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黎
摘 要:很多高三學生作文習作和高一、高二時相比都已實現從“無話可說”到“文題相合”的提升,這是高中作文教學的成功。但同時高三作文習作中又存在相當多的“差不多”甚至“千人一面”的問題。本文立足于高三作文教學實踐,從學生心理和高考實際出發(fā),探討從“自我”“生命”“生活”“快樂”等層面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高三作文;相似;解決途徑;自我
“千人一面”的說法可能是夸張了點,但每到作文閱卷,面對大量的觀點相似、舉例相同的“差不多”作文的情況卻是確實存在的。高三密集地素材積累、方法訓練的確改變了學生原本“無米可炊”的寫作困境,但卻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學生在作文時常缺少獨立的思考,常常只會挪用他人觀點,所以難以深入分析;議論文進行例證時大量堆砌熱點素材,不會取舍,更缺少針對觀點的分析。這些“差不多”作文看似分數不低,但卻已經喪失了寫作的實質。進而,對這些喪失了“我”的作文的寫作也就逐漸消磨了他們的寫作熱情。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寫作心態(tài)層面尋找解決方法,也應該回歸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的要求層面尋找解決途徑。明確任何文本的創(chuàng)作只有是獨特的、自我的才能是鮮活的、優(yōu)秀的。把握學生的寫作心理,從根本上調動起寫作的激情。而這些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作”層面的要求也是吻合的。
下面我以自己的高三作文教學實踐為基礎,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談談。
一、遵循“自我”原則,形成生命意識
“自我”是被最廣泛運用于非心理學范疇的一個詞。它強調主體的獨立、獨特。這符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核心素養(yǎng)”層面提出的“思維發(fā)展和提升”的“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要求。它也強調通過訓練來實現對現實原則的服從。這也符合高三作文教學實際受到高考約束,不回避高考出題動向的實際。
但為什么心理學中明明談到要通過反復訓練來構建“自我”,可運用到寫作訓練中卻會出現學生習作“差不多”現象呢?反思后發(fā)現:第一,過度的模仿丟失了自我。傳統(tǒng)作文考后評講,師生都會對范文特別重視。原本學習“高分”并沒有問題,但過度強調就會使得很多學生寄希望于照搬“高分經典”或盲目模仿。而這種模仿又往往只著眼于布局、字句等表面現象,有皮無骨。第二,不少教師好心地為學生搜集的寫作素材,本意是開闊學生視野,卻常常把所有人都關進了狹窄的房間,使得大家都只看到相同的風景。
應付式、功利式的作文心態(tài)和訓練目的,當然只能孕育出“千人一面”的作品。我們不如改變“題目——寫作——閱卷——評價”的傳統(tǒng)高三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寫作的“生命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習作中“我在何處”,進而獨立孕育出作文里的“我”。
例如:南京市2021屆高三一模作文關于“獻出一臂之力,造就幸福生活”的考后指導過程。學生在自我分析、相互質疑后發(fā)現如下值得思考的地方。(一)作文只稱贊材料照片中感人場景,卻無“我”的思考。(二)回顧、贊美抗疫人員,鼓勵人人獻出一臂之力,可與“我”何關沒寫。(三)“我”究竟是以什么身份在進行交流,難道只要寫一句“我輩青年”就是有了“自我意識”,至此,可以看出學生在發(fā)現“無我”方面是很準確和全面的。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一名青年學生,屬于“我”的一臂之力應該定位于什么。再進一步添加、改進考場文本。同時,課后的延伸性材料搜集也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呈現:從“90后網格員”“最美青年志愿者”“販賣焦慮的年輕人”等主題入手搜集。對年輕人對社會的貢獻、年輕人在社會中面臨的問題和自我定位等再次進行了思考。
其實,培養(yǎng)學生建立寫作中的“生命意識”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的生命體驗都是可貴的,每個人真實的內心情感都是寫作中最珍貴的原料。寫作是屬于自我的獨特生命體驗,“自我”永遠是寫作的核心。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指導他們在反思中獲得獨特的生命體驗并將其帶入作文寫作。同時,也要保護學生一些獨特的,乃至偏激的感受,并幫助他們取舍。只有“從我出發(fā),從心出發(fā)”去激發(fā)學生的才情,才能幫助他們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
二、立足“現實”原則,形成生活意識
可能有人會說,高三的作文教學是受分數支配的,隨心的“我”有何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明確兩個問題。
其一,“自我”在心理學上本就強調通過訓練來實現對現實原則的服從。所以,直面高考、遵循考試規(guī)則并不是喪失自我。我們就必須通過寫作訓練來使得文章合乎高考要求并沒有錯。同時,回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的課程目標層面,也會發(fā)現其提出的“關注、參與當代文化”目標指向。所以“我”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人都需要在社會的大熔爐中鍛造。
其二,“我”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我們的個性、自我也都是在緊密的體驗了生活,思考了自己和他人、社會的關系后才能建立的。有了“我”的意識才能更好地看到生活的細節(jié),更好地反思青年和時代的關系;而只有著眼于真實的當代生活,才能更好地對“我”進行思考。
