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珊, 傅 剛, 李曉東, 陳蒞佳
(1.青島市氣象局, 山東 青島 266003;2.中國海洋大學(xué)海洋與大氣學(xué)院海洋氣象學(xué)系, 山東 青島 266100)
“大氣河”(Atmospheric River)是指地球大氣對流層中跨越中緯度地區(qū)的長條狀水汽帶[1],它是大氣環(huán)流中水汽由赤道向兩極輸送的重要路徑,對于全球水汽循環(huán)有著重要意義。據(jù)Ralph等[2]介紹,“大氣河”在與山脈地形、中緯度氣旋中的暖輸送帶(Warm-conveyor belt, WCB)交匯時會帶來持續(xù)不斷的降水?!按髿夂印钡淖饔镁哂袃擅嫘浴R环矫嫠軒沓掷m(xù)性嚴(yán)重降水[3],引發(fā)洪澇災(zāi)害[4-6],造成沿海地區(qū)風(fēng)暴潮[7]等;另一方面它可以提供水源填充水庫[8-9]、維持濕地河灘與漁業(yè)[10]、為內(nèi)陸的沙漠與森林提供水汽以減少火災(zāi)風(fēng)險[11]等。同時,“大氣河”還會帶來干濕年的轉(zhuǎn)換[12]。
傅剛等[13]對“大氣河”的研究歷史和進(jìn)展進(jìn)行了較為詳細(xì)的回顧與總結(jié),重點介紹了太平洋東北部(北美洲西海岸)和歐洲地區(qū)“大氣河”的特征,討論了“大氣河”對氣候的影響,即“大氣河”向較為干旱的地區(qū)輸送水汽以利于產(chǎn)生降水,有效解除當(dāng)?shù)睾登?;同時介紹了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大氣河”特征。Ralph等[14]總結(jié)稱,過去20多年間,學(xué)者們對于“大氣河”這一定義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rèn)為它是先前存在的概念的重復(fù)(如暖輸送帶WCB),有的認(rèn)為把這一現(xiàn)象比作陸地河流是不合適的,有的認(rèn)為這是水務(wù)管理者重點研究、應(yīng)用和使用的內(nèi)容。在美國氣象學(xué)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的氣象學(xué)術(shù)語表(Glossary of Meteorology)[15]中,“大氣河”被描述為狹長的、含有大量水汽的水平輸送通道,通常與溫帶氣旋冷鋒前的低空急流有關(guān),其內(nèi)的水汽來自熱帶或溫帶,“大氣河”通常在被迫上升的地方導(dǎo)致強降水。Ralph等[14]介紹了學(xué)者們成立專門的委員會研究這一定義的過程?!按髿夂印迸c暖輸送帶(Warm conveyor belt, WCB)、熱帶濕氣出口(Tropical moisture exports, TME)之間的混淆導(dǎo)致了早期關(guān)于“大氣河”概念的爭論,Ralph等[2]在“Atmospheric Rivers”一書的第二章對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進(jìn)行了深入分析。
關(guān)于“大氣河”的結(jié)構(gòu),Ralph等[16]利用衛(wèi)星觀測資料對1997和1998年冬季的太平洋東北部極地冷鋒前的“大氣河”進(jìn)行了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大氣河”的水汽集中在冷鋒前低層狹窄的區(qū)域內(nèi),此處的低空急流風(fēng)速高,含有大量水汽。“大氣河”低層存在高比濕的帶狀區(qū)域,由于冷鋒前后的溫度梯度較大,冷鋒前存在低空急流。假相當(dāng)位溫的垂直分布顯示,“大氣河”區(qū)域內(nèi)存在濕中性層結(jié)、低層位勢不穩(wěn)定性[17]。Ralph 等[18]指出,“大氣河”的上部存在一個風(fēng)速超過60 m·s-1的高空急流,內(nèi)部存在一個風(fēng)速約30 m·s-1的低空急流,低空急流內(nèi)的水汽混合比約為高空的10倍。
Zhu和Newell[1]提出了計算總水汽通量(Integrated Horizon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IVT)的方法:
(1)
式中:g為重力加速度(m·s-2);ptop為所積分頂部的氣壓(hPa);p0為海平面氣壓(hPa);q為比濕(kg·kg-1);u和v分別為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風(fēng)速(m·s-1)?!按髿夂印钡乃考性趯α鲗拥蛯?,約75% 的IVT位于平均海拔3 km高度以下[18]。
另一方面,Ralph等[16]提出適用于Special Sensor Microwave Imager (SSM/I)衛(wèi)星數(shù)據(jù)的“大氣河”標(biāo)準(zhǔn),要求水汽垂直積分量(Integrated Water Vapor,IWV)高于20 mm的區(qū)域要同時滿足長為2 000 km、寬度小于1 000 km、高值區(qū)位于軸線上等,才能判定為“大氣河”。
Fu等[19]利用IVT=800 kg·m-1·s-1的等值線作為“大氣河”的邊界線,同時規(guī)定“大氣河”的長寬比例、平均長度、持續(xù)時間等作為本文“大氣河”的判定標(biāo)準(zhǔn),篩選出了2001—2016年每年6月15—7月31日間發(fā)生的共134個“大氣河”,并按照“大氣河”長軸在坐標(biāo)系中的位置將其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兩類。
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分析夏季影響東亞的四個“大氣河”個例發(fā)展過程中的天氣形勢變化,了解東-西向和南-北向兩類“大氣河”所伴隨的天氣系統(tǒng);通過分析這四個“大氣河”個例的演變和對“大氣河”的垂直剖面結(jié)構(gòu)分析,探究其水平與垂直結(jié)構(gòu),嘗試給出夏季影響東亞地區(qū)兩種“大氣河”個例的立體結(jié)構(gòu)概念圖。
