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霞
(廣東省佛岡縣第一中學 廣東 清遠 511600)
閱讀不僅能夠讓學生走進文章的內(nèi)容中,體驗作品中的場景、事件、以及人物特點,而且也能夠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從中獲取深刻的情感認知,而且隨著閱讀者閱讀能力的提升,其對文章的審美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為提升學生在名著閱讀中的審美能力,應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使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逐漸形成自己對文章的審美力。本文以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為主展開討論。
審美教育是運用一切美的形式,是閱讀者能夠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閱讀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內(nèi)容,并達到美化心靈、語言、行為的作用,使讀者能夠從文章中獲得美的感受。審美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提升鑒賞美、并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為學生之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而文學作品,正是美的載體,其語言以及內(nèi)容的描述,都是美的最好體現(xiàn),因此也是學生提升審美能力最好的教材。高中教師應該合理的運用文學作品,使學生通過閱讀文學名著,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也能夠通過閱讀,拓展自己的知識層次,使其逐漸對文學名著有自己的見解,并形成自己的思想。
高中是學生學業(yè)最為緊張的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更為關(guān)注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授課內(nèi)容,大多數(shù)是圍繞著書本上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重點的學習內(nèi)容,也是根據(jù)考試的內(nèi)容來制定。所以容易忽略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也對語文的學習形成固有的概念,使其逐漸減少對語文學習的能力。其次高中學生已經(jīng)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對于故事較為精彩的內(nèi)容,閱讀興趣較大,但對于晦澀難懂的作品,會產(chǎn)生畏難的心理,對其內(nèi)容的理解也不夠透徹。
審美教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靈美、文章中的語言美,以及感受故事整體的構(gòu)思美。通過感受文章中的美,實現(xiàn)對學生審美的教育。
4.1 展現(xiàn)作品中人物的心靈美。心靈的美,體現(xiàn)在一個人品德的高尚和行為的優(yōu)良,很多刻畫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的文學作品,往往更多的是為了體現(xiàn)主人公心靈之美。例如文學名著《水滸傳》中就存在很多正面的人物,如林沖,原本為八十萬禁軍的總教頭,無奈被人陷害,逼上梁山,因而才有了誤入白虎堂,大鬧野豬林,風雪山神廟,火燒草料場,雪夜上梁山,火并王倫,活捉一丈青扈三娘等一系列的英勇事件,被后人傳頌至今。在引導學生體驗人物心靈美的同時,可以列舉一些反面的案例,如秦儈、陳友諒等。通過對比,可以更好的體現(xiàn)出名著中人物的心靈美。這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更是能夠讓學生明辨是非,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素質(zhì)教育。
4.2 賞析作品中的語言美。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成為名著,并為后人所傳誦,一方面是因為文章故事情節(jié)的豐富;另一方面就是文章中語言的描述手法。作者通過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能夠從語言文字的描述中,對人物形象、景色產(chǎn)生畫面感,仿佛身臨其境,這正是語言美的具體體現(xiàn)。而目前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不高,運用的語言文字太過于單一和生硬,導致文章缺乏一定的美感。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從中了解到語言的藝術(shù),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儲備,使學生在寫作文或文章時,描寫的內(nèi)容能夠更生動,故事也充滿情感。例如《紅樓夢》中王熙鳳初見林黛玉時的片段。人未到而聲先到,可以得出王熙鳳潑辣、霸氣的性格特點。在見到林黛玉后,說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標志”一詞表現(xiàn)出林黛玉不僅外形秀美,還有一股獨特的氣質(zhì),體現(xiàn)出林黛玉溫婉、內(nèi)斂的性格,用詞非常精確又巧妙。之后通過王熙鳳對林黛玉的夸獎,也能夠感受到王熙鳳為人八面玲瓏、精明能干的特征。文章從短短的幾句話中,就可以讓讀者對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有基本的了解,正是語言美的魅力所在。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閱讀時,要善于抓住并分析文章中對人物特點以及事件描述的語言特色,并逐漸使學生能夠借著閱讀文學作品,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
4.3 感受故事的構(gòu)思之美。很多文學作品并不是真實發(fā)生的事,而是作者通過想象或者通過身邊所發(fā)生的事件產(chǎn)生的靈感來構(gòu)思的故事。在故事的內(nèi)容以及情景上都能體現(xiàn)出作者構(gòu)思之美,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能夠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而引起讀者對自我的反省。例如在《悲慘的世界》中,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讓的一生都非常坎坷,本是一個善良的勞動者,卻因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使她逐漸失去對善的希望。作者通過文章的描述,抨擊了那種人們餓死可以而偷面包卻要坐牢的社會制度,譴責了那些安于現(xiàn)狀和鐵石心腸的市民在面對處于困境中的他人時的那種袖手旁觀的冷漠態(tài)度。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改寫文章,或仿寫文章,學習作者構(gòu)思的手法,進行自行的創(chuàng)作。
綜合而言,審美教育是提升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文章理解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提升學生對文章的審美能力,才能使學生在感受文章中藝術(shù)美的同時,讓學生愛上文學、愛上閱讀、愛上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文學名著中人物的心靈美、文章內(nèi)容描述的語言美、以及整體故事構(gòu)思的美,逐漸滲透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從中學習到更豐富的內(nèi)容,提升學生自身的理解和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