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艷 彭敏 安莉芳 陳玉燕
直腸癌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該病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普遍病死率較高[1]。根治性切除手術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治療直腸癌最有效的手段,然而根治性切除手術的實施往往會導致患者的排便方式發(fā)生明顯改變,且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直腸癌患者得以接受保肛手術。然而,保肛手術雖可實現(xiàn)腸道連續(xù)性,但患者普遍要面臨排便不盡及大便次數(shù)增多等困擾,繼而對其生活質量產(chǎn)生負面影響[2]。因此,探尋一種積極有效的術后康復干預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反饋訓練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生物行為干預方式,主要是基于生物反饋機制開發(fā)而來,根本原理是通過人們熟悉的視覺、聽覺信號將生理活動情況予以顯示,繼而促使患者生理活動調整得有的放矢,從而達到緩解或徹底清除異常生理活動的目的[3]。鑒于此,本文研究了生物反饋訓練對直腸癌保肛患者術后腸道功能的影響,旨在為直腸癌患者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康復方案,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6年2月-2019年2月于深圳市寶安區(qū)中心醫(yī)院胃腸外科接受直腸癌保肛手術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2)均為中低位直腸癌,且經(jīng)外科醫(yī)生肛門指檢預期可保肛但需攜帶臨時性造口;(3)年齡>20歲;(4)可正常交流溝通[4]。排除標準:(1)晚期或已發(fā)生轉移;(2)既往接受過盆腔或肛門區(qū)手術治療;(3)同時存在其他腫瘤;(4)入院前合并嚴重肛裂、肛瘺、脫肛、克羅恩病(Crohn)、腸易激綜合征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5)研究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退出或失訪;(6)存在認知或語言障礙;(7)依從性較差無法按照方案治療;(8)術后發(fā)生腸梗阻或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或無法經(jīng)口進食。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實施盆底肌肉鍛煉,告知患者盆底肌肉鍛煉的方法,具體如下:每次分別收縮及舒張肛門5 s,以此為1次,以10次作為1組,3組/d,共鍛煉4個月。盆底肌肉鍛煉于術后1周開始,均為患者出院后居家完成。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生物反饋訓練,具體內容如下:(1)采用生物反饋訓練治療系統(tǒng)完成生物反饋訓練。其中生物反饋訓練方式為20 min/次,3次/周,以12次為1個療程,共干預4個療程。即術后1~4周為第1療程;術后5~8周為第2療程;術后9~12周為第3療程;術后13~16周為第4療程。(2)生物反饋訓練具體實施由主管護師(已獲得專門培訓及相關資質)完成。首先取粘貼式三導腹前斜肌體表電極置于體表,另取縱行插入式肛管電極放在肛門直腸下段,以此形成電流回路。完成上述操作后連接治療儀,觀察患者肛門收縮過程中的肌電變化情況,維持壓力曲線趨于正常人群。此外,綜合肌電變化狀況選擇合理的生物反饋訓練方案。首先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宣教,指導其掌握在顯示屏上識別及比較收縮肌波形的技能。正確指導其反復進行縮肛、放松、排便等動作,與此過程中注視顯示屏,進行適當調整,以收縮排便波形和正常波形一致為最佳。告知受試者牢記正常波形相關收縮放松感覺,并以此方式重復訓練。(3)個性化安排患者生物反饋訓練時間,盡量促使患者在接受規(guī)范治療的同時盡快恢復社會功能及正常生活。相關訓練時間可實施預約制,保證相關醫(yī)務工作者能有充足的時間靈活安排自身工作。此外,正確指導患者進行縮肛、放松及排便等動作的反復訓練。(4)指導患者于生物反饋訓練的間隙期進行盆底肌功能的鍛煉,具體方式與對照組相同。生物反饋訓練過程中使用的儀器、設備和材料等收費問題均由醫(yī)院統(tǒng)籌管理處理。
比較兩組術后腸道功能及滿意度情況。腸道功能的評估通過中文版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SKCC)腸道功能問卷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內容涵蓋下述3個維度:便頻便急、排便受飲食影響、排便感覺異常,共18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級評分,分別計分1~5分,其中有5個條目是反向計分。總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腸道功能越好[5]。采用滿意度評估量表對患者滿意度進行判定: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分0~5分,總分0~100分。91~100分記作十分滿意,71~90分記為較滿意,≤70分記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6]。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確診時、手術前1 d及術后9個月時MSKC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6個月MSKCC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SKCC評分對比 [分,(±s)]
表2 兩組MSKCC評分對比 [分,(±s)]
組別 確診時 手術前1 d 術后6個月 術后9個月研究組(n=41)16.02±2.20 15.48±2.51 16.42±2.31*16.37±2.31對照組(n=41) 16.11±2.18 15.51±2.53 14.88±2.92 16.32±2.30 t值 0.186 0.054 2.648 0.098 P值 0.853 0.957 0.010 0.822
研究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滿意度對比
直腸癌是目前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大腸腫瘤之一,其中以低中位直腸癌最為多見[7]。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保肛術實現(xiàn)了腸道的連續(xù)性,然而患者仍需面對排便不盡及大便次數(shù)增多等的困擾,導致生活質量下降[8]。因此,探尋一種積極有效的術后康復干預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盆底肌鍛煉是目前臨床廣泛用以促進直腸癌患者術后康復的有效手段,主要是通過增強肌肉鍛煉改善患者的肛門直腸功能。然而,由于該鍛煉方式主要是患者居家練習,并無客觀方式評估患者是否徹底掌握訓練方式,從而使得醫(yī)務工作者無法監(jiān)督患者鍛煉是否準確,患者可能存在內在低效率或執(zhí)行不合理等情況,進一步對訓練效果產(chǎn)生影響。生物反饋訓練作為一種新開發(fā)的生物行為干預方式,可通過恢復患者的生理異常變化,繼而達到促進術后早日康復的目的[9]。
生物反饋訓練可促使患者直觀感受到盆底肌肉活動信號,同時將骨盆肌肉強度改善狀況提供給醫(yī)務工作者監(jiān)測,保證了訓練的準確性及有效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確診時、手術前1 d、術后9個月MSKC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6個月MSKCC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生物反饋訓練可改善患者的腸道功能。分析原因:直腸癌保肛術往往需要對齒狀線鄰近的直腸實施部分切除處理,極易對大便感受器造成損害,進一步引起直腸容量的改變及感覺障礙。其中生物反饋訓練的信息反饋主要通過視覺、聽覺實現(xiàn),從而有利于中樞自主神經(jīng)通路的調節(jié),以及下丘腦對大腦皮層局部神經(jīng)、體液改變,對神經(jīng)反射起到調控作用,進一步促進直腸感覺功能的恢復,最終實現(xiàn)對腸道功能的改善。吳曉丹等[10]研究表明,生物反饋訓練應用于中低位直腸癌保肛患者中,其腸道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高度一致。另外,研究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生物反饋訓練可提高患者滿意度。究其原因,生物反饋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腸道功能的改善。此外,生物反饋訓練具有價格低廉、安全有效、無副作用的特點,繼而促進了醫(yī)患關系的良好建立[11-12]。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訓練的實施可有效改善直腸癌保肛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提高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