本文使用歐洲中期天氣預(yù)報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數(shù)據(jù), 包括位勢高度、氣溫、緯向風(fēng)、經(jīng)向風(fēng)、垂直速度、比濕、相對濕度等物理量,空間分辨率選擇雙線性插值得到的0.5(°)×0.5(°),垂直分辨率為插值得到的37層,時間間隔為6 h,時次為每日00 UTC, 06 UTC, 12 UTC, 18 UTC。該資料用來分析“大氣河”發(fā)展過程中的天氣形勢、演變過程、物理量診斷等。
同時使用日本高知大學(xué)(Kochi University)提供的MTSAT-1R(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s-1R)衛(wèi)星紅外波段反照率資料,空間分辨率為0.05(°)×0.05(°),覆蓋范圍為20°S—70°N, 70°E—160°E;空間分辨率為0.25(°)×0.25(°),覆蓋范圍為70°S—70°N, 70°E—150°W。時間間隔為1 h,數(shù)據(jù)存儲格式為PGM (Portable Gray Map)。該資料用來分析“大氣河”發(fā)展過程中的云系演變。
夏季東亞地區(qū)每年有很多的“大氣河”發(fā)生,選擇東亞地區(qū)“大氣河”的典型個例進(jìn)行深入分析是了解該地區(qū)“大氣河”特征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Fu等[7]篩選出的134個“大氣河”個例中,延伸方向呈東-西向的有101個,呈南-北向的有33個。IVT最大值大于1 600 kg·m-1·s-1的“大氣河”約占總數(shù)的30%,為所有“大氣河”個例中強度最大的一類,其中呈南-北向有5個,呈東-西向有34個。
在南-北向個例中,選擇IVT數(shù)值最大的個例(2008年6月17日00 UTC—19日06 UTC)記為個例A;選擇整體發(fā)生在中國大陸上的個例(2016年7月19日00 UTC—21日06 UTC)記為個例B;在東-西向個例中,選擇IVT數(shù)值最大的個例(2009年7月8日18 UTC—7月12日18 UTC)記為個例C;選擇云體龐大、影響中國陸地與近海的個例(2013年7月3日18 UTC—7月5日06 UTC)記為個例D。4個“大氣河”個例的詳細(xì)信息見表1。
表1 四個“大氣河”典型個例的詳細(xì)信息Table 1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four typical cases of Atmospheric River
“大氣河”發(fā)生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水汽水平梯度,本文選擇診斷分析的物理量為“大氣河”強度最大時刻的假相當(dāng)位溫、位勢渦度與鋒生函數(shù)。
假相當(dāng)位溫是濕空氣通過假絕熱過程將水汽全部凝結(jié)然后下沉到1 000 hPa處時所具有的位溫,計算公式為:
(2)
式中:θd是濕空氣中所含干空氣的位溫(K);Lv是相變潛熱(J·kg-1);rs是飽和混合比;cpd是干空氣的定壓比熱容(1 000 J·kg-1·K-1);T為溫度(K)。假相當(dāng)位溫在干、濕絕熱過程中均是保守的,所以常用來作氣團和鋒面的分析。
位勢渦度(Potential Vorticity, PV)是綜合表征大氣動力學(xué)和熱力學(xué)特性的重要物理量,其計算公式為:
(3)
式中:ζ是相對渦度(s-1);f是地轉(zhuǎn)渦度(s-1);θ為位溫(K);p是氣壓(hPa)。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
(4) 式中右邊第一部分表示空氣水平運動對鋒生的作用,第二部分表示垂直運動對鋒生的作用,第三部分表示非絕熱加熱對鋒生的作用。本文中鋒生函數(shù)起主要作用的是前兩部分。
下面介紹已選出的4個“大氣河”個例,分析其從生成時刻到強度最大時刻的天氣形勢及其演變過程。圖1~4分別為4個“大氣河”個例在強度最大時刻的天氣圖和形態(tài)圖。
((a)2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40 gpm),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和急流(箭頭,m·s-1,大于50 m·s-1);(b) 5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2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c) 1 0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1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d)水平水汽通量的垂直積分IVT (填色部分,大于400 kg·m-1·s-1,間隔100 kg·m-1·s-1),箭頭為IVT輸送方向(kg·m-1·s-1)。 (a) 2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40 gpm interval),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and jet stream (arrows, m·s-1, greater than 40 m·s-1); (b)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2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oC interval); (c)1 0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1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d) Integrated horizon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Shaded, >400 kg·m-1·s-1, 100 kg·m-1·s-1 interval), and arrows are the direction of IVT (kg·m-1·s-1).)
