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猶將爝火照琴弦

2021-11-22 00:57黃德海
山花 2021年11期
關鍵詞:金克木讀書

黃德海

1912年,金克木出生。這個時間點,客觀意義上沒有經(jīng)過清朝,或者籠統(tǒng)說,沒有經(jīng)過封建時代。不過,近代中國變化萬端,前代往事并不隨風而逝,仍然會給后代造成重大影響。抗戰(zhàn)之前,金克木自言,留下了“五次革命失敗的精神壓抑”——“戊戌”“辛亥”“五四”“北伐”“九·一八”。此后,則起碼有“‘七七抗戰(zhàn),一九三九年歐戰(zhàn),一九四一年德國攻蘇聯(lián),日本打美國”??箲?zhàn)勝利之后,時代步入另外的軌道,基調變得昂揚。

到1970年代中期,他“不讀書已有十年,除工作需要外不讀別的書已有二十多年”。恍若隔世后再來讀書,無論舊學還是新知,全成了似曾相識,不得不重新開始。摸索過程中,積習難改,金克木不禁又拿起了筆,“隨手寫下一點小文,試試還會不會寫十幾年或幾十年前那樣文章”。生疏是每個人的天敵,即便天賦(Ethics)過人,開始寫出的一批文章,金克木的感覺是,“筆也呆笨,文也不好”。用1983年自題《印度古詩選》的話來說,“人世蹉跎余太息,難將爝火照琴弦”。

這次重新開始,金克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岸兰o七十年代末期,我發(fā)現(xiàn)自己身心俱憊,確已步入老境,該是對自己而非對別人作檢查、交代、總結的時候了。于是我從呱呱墜地回憶起,一路追查,隨手寫出一些報告?!边@些作品記事為主的,有《舊巢痕》(寫于1979至1981年間)、《難忘的影子》(1984年完成)、《天竺舊事》(寫于1981至1984年間),從懵懂童年寫到壯年的印度歲月;論學為主的,則是《印度文化論集》(1981年編定)、《比較文化論集》(1983年編定)和《舊學新知集》(1985年編定),以印度語文為中心擴展出去。

以上,仍然不是這次重新開始的全部?!澳鞘瞧呤甏?,他身體還可以,每天從蔚秀園走到東校門附近的教師閱覽室去看新書和雜志?!贝笊w了新圖書館后,金先生便天天去新館,不但閱讀印度學方面的書籍,還閱讀大量西方各種新的學術思潮方面的書籍,例如符號學、信息學、比較人類學等等。他見到我,又開始滔滔不絕地跟我談起這十年國外印度學發(fā)展的情況,告訴我要關注哪些領域的研究,選擇課題等等。”從郭良鋆《師恩如海深》這段文字,約略可以知道金克木《藝術科學叢談》(1984年編定)社科新知的來源。雖然金克木后來自稱,“我只是打了個旗幟,或者說鉆了個空子,搶先講了一些別人還沒講的話……淺嘗輒止而已”,其實已得風氣之先。

三種說法合起來,差不多可以看到,金克木是如何重新開始讀書寫作的。一面是董理舊學,把自己跟印度文化相關的思考較為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很快就不局限于印度了);一面是吸收新知,重走自己中斷了多年的“預流”之路(補課式的學習結束后立刻自出機杼);一面是結合實際經(jīng)歷,探究自身思想的來路并琢磨可能的局限和去處。新知濟以舊學,紙上學問驗之躬行所得,加上筆越來越靈動多變,這才有了1980年代中期的三篇精妙文章——1984年的《“書讀完了”》《讀書·讀人·讀物》,1986年的《談讀書和“格式塔”》——爝火復燃,琴弦上響起不絕的鏗鏘之音。

1912年,時代發(fā)生巨變,留學在外的陳寅恪短暫回國,拜訪比自己大近三十歲的父執(zhí)夏曾佑。夏曾佑跟他說:“你是故人之子,能從國外學了那么好的學問回來,很值得慶賀。我自己則只能讀中國書,外國書看不懂。不過,近來已覺得沒有書可讀了?!边@話難免讓人吃驚。不過,更讓人吃驚的還在后面,不妨先來介紹一下夏曾佑。夏曾佑長魯迅近二十歲,民國后一度是他教育部的上司。一向謹慎贊賞別人的魯迅,這樣說到過夏曾佑:“只要看他所編的兩本《中國歷史教科書》,就知道他看中國人有怎樣地清楚。”

