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定州開元寺塔石刻;軍人題名;北宋;廂軍;鄉(xiāng)兵
【摘要】定州開元寺塔北宋石刻中的軍人題名是目前所知記錄北宋軍隊番號最多、反映北宋軍隊部署信息最為豐富的石刻文獻,題名中共出現(xiàn)10支廂軍番號,計16指揮,其中分駐定州廂軍6指揮,非駐定州廂軍8指揮,駐地不明確的2指揮;題名中共出現(xiàn)3支鄉(xiāng)兵,均分布在靠近宋遼邊境的河北路保州和定州。
《宋史·兵志一》載:“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wèi)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zhèn)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于戶籍或應(yīng)募,使之團結(jié)訓(xùn)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xiāng)兵?!盵1]4569定州開元寺塔塔體內(nèi)鑲嵌的31塊北宋建塔時期的功德石刻中,包含軍人或軍人家屬題名的有20塊,多涉及其所在軍隊的番號和駐地信息,經(jīng)梳理,禁軍、廂軍、鄉(xiāng)兵這三個軍種均有出現(xiàn)。筆者在《定州開元寺塔石刻題名中的北宋禁軍和相關(guān)軍制內(nèi)容》[2]一文中已對石刻題名中的北宋禁軍在定州和相關(guān)州縣的部署情況進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就糧、屯駐、駐泊等有關(guān)更戍的軍制內(nèi)容,本文將以題名中的廂軍和鄉(xiāng)兵為主題,對廂軍在定州和相關(guān)州軍的部署情況以及鄉(xiāng)兵情況進行梳理,并就相關(guān)問題提出一點淺見。
一、廂軍
廂軍,《宋史》對其的定義為“諸州之鎮(zhèn)兵,以分給役使”[1]4569,表明廂軍是地方軍,具有對外防御和對內(nèi)鎮(zhèn)壓的軍事職能,“以分給役使”則表明廂軍常被作為役兵。
與禁軍相比,廂軍沒有廂一級的編制,只有軍、指揮和都三級編制。但軍的編制并不普遍,開元寺塔石刻題名中的廂軍僅見指揮和都的編制。下面結(jié)合《宋史·兵志》中廂軍分駐各地的記載,按照塔上石刻題名所反映的駐地信息,對題名中的廂軍進行歸類,以了解建塔期間廂軍在定州和相關(guān)地區(qū)的部署情況。
(一)分駐定州廂軍指揮
據(jù)梳理,分駐定州的廂軍有招收2指揮、廳子馬1指揮、廳子1指揮、定塞1指揮、牢城1指揮,計6指揮。
1.招收題名中見有2指揮。
(1)“招收第一指揮”,題名2處,分別見于三層二號[3]34、四層四號[3]43。另有“本城招收第一指揮”題名1處,見于三層一號[3]68。該處題名中有11人與三層二號“招收第一指揮”題名相同,所以這3處題名為同一指揮。
(2)“招收第二指揮”,題名2處,分別見于二層三號[3]17和三層一號[3]68。
據(jù)《宋史·兵志一》,招收于慶歷初升禁軍[1]4598,《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則記:慶歷二年(1042)二月“丁酉,升河北廳子馬及無敵、招收軍并隸禁軍”[4]3226。石刻中招收2指揮的題名時間均在慶歷前,應(yīng)屬廂軍。另外,三層一號石刻題名中有“本城招收第一指揮”,宋代文獻中的“本城”通常指的是當?shù)乩纬且酝獾膸奫5],而與“招收第二指揮”題名出現(xiàn)在同一石刻中,說明2題名同時,故可說明2指揮為廂軍。梁松濤、陳麗娜《北宋定州軍人的佛事活動——以開元寺塔內(nèi)石刻文獻為中心的探討》中錯將“招收”判定為禁軍[6]。
