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俠
(沈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小說家西奧多·德萊塞于1871年8月27日出生在印第安納州的泰瑞豪特,是美國現(xiàn)代小說的先驅(qū)者,作品多具有現(xiàn)實主義思想,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眾多問題并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他還是一個自然主義者,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德萊塞很快就看到了美國生活的前景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差異。這種認識是德萊塞不滿的一個主要來源,并對他的作品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的知名作品包括前兩部作品《嘉麗妹妹》(Sister Carrie)、《珍妮姑娘》(Jennie Gerhardt)和《美國悲劇》。德萊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真實再現(xiàn)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現(xiàn)狀,而《美國悲劇》被認為是德萊塞成就最高的作品,讓人們洞悉了美國社會的癥結(jié)所在,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美國悲劇》講述了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思受到社會上負面影響,逐漸墮落為兇殺犯,最后自我毀滅的故事。作品通過克萊德的美國夢的產(chǎn)生和幻滅揭露的不僅僅是克萊德一個人的悲劇命運,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現(xiàn)實。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催生了大批像克萊德一樣的利己主義者和享樂主義者。故事的原型是一起發(fā)生在美國的真實刑事案件,男主人公也是以真實人物為原型而創(chuàng)作的。克萊德起初是一個天真幼稚的青年人,在遭受了社會上的種種腐蝕與毒害后,慢慢變成一個玩世不恭、不負責任的人。在一次意外中,他駕駛汽車撞死一個小女孩,于是逃離堪薩斯城。后來克萊德遇到了富商伯父薩繆爾·格里菲思,并通過伯父的關(guān)系來到萊柯格斯廠內(nèi)工作,隨后與窮女工羅伯達戀愛并使其懷孕,又與富家小姐桑德拉約會戀愛。為了得到桑德拉的青睞及其所擁有的財富權(quán)勢,克萊德謀殺了這個被他誘奸而懷孕的年輕的女工羅伯達。事情敗露后,克萊德又一次選擇出逃,逍遙法外。然而最終克萊德還是被捕入獄,受審和定罪,其間還穿插著美國兩黨和司法機構(gòu)利用克萊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機的丑聞。最后經(jīng)過終審判決,克萊德被送上了電椅??巳R德的自我毀滅之路有個人因素的誘因,同時也有其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后者是造成其悲劇命運的主要因素。
首先,克萊德很自私。每當他的個人利益和別人的需要發(fā)生沖突時,他總是決定滿足自己的需要。剛開始工作時,克萊德最感興趣的是如何把掙來的錢的大部分留給自己??巳R德在之后的工作中開闊了眼界,開始逐漸對自己的母親隱瞞自己的收入,將自己的收入投入到感官刺激,在他的姐姐被騙并被人遺棄時,他拒絕幫助姐姐,而是將自己的錢用在霍斯坦身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一次交通事故使他的自私欲更加強烈了??巳R德和他的同事在游覽結(jié)束返回酒店的路上發(fā)生了交通事故。他們在事故中輾過一個女孩。他滿腦子都是對警察的恐懼和對未來的幻想。如果他被抓住了,他會有什么下場,他會受到怎樣的羞辱和懲罰,也許他還沒來得及說一個字,他的美好世界就會很快消失。他的母親也會傷心,被大家看不起。他肯定會進監(jiān)獄??巳R德突然意識到被抓意味著什么——他所有美好的尋歡作樂的想法都將以恥辱告終,很可能還會進監(jiān)獄,于是他開始逃跑。克萊德自私的性格為他一步步走向墮落和自我毀滅埋下了伏筆。
克萊德的虛榮心很強。他出身比較貧窮,地位也十分低賤,在跟隨父母賣唱的過程中,早已受夠了眾人的歧視,對物質(zhì)的追求和對金錢的渴望更加迫切,在心靈受到貧困的侮辱時,他便對生活產(chǎn)生了更多的幻想。主人公克萊德會因為貧窮造成的差距而耿耿于懷,對自身知識的缺乏也會埋怨父母的無能,他從內(nèi)心輕視父母賺錢養(yǎng)家的方式,對他們卑微的地位和低賤工作嗤之以鼻,這也就造就了克萊德渴望出人頭地,野心勃勃,好高騖遠,虛榮心特別強的性格特點??巳R德一直有一個夢想,他可以買越來越多漂亮的衣服,使自己看起來很漂亮。那個時候,他可以裝成“任何人”,但不能是“無名小卒”。
另外,克萊德意志薄弱,道德淪喪,無法抵抗享樂和利益的誘惑。雖然有時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但他并沒有懸崖勒馬??巳R德千方百計地引誘沒有經(jīng)驗的羅伯達,甚至威脅她說如果她拒絕,他就和她分手。但是羅伯達是個有強烈道德感的女孩,她的道德觀念要求她拒絕克萊德的誘惑。不幸的是,她最終讓步了,因為她不想失去他。然而,他并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相反,他愛上了富家女孩桑德拉。桑德拉的出現(xiàn),仿佛給他帶來了重生的希望,克萊德對桑德拉富家小姐的身份地位十分動心,對桑德拉百般討好,大獻殷勤,渴望通過這個女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通過帶有目的性的婚姻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富裕,最終實現(xiàn)窮人的華麗逆襲。為了防止羅伯達發(fā)現(xiàn)他的背叛,他編造了不同的借口。同樣地,他騙羅伯達說他非常愛她。可以看出,克萊德對羅伯達很感興趣但只是為了樂趣。他對羅伯達并沒有真正的愛;對他來說,她只是一個玩物。相反,羅伯達深愛著他,無論他做什么都能容忍他。隨著時間的推移,克萊德很快對她感到厭倦了。羅伯達懷孕后,他積極地想辦法幫助她墮胎,但沒有成功。不甘心的羅伯達寫信對克萊德進行威脅,最終讓克萊德對她產(chǎn)生了謀殺的想法。克萊德對欲望的追求和沒有道德底線的做法最終將他送上了不歸路。
