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宏偉
【關(guān)鍵詞】北齊;明湛墓志;安德郡;鬲縣
【摘要】明湛墓志出土于德州市陵城區(qū)于集鄉(xiāng)孟家廟村,現(xiàn)存德州市陵城區(qū)文博苑。墓志記載了平原明氏家族的世系、官職和生活情況,涉及北魏末年杜洛周、葛榮起義事件,以及北朝時期冀州安德郡和滄州安德郡的政區(qū)設(shè)置和變化,為研究北朝時期東、西安德郡的設(shè)置與沿革提供了實物資料。
明湛墓志于1972年出土于山東德州市陵城區(qū)于集鄉(xiāng)孟家廟村東北角[1],現(xiàn)存德州市陵城區(qū)文博苑。墓志刊刻于北齊武平二年(571),為砂石質(zhì),長57厘米,寬42厘米。志文楷書,以方格為界,共26行,滿行20字,共計517字(圖一),現(xiàn)錄文如下。
大齊冀州安德郡功曹史故人明湛墓志銘」
君諱湛,字文淵,青州平原鬲人也。又置安德郡,鬲縣」屬焉,復(fù)為安德縣。其先周大王之苗裔,伯里子明之」胤胄,晉徐州史君褒八世孫,魏博平令、瑯琊府君賚」之子。君少好弓馬,功于武藝,跨鞍襲騎,笑陽奢之非」雄;彎弦擊羽,譏養(yǎng)由之無用。魏孝昌二年,杜葛橫行,」百姓荼毒,詔遷大都督廣陽王別將。韓落生以君氣」雄馬上,驍勇干戈,乃授君開府中兵參軍,前驅(qū)問罪。」及鯨鯢日盛,王師敗績,君乃只馬單兵,潰圍如出。歸」攜弟侄,緩濟黃河。賊寧還返,息武崇文,三墳五典無」不該攬。君乃僑居滄州安德郡,太守魏明朗以君耽」學(xué)好古,召為郡中正。興和年中,刺史高廣祖選充州」都。武定三年歸還桑梓,七年太守慕容仲邕辟為功」曹史。維君器量弘深,風(fēng)神虛簡,網(wǎng)羅仁信,優(yōu)游典籍。」鄉(xiāng)官兩州,聲潭二境,見美清通,俱期遠大。忽以沉疴之」疾不起于家筵,所疹彌隆,奄棄魂于住第,春秋七十」有二,天統(tǒng)五年歲次己丑五月七日卒于安德縣都」鄉(xiāng)吉遷里舍?;浰米拥罆?,以武平二年太歲辛卯二」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葬于君父博平墓東北百五」十步。所居若夫空桑之邑,有化增池;孤竹之君,還浮」滄海,是知黃泉易弊,白壤難貞,不刊斯文,后知誰墓?!鼓藶殂懺唬哼_姓知□,遇時須藝。馬駿如云,劍過霜」利。逢陣奔擒,匹之童戲??軐帤w業(yè),即事束脩。研攬經(jīng)」史,曠古無儔。寄居滄土,□屈徒勞。歸寧桑梓,還令造」刀。于嗟懿德,名立學(xué)優(yōu)。永歸玄夜,遵途萬秋。氣如野」馬,營墳獨流。祥車曠左,空道還辀。妻汝南袁氏同葬?!?/p>
一、明湛生平事跡考
志文載,志主明湛,字文淵,為“先周大王之苗裔,伯里子明之胤胄”。周大王,也作周太王,即公亶父,是季歷之父、周文王之祖;“伯里子明”指秦國名相百里奚,百里奚字子明。《元和姓纂》記載了明姓的由來:“公族有井伯,即百里奚也……子孫以王父字為氏?!盵2]志文載明湛八世祖為明褒,為“徐州史君”?!笆肪背W鳌笆咕?,即刺史,晉時為州的長官,常設(shè)為四品或五品[3]。明湛父明賚為“魏博平令、瑯琊府君”。按《魏書·地形志》,這一時期博平縣共有三處,一屬兗州泰山郡[4]2519,二屬濟州平原郡[4]2528,三屬齊州東魏郡[4]2525,分別位于今泰安、聊城和濟南地區(qū),明賚所任“博平”在何處已無從考證?,樼鸶龖?yīng)為瑯琊郡的主官,按《魏書·官氏志》,品級應(yīng)不低于六品[5]2999。《魏書·地形志》又載:“瑯邪郡秦置,后漢建武中省城陽國,以其縣屬”,領(lǐng)有即丘縣、費縣[4]2551,郡治在今山東臨沂市境內(nèi)。明褒、明賚史書中均無傳,墓志中明湛先人只列舉此兩人,表明他們應(yīng)為明氏家族世系中官位較顯赫者。
志文中稱明湛為“青州平原鬲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屬青州……縣十九……鬲,平當(dāng)以為鬲津?!盵6]平原郡漢代屬青州,鬲縣為其下轄縣,故志主自稱“青州平原鬲人”。北魏置安德郡,“鬲縣屬焉,復(fù)為安德縣”。