如此清楚中國情形的人,居然說出中國書無可讀的話,陳寅恪當然有些困惑,“中國書浩如煙海,何以沒有書可讀了?”時過境遷,陳寅恪跟人提起此事,“表示自己也到了無書可讀的地步。他說,其實中國真正的原籍經(jīng)典也只不過一百多本,其余的均是互為引述參照而已”。寫下這段軼事的人是陳寅恪的姻親俞大維,講完這故事,不知是故意還是無心,他不無遺憾地表示,“可惜,我當時未問他是哪一百多本? ”

這問號是個顯而易見的縫隙,有好奇心的讀書人難免會揣測,這一百多本書究竟是什么?1984年,小陳寅恪二十多歲的金克木寫《“書讀完了”》,開頭提到的,正是這段掌故。接下來,金克木問:“中國古書浩如煙海,怎么能讀得完呢?誰敢夸這??冢渴钦f胡話還是打啞謎?”興致既來了,當然不妨猜猜看——雖然半遮半露:“一個讀書人,比如上述的兩位史學家,老了會想想自己讀過的書,不由自主地會貫穿起來,也許會后悔當年不早知道怎樣讀,也許會高興究竟明白了這些書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倒相信那條軼事是真的。我很想破一破這個謎,可惜沒本領,讀過的書太少?!?/p>

如果不是無事生非,重猜這個謎,肯定是因為時代又有了巨大的變化。具體到寫《“書讀完了”》的1984年,則有文章中提到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意義的鼎革:“人的眼界越來越小,同時也越來越大,原子核和銀河系仿佛成了一回事。人類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了解也像對生物遺傳的認識一樣大非昔比了。工具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電子計算機侵略人文科學這樣的話?!瑫r,控制論、信息論、系統(tǒng)論的相繼出現(xiàn),和前半世紀的相對論一樣影響到了幾乎是一切知識領域??梢哉f今天已經(jīng)是無數(shù)、無量的信息蜂擁而來,再不能照從前那樣的方式讀書和求知識了。人類知識的現(xiàn)在和不久將來的情況同一個世紀以前的情況大不相同了?!边@種巨變的壓力之下,讀書方式不得不因時而變。

不用說層出不窮的新書,即便是到19世紀末為止的幾千年的古書,對世界上大部分求學者來說,“要求一本一本地去大量閱讀,那幾乎是等于不要求他們讀書了……甚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本世紀的書也不能要求他們一本一本地讀了。即使只就一門學科說也差不多是這樣”。具體到中國,“‘五四以前的古書,決不能要求青年到大學以后才去一本一本地讀,而必須在小學和中學時期擇要裝進他們的記憶力尚強的頭腦;只是先交代中國文化的本源,其他由他們自己以后照各人的需要和能力閱讀”。仔細琢磨,金克木果真是老婆心切。

無論怎樣談論必讀書,只要是有志之作,其實都是尋求一種閱讀系統(tǒng),“文化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結構、有系統(tǒng)的。過去的書籍也應是有條理的,可以理出一個頭緒的”。然而這系統(tǒng)并非萬世一系,卻是因時而變,或者說,后來者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時代的閱讀系統(tǒng)。新時代的系統(tǒng),“不是說像《七略》和‘四部那樣的分類,而是找出其中內容的結構系統(tǒng),還得比《四庫全書提要》和《書目答問》之類大大前進一步。這樣向后代傳下去就方便了”。

緊接著,話題繞回到夏曾佑對陳寅恪說的那番話。在金克木看來,這謎語的關鍵,是他們“看出了古書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頭緒、結構、系統(tǒng),也可以說是找到了密碼本。只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累積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則說必備的知識基礎”。除此之外的其他書,照陳寅恪的說法,不過是“互為引述參照而已”。

