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蕾馨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談及英語詞匯研究,人們很難避開莎士比亞和他的作品。生活在伊麗莎白時代,莎士比亞見證了中古英語到早期現(xiàn)代英語的演變與發(fā)展,而他的語言風格也呈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的特點。據(jù)統(tǒng)計,莎士比亞大約創(chuàng)造了1500個英語詞匯,其中有些是完全嶄新的詞匯,有些是由他首次引入英語中來的詞匯,更多的是他通過詞類轉(zhuǎn)換、增減詞綴以及舊詞賦新義的方式變化而來的。盡管已經(jīng)有無數(shù)學者從多個角度對莎士比亞的用詞進行了研究,但依然只能窺見其語言才華的冰山一角。文章將從上海交通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fā)的莎士比亞戲劇英漢平行語料庫中獲取語料,通過分析其中包含的創(chuàng)新詞來學習莎士比亞慣用的構詞方式,了解這位文學巨匠對現(xiàn)代英語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
莎翁的戲劇作品經(jīng)久不衰,關于這方面的詞匯研究也是層出不窮。在過往的研究中,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莎翁的詞匯,包括修辭、語法、翻譯、語用、詞典編纂、語義和文化等。俞唯潔(1987)通過研究莎士比亞早中晚時期的作品,發(fā)現(xiàn)修辭手法不僅是莎士比亞語言的一個主要特征,而且也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風格的一個重要側(cè)面;申恩榮(1990)就莎士比亞劇中語言的排比與對照展開了研究,證明莎翁非常擅長通過各式各樣的語言技巧和修辭手段來表達人物行為最復雜的動機和精細入微的獨特性格;秦國林(1988)則是就莎士比亞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和用詞特點加以歸納,以幫助如今的學生更好地去閱讀與理解莎翁的作品;在翻譯領域,李偉民(2004)指出,莎劇中豐富的詞匯、生動的比喻、一詞多義形成的戲劇性俏皮滑稽的雙關語,以及對俗語、俚語、行話的畫龍點睛式的運用,是莎劇高于其他戲劇的地方;而文章所用到的莎士比亞戲劇英漢平行語料庫主要也是服務于翻譯領域,通過將數(shù)據(jù)分析和功能闡釋相結(jié)合,來幫助學者開展詞匯乃至語篇層面的莎劇漢譯定量研究(胡開寶,鄒頌兵,2009);從語用學視角著手的研究同樣也有很多,例如Whissell(2010)按照情感與幽默兩個標準對莎士比亞喜劇中的人物語言進行了分類解讀,于翠葉(2016)針對莎士比亞《無事自擾》這一作品中的幽默語言做了賞析,而張璐(2017)關注的是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模糊語言;另外,還有學者從詞典編纂的角度對《英漢雙解莎士比亞大詞典》的統(tǒng)籌的緣起、過程、目的、作用等進行了闡述(劉炳善,2008);國外還有學者從歷時的角度探究莎翁作品中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Jackson,2015)。
由此可見,國內(nèi)外學者非常熱衷于研究莎士比亞的詞匯,并且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往學者們所用的語料多被反復引用,且往往來自最膾炙人口的幾部作品,還留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因此,文章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利用莎士比亞戲劇英漢平行語料庫來探究莎翁在其創(chuàng)作中所使用到的幾類主要構詞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用詞和語言風格。至于文章的分析框架,主要參照了Salmon(1987)對莎士比亞創(chuàng)詞法的分類:包括復合、轉(zhuǎn)類和派生。Salmon認為,莎翁早期的創(chuàng)新詞大多出于格律上的需要,另外還跟他追求修辭效果(如對偶和雙關)有關;而莎翁后期作品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他能夠自如地駕馭由上述三種構詞法創(chuàng)造的動詞,如unhair,unprovoke等。
復合(compounding)是一種合取法,即把兩個或更多的詞根語素組合成一個詞位,有時用連字符聯(lián)結(jié)而成(汪榕培,2011)。莎士比亞尤其擅長使用這種構詞方式,有許多用法都是由他獨創(chuàng)并正式進入英語詞匯的,比如 birthplace、eyeball和 undervalue等。運用連字符構成的復合詞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以下給出了幾個例子:
1)I mean sweet words,low-crookedcurtsies,and base spaniel fawning.(Julius Caesar)
2)Cas.Hath Cassius liv'd To be but mirth and laughter to his Brutus,When grief and bloodilltemper'dvexeth him?(Julius Caesar)
3)His grandam's wrongs,and not his mother's shames,Draw thoseheaven-movingpearls from his poor eyes.(King John)