《宋史·兵志三·建隆以來之制》(下文簡稱《宋史·兵志三》)記載廂軍招收既有馬軍,也有步軍:步軍駐扎在“汾、遼、澤、石、潞、慈、晉、絳、代、忻、威勝、平定”[1]4655,未見駐河北路,騎軍則駐扎在河北、河?xùn)|兩路[1]4649,所以題名中的招收應(yīng)為騎軍。
《宋史·兵志一》記招收升禁軍后駐定有2指揮[1]4598,故題名中的招收2指揮應(yīng)均為駐定廂軍。
招收指揮駐守定州的佐證資料還有:
開元寺塔三層上踏道拱券處的墨書題記中有“招收指揮”[3]1701處,寫于天圣四年(1026),說明其時招收指揮亦在定州(圖一)。
《宋史·兵志三》記廂軍招收騎兵駐扎在河北、河?xùn)|兩路[1]4649,但不詳具體所在,由題名知2指揮駐扎在定州,可補文獻記載之不足。
2.廳子和廳子馬騎軍,題名中各有1指揮,為“廳子馬第一指揮”和“廳子第二指揮”,均見于三層四號[3]31。
王曉薇《定州開元寺塔碑刻題名中的禁軍、廂軍、鄉(xiāng)兵指揮考》一文(以下簡稱“王文”)認為“廳子馬”和“廳子”這兩個番號為1支軍隊[7]162,筆者同意其觀點。五代時“廳子馬”番號即與“廳子”互稱。如《新五代史》記載:“郴王友裕攻鄆,屯濮州,(梁)太祖從后至,友裕徙柵,與太祖相失。太祖卒與鄆兵遇,太祖登高望之,鄆兵才千人,太祖與(張)歸厚以廳子軍直沖之”[8]262,這段史實在《舊五代史》中則記為“……太祖亟登道左高阜以觀之,命(張)歸厚領(lǐng)所部廳子馬直突之”[9]256。北宋時期依然如此。咸平五年(1002)秋七月,“石隰路部署言本路緣河至蕃部界皆山險,請以步卒代廳子軍六指揮。朝議亦以此軍本綏、夏之民,石州近賊境,恐越逸非便。乃命徙于磁、相州”[4]1140。由石州徙于相州的“廳子軍”在《宋史·李復(fù)圭傳》中則被稱為“廳子馬”:李復(fù)圭“徙知相州。自太宗時,聚夏人降者五指揮,號‘廳子馬,子弟相承,百年無它役。復(fù)圭斥不如格者,選能騎射士補之”[1]9742,李之亮考證李復(fù)圭知相州的時間在仁宗皇祐四年至六年間(1052—1054)[10]。
雖然同屬1支軍隊,但廳子和廳子馬還是有些不同,如《宋史·兵志二》中記載:“廳子七。定二,相五。熙寧五年,并相廳子五為三,定廳子馬二為一。六年,相州廳子三并改廳子馬。十年,相州廳子馬第三分隸驍武廳子馬。中興,四。”[1]4617相州廳子在熙寧五年(1072)稱“廳子”,到熙寧六年(1073)則改稱“廳子馬”。之所以稱“廳子”,而不稱“廳子馬”,推測可能和北宋時期嚴重缺少戰(zhàn)馬有關(guān),王曾瑜先生曾談到:“北宋禁軍以步兵為主,盡管殿前司馬軍和侍衛(wèi)司馬軍的兵力只占禁軍的少部分,卻仍然經(jīng)常出現(xiàn)兵多馬少,部分騎兵無馬的情況?!盵11]
“廳子”和“廳子馬”題名均在三層四號石刻[3]31。該石刻第27行題名為“至和二年(1055)九月九日女弟子趙氏,女柳氏,男柳遵”(圖二),王文據(jù)此認為此時間即為該石刻的時間[7]162,筆者對此有不同意見。從字體來看,該行題名明顯大于該石刻上的其他題名,且其中的“女”“趙”“氏”等字也與其他題名中的不同,顯非一人所書,因此“至和二年九月九日”應(yīng)僅是女弟子趙氏等的題名時間。筆者分析認為,該石刻其他題名亦即主要題名的時間應(yīng)為景德三年至乾興元年(1006—1022),理由如下:
(1)行16題名為“應(yīng)天府駐泊龍騎第六指揮”[3]30。按,景德三年(1006)二月“甲申,以宋州為應(yīng)天府”[4]1387,大中祥符七年(1014)應(yīng)天府升為南京[4]1864,且相關(guān)文獻顯示“應(yīng)天府”和“南京”在大中祥符七年后曾并用一段時間,因此此處題名當在景德三年至大中祥符七年前后。