原則性問題既明,下面就是具體的書單。國外部分,西亞提出一部《古蘭經(jīng)》,“沒有《古蘭經(jīng)》的知識就無法透徹理解伊斯蘭教世界的書”。西方則首推《圣經(jīng)》,“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沒有《圣經(jīng)》的知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法讀懂西方公元以后的書……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書與《圣經(jīng)》無關,但也只有在《圣經(jīng)》的對照之下才較易明白”。除此之外,思想方面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兒、狄德羅、培根、貝克萊、康德、黑格爾,文學上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加上一部《堂·吉訶德》。中國古書,思想方面是《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十部書若不知道,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里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于體會”。史書真正提到的是《史記》和《文獻通考》,文學則特為提出一部《文選》。

雖然提到的書沒有上百種,可數(shù)量也并不少,還有一些閱讀難度極高,恐怕要花數(shù)年工夫才能通讀。一個書單最后變得累贅不堪,肯定會阻礙人進入,最終變成大而無當?shù)臄[設。金克木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隨后給出了合理建議。外國書,“不必讀全集,也讀不了,哪些是其主要著作是有定論的。哲學書難易不同;康德、黑格爾的書較難,主要是不懂他們論的是什么問題以及他們的數(shù)學式分析推理和表達方式。那就留在后面,選讀一點原書”。中國古書也不必每人每書全讀,如《禮記》中有些篇,《史記》的《表》和《書》,《文獻通考》中的資料,不妨翻過。剩下的部分,除《易》《老》外,“大半是十來歲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菰锊糠挚梢曰^去。我國古人并不喜歡‘抽象思維,說的道理常很切實,用語也往往有風趣,稍加注解即可閱讀原文。一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這樣算下來,通讀這些書“花不了多少時間,不用‘皓首即可‘窮經(jīng)”。

通讀好比把飯吃進肚里,這些濃縮了人類智慧的書,怎么消化呢?用金克木的話說,要怎樣既觀其大略,又探驪得珠呢?他給出的建議是,“不要先單學語言,書本身就是語言課本……讀書要形式內容一網(wǎng)打起來,一把抓”。與此同時,每種書其實最好有過來人的特殊引導,因此需要入門向導和講解員:“現(xiàn)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動活潑,篇幅不長,能讓孩子和青少年看懂并發(fā)生興趣的入門講話,加上原書的編、選、注。原書要標點,點不斷的存疑,別硬斷或去考證;不要句句譯成白話去代替;不要注得太多;不要求處處都懂,那是辦不到的……有問題更好,能啟發(fā)讀者,不必忙下結論?!彪y得的是,金克木不只是呼吁倡導,他自己也動手寫下很多這類文章,《讀〈西伯戡黎〉》《兵馬俑作戰(zhàn)》《重讀“崤之戰(zhàn)”》等都是。另有《談談漢譯佛教文獻》《怎樣讀漢譯佛典》兩篇,既指出了漢譯佛教的重要經(jīng)典,又是能引發(fā)興趣的入門講話。

從上面的所列之書不難看出,單純讀中國書,早已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蛟S自漢代佛教傳入之后,我們就已經(jīng)不得不跟外國書生活在一起了。明代西學大量傳入之后,這一“不得不”更加變本加厲,有識之士除消化理解之外,還要思考不同文化的貫通之道。金克木向來重視“通”,他的很多文章體現(xiàn)了“通”的特質,而《讀書·讀人·讀物》,則全篇都是一個“通”字。

文章開頭,仍然是對時代的判斷?!皳?jù)說現(xiàn)在書籍正處于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硅片就可包容幾十萬字的書,幾片光盤就能存儲一大部百科全書;說是不這樣就應付不了‘信息爆炸……”盡管載體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書是知識的存儲器,若要得知識,書還是要讀的”。時移世易,讀書方式也要隨之變化,“讀法不能是老一套了”。

接下來,金克木自陳讀書經(jīng)驗,竟然是讓人難以置信的“少、懶、忘”。先是“少”,“我看見過的書可以說是很多,但讀過的書卻只能說是很少;連幼年背誦的經(jīng)書、詩、文之類也不能算是讀過,只能說是背過”。再是“懶”,“我是懶人,不會用苦功,什么‘懸梁‘刺股說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讀不了幾個小時的書,倦了就放下。自知是個懶人,疲倦了硬讀也讀不進去,白費,不如去睡覺或閑聊或游玩”。然后是“忘”,“我的記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擔心讀的書若字字都記得,頭腦會裝不下;幸而頭腦能過濾,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記住了”。這番話由精通數(shù)門外語的金克木說出來,大有凡爾賽的嫌疑,也就怪不得有人會認為是講笑話了。不過,這三個字里面隱含著很有意味的內容,“讀得少,忘得快,不耐煩用苦功,怕苦,總想讀書自得其樂”?!白浴焙汀皹贰笔谴苏Z核心,也幾乎是讀書的最優(yōu)路徑選擇。

