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越溪實驗小學 錢菊香
把握古詩詞意境,了解作者情感是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難點,特別是審美方面更是薄弱,影響小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F(xiàn)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導致課堂教學過于機械化,無法讓小學生真正體驗古詩詞的意境與美好,導致其審美能力得不到提升。對此,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小學生的課堂審美引導,提高其審美能力和素養(yǎng),感受詩詞文化的魅力。
部分語文教師雖然能教授語文,卻在古詩詞素養(yǎng)方面有所缺陷,導致其在教學中無法完全展現(xiàn)古詩詞的魅力,難以對小學生開展有效的審美引導。另外,在重視度方面,部分教師以考試為基準,要求學生背誦、默寫即可,因而講解并不深入,也很難為學生創(chuàng)造意象教學。
語文教師對小學生的古詩詞修養(yǎng)評價多以作業(yè)、考試形式進行,這兩種模式比較固定,內容簡單,只需要背誦記憶即可。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很少花費時間引導學生審美,導致學生審美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自然難以領悟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與內涵。
古詩詞的字數(shù)較少,但情感豐富,因而在表達上更為內斂,在講完遣詞造句后,需要讀者細細推敲才能理解其中意味。比如,在學習《塞下曲(夜黑雁飛高)》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先介紹一下作者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另外,在引入課題方面,教師也可以借助作者盧綸的其他詩詞來進行: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盧綸的《塞下曲(其二)》嗎?有哪位同學能背誦一下呢?然后找舉手的學生背誦一下,之后教師接著說:盧綸是唐代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豪邁雄壯,給人一種英雄激情之感。但大家知道嗎?盧綸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人生和仕途并不順利,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抑郁低迷,反而在邊塞生活時面對邊塞景象寫出很多粗獷豪放的詩句,這首就是其中之一。教師這樣一步步地深入引導,能增強學生審美,提高其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增強古詩詞素養(yǎng)。
不同的古詩在寫作特點上有所不同,比如,寫景類古詩是作者通過對周圍景物的描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其側重點是景色的意境、意象,很容易抓住詩詞內涵,增強學生的理解。例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就提到落月、烏啼、霜、漁火等景色,這些景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意境濃郁的景色,讓人深受感染,仿佛身臨其境。而“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寂寞也讓人深深感受到在外之人思鄉(xiāng)的情感。這種融情于景的古詩不僅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江南夜景,也抒發(fā)出作者的真情,可謂是意境、意象氣息濃郁。教師可以抓住這些詩句的特點,引導學生去歸類、分析,然后從情境中提高審美,增強對作者情感的把握。
古詩詞教學僅簡單地講解詩詞是很難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韻味、感受詩詞之美的,教師必須要借助其他手段豐富教學方法,讓小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文化底蘊得到積累,這樣才能激發(fā)興趣,才能提高審美素養(yǎng)。比如在學習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興趣:大家知道誰是納蘭性德嗎?教師接著啟發(fā):納蘭性德,他出身滿族貴族,因為性情使然,在三十一歲時離開人世。納蘭性德的一生很短,但卻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這首《長相思》是他到邊塞打仗監(jiān)軍時寫下的詩詞,表達了自己身在征途卻心系故鄉(xiāng)的情感。之后教師將百家講壇中《納蘭容若心事有誰知》的視頻片段播放給學生看,引導學生拓展,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情感,并深入體會詩詞中的意境,最終增強自身的審美鑒賞,提高詩詞素養(yǎng)。
對小學生進行審美引導,不僅是教師開展古詩詞教學的目的,也是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每一首古詩詞都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有在充分了解作者情感,產生代入感的情況下,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才能促進自己與詩詞的情感、意境、精神產生共鳴,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