(2)行31題名為“右班殿直永定軍兵馬監(jiān)押田聰”[3]31。據(jù)《元豐九域志》記載:“雍熙四年以定州博野縣地置寧邊軍,景德元年改永定,天圣七年改永寧。治博野縣。”[12]87可知永定軍設(shè)置時間在景德元年(1004)至天圣七年(1029)。
(3)該石刻題名中有8人名字中有“貞”字?!柏憽弊譃槿首谀觊g的避諱字[13],所以主要題名內(nèi)容的時間下限為真宗末年,即乾興元年(1022)。
按文獻記載,廂軍廳子在石州、相州、定州均有部署。咸平五年(1002),石州廳子徙入相州和磁州,六年六月因巡警北平“道遇寇,踴躍爭進,斬捕甚眾”而升為禁軍[4]1203。其他地方的廳子應(yīng)仍為廂軍,所以才有慶歷二年(1042)升河北廳子馬及無敵、招收軍并隸禁軍[4]3226的記載。上文已知該石刻的題名時間為景德三年(1006)至乾興元年(1022),在慶歷二年之前,若廳子(馬)指揮來自石州,則應(yīng)為禁軍,否則即為廂軍。石州廳子軍共有6指揮[4]1140,后5指揮徙至相州[1]9742,如果該題名中的廳子(馬)是石州廳子,應(yīng)僅有1指揮。但題名中還有“廳子第二指揮”,陸繼輝《八瓊室金石補正續(xù)編》收錄的康定二年(1041)定州《靜志寺僧希素等造心經(jīng)幢記》[14](以下簡稱《心經(jīng)幢記》)中也有“廳子馬第二指揮虞侯郝用”的題名,說明定州實有廳子馬2指揮,與石州廳子僅有1指揮的編制矛盾。另外,咸平五年(1002)石州廳子軍徙往磁州、相州[4]1140,未見徙定州的記載。故可確定石刻題名中的廳子2指揮應(yīng)該不是來自石州,因而不可能是禁軍,只能是廂軍。
《宋史·兵志三》中有“本城廳子定”[1]4649的記載,說明定州駐有廳子廂軍。又《宋史·兵志一》記:禁軍飛捷“本威虜軍保州易州靜塞兵、定州廳子軍立。淳化元年,詔赴闕揀閱,以靜塞為三等,廳子為一等,改今名。指揮四”[1]4592,“咸平三年,詔定州等處本城廳子、無敵、忠銳、定塞指揮,已并升充禁軍馬軍云翼指揮”[1]4572,說明定州廳子廂軍分別于太宗淳化元年(990)和真宗咸平三年(1000)升充禁軍,但由“定州揀中廳子第一充云翼第一,第二充云翼第二”[1]4572可知,并不是全部定州廳子升充為禁軍,未被揀中的應(yīng)仍是廂軍,直到慶歷二年(1042)才全部升為禁軍。因此題名中的廳子(馬)2指揮當為廂軍。
3.定塞題名中見有1指揮,為“定塞第一指揮”,題名1處,見于三層四號[3]31。
廂軍定塞升充禁軍,僅見上引《宋史·兵志一》所記咸平三年“定州等處本城……定塞指揮”升充云翼指揮[1]4572,之后不見定塞廂軍升禁軍的記載,而開元寺塔始建于咸平四年(1001),所以題名中的定塞為廂軍。
此外,定塞題名還出現(xiàn)在開元寺塔九層內(nèi)塔體南佛龕東側(cè)題記中[3]190,《心經(jīng)幢記》[14]中也有“定塞第三節(jié)級”的題名。定塞多次出現(xiàn),說明為駐定廂軍。
據(jù)《宋史·兵志三》,定塞有騎軍,亦有步軍,均駐扎在河北路[1]4649,4661:步軍定塞于天圣后取消[1]4659,騎軍定塞則一直到熙寧之后仍然存在,且明確在定州有駐軍[1]4668。故而康定二年(1041)的“定塞第三節(jié)級”[14]可判定為騎軍。
4.牢城步軍,題名中見有1指揮,為“牢城指揮”,題名2處,分別見于三層四號[3]31、四層四號[3]43。
禁軍中未見牢城番號。據(jù)《宋史·兵志三》,牢城廂軍分布于“河北、河?xùn)|、陜西……諸軍州,惟汝、處、昭、保安不置”[1]4657。從題名知定州駐有牢城指揮,開元寺塔天圣四年(1026)的墨書題記(見圖一)中亦見“牢城指揮”[3]170。
以上分駐定州的6指揮中,包括騎軍5指揮,步軍1指揮,騎軍占優(yōu)。
(二)非駐定州廂軍指揮