及至寫文章的當時,金克木又多了一條經(jīng)驗,“這就是讀書中無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還多些”。這方法源于小時候習字,大人提醒要注意“分行布白”,“書法家的字連空白一起看。一本書若滿是字,豈不是一片油墨?”因此,老年讀書,金克木“就連字帶空白一起讀,仿佛每頁上都藏了不少話,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說過:‘當于無字處求之。完全沒有字的書除畫圖冊和錄音帶外我還未讀過,沒有空白的書也沒見過,所以還是得連字帶空白一起讀?!边@意思,或許也可以用他后來所謂的“讀書得間”來表達:“古人有個說法叫‘讀書得間,大概是說讀出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于無字處看出字來。其實行間的空白還是由字句來的;若沒有字,行間空白也就沒有了?!艜徒駮?,空白處總可以找出問題來的。不一定是書錯,也許是在書之外,總之,讀者要發(fā)現(xiàn)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不是專挑錯。”

從有字的部分讀出無字的部分,一本書就此連通,從有限變成了無限。這還只是書本之內的“通”,緊接著,金克木便說到了書本之外的通,“我讀過的書遠沒有我聽過的話多,因此我以為我的一點知識還是從聽人講話來的多。其實讀書也可以說是聽古人、外國人、見不到面或見面而聽不到他講課的人的話。反過來,聽話也可以說是一種讀書。也許這可以叫做‘讀人”?!白x人”,甚至不只是會說話的大人,不會說話的孩子也可以是讀的對象。“我身邊有了個一歲多的小娃娃。我看她也是一本書,也是老師。她還不會說話,但并不是不通信息。我發(fā)現(xiàn)她除吃奶和睡覺外都在講話?!祛佊^色能力很強,比大人強得多。我由此想到,大概我在一歲多時也是這樣一座雷達,于是仿佛明白了一些我還不記事時的學習對我后來的影響?!?/p>

這個“不記事時的學習”,不妨以他的學說話為例?!拔页錾鷷r父親在江西,我的生母是鄱陽湖邊人,本來是一口土音土話,改學淮河流域的話。但她所服侍的人,我的嫡母是安慶人,所以她學的安徽話不地道……那位嫡母說的也不是純粹安慶話,雜七雜八?;氐嚼霞液?,鄰居,甚至本地鄉(xiāng)下的二嫂和三嫂都有時聽不懂她的話,需要我翻譯。她自己告訴我,她的母親或是祖母或是別的什么人是廣東人,說廣東話,還有什么人也不是本地人,所以她的口音雜。我學說話時當然不明白這些語言區(qū)別,只是耳朵里聽慣了種種不同的音調,一點不覺得稀奇,以為是平常事。一個字可以有不止一種音,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說法,我以為是當然。很晚我才知道有所謂‘標準說話,可是我口頭說的話已經(jīng)無法標準化,我也不想模仿標準了。”我猜,幼時接觸的復雜方言,可能對金克木后來學外語有很大影響,也是他“讀人”法的早期應用。

“讀書”的可見信息量最多,可以充分提取并推敲行間空白?!白x人”的可見信息量大大減少,需要即時反應以從隱約中提煉出有效成分?!白x物”則更進一步,信息場幾乎全部封閉,需要人用特殊的方式打開?!拔铩笔且环N比人和書更古老的存在,“讀物”則是更深入的連通方式。“我聽過的話還沒有我見過的東西多。我從那些東西也學了不少。可以說那也是書吧,也許這可以叫做‘讀物。物比人、比書都難讀,它不會說話;不過它很可靠,假古董也是真東西?!蔽闹?,金克木講到自己在印度時“讀過”的小石頭、四獅柱頭,在山西云岡看過的石窟佛像,幼時見過的《大秦景教流行碑》,讀下來有懂有不懂,卻每有所得,覺得“應當像讀書一樣讀許多物”。