((a)2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40 gpm),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和急流(箭頭,m·s-1,大于50 m·s-1);(b) 5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2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c) 1 0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1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d)水平水汽通量的垂直積分IVT (填色部分,大于400 kg·m-1·s-1,間隔100 kg·m-1·s-1),箭頭為IVT輸送方向(kg·m-1·s-1)。 (a) 2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40 gpm interval),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and jet stream (arrows, m·s-1, greater than 40 m·s-1); (b)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2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oC interval); (c)1 0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1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d) Integrated horizon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Shaded, >400 kg·m-1·s-1, 100 kg·m-1·s-1 interval), and arrows are the direction of IVT (kg·m-1·s-1).)
((a)2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40 gpm),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和急流(箭頭,m·s-1,大于50 m·s-1);(b) 5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2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c) 1 0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1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d)水平水汽通量的垂直積分IVT (填色部分,大于400 kg·m-1·s-1,間隔100 kg·m-1·s-1),箭頭為IVT輸送方向(kg·m-1·s-1)。 (a) 2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40 gpm interval),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and jet stream (arrows, m·s-1, greater than 40 m·s-1); (b)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2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oC interval); (c)1 0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1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d) Integrated horizon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Shaded, >400 kg·m-1·s-1, 100 kg·m-1·s-1 interval), and arrows are the direction of IVT (kg·m-1·s-1).)
((a)2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40 gpm),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和急流(箭頭,m·s-1,大于50 m·s-1);(b) 5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2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c) 1 000 hPa位勢高度(黑色實線,間隔10 gpm)和氣溫(紅色點虛線,間隔2 ℃);(d)水平水汽通量的垂直積分IVT (填色部分,大于400 kg·m-1·s-1,間隔100 kg·m-1·s-1),箭頭為IVT輸送方向(kg·m-1·s-1)。 (a) 2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40 gpm interval),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and jet stream (arrows, m·s-1, greater than 40 m·s-1); (b)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2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oC interval); (c)1 0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black solid lines, 10 gpm interval) and air temperature (red dotted lines, 2 ℃ interval); (d) Integrated horizon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Shaded, >400 kg·m-1·s-1, 100 kg·m-1·s-1 interval), and arrows are the direction of IVT (kg·m-1·s-1).)
