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龍
中國共產(chǎn)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實質是黨領導人民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走向民族復興的歷史。因此,“四史”教育能夠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發(fā)展壯大、取得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真正原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正是黨的立場、宗旨、初心、使命和無私奮斗,吸引了千百萬人民群眾,贏得了人民大眾的支持與擁護,形成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簡言之,“四史”所承載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價值追求、精神風貌、偉大實踐和輝煌成就,必然會激發(fā)學生對黨的熱愛之情,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認同感。
目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依然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諸多方面占據(jù)優(yōu)勢,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觀點依然有市場。而“四史”教育可以讓學生全面認識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以及社會主義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意義。
首先,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告訴學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已經(jīng)從自由競爭狀態(tài)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而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資本主義發(fā)展成一個獨立主權、繁榮富強的國家,其唯一目的就是把中國變成它們商品傾銷、資本輸出、掠奪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榨取更多剩余價值和超額利潤的場所。其次,黨史教育能讓學生明確:中國的封建勢力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頑固地堅持封建土地制度,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極力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中國的官僚資產(chǎn)階級是為帝國主義服務,并為帝國主義所豢養(yǎng)的階級,也是壟斷國家權力的封建勢力的代表,因此,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一樣極端反對民主革命,反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傊?,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而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教育會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之后,不僅徹底消除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擊垮了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侵略、封鎖和打壓,維護了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且僅用20年時間就基本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jīng)濟體系。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突飛猛進:經(jīng)濟和科技快速發(fā)展,香港、澳門回歸,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族文化得到弘揚,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等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于曙光乍現(xiàn)。歷史雄辯地證明,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跳躍式的發(fā)展,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的強大。由此,增強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
在全球一體化不斷推進和互聯(lián)網(wǎng)日益發(fā)達的條件下,一些錯誤的歷史觀入侵有了方便之門和可乘之機。而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富于幻想并且沒有根本成熟,對社會歷史現(xiàn)象往往不能準確把握,因此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歷史觀,其中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者在中國歷史問題上借助多樣化路徑傳播不實言論,混淆視聽,給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造成了負面影響?!倍鴼v史虛無主義主要表現(xiàn)為解構歷史、美化侵略、否定革命、抹黑英雄和革命領袖人物等,其本質在于通過“否定人民革命歷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進而否定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試圖以亂史而達到社會主義改旗易幟之目的”。
“歷史觀亦可叫做‘社會歷史觀’,它是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正確的歷史觀源于對歷史事實的正確認知和對歷史價值的正確把握。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對大學生有很大影響,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學生沒能實事求是地全面認知歷史事實和把握歷史價值,為不尊重歷史事實、片面引用歷史資料以及為了政治偏見而改編歷史、假設歷史、歪曲歷史和任意打扮歷史等種種錯誤做法留下巨大空間,從而影響了正確歷史觀的形成?!八氖贰庇涗浟酥袊伯a(chǎn)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出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也承載著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讓大學生全面了解歷史真相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正確的歷史觀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價值,分析歷史邏輯,矯正錯誤歷史觀,否定歷史虛無主義,抵御各種錯誤的思想意識。
理想信念是人們的志向,能夠指引人們的奮斗目標,提供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引導人們達到更高人生境界。歷史一再證明,無論是個人、組織還是國家,有了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即使遭受一次次失敗,依然能一次次重新站起來。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是勝利之“鑰”、精神之“鈣”。大學生要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就要有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然而,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競爭日益激烈,面對競爭的壓力,一些大學生便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加之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有和平演變社會主義中國的企圖,其中就包括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思想滲透,消解中國年輕人的理想信念。如今所謂“佛系”“躺平”等思想觀念作為一種亞文化被熱議和傳播,逐步占據(jù)了一些大學生的頭腦。他們主動降低欲望,面對機遇不爭取,遇到困難和挫折不堅持,對成功不渴求,以滿不在乎的心態(tài)對待上課、考試、就業(yè)以及身邊一切事物,表現(xiàn)出一種一切隨緣、得過且過的消極態(tài)度。從本質上說,“佛系”“躺平”就是缺乏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堅定信念的體現(xiàn)。
