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平鄉(xiāng)縣第一中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遷移的方法,不但有利于學生高效率地完成課堂難題,讓學生也“耳熟目染”的學會遷移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舉一反三的掌握新知識,甚至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之前自行預習的時候,就領悟了這部分的化學知識,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所以,教師應該在初中階段的化學課堂中合理地利用遷移能力,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指點學生逐漸加深自己對化學知識的掌握。
教師想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化學知識,就應該在課堂中合理地運用遷移能力,但是在利用遷移之前,教師應該明白應該往哪一部分知識去遷移。第一,教師應該快速精準地找到兩部分知識的共同點,使接下來的遷移任務更順利地完成;第二,教師在找到兩部分相同知識之后,剩下的內容就是不同的部分,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對這部分知識展開指點,讓學生多方位地進行思考,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1]
比如說,在“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教授了基本的關于金屬活動順序的知識后,給學生講授了鐵和硫酸銅的有關化學方程式,因為鐵的活動性比銅強,所以可把銅置換出來。產生的現(xiàn)象就是:藍色溶液逐漸消失,有紅色固體析出。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鐵和銅,反應方程式成為了:Fe+CuSO4=FeSO4+Cu。在這個情況下,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金屬元素鈉同樣比銅活潑,那在這樣的前提下,鈉還能和硫酸銅產生反應嗎?如果有反應,那學生能寫出反應方程式嗎?如果沒有反應,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學生在仔細思考過后,發(fā)現(xiàn)可以用自己之前掌握過的知識,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教師問學生就是怎樣得出來的,學生說是因為鈉先和水反應為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這個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鈉作為還原劑,具有還原性,水作為氧化劑,具有氧化性。然后氫氧化鈉再與硫酸銅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銅和硫酸鈉。因此,教師在課程中利用知識遷移的方法,不但能檢驗學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直接學過的知識,還能讓學生事半功倍的了解這堂課的新內容。
教師在化學課堂中合理利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新內容后,還應該讓學生多加練習,鞏固知識。[2]教師在給學生提供知識訓練時,應該要注意讓思維變得更活躍,避免之前呆板的思維方式,養(yǎng)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遷移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展開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全方位地讓學生展開訓練,使訓練變得更有效率,使學生可以輕易地掌握知識。
比如說,在“酸的化學性質”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先是給出了學生這樣的一個方程式,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然后讓學生在這個方程式的基礎上,分別去測試氧化鈉溶于水、氧化鉀溶于水以及堿性氧化物加水可以得出的化學方程式和結論,學生在仔細觀察了生石灰溶于水的化學方程式后,得出了氧化鈉溶于水的化學方程式Na2O+H2O=2NaOH,氧化鉀溶于水的化學方程式K2O+H2O=2KOH。雖然,有一部分的學生無法得出化學方程式,還有一部分的因為不夠細心而出了錯,但教師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遷移的方法,還能在變式訓練中脫穎而出,提高自己對化學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問題,還能打開學生思維的活躍度,讓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再那么死板,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化學思維,讓學生的成績能夠得到質的飛躍。
學生在化學課堂中掌握的化學知識最后還是會應用在生活中,只有掌握了化學知識,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碰見化學現(xiàn)象時不那么驚訝和驚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的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應該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一觀點,所以教師應該將生活滲透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用學習的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排憂解難”。
比如說,在“碳與碳的氧化物”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舞臺中的白霧散后,為什么沒有水珠的出現(xiàn)?接著,教師就開始給學生講授這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接近尾聲后,教師又問學生這個問題,這時候學生就可以完美地回答這個問題了。教師又向學生提問,家里水壺中的水垢應該怎樣去除呢?學生回答:“可以在水壺中倒入醋,讓醋和水垢發(fā)生反應,這樣就能將水垢徹底去除?!币虼私處煂⑸顫B透在化學課堂中,不但能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性,還可以使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掌握知識遷移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讓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更加地主動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