個例A:從2008年6月17日00 UTC—18 UTC(見圖1),200 hPa天氣圖上為兩槽一脊的形勢,在中國中部地區(qū)(35°N, 113°E)附近有一槽,朝鮮半島上空有一脊,脊的下游有一槽位于日本東部沿海(40°N, 150°E)附近。500 hPa天氣圖上為“兩槽一脊”的形勢,上游槽在我國中部(34°N, 115°E)附近,呈東北-西南向并向東移動,脊在(40°N, 130°E)附近向北延伸,下游槽在日本東部沿海(40°N,143°E)附近。在1 000 hPa天氣圖上,倒槽在我國東南部(27°N, 115°E)附近,并不斷向北發(fā)展,在江蘇南部形成氣旋?!按髿夂印痹跉庑龞|部的暖輸送帶上,沿鋒面發(fā)展(見圖1(d)),其在我國東南沿海生成并向北偏東移動,強度不斷增加,呈東北-西南向,沿倒槽外圍位勢梯度較大區(qū)域延伸。
個例B:從2016年7月19日00 UTC—20日00 UTC (見圖2),200 hPa天氣圖上為兩槽一脊的形勢,陜西、山西上空的槽南移,其下游的脊在中國東北部(45°N, 125°E)附近,日本上空(40°N, 142°E)處有一個槽向東移動。在500 hPa天氣圖上,在山西、河南附近有一低壓中心加強,中國東北部(45°N, 125°E)處有一脊,在日本(40°N, 140°E)附近有一個槽東移。在1 000 hPa天氣圖上,上游氣旋位于(37°N, 125°E)附近,中心氣壓下降,下游氣旋位于鄂霍次克海南部附近洋面,中心氣壓上升,西部鋒區(qū)減弱,二者沿副熱帶高壓外圍移動?!按髿夂印蔽挥谏嫌螝庑匿h面與下游氣旋的外圍,呈東北-西南向(見圖2(d)),形狀較為狹長,北部強度較大。
個例C:從2009年7月8日18 UTC—9日18 UTC (見圖3),200 hPa天氣圖上,渤海附近(40°N, 120°E)處的槽向東移動越過朝鮮半島,日本海北部(45°N, 135°E)附近有一個脊,脊前有急流,脊的下游在(40°N, 145°E)附近洋面上有一槽。在500 hPa天氣圖上,在黑龍江上空有低壓中心,河北上空的槽東移,日本海北部在(43°N, 140°E)附近有一個弱脊,北海道東部(45°N, 150°E)處的洋面上有一個槽。在1 000 hPa天氣圖上,上游氣旋位于(37°N, 125°E)附近,中心氣壓下降,下游氣旋位于鄂霍次克海南部附近洋面,中心氣壓上升,西部鋒區(qū)減弱,二者沿副熱帶高壓外圍移動。“大氣河”位于上游氣旋的鋒面與下游氣旋的外圍(見圖3(d)),由兩段逐漸合為一體,在副高與兩氣旋之間的鋒面上延伸,強度西高東低。
個例D:從2013年7月3日18 UTC—5日06 UTC (見圖4),200 hPa天氣圖上,在(40°N, 130°E)處的槽東移減弱,槽后新槽在渤海附近(40°N, 120°E)上空形成并加深,槽東部有一脊位于鄂霍次克海南部,脊的下游(40°N, 160°E)以東洋面上有一槽。在500 hPa天氣圖上,在黑龍江上空有一低壓中心,逐漸減弱至消失,下游鄂霍茨克海上在(50°N, 155°E)附近有一個脊不斷發(fā)展。在1 000 hPa天氣圖上,在河南、湖北、安徽和山東附近有一個槽,氣旋位于黑龍江,逐漸減弱。“大氣河”在槽前與氣旋南部沿副高外圍移動發(fā)展。氣旋東部的“大氣河”IVT≥800 kg·m-1·s-1的區(qū)域斷為兩部分(見圖4(d)),南半部分繼續(xù)發(fā)展,在2013年7月3日18 UTC與中國東部槽前IVT≥800 kg·m-1·s-1的區(qū)域相連,形成新的“大氣河”,沿氣旋南部副高外圍延伸,強度不斷增大,整體位于黃海、韓國和日本陸地上以及日本東部洋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氣河”生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其上游IVT數(shù)值較小,“大氣河”中心的水汽多來自中國南海、南方陸地、東海、黃海等經(jīng)過的地方,水汽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增強。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氣河”多發(fā)生在東北太平洋[11],其水汽多由熱帶地區(qū)輸送而來,與本文“大氣河”個例的水汽來源有所不同。
圖5是四個“大氣河”個例在強度最大時刻的紅外衛(wèi)星云圖和1 000 hPa的位勢高度場。2008年6月17日18 UTC (見圖5(a))個例A中,氣旋中心位于黃海中部,東部位勢梯度較大。云帶北寬南窄,位于整個氣旋上空,自北向南跨越中國東北部陸地、朝鮮半島、黃渤海以及中國東部沿海省份,南部可到達(dá)中國江西、福建等地。云帶中部東至日本海,云帶較寬且北部云層較厚。