讀書就是讀人,讀人就是讀物,反過來,讀物也是讀人,讀人也是讀書。這種讀書知世法,破掉了認識的壁壘,世界觸處連通,“到處有物如書,只是各人讀法不同”。只是,因為信息場封閉,“物”并不那么好讀,誤解、曲解和不解所在多有?!凹幢闶菚械摹镆膊灰鬃x。例如《易經(jīng)》的卦象,乾、坤等卦爻符號,不知有多少人讀了多少年,直到十七世紀才有個哲學家萊布尼茲,據(jù)說讀了兩年,才讀出了意思。這位和牛頓同時發(fā)明微積分的學者說,這是‘二進位數(shù)學。又過了兩百多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才出來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用上了我們的祖宗畫八卦的數(shù)學原理?!辈环吝@么說,思路越開闊,連通的世界越大,遇到的困難也就越多,也才能拒絕任何輕而易舉即可獲得認知的想法,冷峻地認識到,“物是書,符號也是書,人也是書,有字的和無字的也都是書,讀書真不易??!”

《“書讀完了”》談的是對基本典籍的選擇,《讀書·讀人·讀物》講的是用讀的方式把身經(jīng)的世界連通起來,前者易簡,后者變易,均為高明的讀書之道。然而,漢代的東方朔可以吹噓自己“三冬,文史足用”,唐代的杜甫能夠說“讀書破萬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氣了。因為印刷術普及,印書多,再加上手抄書,誰也不敢說書讀全了”。現(xiàn)代人讀書負擔更大,“不但要讀中國書,還要讀外國書,還有雜志、報紙,即使請電子計算機代勞,我們只按終端電鈕望望熒光屏,恐怕也不行。一本一本讀也不行,不一本一本讀也不行??偠灾亲x不過來。光讀基本書也不行:數(shù)量少了,質量高了,又難懂,讀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礎不行,還得蓋樓房”。因此,熱愛讀書的人不禁要問,“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么讀?”這正是《談讀書和“格式塔”》要解決的問題。

1890年,“格式塔”由奧地利心理學家艾倫費爾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首先提出,“這個詞作為一個術語,指的是整體性的‘形(完形)。這不好翻譯,因此各國幾乎都直接用德文原詞‘格式塔(Gestalt)而不翻譯”。在金克木看來,“所謂‘格式塔或‘完形,在中國話(漢語)中,可以說為‘相;所以用‘格式塔觀點研究可以說是‘定相,簡單說就是認其‘相貌。這是觀其整體,而不是僅僅用分析和綜合之類的方法。大概可以說是定性、定量之外的‘定相。其實這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常用的觀點,特別是在美學傳統(tǒng)中更為常見。古時人的許多說法和想法都是由觀其‘相而來的,可以說是‘格式塔式的。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說白了,“格式塔”是把被分析綜合撕碎的一切重新聚合起來的一種方式,“二十世紀有不少哲學家和科學家探討這個望其整體的問題,不過不是都用這個術語”。

找到了中國傳統(tǒng)可以與外國術語溝通的詞,金克木很快就用到了讀書上來?!拔矣X得最好學會給書‘看相,最好還能兼有圖書館員和報館編輯的本領。這當然都是說的老話,不是指現(xiàn)在的情況。我很佩服這三種人的本領,深感當初若能學到舊社會中這三種人的本領,讀起書來可能效率高一點。其實這三樣也只是一種本領,用古話說就是‘望氣術。古人常說‘夜觀天象,或則說望見什么地方有什么‘劍氣,什么人有什么‘才氣之類,雖說是迷信,但也有個道理,就是一望而見其整體,發(fā)現(xiàn)整體的特點?!卑褜儆诿孕欧懂牭目聪?,轉化為迅速判斷整體的讀書法,像煉丹術轉為化學,占星術轉為天文學一樣,有巫術和科學的根本區(qū)別,卻也有深處相通的成分,“不論是人還是地,確實有一種‘格局(王充說的‘骨法),或說是結構、模式”。