志云:“君少好弓馬,功于武藝,跨鞍襲騎,笑陽奢之非雄;彎弦擊羽,譏養(yǎng)由之無用。”養(yǎng)由,又名養(yǎng)由基,春秋時楚國人,《史記》有載:“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shù)千人,皆曰善射?!盵7]陽奢,不知何許人,結(jié)合上下文,應(yīng)是善于騎戰(zhàn)的古人。此句以陽奢、養(yǎng)由基比志主,以顯示其善騎射,精于武藝。
志云:“魏孝昌二年,杜葛橫行,百姓荼毒”,指北魏末期杜洛周、葛榮所領(lǐng)導(dǎo)的大起義。正光、孝昌之際,北邊紛亂,天下鼎沸。正光五年(524),沃野鎮(zhèn)破六韓拔陵發(fā)起暴動,各鎮(zhèn)紛紛響應(yīng),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zhèn)一時被起義軍占領(lǐng),此為著名的“六鎮(zhèn)起義”,又稱“六鎮(zhèn)之亂”。時廣陽王元淵被任命為北道大都督,受尚書令李崇節(jié)度,參與平亂。元淵,字智遠,太武帝拓跋燾玄孫,廣陽王元嘉之子,后襲父爵,初任肆州刺史,累遷殿中尚書[8]616。孝昌元年(525),在柔然和北魏朝廷的共同打擊下,六鎮(zhèn)起義失敗,降戶被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不久起義再度爆發(fā):孝昌元年(525)八月,杜洛周于上谷起義;次年正月鮮于修禮于定州起義,同年九月,葛榮成為該起義軍的首領(lǐng)。杜葛起義軍聲勢浩大,一度占據(jù)了河北廣大地區(qū)。孝昌二年(526),元淵被任命為大都督、儀同三司,領(lǐng)兵平叛。在此朝廷用人之際,志主明湛以“氣雄馬上,驍勇干戈”而被授為“開府中兵參軍”,成為王府中的重要僚屬,主管府中兵曹事務(wù)[9]3636。推薦明湛的韓落生史書無載,未知何許人,從志文推知其或為元淵幕僚。明湛隨元淵“前驅(qū)問罪”,參與了鎮(zhèn)壓起義的軍事行動,但無奈“鯨鯢日盛,王師敗績,君乃只馬單兵,潰圍如出”。
孝昌二年(526),元淵被葛榮所殺,朝廷卻以降賊的罪名對元淵家族進行了嚴厲的懲罰,不僅褫奪了廣陽王的爵位,其親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10],志主明湛作為元淵的軍事幕僚也未能幸免。面對不利的政治環(huán)境,明湛“乃僑居滄州安德郡”,選擇了棄武從文的隱居生活:“息武崇文,三墳五典無不該攬?!贝伺c同為元淵重要僚屬的溫子升在元淵死后棄官不仕、閉門讀書[11]相類,“顯然是一種避禍之舉”[10]。
魏孝莊帝繼位后,對廣陽王元淵的評價發(fā)生了改變,為元淵平反,“追復(fù)王爵,贈司徒公,謚忠武”[8]621。這一戲劇性翻轉(zhuǎn)也改變了明湛的命運,不久明湛又走上了仕途。志文載:“太守魏明朗以君耽學(xué)好古,召為郡中正?!蔽好骼剩侗饼R書?魏蘭根傳》有載:“蘭根族弟明朗,頗涉經(jīng)史,粗有文性……中興初,拜撫軍將軍,出為安德太守。”[12]中正,東漢末年曹丕始置,由各郡長官推選本郡有名望人士擔(dān)任,負責(zé)撰寫士族的“品”“狀”,作為吏部委任官員的參考,無品無祿,多設(shè)在州、郡兩級[5]3678。通過志文可知,明湛此時正居住在滄州安德郡,魏明朗應(yīng)為滄州安德郡太守。志文又載:“興和年中,刺史高廣祖選充州都。”結(jié)合上下文,“都”應(yīng)是“都中正”之意,是州中中正之首。高廣祖,《魏書?高湖傳》后附“高紹傳”有載:“子紹,字廣祖,襲爵。興和初,征虜將軍、滄州刺史。”[13]高廣祖任職滄州刺史的時間和墓志相符。
志文又載:“武定三年歸還桑梓,七年太守慕容仲邕辟為功曹史?!惫Σ苁罚址Q為功曹,漢代始設(shè),魏晉南北朝沿用。主選署功勞、執(zhí)掌吏員賞罰任免事宜,由守、相委任,品級不定[9]781。慕容仲邕史書無載,通過志文可知時為冀州安德郡太守。
綜上,志主明湛的歷官情況為:廣陽王府中兵參軍——滄州安德郡中正——滄州都中正——冀州安德郡功曹史。
志主卒于天統(tǒng)五年(569),享年72歲,據(jù)此推算,志主應(yīng)生于太和二十二年(498)。
二、安德郡歷史地理考