((填色為亮溫(間隔2 K),藍(lán)色實線為位勢高度(間隔10 gpm)。The shaded is bright temperature (2 K interval) and blue solid lines are geopotential heiht (1 gpm interval). )
2016年7月20日00 UTC (見圖5(b))個例B中,氣旋中心位于河北南部,北部位勢梯度較大,氣旋南部1 000 hPa的槽向南延伸。云帶形狀較個例A更窄,云帶在氣旋中心附近呈“逗點”狀,尾部向南延伸較多;云帶在氣旋東部自北向南延伸,北部位于河北、京津上空的云層較厚,南部云層相對較薄。
從圖5(c)可以看出,在個例C中,2009年7月9日18 UTC日本海上有一個氣旋中心,千島群島附近有一個低壓,兩個低壓系統(tǒng)的東南部,在低壓與副熱帶高壓之間是較為平直和密集的等位勢高度線。云帶由兩部分組成,位于日本海的氣旋上空有較寬的云帶覆蓋,其東部的云帶在副熱帶高壓外圍,由平直(圖略)轉(zhuǎn)為繞東部的低壓逆時針彎折,云層較厚且基本位于洋面上。
在個例D中,2013年7月5日06 UTC (見圖5(d))以日本東部沿海至東海為界,位勢高度西低東高。云體從鄂霍次克海南部開始在位勢梯度較大的區(qū)域向西偏南延伸,過日本東部沿海,跨越日本陸地和日本海并越過朝鮮半島,經(jīng)過黃海南部和東海北部,尾部伸入中國江蘇及更向西的大陸。整個云系特別狹長,東部較寬且云層較厚,西部云層相對較薄。
Ralph等[16-17]指出,東北太平洋上的“大氣河”沿極鋒延伸,多呈西南-東北向,水汽從熱帶地區(qū)附近朝中緯度北美大陸輸送,“大氣河”在登陸北美西岸高大的地形時被迫抬升,此處易發(fā)生極端降水;低層存在比濕的集中區(qū)域與低空急流,呈現(xiàn)濕中性層結(jié)等。本文把“大氣河”發(fā)展過程中中心IVT數(shù)值最大的時刻定義為其強度最大時刻(見圖6)。黑色粗虛線為表示“大氣河”的長軸。線EiFi(i=1, 2, 3, 4)過“大氣河”IVT最大值點且與長軸垂直。沿線EiFi(i=1, 2, 3, 4)作垂直剖面,可以探究“大氣河”強度最大位置的垂直結(jié)構(gòu)。E1F1、E2F2、E3F3、E4F4的時間分別為2008年6月17日18 UTC、2016年7月20日00 UTC、2009年7月9日18 UTC和2013年7月5日06 UTC。
(填色為水平水汽通量的垂直積分IVT(間隔100 kg·m-1·s-1),黑色實線為200 hPa水平風(fēng)速(m·s-1),紅色點虛線為PV(PVU,1 PVU=10-6 K·kg-1·m2·s-1)。黑色粗虛線為“大氣河”的長軸,線EiFi (i=1, 2, 3, 4)為過“大氣河”IVT最大值點且與長軸垂直的線,用于做剖面分析。Shaded is IVT (100 kg·m-1·s-1 interval), black solid lines are horizontal wind speed at 200 hPa (m·s-1) and red dotted lines are PV (PVU, 1 PVU=10-6 K·kg-1·m2·s-1). Black dashed line is the long axis of atmospheric river. EiFi (i=1, 2, 3, 4) is the line which is over the maximum IVT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 axis.)
圖7給出了4個“大氣河”個例分別沿線EiFi(i=1, 2, 3, 4)的水平風(fēng)速垂直剖面圖,填色部分表示水汽通量大小,實線表示水平風(fēng)速大小。在個例A中,2008年6月17日18 UTC (見圖7(a))沿E1F1的垂直剖面上,水汽通量位于500 hPa以下,大值中心低于800 hPa,水汽輸送方向的左側(cè)水汽通量梯度較大,右側(cè)梯度較小。水平風(fēng)速有兩個大值中心:低空高風(fēng)速區(qū)位于水汽帶內(nèi)部,風(fēng)速中心在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850 hPa高度處,中心風(fēng)速超過33 m·s-1。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的200 hPa高度處,有風(fēng)速超過48 m·s-1的大風(fēng)速區(qū),為此處的高空急流。
(填色部分為水平水汽通量(間隔0.03 g·hPa-1·cm-1·s-1),黑色實線為水平風(fēng)速(間隔3 m·s-1)。Shaded is horizontal vapor flux (0.03 g·hPa-1·cm-1·s-1 interval) and black solid lines are horizontal wind speed (3 m·s-1). )
