日氛圍,且潛移默化地傳播和強化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國慶文化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程和成立以來的發(fā)展變化,突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展現了良好的國家形象。在多元社會思潮沖擊下,弘揚國慶文化有助于培育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增強大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認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從而建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度認同。
最后,感謝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研究”(項目編號:CSY21006)的資助。
[1] 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 [2019-11-12].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2] 習近平. 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J]. 中國人才,2013(21):5-7.
[3] 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的構成[M]. 李康,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4] 郭于華. 儀式與社會變遷[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 吳艾玲. 深刻認識“五個認同”重要意義[N]. 新華日報,2019-10-22(17).
[6] 邢利宇. 中國民主促進會介紹新中國國慶日、國歌的由來[EB/OL]. [2014-9-27]. http://www.cssn.cn/dzyx/dzyx_jxyx/201409/t20140927_1345199.shtml.
[7]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 人民日報,2019-11-1(1).
[8] 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 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和文化邊界[M]. 司艷,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 安東尼·D·史密斯. 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M].龔維斌,良警宇,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10] 保羅·康納頓. 社會如何記憶[M]. 納日碧力戈,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 鄧暉、葉樂峰. 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與會教師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 光明日報,2019-3-19(4).
[12] 曾紅宇. 民族高校加強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芻議[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12):203-206.
[13]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馬靜音,曹銀忠. 共生與互融:短視頻時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78-86.
National Day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ZENG Hongyu,BAO Jinhong,BI Tianliang
(School of Marxism,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Hubei,China)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Day includes the commemoration and celebration of the liberation and independence achieved by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s well as the review and tribute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 inspiration and prospect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future.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Day contribute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histor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ing people in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revolutionary culture,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ll of this may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 deep 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National Day culture,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identification
C957
A
1672-4860(2021)04-033–06
2021-03-10
2021-06-10
曾紅宇(1975-),女,漢族,四川自貢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發(fā)展。鮑金紅(1973-),女,漢族,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專家培育計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ZD21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儀式與認同:節(jié)慶文化中的價值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6YJA710002。
·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的建議,作者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