同時,觀察2020年各地高考語文試卷的作文走向,北京卷從“北斗”思考、全國卷“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浙江卷“人生預期和現實”等,就會發(fā)現所有的作文命題都在引導考生思考自我、生活、時代三者間的關系。
所以,將立足于時代的“生活意識”引入高三作文教學十分必要。這也是讓學生寫作成為“有源活水”的重要途徑。葉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例話〉序》寫到:“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笨梢娭挥嘘P注生活,植根在生活里我們的文章才能在自我意識方面得到深化。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整理熱點素材,更要著重引導學生透過素材去真正關注社會生活,思考自己與社會、時代的關系。例如:學生在理解了“三牛精神”的素材后,自主拓展“三牛精神”具體體現的事例。將個人事例和普遍的社會現象相結合,明確“三牛精神”和青年之間的關系。再如,在南通市高三一模試卷作文“互聯(lián)網時代的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的作文練習后,學生將“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這兩個關鍵詞帶入現今的“互聯(lián)網時代”,立足現實生活中對“國潮現象”“流量現象”“傳統(tǒng)在綜藝中的新生”“傳統(tǒng)創(chuàng)新中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思考。進而也在從具體現象的分析中探討“青年人面對這樣的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所處的位置、責任、迷惑等。
這種根植于“現實”原則的作文思考將逐步引導學生擺脫無病呻吟的“偽情感”,而從“生活意識”出發(fā)對“自我”、時代的思考也會逐步引導學生寫出真正屬于“我”的真作文。
三、回歸“快樂”原則,形成創(chuàng)作意識
一份針對我校高三某理科班的問卷顯示,全班48名學生對寫作課感興趣的只有6人,無所謂的4人,表示不喜歡的高達38人??擅艿氖牵瑢W生很熱衷于“網絡寫作”。在博客、微博、甚至QQ簽名、朋友圈等平臺上,他們創(chuàng)作欲望強,文本邏輯清楚,語言精當。可見,消極寫作是高三作文丟掉“我”的核心原因。那么,面對高考的壓力,我們的作文教學能否堅持立足“快樂”原則,關系到能否真正激發(fā)學生寫作的動力。
那么快樂從何而來?我認為有兩個方面值得探究:
其一,點評中的快樂。在傳統(tǒng)的高三作文評價中,我們從習慣于講解優(yōu)秀作文或者是高分作文。這種和“優(yōu)秀”作文“對標找差”式的教學固然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問題,但也會讓很多寫作方面不優(yōu)秀的學生產生巨大的無力感。而且如果是完全由教師分析、教師指出學生問題的方式構成的,則往往會導致學生“一看就懂,一寫就廢”的局面。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參與不足,思考不足,以教師意識為意識,以模仿代替了自我思考。如果學生長期在這種簡單機械甚至投機的心態(tài)的寫作意識支配下進行寫作就極容易造成“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失分現象。其實在評價的初始,完全可以讓學生自主、廣泛地閱讀,點評同學作文,尤其可以點評多篇和自己分數相近的作文。在這樣的相近文本的對比和分析中,他們更易發(fā)現思維中的共性問題,也更易發(fā)現語言差異對作文分數的影響。因為相近,更好理解;也因為有分數差,利于學生反思差異產生原因,尋找提升自我的途徑。互評后,教師再參與到某個互評小組的作文指導中。指導學生從整體感受上升到理論、方法層面。學生在點評中可以更好地獲得成功感,進而促進自我寫作提升,這比傳統(tǒng)中教師反復強調重點的效果更好。
其二,自主提升中的快樂。素材的搜集、歸納,使用也好;優(yōu)秀作文的對照、反思也好;同學之間的互評、總結也好都不應該是一次作文教學的終點,而只是下一次思考的起點。作文教學應該是一個針對學生個體追蹤式的教學形式。而這種“追蹤”不僅僅是教師指導,更應該是在教師針對學生個性計劃下的學生自主提升。自主提升的過程不僅僅有利于提升作文能力,也有利于對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有利于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例如:在針對“三牛精神”的素材學習使用后,可以引導學生以此次素材使用為出發(fā)點,以解決本次習作中出現的問題為方向,在反復思考、練習中實現“素材——說理——素材”的循環(huán)式前進。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學生會進一步明確思維中長期存在的合理點、不合理點甚至是盲點。從而實現議論類寫作中,素材和說理互促的學習養(yǎng)成點。
這種循環(huán)也可以立足于現代化的媒介和手段。例如:在實踐中有小組就利用“學習強國”平臺,有小組選擇立足于“微博熱搜”“大V”公眾號等。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發(fā)帖”“回帖”方式,訓練學生立論、駁論;或采用論壇模式,將命題權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討論、投票來決定寫作題目。在這種類似游戲式的模式下,逐步解決其寫作心理障礙,以樂趣為基礎來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以上文字也只是我的淺陋想法。但我認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相信:寫作是個體回歸生命本源,剖析靈魂的過程,是喚醒內在自我意識,對道德、尊嚴進行深刻反思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完善值得我們不斷嘗試,以期在不斷地探索中走出更加光明的寫作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謝亞仙.學生寫作心理調試的實踐與思考[J].文學教育,2009(11).
[2]丁文華.生命視角下普通高中語文寫作探究[D].蘇州大學,2017.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