在個例B中, 2016年7月20日00 UTC(見圖7(b))的沿E2F2的垂直剖面水汽輸送也集中在500 hPa以下,但范圍更寬。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時“大氣河”北部發(fā)生逆時針彎折(見圖6(b)),所以水汽通量的兩個大值中心處水汽的輸送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低空有兩個風(fēng)速中心,都位于水汽通量的大值區(qū)之內(nèi),中心風(fēng)速超過27 m·s-1;高空風(fēng)速中心在200 hPa附近,中心在“大氣河”上空偏向氣旋一側(cè)。
在個例C中,2009年7月9日18 UTC線E3F3同時穿過“大氣河”的兩個大值帶(見圖5(c)),沿E3F3的垂直剖面圖中(見圖7(c)) 400 hPa以下有多個高度不同的水汽通量大值區(qū)域,大值中心分別位于800和950 hPa附近。在兩個水汽通量大值區(qū)內(nèi),都有風(fēng)速的大值中心,風(fēng)速中心位于700 hPa以下,中心最大風(fēng)速超過39 m·s-1。而高空急流在200 hPa處,位于水汽輸送方向的左側(cè)上空,中心風(fēng)速約為60 m·s-1。
如圖7(d)所示,個例D中2013年7月5日06 UTC在500 hPa以下有兩個明顯的水汽輸送大值區(qū),其中一個整體在700 hPa以下,兩中心高度略有不同。低空風(fēng)速中心分別在600和900 hPa附近,中心最大風(fēng)速約為33 m·s-1。200 hPa附近存在一個急流中心,同樣位于水汽輸送方向的左側(cè)高空,中心風(fēng)速超過50 m·s-1。
結(jié)合以上分析,四個個例的水平風(fēng)速都呈現(xiàn)相似的形態(tài),即在水汽通量大值區(qū)內(nèi)部存在低空急流,急流中心平均高度在800 hPa,而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高空200 hPa存在急流中心。
圖8為四個“大氣河”個例在強度最大時刻沿線EiFi(i=1, 2, 3, 4)水汽通量和PV的垂直剖面圖,填色部分為水汽通量大小,實線為PV的大小,加粗的實線為1 PVU等值線。
(填色部分為水平水汽通量(間隔0.03 g·hPa-1·cm-1·s-1),黑色實線為位勢渦度(≥0.5 PVU,間隔0.5 PVU;加粗實線為1 PVU, 1 PVU=10-6 K·Pa-1·m·s-1)。(Shaded is horizontal vapor flux (0.03 g·hPa-1·cm-1·s-1 interval) and black solid lines are PV (≥0.5 PVU,0.5 PVU interval; the thick line is 1 PVU).
在個例A中, 2008年6月17日18 UTC (見圖8(a))的垂直剖面上,“大氣河”上空大于1 PVU的區(qū)域從低空貫穿到高空,在900和450 hPa附近有兩個大小約為2 PVU的PV中心。PV大于1 PVU區(qū)域的軸線由低空“大氣河”附近向水汽輸送方向的高空左側(cè)傾斜。在300 hPa以上有PV的大值區(qū)。此處PV大值中心產(chǎn)生的原因一是對流潛熱釋放加熱中層大氣使得位溫升高,其下方位溫梯度增大,低層的PV增大;二是高空存在急流,急流左側(cè)風(fēng)的切變渦度大,動量下傳表現(xiàn)為PV下伸。
在個例B中,2016年7月20日00 UTC (見圖8(b))沿E2F2的垂直剖面可以看出,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半部分內(nèi),PV大于1 PVU的區(qū)域?qū)挾容^上一個例更大,較為平直地從低空向高空貫穿,但整體位于300 hPa以下。200 hPa以上,PV有大值區(qū),大值區(qū)與300 hPa以下的1 PVU等值線之間的存在小于1 PVU的區(qū)域。
在個例C 中,2009年7月9日18 UTC的垂直剖面圖(見圖8(c))中,“大氣河”附近大于1 PVU的區(qū)域在400 hPa以下,位于“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中心強度大于3 PVU,且其軸線向左側(cè)傾斜。在(34.5°N,140°E)附近的另一水汽輸送區(qū)域附近,也有一個PV大值中心,大小在1 PVU以上。在高空200 hPa以上,PV存在著另一大值區(qū)域。“大氣河”上空,PV的兩個大值區(qū)之間PV數(shù)值很小。