明湛墓志記載了北朝時期以安德郡為中心的魯西北地區(qū)的政區(qū)變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冀州安德郡、安德縣和鬲縣考
有關(guān)南北朝時期冀州安德郡、安德縣、鬲縣的歷史地理問題,《魏書?地形志》《太平寰宇記》以及明湛墓志三方記載一致且互為補充。
志云:“又置安德郡,鬲縣屬焉,復(fù)為安德縣?!贝司洳粌H記載了安德郡的設(shè)置,還反映出鬲縣的歸屬和裁撤。《魏書?地形志》載:“安德郡,太和中置,尋并勃海,中興中復(fù)。領(lǐng)縣四(平原、安德、繹幕、鬲)……鬲,二漢、晉屬平原,后屬勃海,后屬。治臨齊城?!盵14]2465墓志所載“復(fù)為安德縣”,意為鬲縣并入安德縣。此事在《太平寰宇記》中亦有記載:“古鬲國,郾姓,咎陶之后。漢為縣。高齊天保七年(556)并入安德?!盵15]1308鬲縣廢入安德縣,此后再未復(fù)置,自西漢以來存在了近800年的鬲縣消失在歷史中。
光緒元年(1875),德州陵城區(qū)三里河村北發(fā)現(xiàn)了“武定元年閏月廿一日卒于第”的王偃墓志,根據(jù)志文中“以其年十月廿八日葬于臨齊城東六里”[16]的記載可推知,王偃墓志出土位置向西的今德州市陵城區(qū)即為古臨齊城。明氏父子為鬲縣人,家族成員死后理應(yīng)葬于鬲縣故地?,F(xiàn)陵城區(qū)于集鄉(xiāng)孟家廟村附近已發(fā)現(xiàn)明賚[17]、明湛之墓,且墓志標明是葬于家族舊塋,從側(cè)面也反映出明氏墓葬與鬲縣(臨齊城)的關(guān)系。另據(jù)早年的考古調(diào)查,陵城區(qū)“東、西、北三側(cè)地區(qū)都有古城墻遺址,南部即今陵縣城,寬度大體與今陵縣城重合,并銜接起來”[18]。王偃墓志、明氏家族墓地以及考古調(diào)查均可以證明,今德州市陵城區(qū)為古鬲縣地,城區(qū)即為古臨齊城。
臨齊城在北魏時為鬲縣治所,天保七年(556)鬲縣并入安德縣,隋初遷安德縣治于此[19],又于開皇九年(589)在此置德州[15]1307,并長期沿用,直至“洪武元年(1368)省安德縣入州”[20]。安德縣自漢初置,至明初省,存在約1500年?!端?jīng)注》載:“(臨齊城)始東齊未賓,大魏筑城以臨之,故城得其名也”[21],可知臨齊城為北魏所建,距今有1500余年的歷史。
2.冀州安德郡和滄州安德郡考
值得注意的是,志文明確稱明湛為“冀州安德郡功曹史”,后文中又提到“君乃僑居滄州安德郡”,此處反映出另一個重要的歷史地理問題,即冀州和滄州都曾經(jīng)設(shè)置過安德郡?!段簳??元意烈傳》記載了滄州的設(shè)置情況:“大乘賊亂之后,詔洪超持節(jié)兼黃門侍郎綏慰冀部。還,上言:‘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zhèn)遏海曲。朝議從之,后遂立滄州?!盵22]北魏熙平二年(517)分冀州、瀛洲置滄州,治饒安城,轄浮陽、樂陵和安德三郡[14]2472—2473。關(guān)于滄州安德郡,《魏書》云:“安德郡,中興初分樂陵置,太昌初罷,天平初復(fù),治般界。領(lǐng)縣四(般、重合、重平、平昌)。”[14]2473通過對以上材料進行梳理可知:熙平二年(517)分冀州、瀛洲設(shè)置滄州,中興初年新置滄州安德郡,分樂陵郡的般、重合、平昌三縣和勃海郡的重平縣[14]2473,共四縣屬焉,滄州下轄樂陵、浮陽、安德三郡的局面就此形成。
冀州安德郡治所在安德縣,轄安德、鬲、平原、繹幕四縣,包括今德州陵城區(qū)中部、南部和平原縣大部分地區(qū)。滄州安德郡治所為般縣,轄般、重平、重合、平昌四縣,相當(dāng)于今樂陵市大部和臨邑縣北部地區(qū)。兩郡所轄縣域和治所均不相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二者緊鄰而無交集。
