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安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中學(xué)高一(2)班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今日扼腕嘆息,明日或許額手稱慶;今日心花怒放,明日或許悲從中來。生命中,時刻有所得,也時刻有所失。得與失是舊的終點,也是新的起點,而以長遠觀之,得失又是過程,是漫漫長路上的一小步。
人生漫漫,過程難免與得失相伴。得到了金銀滿屋,或許失去家庭的美滿,套用盧梭的話,可以這么說“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是得中之失;失去了紙醉金迷,或許得到精神的充盈,“窮人手中的一個銅板,抵得上非洲海岸的所有黃金”,這是失中之得?!叭藷o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我們無處不在得失之中,如何看待得失,也即如何看待生活。
將得失視作起點、終點或是過程,則意味著對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若以得失為起點,意味著“向前看”,卻往往忽視了背后曾經(jīng)走過的路,算計著當(dāng)下的得失而望著前方,則得者沾沾自喜,失者怨天尤人。以得失為終點,意味著“向后看”,卻往往忽視了前方的遠景,在自傳式的回憶中,結(jié)束了自己,或沉迷于過去的輝煌,把人生的高度定格于“終點”的那一刻,即注定了將痛心于過去的黑暗,而一蹶不振。而以得失為過程,意味著“看腳下”,每一步都計較著得與失,卻忘了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起點賦予過程以初心,終點賦予過程以使命。沒有起點與終點的過程,是荒誕的,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未經(jīng)省視的人生不值得過”。片面地以得失為過程,我們患得患失,卻不知自己追求什么,“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向前看,展望未來,看明朝海闊天空,也要向后看,銘記過去,憶往昔篳路藍縷。
但一味地以得失為起點、終點或是過程,都不免把得失看得太重。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太過于計較得失,以至于一切情感和價值都同化為以同一套標準衡量的利益得失。對得失的狂熱,其本質(zhì)是工具理性指導(dǎo)下的人的異化,以及價值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式微。
在將得失視為起點、終點或是過程之時,我們也應(yīng)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從容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康德說“人是目的”,片面地以得失為起點、終點或過程,最終都會糾結(jié)于得失,忘記星空與遠方。讓我們重拾人的意義,結(jié)束人為物役,超然于得失之外,“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
簡析
文似看山不喜平。王博安的文章層次分明,且有推進和轉(zhuǎn)折,構(gòu)成行文的波瀾與思維上的提升。行文先從現(xiàn)實著筆,揭示出“人生漫漫,過程難免與得失相伴”的事實,點出“如何看待得失,也即如何看待生活”的觀點。承接此觀點,行文繼續(xù)加以分析,分別闡釋了三種態(tài)度(將得失視為起點、終點與過程)的利害關(guān)系。最后,又揭示出三種“得失觀”的共同局限——工具理性對人的異化。于是,便自然引出“超越得失,詩意棲居”的旨歸。行文由淺而深,有承有轉(zhuǎn),文脈清晰而自然地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