經(jīng)梳理,非駐定州廂軍有威邊2指揮、無敵1指揮、靜虜1指揮、宣勇1指揮、德勝1指揮、勁勇2指揮,計8指揮。
1.威邊騎軍,題名2處,為“威邊指揮使戚謙”和“相州威邊曹司韓赟”,分別見于四層四號[3]43和三層九號[3]65。
《宋史·兵志一》有禁軍“威邊”的記載:“諸州廂兵,惟保州教戰(zhàn)射,隸巡檢司。慶歷初,升禁軍”[1]4593,而石刻在慶歷之前,故題名中的威邊均為廂軍。據(jù)《宋史·兵志三》,威邊廂軍分布在京東、京西、河北、河?xùn)|等七路,其中河北路分布于“瀛、相、邢、祁、濱、霸、磁、衛(wèi)、趙、莫、洺、乾寧、廣信、通利”[1]4646,題名中“相州威邊”明確了駐地為相州,“威邊指揮”雖未標明駐地,但能確定不是駐定州廂軍?!巴呏笓]”僅見于四層四號1處,因題名信息太少,無法確定其是否與三層九號的“相州威邊”為同一指揮,或同為駐相州威邊,所以題名中的威邊暫定為2指揮。熙寧之后,威邊廂軍的駐扎地[1]4667與上引河北路諸州軍[1]4646相比,少了霸州一地。
相州,屬河北路,在定州西南,治今河南省安陽市。
2.無敵騎軍,題名中見有1指揮,題名1處,為“安肅軍無敵”指揮,見于二層四號[3]9。
廂軍無敵升充禁軍,文獻中記載有兩次:一為咸平三年(1000)升充云翼指揮,其中有保州無敵、威勇軍無敵、靜戎軍無敵、寧邊軍無敵、北平寨無敵、深州無敵等指揮[1]4572,不包括安肅軍無敵指揮;二為慶歷二年(1042)河北沿邊廂兵升禁軍[3]4593,《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亦有類似記載[4]3226。因題名在慶歷前,所以題名中的“安肅軍無敵”指揮應(yīng)為廂軍。
《宋史·兵志三》載廂軍無敵駐軍在“保、安肅、廣信軍、北平寨”[1]4649,題名證實了無敵駐扎安肅軍的記載。
安肅軍,屬河北路,在定州東北,治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
3.靜虜步軍,題名中見有1指揮,為“趙州右靜虜”指揮,題名1處,見于三層九號[3]65。
靜虜,禁軍中未見此番號。據(jù)《宋史·兵志三》,靜虜廂軍建隆以來駐深州[1]4663,熙寧之后駐趙州[1]4669。從題名知靜虜在建塔期間即已駐扎在趙州,并且分左、右。
趙州,屬河北路,在定州南,治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4.宣勇步軍,題名中見有1指揮,為“相州宣勇第二”指揮,題名1處,見于三層九號[3]65。王文中錯釋為“相州忠勇第一(指揮)”[7]171,將廂軍“宣勇”認作鄉(xiāng)兵“忠勇”(圖三)。
禁軍中未見宣勇番號,據(jù)《宋史·兵志三》,宣勇廂軍駐河北、河?xùn)|路[1]4662,但未詳具體州軍,從題名知在相州駐扎的是宣勇第二指揮。凈眾院塔基出土的至道元年(995)舍利石塔上有宣勇第一指揮第三都、第四都多名軍士的題名[15],可知當時也有宣勇指揮駐扎定州。熙寧之后此廂軍仍駐扎河北路的瀛、滄、懷、冀等州[1]4670。
5.德勝步軍,題名中見有1指揮,為“相州右德勝”指揮,題名1處,見于三層九號[3]65。
禁軍中未見德勝番號。據(jù)《宋史·兵志三》記載,德勝廂軍駐相州[1]4660,與題名相符,且從題名中知德勝分左、右。仁宗天圣之后無此番號[1]4659。
6.勁勇題名中見有2指揮,分別為“承天軍勁勇”和“樂平勁勇”,題名各1處,均見于三層九號[3]65。
據(jù)《宋史·兵志三》,勁勇廂軍既有騎軍,也有步軍:騎軍僅駐真定北寨[1]4649,步軍分布在“邢、太原、嵐、汾、遼、澤、潞、晉、憲、代、忻、隰、岢嵐、平定、寧化、威勝”[1]4658,所以題名中的勁勇2指揮均為步軍。