莎翁喜愛在詞后加-ed再與另外一詞用連字符連在一起構成復合詞,例句 1)和 2)中的 lowcrooked和ill-tempered就是如此;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dog-hearted,green-eyed,deathmarked, tear-strained,cloud-capped和 wideskirted。其他的形式包括3)中的heaven-moving,以及 over-credulous, cony-catch, heaven-kissing,world-without-end等??梢钥闯?,莎士比亞在用復合法構詞時非常大膽,只要有表達上的需要,他就會將不同詞性的詞語靈活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成新詞,使得語言既簡潔明了而又生動形象。
第二種主要的構詞法叫做轉(zhuǎn)類(conversion),又稱轉(zhuǎn)換、詞類活用、功能轉(zhuǎn)變、零派生,指通過詞類的轉(zhuǎn)換,不改變詞形而構成新詞。對于莎士比亞而言,幾乎每一種詞類都可以轉(zhuǎn)為另一種詞類。Wales曾說,詞類轉(zhuǎn)化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而莎士比亞在這方面的“不尋常之處是他通過這種用法所達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效果”(轉(zhuǎn)引自謝世堅,2006)。首先來看幾個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子:
4)And all the budding honours on thy crest I'llcrop,to make a garland for my head.(Henry IV,part1)
5)Hechild'das Ifather'd.(LearⅢ)
通過查閱crop的詞源可知,該詞的最初含義是“植物的頂部”,在例句4)中被莎翁首次用作了動詞,表示“剪掉頂部”,且此種用法一直流傳至今,成為crop的固定詞義;在例句5)中,father和child兩個名詞同樣被用作了動詞,分別表示“有孩子”和“有父親”,這一創(chuàng)新的用法使得整個句子短小精悍,既巧妙又頗有感染力。當然,如此的匠心獨運會給翻譯帶來很大難度;朱生豪將這句話譯為:“國王有的是不孝的逆女,我自己遭逢無情的嚴父,他與我兩人一般遭際!”該版本雖然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卻沒能保留其中包含的轉(zhuǎn)類法,因而失去了不少韻味和生趣。
形容詞作動詞的例子如下:
6)That yon green boy shall have no sun toripeThe bloom that promiseth a mighty fruit.(King John)
7)My more particular,And that which most with you shouldsafemy going,is Fulvia's death.(Antony and Cleopatra)
ripe本義是“成熟的”,在例句6)中被莎士比亞當作了動詞,表示“變成熟”;safe本義是“安全的”,在例句7)中變成了“對某人的安全感到放心”。莎翁在這里把形容詞本身包含的狀態(tài)改成了更具有畫面感的動作和過程,使得戲劇臺詞妙趣橫生,并且非常符合劇中的情境。
關于形容詞作名詞,這里以deep為例:
8)Or dive into the bottom of thedeep,Where fathom-line could never touch the ground,And pluck up drowned honour by the locks.(Henry IV,part1)
9)Thedeepof night is crept upon our talk,And nature must obey necessity.
10)To Pluto's damned lake, by this hand, to the infernaldeep,with Erebus and tortures vile also.(Henry IV,part2)
deep一詞在莎劇中作形容詞時便已被賦予了多重含義,包括“(情感)強烈、深厚的”“(知識)淵博的”“(法術)深奧的”“(顏色)深的”等;而例句8)、9)、10)中的三個deep都被莎翁用作了名詞,意思分別是“深?!薄吧钜埂焙汀暗鬲z”,每種含義都是從形容詞的“(度量)深”這個基本意義衍生而來的。像這樣把空間概念、時間概念都加諸一個詞匯上,著實充滿了巧思妙想。
其他的轉(zhuǎn)類還包括名詞作動詞,比如word“哄騙”,lip“親吻”,stage“排演戲劇”等;還有動詞作名詞,control, dress, hatch, import, indent這幾個詞都是由莎士比亞率先拿來當名詞使用的(尹邦彥,1997)。在他的戲劇中,莎翁總是能夠恰到好處地利用語言的可塑性對現(xiàn)有詞匯進行轉(zhuǎn)類,不僅體現(xiàn)出語法上的新奇,而且蘊含著特有的隱語功能,從而達到新穎、生動、貼切的效果。
派生是指借助現(xiàn)有的詞或詞根形成新詞。英語中常用的詞綴形式多達500余個(前綴約200個左右;后綴約320多個),其中由un-構成的單詞大約就有4000個左右(汪榕培,2011)。由此可見,派生是一種造詞能力非常強大的構詞法,而莎士比亞正是通過此種構詞方式創(chuàng)造了英語中許多的新詞,比如:
11)Last scene of all,That ends this strangeeventfulhistory.(As You Like It)