新設(shè)置的滄州安德郡并非僑置,而是遷置,因為此時原安德郡已經(jīng)并入勃??ぃā皩げ⒉!盵14]2465),在原冀州安德郡東北部置滄州安德郡順理成章。但是在新置滄州安德郡后不久,北魏中興年間(531—532)于舊地又恢復(fù)了冀州安德郡的設(shè)置(“中興中復(fù)”[14]2465),這樣就出現(xiàn)了分屬冀州和滄州的兩個安德郡,并且二郡相接。此說非孤,施和金先生在考證隋書地理志“平昌”條目下“后魏置東安郡”一句時談到:“又《魏志》所載安德郡有二:一為上述滄州安德郡,一為冀州安德郡。以地望推之,滄州近海,在冀州之東。當(dāng)時始初寫書之人為別此兩安德郡,于滄州安德郡加?xùn)|字也。然則‘后魏置東安郡當(dāng)作‘后魏置東安德郡?!盵23]《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在考證平昌縣時亦載:“天平初分屬東安德郡,北齊郡廢?!盵24]志史互證,東、西兩安德郡已成定論。
葛榮被剿滅后,志主曾離開故鄉(xiāng)僑居滄州安德郡,在銘文中也寫道:“寄居滄土,□屈徒勞。”通過上文的分析,也就不難理解墓志中“僑居”“寄居”“滄土”等文字的含義了。
本文認為新置的滄州安德郡存在時間并不長。《太平寰宇記》記載:“重合城,漢縣……漢書有功臣封重合侯,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556)省?!盵25]又載:“重平故城……漢為縣,后漢省,今有故城存……高齊天保七年(556)省并入平昌縣?!盵15]1310又載:“故般城,漢縣……高齊天保七年(556)省?!盵15]1309又見《隋書?地理志》載:“平昌,后魏置東安郡,后齊廢,并以重平縣入焉。般,后齊省,開皇十六年復(fù)。”[26]綜上材料考之,重平縣于天保七年(556)廢入平昌縣,重合縣、般縣于同年省廢,至此,構(gòu)成滄州安德郡的四縣已廢其三,滄州安德郡失去了存在的建制基礎(chǔ),其廢黜時間應(yīng)不晚于天保七年(556)。是年高洋下詔精簡州郡縣,“于是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縣、二鎮(zhèn)二十六戍”[27]。以中興初年分樂陵郡置滄州安德郡為始,至天保七年前廢,此郡僅存20年左右。
冀州安德郡本轄安德、繹幕、鬲、平原四縣,其中繹幕于天保七年(556)并入平原,鬲在同年廢入安德,雖然建制基礎(chǔ)被削弱,但以安德縣和平原縣為核心的冀州安德郡并未省廢。證據(jù)有三。其一,墓志志文稱志主為“大齊冀州安德郡功曹史”,墓志刊刻于武平二年(571),晚于天保七年(556)下詔精簡州郡縣15年。其二,《元和郡縣圖志》載:“安德縣……后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廢郡,改屬冀州。”又載:“平原縣……后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拔郡,屬冀州?!盵28]其三,《太平寰宇記》記載:“(安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盵15]1309由以上三點可知,以安德縣、平原縣為核心的冀州安德郡一直存至隋開皇三年(583)方才罷郡。前文已述,安德縣治在隋初遷至臨齊城,即今德州市陵城區(qū),開皇九年(589)在此置德州,此后安德郡號再未復(fù)用,德州之名延續(xù)至今。安德郡自北魏太和中設(shè)置算起,至隋開皇三年(583)廢郡為止,共延續(xù)百年左右(表一、表二)。
明湛墓志是關(guān)于平原明氏家族最重要的出土資料之一,不僅記載了明氏家族的世系、志主的生平事跡、杜葛起義的相關(guān)事件,還提供了安德郡、安德縣、鬲縣等地區(qū)的政區(qū)變化線索,對于研究北朝時期明氏家族歷史和這一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變遷等歷史地理問題有重要意義。
————————
[1]李開嶺,謝龍?zhí)?陵縣孟家廟北齊墓[G]//李開嶺,馬長軍.德州考古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234.
[2]林寶.元和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4:622.