而“四史”教育恰恰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因為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史講述了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fā)展歷程和追求目標,呈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指導下的初心和使命,以及為實現(xiàn)理想信念而忘我奮斗的歷史實踐,所以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史教育,能夠為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提供不可辯駁的說服力,為學生實現(xiàn)理想信念提供實踐榜樣。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則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堅定理想信念,篳路藍縷、奮發(fā)圖強,使新中國由窮變富、由弱變強的過程,其歷史事實和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能激勵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激情和奮斗意志,能堅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共產(chǎn)黨所確立的偉大理想的認同。
假如能夠發(fā)現(xiàn)明確的問題,那么將開展進一步細致的調查并詳細記錄。在一個家庭狀況的綜述說明中,一系列導致該問題的有關事件的簡要歷史將被記錄在案。然后,問題將以簡表的形式表達,而且簡述解決問題的嘗試性計劃。這類深入、細致的研究包括家訪,訪問朋友、雇主和其他與病人熟悉的人。
中國共產(chǎn)黨歷來重視從歷史中總結經(jīng)驗,汲取智慧。毛澤曾指出,“我是靠總結經(jīng)驗吃飯的”。習近平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笔紫龋藗冊诂F(xiàn)實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在歷史上能找到相似之處,而且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所獲得的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教訓,能為解決好現(xiàn)實中的問題提供啟示和借鑒。所以“四史”教育必然增長學生認識社會、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和智慧。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逼浯?,“四史”忠實地記錄了先進中國人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的足跡,其中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實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境界、價值追求,必將激勵大學生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努力增長才智。最后,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發(fā)展的結果。對大學生開展“四史”教育,就是讓大學生認識和理解中國社會矛盾運動規(guī)律,掌握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科學邏輯,進而指導現(xiàn)實的實踐行動,使自己的實踐更具有方向性和智慧性,從而順勢而為,取得更大成就。
總而言之,“四史”承載著黨對真理的追求和經(jīng)驗智慧的總結,蘊含著黨處理黨內、黨外、國內、國外錯綜復雜矛盾的高超藝術。而只有正視歷史,才能收獲“四史”中所承載的規(guī)律和經(jīng)驗。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讓大學生正確把握歷史,從中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進取的勇氣和力量,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避免類似的錯誤,學會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本領。
“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教授歷史知識,而是進行政治教育。所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首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即“四史”教育要姓黨、姓中、姓社,教育學生要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站穩(wěn)中國立場,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所謂“姓黨”,是指在“四史”教育中要以歷史材料及其所蘊含的理論論證中國共產(chǎn)黨初心和使命的偉大,講清中國共產(chǎn)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要讓學生熟知共產(chǎn)黨員的英雄事跡,清楚黨的豐功偉績;論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要通過分析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中的典型事件,讓學生明白一個事實: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后發(fā)國家,維護民族團結、抗擊國內外敵對勢力的進攻、推進國家跳躍式發(fā)展,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辦不到的。所謂“姓中”,是指在“四史”教育中要站在中國立場上,以中華民族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矯正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的歪曲,揭示其對中華民族的危害,暴露其險惡用意,增強民族自信心。所謂“姓社”,是指在“四史”教育中以歷史事實講清社會主義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證明社會主義是適合中國國情的;要用社會主義在中國取得的矚目成就來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的熱愛。
一言以蔽之,在“四史”教育中要讓學生體會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認識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和強起來的發(fā)展脈絡,感悟社會主義對中國發(fā)展的巨大價值,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史料是“四史”教育的原材料,是“事實”。但史料的講解和學習不能庸俗化、娛樂化、簡單化,而應該堅持與相關的理論相結合的原則。它實質上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首先,從“實際”角度看,“四史”教育必須實事求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所以“四史”教育同樣要遵循這一要求。正如毛澤東所言:“共產(chǎn)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為此,“四史”教育必須忠于歷史,即從歷史實際出發(fā),以史料即事實為依據(jù),不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任意篡改、歪曲和演繹,確保教學所用史料的真實性。
其次,從“理論”角度看,“四史”教育不能簡單地羅列史料、描述過程,而是要從深層次對史料進行抽象概括和理論思考,使學生從學習的史料中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革命理論、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以及改革開放理論等。同時,講述理論不能從概念到概念,而是要以史料作為支撐,避免理論講解因缺乏史料而陷于空洞。