在個例D中,2013年7月5日06 UTC(見圖8(d)),500 hPa以下雖然1 PVU等值線也在“大氣河”附近連接,但數(shù)值較小,600 hPa附近有一個約為1.5 PVU的大值中心。1 PVU連接的PV大值區(qū)域的軸線同樣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發(fā)生傾斜。300 hPa以上,在距離“大氣河”較遠(yuǎn)的位置,PV數(shù)值較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個“大氣河”個例的高層都存在著較大的PV正異常,低層“大氣河”附近存在PV的大值區(qū),且1 PVU區(qū)域都有向一側(cè)傾斜的形態(tài),有的還直接與高層PV較大的區(qū)域連接。同時,單個個例的演變中,高空的PV正異常還會有所下傳(圖略)。Hoskins等[20]在討論等熵位渦圖的使用和重要性時強調(diào),高層大氣的PV正異常可以引發(fā)低空氣旋式環(huán)流。
圖9為四個“大氣河”個例在強度最大時刻沿線EiFi(i=1, 2, 3, 4)的垂直剖面圖,黑色實線為鋒生函數(shù),藍(lán)色實線為垂直速度,填色為水汽通量大小。
在個例A中,2008年6月17日18 UTC (見圖9(a)),鋒生函數(shù)有兩個大值長條帶,一個在600 hPa以下,呈鉛直形態(tài),最大值超過6 K·100 km-1·d-1。一個在600~200 hPa之間,較為傾斜,最大值約為7 K·100 km-1·d-1,此處有鋒生作用,“大氣河”沿著鋒生函數(shù)大值區(qū)的邊緣分布。在水汽通量的大值區(qū)與低層鋒生作用較強的區(qū)域之間,600 hPa以下有較強的上升運動,范圍較窄。上升運動在“大氣河”發(fā)展過程中由傾斜轉(zhuǎn)為鉛直。
在個例B中,2016年7月20日00 UTC (見圖9(b)),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低空和高空鋒生函數(shù)都有大值中心,且大于1 K·100 km-1·d-1的區(qū)域均向左側(cè)傾斜,水汽通量大值區(qū)邊緣與1 K·100 km-1·d-1的區(qū)域邊界有重合。750 hPa附近,“大氣河”上空有另一個鋒生函數(shù)的大值中心。上升運動存在于鋒生函數(shù)較大的區(qū)域之間,中心在750 hPa高度處。
在個例C中,2009年7月9日18 UTC (見圖9(c)), 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400 hPa以下有著強烈的鋒生作用,鋒生函數(shù)大值長條帶向左側(cè)傾斜,中心最大值超過15 K·100 km-1·d-1。在水汽輸送大值區(qū)的右側(cè)800 hPa以上,也有較弱的鋒生作用。上升運動沿著強烈鋒生作用的外緣發(fā)生,整體位于“大氣河”輸送范圍的左半部分,中心在800~700 hPa之間。
在個例D中,2013年7月5日06 UTC (見圖9(d)),在水汽通量的大值帶附近雖有鋒生作用,但并不成帶狀,范圍也較小。比較圖9(d)可以看出,此處并沒有明顯的鋒面,而“大氣河”內(nèi)950 hPa以上仍有上升運動,垂直速度較小,中心位于800 hPa附近。
綜合以上分析,在有鋒面的系統(tǒng)中,“大氣河”會沿著鋒生作用較強的區(qū)域分布,上升運動位于鋒面與水汽輸送帶之間,或在水汽輸送帶內(nèi)。在鋒生作用較弱的區(qū)域,“大氣河”內(nèi)仍存在上升運動,上升運動的方向在“大氣河”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發(fā)生改變,在強度最大階段會由傾斜變得鉛直。
在鋒生函數(shù)的分析中,個例A、B、C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鋒面結(jié)構(gòu),本節(jié)對假相當(dāng)位溫的垂直分布特征進(jìn)行分析。假相當(dāng)位溫是綜合表征大氣溫度與濕度的物理量。圖10為四個“大氣河”個例在強度最大時刻沿線EiFi(i=1, 2, 3, 4)的垂直剖面,紅色點虛線為假相當(dāng)位溫(以下用θse表示),填色為水汽通量大小。
在個例A中,2008年6月17日18 UTC(見圖10(a)), 在“大氣河”低層900 hPa高度有一個θse的大值中心,等θse線在“大氣河”的兩側(cè)都較為密集。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等θse線在400 hPa以上逐漸彎曲,此處為冷鋒。“大氣河”輸送方向右側(cè),等θse線在900和500 hPa都有彎曲,在靠近1 000 hPa處θse又有一個大值。此處從地面至700 hPa左右高度,假相當(dāng)位溫隨高度遞減,且在圖5(a)中可以看出此處對應(yīng)一暖鋒,表明此處具有對流不穩(wěn)定?!按髿夂印钡淖髠?cè)的邊界整體位于等θse線密集區(qū)的邊緣。