[3]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4]魏收.魏書:卷一〇六中:地形志中[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魏收.魏書: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班固.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79.
[7]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3:165.
[8]李延壽.北史:卷一六:太武五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鄭天挺.中國歷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10]徐沖.元淵之死與北魏末年政局:以新出元淵墓志為線索[J].歷史研究,2015(1).
[11]魏收.魏書:卷八五:文苑傳:溫子升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75.
[12]李百藥.北齊書:卷二三:魏蘭根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332.
[13]魏收.魏書:卷三二:高湖傳[M].北京:中華書局, 1974:757.
[14]魏收.魏書: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六四:河北道十三:德州[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6]韓理洲,等.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377.
[17]賴非.齊魯碑刻墓志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4:302.
[18]李開嶺.臨齊城考[G]//李開嶺,馬長軍.德州考古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85.
[19]張德蘇.鬲縣考[J].德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20(1).
[20]張廷玉.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939.
[21]王國維.水經(jīng)注校:卷五:河水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72.
[22]魏收.魏書:卷一五:昭成子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84.
[23]施和金.隋唐《地理志》考辯[J].華中師院學(xué)報,1982(S1).
[24]穆彰阿,潘錫恩.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六二:濟南府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2.
[25]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六五:河北道十四:滄州[M].北京:中華書局,2007:1329.
[26]魏征.隋書:卷三〇:地理志中[M].北京:中華書局,1982:845.
[27]李百藥.北齊書:卷四:文宣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2:63.
[28]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七:河北道二[M].北京:中華書局,2017:494.
〔責(zé)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