再次,從“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角度看,史料與理論相結合必須實現(xiàn)有機融合,要避免將兩者機械地縫合,即將理論分析寓于史料的敘述中,并以理論觀點統(tǒng)領史料。其中的重點在于:一是分析理論時要抓住重大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講清相關理論生成、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和時間脈絡;二是堅持大歷史觀,呈現(xiàn)史料時要抓住歷史大勢,分清歷史主流和支流,綜合分析歷史事件,不拘泥一些細枝末節(jié),不能以獵奇的心態(tài)聚焦一些奇聞軼事,要將眾多歷史事件所反映出來的共同的、本質性的東西提煉出來,讓學生在史料學習中認識和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正如習近平所說,黨史研究和宣傳“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研究歷史,而是通過歷史學習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深化對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以史為鑒做好當下的事。為此,“四史”教育要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一是學“四史”知國情?,F(xiàn)實與歷史是割不斷的,當今中國的各種問題都和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今我國依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質上就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還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要通過“四史”教育讓學生弄清“不發(fā)達”的歷史淵源和堅持“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首先,新中國脫胎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極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社會主義建設起點低,必須經(jīng)過長期奮斗才能改變不發(fā)達狀態(tài)。毛澤東曾清醒地指出:社會主義可分為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從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到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需要一百年左右或者更多的時間。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不發(fā)達”狀態(tài)依然是中國國情。其次,從“四史”來看,近代以來無論哪種政治勢力,只要其理論和主張的道路能讓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人民就會信仰其理論,選擇其主張的道路。社會主義理論和主張的道路恰好能夠完成上述歷史任務,是中國人民歷經(jīng)千難萬險、反復比較而選擇的正確發(fā)展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傊?,要在“四史”教育中讓學生明確“不發(fā)達”和“社會主義”這兩個國情要素存在的歷史依據(jù),增強把握國情、按國情辦事的自覺性。
二是學“四史”知黨情。黨的歷史證明:什么時候黨的建設搞得好,黨的事業(yè)就能順利發(fā)展。如今中國共產(chǎn)黨已是世界第一大黨,有著光榮的歷史和牢固的執(zhí)政地位,但依然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因此“四史”教育要讓學生明白: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來自于其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有民族復興的初心,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來自于其有“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從而理解今天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
三是學“四史”知世情。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jīng)空前提高,并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我國依然受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遏制與打壓。要通過“四史”教育讓學生弄清帝國主義曾經(jīng)在中國犯下的種種罪行,認清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帝國主義本質,正確分析它們用各種方式打壓中國的險惡用心,從而增強對國家外交戰(zhàn)略和政策的認同感以及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
四是學“四史”知使命。習近平指出:“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四史”教育要講述歷史上的革命先烈、勞動模范和一切先進分子為民族復興而忘我奮斗的事跡,要用這些事跡喚醒學生的使命感,激發(fā)學生在當今科技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的時代,努力學習、勇攀科技高峰的激情和自覺性,引導學生以積極進取的精神戰(zhàn)勝“佛系”“躺平”的心態(tài)。
總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要聯(lián)系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培養(yǎng)學生研判黨情、國情和世情的本領,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認同感和民族復興的使命感,提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所以將“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是:從講“四史”歷史知識開始,從建立學生的正確歷史觀著眼,最后落腳到讓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思政課中的理論具有抽象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而“四史”中的史料則是具體的和分散的。所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對思想政治理論與“四史”史料進行整合。而整合的方式有兩個:一是以思政課教學中的理論觀點整合“四史”史料;二是以“四史”中的史料整合思政課教學中的理論觀點。
1.以思政課教學中的理論觀點整合“四史”史料。高校思政課包括的理論很多,諸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中的“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理論”“樹立科學高尚的理想信念理論”“愛國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道德理論”“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改革開放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所揭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立場、觀點、規(guī)律等等。這些理論內涵豐富、涉及面廣、抽象性強,需要用理論統(tǒng)攝“四史”中的相關史料加以說明和佐證。例如:關于“樹立科學高尚的理想信念理論”,既要從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尋找史料,為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的科學性提供論證,也需要運用中國共產(chǎn)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中的史料,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初心和使命的重大意義,讓學生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必要性。又如:關于“愛國主義理論”,可以讓學生從中國共產(chǎn)黨人奮斗歷程中的愛國表現(xiàn)領悟愛國的內涵;從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的愛國史料中,體會新時代愛國的要求;從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史料中把握愛國與社會主義的關系。