金克木幼年曾自學過占卜,后來總結說,“中國的占卜很復雜。簡單化來說,不外兩條線。一是構成一個符號體系,從符號關系中由此知彼。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干支的對應排列組合(‘納音)是基本符號體系。先天太乙神數(shù)、大六壬、奇門遁甲、‘文王課、鐵板神數(shù)、星命‘子評、麻衣相法、‘堪輿羅盤等等均屬于這一類。帶有偶然性、機動性以至欺騙性的拆字、抽簽、扶乩、圓光、圓夢、黃雀銜字等不屬于正宗占卜。這正宗占卜一類是把偶然的一點符號納入全符號系統(tǒng)而考察其關系變化?!卑雅既坏姆柤{入全符號系統(tǒng),需要占卜的人記住排列組合的條件和變化,理解結構關系并認清條件的主次和變化,因此發(fā)現(xiàn)整體的特點并辨認某符號的特殊性。移用于讀書,就是上面說的給書“看相”,似乎神乎其神,內里卻是清明的理性。

除“看相”之外,金克木還提到了圖書館員的本領,這也跟他自己的經(jīng)歷有關。金克木曾于1935年至1936年間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管借書還書,“那不到一年的時間卻是我學得最多的一段。書庫中的書和來借書的人以及館中工作的各位同事都成為我的老師。經(jīng)過我手的索書條我都注意,還書時只要來得及,我總要抽空翻閱一下沒見過的書,想知道我能不能看得懂?!页5街形暮臀魑臅鴰熘腥ゲt望并翻閱架上的五花八門的書籍,還向庫內的同事請教。……書庫有四層。下層是西文書,近便,去得多些。中間兩層是中文書,也常去。最上一層是善本,等閑不敢去,去時總要向那里的老先生講幾句話,才敢翻書并請他指點一二?!@樣,借書條成為索引,借書人和書庫中人成為導師,我便白天在借書臺和書庫之間生活,晚上再仔細讀讀借回去的書。”

在圖書館工作,因為事涉具體,腦子飛速運轉的同時,手也不能停。如此手腦并用,當然會留下深刻印象——當然,并非深刻的印象必然會變成有益的經(jīng)驗。善于思考的金克木,后來就把這經(jīng)歷總結成了讀書方法:“從前在圖書館工作的人沒有電子計算機等工具。甚至書目還是書本式,沒有變成一張張分立的卡片。書是放在架上,一眼望去可以看見很多書。因此不大不小的圖書館中的人能像藏書家那樣會‘望氣,一見紙墨、版型、字體便知版本新舊。不但能望出書的形式,還能望出書的性質,一直能望到書的價值高低。這在從前是熟能生巧之故。不過有些人注意了,可以練得出一點這種本事,有些人對書不想多了解,就不練這種本事。編書目的,看守書庫查找書的,管借書、還書的,都可能自己學得到,卻不是每人都必然學得到?!?/p>

剩下的一種工作,則是報館編輯,這又是金克木的親身經(jīng)歷。1938年,金克木到香港謀生,跟薩空了見面時,薩發(fā)現(xiàn)他手中拿了一本英文書,就讓他晚上到報館幫著翻譯外電,“通訊社陸續(xù)來電訊,我陸續(xù)譯”。第二天晚上,薩空了便請他連譯帶編一版國際新聞,“快到半夜時電訊猛然全來,我慌忙追趕,居然沒誤上版時限”??雌饋砺碾U如夷,其實卻風急浪高,“要搶時間,要和別的報紙競爭,所以到夜半,發(fā)稿截止時間將到而大量新聞稿件正在蜂擁而來之時,真是緊張萬分”。相對嚴格的實際訓練,對一個能承受得住的人來說,是一種更快的學習方式,“這一年(沒有休息日)無形中我受到了嚴格的訓練,練出了功夫,在猛然擁來的材料堆積中怎么爭分奪秒迅速一眼望出要點,決定輕重,計算長短,組織編排,而且筆下不?!薄?/p>

要把一版報紙編下來,不但要判斷新聞的重要性,還要同時兼顧本報和其他報紙,當然需要一種整體觀:“必須迅速判斷而且要胸有全局。一版或一欄(評論、專論)或一方面(副刊、專欄)或整個報紙(總編輯負責全部要看大樣),都不能事先印出、傳來傳去、集體討論、請示、批準,而要搶時間,要自己動手。不大不小的報紙的編輯和記者,除社外特約的以外,都不能只顧自己,不管其他;既要記住以前,又要想到以后,還要了解別家報紙,更要時時注意辨識社會和本報的風向。這些都有時間系數(shù),很難得從容考慮仔細推敲的工夫,不能慢慢熬時間,當學徒。這和飯碗有關,不能掉以輕心。許多人由此練出了所謂‘新聞眼‘新聞嗅覺‘編輯頭腦?!?/p>