承天軍,“建隆元年(960)以娘子關(guān)地建承天軍,隸(真定)府”[12]77,太平興國四年(979)由軍廢為寨,改隸河?xùn)|路平定軍[16],所以題名中的承天軍當為承天軍寨。樂平縣,太平興國四年(979)隸平定軍[12]177。故此2處題名均為駐平定(軍)勁勇指揮,分駐平定軍管轄的承天軍寨和樂平縣。
此2處題名補充了文獻記載中勁勇駐扎平定軍的編制和具體地點。
承天軍駐地娘子關(guān),屬河?xùn)|路,在定州西南,今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城東北,山西省和河北省交界處;樂平,屬河?xùn)|路,在定州西南,今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
綜上,非駐定州廂軍8指揮中,騎軍3指揮,步軍5指揮。其中6指揮為河北路廂軍,另2指揮為河?xùn)|路廂軍,距離定州較近。據(jù)文獻,廂軍也參加更戍:“至于諸州禁、廂兵亦皆戍更,隸州者曰屯駐,隸總管曰駐泊?!盵17]宋祁在慶歷五年(1045)也談到:“廂兵,諸州隸焉,卒之力而悍者募之。天下已定,不甚恃兵,惟邊蠻夷者,時時與禁軍參屯,故專于服勞,間亦更戍?!盵18]因此,非駐定州8指揮的題名之所以出現(xiàn)在開元寺塔中,有可能是更戍至定州或附近州軍。有關(guān)廂軍更戍的文獻記載和實物資料較之禁軍更為少見,開元寺塔中多處廂軍題名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不確定駐地的廂軍指揮
石刻中尚有無法確定駐地的廂軍題名2處,為“壕塞招收第三指揮”和“壕塞牢城指揮”,均見于七層一號[3]126。
文獻中未見“壕塞”之名,但有“壕寨”之稱,故應(yīng)為訛字?!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有關(guān)于“壕寨”的三條記載:大中祥符五年(1012),杭州知州戚倫因錢塘江江岸毀壞,漸逼州城,奏請“遣使自京部埽匠、壕寨赴州蕆役,從之”[4]1749;大中祥符六年(1013)瀘州都巡檢使王懷信與轉(zhuǎn)運使寇瑊在追擊“蠻寇”途中“遣康訓(xùn)部壕寨卒修涇灘路以度大軍”[4]1855;元豐元年(1078)修繕京城畢功后“所差壕寨等人,乞酬賞”[4]7179??梢姾菊ㄗ洌樾蘼贰⑼诤?、維修堤岸、修繕城堡的役兵。
淮建利先生在《宋朝廂軍研究》一書中列舉了文獻中牢城兵與專充修城的廂軍壯城兵共同完成修城工役的多處記載[19]104,認為牢城兵“其勞役范圍相當廣泛,統(tǒng)治者可以根據(jù)需要分配牢城兵從事不同的工役”,包括“修河、筑城等公益事業(yè)”[19]270。所以筆者認為題名中的“壕寨”并不代表番號或兵種,而是代表從事的工役種類,“壕寨牢城指揮”和“壕寨招收第三指揮”即為負擔挖溝壕、建城寨工役的牢城兵和招收兵。
河北招收于慶歷二年(1042)升禁軍[4]3226,塔上題名時間為慶歷之前,所以“招收第三指揮”為廂軍?!端纬聦崱酚涊d的慶歷四年(1044)保州以云翼卒為首的叛亂中,參與者有“招收第三指揮一十一人”[20],為禁軍,而石刻題名時“壕寨招收第三指揮”為廂軍,且除這一處題名未見其他佐證,故其是否分駐保州不能確定。
“壕寨牢城指揮”僅此1處題名,與上文中分駐定州的牢城指揮是否為同一指揮和是否分駐定州也不能斷定。
現(xiàn)有文獻中雖有多處有關(guān)壕寨或牢城兵參與工役的記載,但并未明確是“壕寨牢城指揮”,“壕寨招收指揮”更是不見。目前學界對廂軍中從事各種雜役的役兵討論得相對較多,但對未明確為役兵的其他廂軍所從事雜役的情況討論得尚不夠充分,所以開元寺塔石刻中有關(guān)壕寨的這兩處題名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寶貴資料。
