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高新區(qū)姜巷小學 王 蕓
“加減乘除”在寫作中的運用,讓學生從小掌握寫作的思路,明確寫作的要點;從積累到拓展,到運用,到修正,四個步驟缺一不可,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聯(lián)系構成完整的寫作指導過程,引導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品。
積累是高質量寫作的前提和基礎。
以小學中低年級為例,此階段學生識字量較少,理解能力也相對欠缺,因此,這一階段學生的寫作素材的積累要從教材入手,然后逐漸向周邊事物拓展。比如堅持課堂內外閱讀相結合的積累方式。尤其是在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拓展與文本相關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內容。比如識字課堂,低年級猜字謎識字是一項非常受歡迎的識字方式,在教材內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更多的傳統(tǒng)猜字謎游戲、猜字謎繪本等,讓孩子們在自主閱讀、自主游戲中獲得更多的識字技巧,同時也能夠掌握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
教師要減少條條框框的束縛,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從而高效完成寫作教學。
例如,在看圖寫話練習過程中,教師要一步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表達,在寫作過程中要將五要素表達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受。比如《貓和老鼠》看圖寫話:看看圖中的小老鼠在干什么?圖中出現(xiàn)了誰?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寫一下吧!簡單的幾句話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內容:主人公小老鼠是什么樣的動作、表情,內心感受是怎樣的?圖片中的大花貓又是什么樣的表情?他們之間會產生怎樣的對話呢?通過師生互動問答過程,逐漸引導學生養(yǎng)成寫作之前先觀察、先打腹稿的習慣。
通過師生互動、小組之間的討論交流,學生各自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接下來的寫作表達過程就簡單了很多。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提出的都是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沒有固定的正確答案,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自由選擇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比如,有的學生會說小老鼠半夜偷偷跑出來玩游戲,花貓告訴他小孩子不能玩電腦游戲;也有的學生說小老鼠學著大人的樣子查學習資料,突然看到了花貓,嚇了一跳等等。孩子們各種各樣的想法,在交流過程中表達出來,寫作的思路也在逐漸明確,那么接下來的寫作便會水到渠成。
內容的豐富也是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據(jù),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寫出內容豐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有一些困難,那么家長、老師的引導以及同學之間的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樣以“貓和老鼠”看圖寫話為例,通過上述步驟的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搭建了大致的寫作框架,那么接下來就是補充內容的過程,就是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應用積累素材的過程。
在內容填充的過程中孩子們開動大腦,想盡辦法讓自己的故事聽上去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有的孩子這樣寫道:大花貓張著血盆大口,露出鋒利的牙齒,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看起來嚇人極了……細致的觀察,簡練的語言,不僅描寫了貓和老鼠的外貌,同時也將它們的內心想法展現(xiàn)了出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這就是寫作的良好開端。
隨著年級段的提升,寫作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從寫作的字數(shù)到內容等都比低年級難度大,尤其是一些寫作能力稍差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湊字數(shù)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寫作過程啰哩啰嗦,表達的意思也不明確。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或者課后寫作練習中,引導學生學會言簡意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試著自己總結文章的主旨,然后針對總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針對性地引導總結,用簡單、生動、明確的話語表達出文本的含義。在多樣化的練習中,逐漸形成簡明扼要地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習慣。
總而言之,寫作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要與語文課堂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開展寫作指導活動,引導學生養(yǎng)成寫作習慣,提升寫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