引申到讀書,既看到整體,又能在具體情境中迅速作出判斷,這大概就是《談讀書和“格式塔”》的主要用意?!叭裟堋麣舛獣摹窬?,會看書的‘相,又能見書即知在哪一類中、哪一架格上,還具有一望而能迅速判斷其‘新聞價值的能力,那就可以有‘略覽群書的本領,因而也就可以‘博覽群書,不必一字一句讀下去,看到后頭忘了前頭,看完了對全書茫然不知要點,那樣花費時間了。”不過,金克木沒有忘記提醒,這種讀書法雖然犀利,卻有自己的適應局限,“說的是‘博覽‘略覽,不是說研究,只是作為自我教育的一個部分,不是‘萬應讀書方”。

拋開金克木的自謙式節(jié)制,“格式塔”讀書法最重要的還不是用這個方法來指導讀書,而是深入琢磨這種讀書法本身?;蛘哒f,不斷深入摸索讀書方法的過程,才是最為重要的讀書法。想清楚這個問題,則可以無往而非讀書:“先練習看目錄、作提要當然可以,另外還有個補救辦法是把人代替書,在人多的地方練習觀察人。這類機會可多了。書和人是大有相似之處的。學學給人作新式‘看相,比較比較,不是為當小說家、戲劇家,為的是學讀書,把人當作書讀。這對人無害,于己有益。‘一法通,百法通,有可能自己練出一種‘格式塔感來?!币暌幌?,是不是也可以練習觀察物,從無字的地方讀出字來呢?沒錯,又回到了“讀書·讀人·讀物”。

前面三篇文章談到的都是學,但每一個學習者最終都會成為老師,甚至,每個學習者同時就是老師,教與學原本沒有那樣截然的界限。這個情形,或許用在金克木身上再妥帖也沒有了,自學成才的他,幾乎每一次教的過程都是學的實驗,《談外語課本》中就寫過一次這樣的教學。那是1939年,抗戰(zhàn)開始不久,“我經(jīng)一位教大學英語的朋友推薦,到新搬來偏僻鄉(xiāng)間的一所女子中學教英語。一方面是學校匆促在戰(zhàn)火逼近時搬家,沒有一個英語教員跟來,‘病急亂投醫(yī);另一方面是我急于找一個給飯吃的地方,貿(mào)貿(mào)然不自量力;于是我欣然應聘前往一處破廟加新房的中學去”。

校長跟金克木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讓他教四個班,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一年級,然后給了他一疊課本?;氐剿奚?,金克木打開教材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不知是不是原來都是兼職教員,還是年年換教員,還是做實驗或則別的什么緣故,四個班的課本是四個書店出版的,商務、中華、世界、開明,各有一本,體系各各不同,編法互不一樣,連注音方法都有三種:較舊的韋伯斯特字典式,較新的國際音標,較特別的牛津字典式?!焙迷诮鹂四緦W英語“多師是汝師”,三種注音法都會,幾種語法教學體系也不陌生,知識上尚可應付?!半y關卻出在學生身上。女孩子在十幾歲時正是發(fā)育時期,一年一個樣。初中一年級的還像小學學生,打打鬧鬧,初二的就變了樣,初三的有點像大人,高一的已經(jīng)自命大人,有的學生儼然是成年女郎了?!?/p>

這樣上了一星期課,金克木明白過來,“光會講課本還不能教好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首先必須使她們把對我的好奇心變成承認我是教她們的老師,而且還得使她們愿學、想學、認真學英語”。金克木沒有說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緊接著提問,“要讓學生適應課本呢?還是要讓課本適應學生?這才是個根本問題。我不知道怎樣解決才好。”話題一轉,金克木談起自己的朋友沈仲章。沈學過不止一種外語,還會幾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都學得不錯。他對金克木說,自己腦筋不靈,學不好什么學問,只好學點外語。經(jīng)過一番琢磨,金克木明白朋友不是開玩笑,意識到學語言“不是靠講道理,不能處處都問為什么,這個‘為什么,語言本身是回答不出來的?!瓕W語言不費腦筋,不是說不用力氣,只是說不必鉆研”。