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作為勝利者的美國經(jīng)歷了快速的經(jīng)濟增長,并把重點放在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上。與此同時,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然而,繁榮并不能掩蓋社會的沖突。與此同時,人們的價值觀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刺激了消費,消費文化日益形成,拜金主義橫行,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土崩瓦解:人們不再認為勤儉持家是美德了。個人主義影響了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傳統(tǒng)倫理也經(jīng)歷了變化。斯賓德勒曾經(jīng)談及《美國悲劇》這部作品,他說:“克萊德的成長,受到經(jīng)濟上消費傾向的風格和價值觀的影響,這些傾向和價值觀從20世紀初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們否定了清教主義的約束,歡迎建立在滿足個人需要上的享樂主義?!?/p>
這種情況下,一些年輕人找不到他們的信仰,他們不知所措,做夢都想脫穎而出或者一夜成名,或者一廂情愿地想有朝一日和有錢的女孩子談戀愛,變得有錢有勢。在這樣的社會趨勢下,克萊德是那種被強烈的奢靡生活欲望所驅(qū)使而最終失敗的年輕人。克萊德對于金錢近乎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而對于站在伯父家氣勢恢宏的豪宅前的克萊德,作者采用了宗教術(shù)語“圣殿”來描述克萊德的感受。該詞的使用強調(diào)了克萊德的理想實際上是他所追求的,甚至是奮不顧身去擁抱的另外一種宗教。在克萊德的世界里,財富和地位意味著一切,但環(huán)境迫使他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因為他無法控制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克萊德的悲劇是注定的,因為他把美國夢灌輸?shù)阶约旱娜松^中,把美國夢作為奮斗的目標,卻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去實現(xiàn)這個目標。在那個時候,美國夢在美國非常普遍。美國夢的理念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有機會在經(jīng)濟和社會上改善自己。在美國,人們說,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平等的。無論選擇什么,人們都可以成就自己,只要愿意攀登,就能爬得更高。美國夢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shè)之上,即每個人,無論出身如何,都能僅憑自己的技能和努力而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資本家鼓吹的人人都能賺大錢,人人都能出名的美國夢,就像海市蜃樓一樣,光輝燦爛,蔚為壯觀,出現(xiàn)在克萊德的眼前。資產(chǎn)階級沒有為窮人指明任何通向夢想的道路??巳R德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條充滿邪惡和罪惡的道路。它的終點不是克萊德的成功,而是他的毀滅??巳R德的悲劇在于他想通過與富人聯(lián)姻來實現(xiàn)他對美國夢的幻想。作為美國夢的又一個受害者,克萊德短暫的一生都掙扎在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他摒棄了上一代人恪守的勤儉、內(nèi)省、向上的價值觀,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扭曲并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追求著虛幻的自我,成為受“本我”驅(qū)使的奴隸。
綜上所述,克萊德代表了在當時不公平的社會條件下,那些追求財富和高地位,最終導(dǎo)致逐漸腐敗的美國人。克萊德是歐美文學史上千方百計謀求晉升的典型形象??巳R德的悲劇也是整個美國社會的悲劇??巳R德一開始只是一個天真的孩子,但他對物質(zhì)的追求卻讓他冒著生命危險,想盡一切辦法爬上社會的階梯,追求金錢和社會地位。他的命運揭示了這一悲劇的真正根源是資本主義邪惡的社會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啟發(fā)當代的年輕人。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們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誘惑的世界里。青年應(yīng)該從克萊德的悲劇中吸取教訓,盡量擺脫不良影響,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要被外部因素所束縛。與此同時,也應(yīng)該明白通往成功沒有捷徑,因為成功取決于正確的價值觀、毅力、智慧和勤奮。人們應(yīng)該樹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做一個思想道德端正的人。只有這樣,年輕人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變化,在當今世界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