12)Lechery, sir, it provokes, andunprovokes.(Macbeth)
13)Put not yourself intoamazementhow these things should be.(Measure for Measure)
14)I'llunhairthy head.(Antony and Cleopatra)
15)This apish andunmannerlyapproach,This harness'd masque and unadvised revel.(King John)
例句11)、12)和 13)中的 eventful, unprovoke,amazement都是莎士比亞利用派生法構成的詞,其中unprovoke是為實現(xiàn)對偶的修辭效果而臨時創(chuàng)造的,并不存在于當時以及現(xiàn)代英語詞匯中,在修辭學中被稱為臨時詞;此外,gloomy,laughable,countless,auspicious這幾個派生詞也都是由莎翁首創(chuàng)的(方平,1990)。而例句14)中的unhair屬于轉(zhuǎn)類與派生相結(jié)合:首先把名詞hair轉(zhuǎn)類為動詞,再加上前綴un-表示否定,意為“拔除頭發(fā)”;類似的詞還有unsex和unsky等。在例句15)中也有unhair這個詞,另外句中的unmannerly同樣屬于派生詞——先在名詞manner后加上后綴-ly將其變?yōu)樾稳菰~,再加上前綴un-賦予其否定含義,從而得到“沒有教養(yǎng)的,沒有禮貌的”這一意義。通過在現(xiàn)有詞匯的基礎上添加來自英語本族語或外來語(如拉丁語)的詞綴,莎翁得以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出了許許多多的詞匯,大大提高了早期現(xiàn)代英語的可塑性。
如前所述,人們可以從莎士比亞的戲劇中輕易找到屬于復合、轉(zhuǎn)類和派生這三種構詞法的創(chuàng)新詞,并且其中有很多都是由他首創(chuàng)或首次引入英語中的詞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自然是歸于莎翁深厚的文學造詣和語言功力,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很大影響(忠德,1987)。莎士比亞出生于1564年,逝世于1616年,他所生活的年代處于中古英語向現(xiàn)代英語演變的階段,科學、技術、哲學和藝術領域都得到了蓬勃發(fā)展;但在語言方面,歐洲人主要用的還是拉丁語、法語、希臘語和意大利語,而莎翁的所有作品都是用英語書寫的。據(jù)馬文·斯佩瓦克教授的精確統(tǒng)計,莎士比亞著作中的詞匯達29066個,當中的新詞比其他所有英國詩人所使用的新詞加在一塊兒還要多,極大地擴充了現(xiàn)代英語的詞匯量(轉(zhuǎn)引自顧綬昌,1982)。
當然,莎翁對現(xiàn)代英語的貢獻遠不止于此。顧嘉祖(1987)認為,“可塑性強是早期現(xiàn)代英語最主要的語言特色之一”,而莎翁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的戲劇文、白并存,新舊語言現(xiàn)象交替出現(xiàn),語法多種選擇形式并行,語音和拼寫形式也十分多樣。這些作品不僅拓寬了英語的表達,也提高了英語的世界影響力;像“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和“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這樣的經(jīng)典名句不僅音韻優(yōu)美,而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此外,莎劇中鮮活的人物形象也豐富了現(xiàn)代英語文化,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如今可以代指“貪婪狠毒的放高利貸者”,而《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中的 Cleopatra則是“冶艷美人”的代名詞。至今為止,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已被翻譯成了100多種語言,還被改編為歌劇、電影、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全世界的舞臺上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現(xiàn)代英語使用者來說,中古英語十分生澀難懂,它在語法、詞匯等方面與現(xiàn)代英語有很大的不同;而早期現(xiàn)代英語雖然接近現(xiàn)代英語,但在語法、詞匯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點(馬小豐,1996)。莎士比亞的作品正是研究這一過渡時期英語發(fā)展的珍貴史料,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現(xiàn)代英語的歷史演變過程,從而更好地學習這門語言的內(nèi)涵以及背后的文化。
通過從莎士比亞戲劇英漢平行語料庫中搜集語料,并對其中的創(chuàng)新詞加以歸類與解析,可以更加真切、具體地感受到了莎士比亞在詞匯運用方面的大膽創(chuàng)新以及他對現(xiàn)代英語的深遠影響。作為英國最杰出的作家和世界聞名的語言大師,莎翁非常擅長運用復合、轉(zhuǎn)類和派生等構詞法來滿足他自己的表達需要,使得戲劇對白充滿趣味,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能夠激發(fā)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