既然“學外語不費腦筋”,金克木就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行:“不以課本為主,而以學生為主,使初一的小孩子覺得有趣而高一的大孩子覺得有意思。她們一愿意學,我就好教了。我能講出道理的就講一點,講不出的就不講,讓課本服從學生。我只教我所會的,不會的就交給學生自己,誰愛琢磨誰去研究,我不要求講道理。我會的要教你也會,還要你學到我不會的。勝過老師的才是好學生。教了一學期下來,我發(fā)現(xiàn)四個書店的課本的四種體系,各有各的道理,卻都不完全適合中學生學外語之用。處處講道理,也行;‘照本宣科,誰也會;模仿也能學會外語;但我覺得不如靈活一點,有趣一點,‘不費腦筋,師生各自量力而行?!?這樣試驗下來,學生沒有趕老師走,介紹人放了心,校長也沒有找三十歲不到的金克木談什么問題,算是順利過關。

后來,金克木把這個教學經(jīng)驗總結為教師、學生、課本構成的三角形?!敖處熓瞧鹬饕饔玫?,但必須三角間有線聯(lián)系,循環(huán)暢通;一有堵塞,就得去‘開竅;分散開,就成三個點了。”只是,教室并非世外飛地,平面的三角形在世間就變成了立體的三棱錐:“頂上還有個集中點,那就是校長,他代表更上面的政府的教育行政和當時當?shù)氐纳鐣?。在抗?zhàn)初起時,這個頂尖還顧不得壓住下面的三角形的底,‘天高皇帝遠,所以我混下來了?!苯鹂四竞髞硪策€說,“我仍以為課本只是三角之一角,不可能固定不變,也不必年年修改。需要的是基礎教材,靈活運用并作補充。反正沒有一種教外語的體系是完全適合中國一切學生的,所以只有靠教師和學生在實踐中自己不斷創(chuàng)造”。

1998年,金克木記下了馬堅教授的一段話,或可作為他實踐的教學法的對照:“當教師必須有一滿桶水,學生才能得到大半桶水,若教師只有半桶水,學生就只能有小半桶水了。”這說法金克木不同意,“那樣師生傳下去,越過越少,最后只剩幾滴水了。我說,教師有三個錢,要教會學生怎么得出四個錢,這樣才能越過越多。他也不贊成我的話,認為是空談”。不過,后來金克木明白了,“他是從阿拉伯文翻譯《古蘭經(jīng)》的,講的是讀經(jīng)教經(jīng)。經(jīng)是不可超越的。教的多,學的少,靠的是以后自己學習慢慢增加,無窮無盡。我講的是讀史,教不完,只能教入門,學生自己學,所以我的學生往往超過我。這是兩種方法。學的對象和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不能說誰對誰不對”。

這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是不是表明,教也好學也好,都是各自獨立又互相成就的“格式塔”?引而伸之,是不是可以說,書、人和物可以構成一個平面的三角結構,三者之間互相交流轉化。接著,那個學習著讀書、讀人、讀物的人加入進來,平面的三角形就成了立體的三棱錐,交流轉化的層次更加復雜。在綿延的時光中,那個不斷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人,是準備對“書讀完了”的說法不聞不問,還是自反而縮,嘗試著找出屬于自己的答案呢?

猜你喜歡
金克木讀書
金克木自學成才
金克木自學成才
一份書單成就的學者
讀書使人進步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jié)
我們一起讀書吧
讀書為了什么
雙贏
金克木:小學畢業(yè)的大學教授
民丰县| 兴山县| 文化| 台南市| 延庆县| 恩平市| 双辽市| 卫辉市| 娄烦县| 沂源县| 潼南县| 灵寿县| 抚州市| 沅陵县| 绵阳市| 碌曲县| 汉沽区| 沙湾县| 双辽市| 客服| 阿图什市| 青铜峡市| 延长县| 云梦县| 喀喇沁旗| 景泰县| 深圳市| 武邑县| 绵竹市| 建阳市| 会泽县| 阳原县| 垦利县| 都兰县| 连平县| 专栏| 抚远县| 庆元县| 嵊泗县| 法库县| 龙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