2.以“四史”中的史料整合思政課教學中的理論觀點。對于“四史”中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包含著較多思政教育中的理論觀點,需要從多個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因此,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中心,整合多門思政課中的理論,是“四史”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整合的又一途徑。例如: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大革命的興起與失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改革開放、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都是“四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而解釋這些歷史事件,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這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原因,所蘊含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及發(fā)展前景;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上述歷史事件的內涵、意義和發(fā)生的必然性;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理論對歷史事件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愛國情懷、法治理念等進行分析。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個要”的基本要求。這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標準,也是從事“四史”教育的教師必備的素質。
“政治要強”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較高政治素質。為此,要通過進修、研修、學術交流和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等多種形式,增強思政課教師的“四個自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同,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洞察力等?!扒閼岩睢币馕吨颊n教師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那么,思政課教師要擺正公與私的關系,堅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集體主義原則,杜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樹立大局觀,將個人榮辱融入國家和民族命運中,以極大的熱情傳播國家愿景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八季S要新”是指思政課教師要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思政課教師要針對理論發(fā)展的前沿問題,深入了解教學對象,根據(jù)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以新的視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應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耙曇耙獜V”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有寬廣的知識視野,善于從整體上駕馭知識體系;廣闊的國際視野,善于用國際化的眼光和胸懷去引導和教育學生;深邃的歷史視野,善于從歷史(包括“四史”)事實出發(fā),堅持史論結合,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白月梢獓馈币馕吨颊n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yǎng),嚴于律己、言行一致,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做時代的引領者?!叭烁褚敝傅氖撬颊n教師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為此,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學習和認同道德榜樣的人格特質,做到光明磊落,倡導積極、陽光、真誠、包容、信任,摒棄和克服悲觀、消極、抱怨、虛偽。簡言之,要通過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思政課教師提升政治素質、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創(chuàng)新“四史”教育方法,增強“四史”教育能力。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地,“四史”中的歷史故事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其本身對學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本身就是增強思政教學吸引力的一種方法。但“四史”教育也有個提升實效性的問題,也需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此,一是要本著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原則,積極運用情景式、體驗式、實踐式等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問題導向式教學和案例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努力調動學生學習“四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構建“四史”教育的資源平臺,包括“四史”學習網(wǎng)站、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等。三是將“四史”學習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例如,“四史”知識十分豐富,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四史”知識競賽;“四史”故事往往有曲折的情節(jié),可讓學生開展講“四史”故事比賽;“四史”故事可以被表演,因此可組織學生開展“四史”故事表演賽、小品賽等;另外還可以舉辦“四史”書畫展、圖片展等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四史”教育。四是加強“四史”教育考核,把“四史”教育內容納入思政課考試考查以及思政課的過程考核中,引導學生注重擴大“四史”知識面,增強正確分析“四史”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史”教育不僅可以融入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同樣也應融入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中。為此,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時,要注重安排“四史”教育內容。一是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根據(jù)地、革命博物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在參觀中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奮斗史,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意義,體會革命成功的艱辛,感悟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二是走訪一些改革開放成果顯著的地區(qū)和單位,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把握改革開放史,認識改革開放的巨大意義和成就,從中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三是在重大歷史紀念日、節(jié)慶日等開展主題活動,例如“五四”“七一”“五卅運動日”“九·一八”、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國慶日、香港和澳門回歸日等,通過主題活動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理想信念,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四是開展“學‘四史’見行動”活動,例如組織大學生開展社區(qū)服務、助老助殘、關于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社會調查等活動。
“四史”是一座智慧寶庫,值得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挖掘。自覺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加強相關的研究,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需要,也是思政課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為此,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重大意義,積極研究“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路徑,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四史”教育能力。在此基礎上,還應從資源投入、人員配備、制度保障等諸多方面入手,在更深層次上研究“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