在個例C中,2009年7月9日18 UTC (見圖10(c)),可以明顯看出“大氣河”輸送方向左側(cè)等θse線十分密集,表明此處是鋒面,水汽通量較高的部分同樣沿著冷鋒存在,其右側(cè)θse在低層有大值中心,在650 hPa處有低值中心。水汽仍沿著鋒面輸送,其邊緣在密集的等θse線外圍。
在個例D中,2013年7月5日06 UTC(見圖10(d)),密集的θse等值線彎曲度大,鋒面結(jié)構(gòu)不明顯。其中,“大氣河”輸送的主體部分在900 hPa以下左右兩側(cè)有兩個低值中心,在850 hPa有一個大值中心。而在“大氣河”的頂部約550 hPa處,又有一個低值中心??偟膩碚f,水汽通量大值區(qū)的邊緣都在等θse線密集的區(qū)域。
根據(jù)以上分析,“大氣河”水汽輸送帶的邊緣位于等θse線較為密集的鋒面附近,水汽會沿著鋒面輸送。而從垂直剖面來看,水汽通量大值區(qū)的內(nèi)有θse的大值區(qū)。
通過以上分析,可總結(jié)出夏季東亞地區(qū)兩種“大氣河”的空間結(jié)構(gòu)概念圖(見圖11(a)和(b)。在圖11(a)中,“大氣河”呈南-北向。低層的氣旋系統(tǒng)或者氣旋式環(huán)流位于500 hPa槽前,“大氣河”位于500 hPa以下,處在1 000 hPa系統(tǒng)的東部或外圍。在有鋒面的情況下,水汽輸送帶會沿鋒面延伸;沒有鋒面的情況下,“大氣河”會沿著系統(tǒng)外圍分布?!按髿夂印眱?nèi)部存在低空急流,與鋒面之間存在著上升運動。在“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高空200 hPa存在著急流。高空形勢落后于1 000 hPa的系統(tǒng)。在圖11(b)中,“大氣河”呈東-西向。此時系統(tǒng)內(nèi)沒有鋒面存在,“大氣河”在低壓與副熱帶高壓之間發(fā)展,500 hPa位勢梯度較大,有著強烈的西風(fēng),200 hPa在“大氣河”上空有高空急流。
((a) 南-北向;(b) 東-西向。(a) The north-south orientation "Atmospheric River";(b) The east-west orientation "Atmospheric River".)
本文對夏季東亞地區(qū)四個“大氣河”典型個例從發(fā)生到強度達(dá)到最大時刻的天氣形勢、演變過程、水平與垂直結(jié)構(gòu)進(jìn)行了分析,給出了東亞地區(qū)“大氣河”的結(jié)構(gòu)概念圖,得到的主要結(jié)論如下:
(1) 呈南-北向的“大氣河”均在氣旋東部發(fā)展,呈東-西向的“大氣河”分別在兩個氣旋之間、低壓與副熱帶高壓之間發(fā)展。低層的天氣系統(tǒng)多位于500 hPa槽前,鋒面并不存在于所有天氣系統(tǒng)內(nèi)?!按髿夂印眱?nèi)部800 hPa附近有低空急流,“大氣河”輸送方向的下游左側(cè)高空200 hPa存在高空急流。通過對PV的垂直剖面分析可以看出,大于1 PVU的區(qū)域呈長條狀,軸線向“大氣河”輸送方向的左側(cè)傾斜,“大氣河”發(fā)展過程中高層大氣PV的正異常會向下傳遞,“大氣河”位于低空氣旋式環(huán)流的外圍。水汽輸送帶的左側(cè)存在鋒生作用,“大氣河”內(nèi)沿鋒面或者鋒生作用較強的位置存在上升運動,上升運動的方向會隨著“大氣河”強度增強而由傾斜變?yōu)殂U直。
(2) 本文所研究的四個“大氣河”個例在氣旋系統(tǒng)東部或者氣旋式環(huán)流的外圍發(fā)展,個例A、B、 C在有鋒面的系統(tǒng)內(nèi)沿著鋒面延伸,并且其水汽輸送帶邊界會與鋒面的邊緣相鄰而沿著鋒面延伸;個例D在沒有鋒面的系統(tǒng)中,沿氣旋式環(huán)流的外圍延伸。
(3) 本文在對“大氣河”進(jìn)行篩選時,沒有統(tǒng)計臺風(fēng)所帶來的水汽演變而成的長條狀水汽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將臺風(fēng)所伴隨的“大氣河”作為研究對象進(jìn)行專門地研究,探討其與不同天氣系統(tǒng)內(nèi)的“大氣河”的不同之處。
致謝:本文第一作者劉珊感謝李昱薇、張雪貝同志的幫助;感謝ECMWF提供的數(shù)據(jù)資料與日本高知大學(xué)提供的衛(wèi)星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