《宋史·兵志》有關(guān)廂軍分駐各地的記載非常簡略,有的僅署路,而不署具體州、軍,如“招收”“定塞”“宣勇”等;有的雖署州,但不詳具體地點,如“勁勇”;有的記載駐扎時間有誤,如“靜虜”;有的缺載,如“壕寨牢城”和“壕寨招收第三指揮”——開元寺塔石刻題名補充并糾正了相關(guān)內(nèi)容。
二、鄉(xiāng)兵
鄉(xiāng)兵,宋人也稱之為“民兵”,與禁軍和廂軍按軍隊番號劃分、軍籍和籍貫分開不同,鄉(xiāng)兵“選自戶籍,或土民應(yīng)募,在所團結(jié)訓(xùn)練,以為防守之兵也”[1]4705,“其基本特征是兵農(nóng)合一,他們一般不脫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特殊的不能隨便脫離的兵籍,定期集訓(xùn),戰(zhàn)時必須協(xié)助正兵作戰(zhàn)或防守”[21]。鄉(xiāng)兵一般不離開本土,至多在本路之內(nèi)往來調(diào)動,所以其指揮名號前多冠以戶籍所在地的村名。石刻題名中的鄉(xiāng)兵指揮有“強壯”“壯丁”和“靜邊”,現(xiàn)梳理如下:
1.強壯題名4處,分別為二層八號“強壯指揮使史乂”[3]81,三層八號“陘邑縣趙家莊維那頭強壯指揮使馬潛”[3]84,三層九號“強壯指揮使王德信”[3]63,四層五號“陘邑縣唐邑鄉(xiāng)趙家莊強壯指揮使馬潛”[3]97。三層八號和四層五號的題名為同一人。4處題名僅見指揮使,不見其他人員。
據(jù)《宋史·兵志四》,強壯“五代時,瀛、霸諸州已置。咸平三年,詔河北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為強壯。五百人為指揮,置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jié)級四人”[1]4711。
陘邑縣,北宋初年為定州屬縣,康定元年(1040)廢陘邑縣入定州安喜縣[12]79。陘邑縣趙家莊,時屬唐邑鄉(xiāng),今定州市李親顧鎮(zhèn)趙家莊。
2.壯丁題名1處,為“西臨水村邑錄壯丁指揮使劉□”,見于四層六號[3]104。
西臨水村,為保州境內(nèi)的村落,今保定市清苑區(qū)北店鄉(xiāng)西林水村。
據(jù)《宋史·兵志四》記載,“當是時,河北、河?xùn)|有神銳、忠勇、強壯,河北有忠順、強人,……川峽有土丁、壯丁,……廣南東、西有壯丁”[1]4706,似乎河北路無壯丁,但由題名知河北路保州也設(shè)有壯丁。
3.靜邊題名1處,為“迷成村靜邊指揮使李訓(xùn)”,見于三層三號[3]26。
靜邊,據(jù)《宋史·兵志三》為廂軍中的步軍番號,駐軍棣州[1]4651。文獻中未見其為鄉(xiāng)兵的記載,由題名知有靜邊鄉(xiāng)兵。
迷成村,為定州唐縣境內(nèi)村落,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迷城鄉(xiāng)。
鄉(xiāng)兵“是配合禁軍作戰(zhàn)、防御的非正規(guī)軍,主要分布在軍事形勢緊張的邊防地帶”[21],題名中出現(xiàn)的壯丁來自緣邊的保州,強壯和靜邊來自次邊定州,均靠近宋遼邊境。
自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北伐慘敗至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淵之盟簽定之前,鄉(xiāng)兵發(fā)揮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在陜西、河?xùn)|、河北地區(qū)的各路鄉(xiāng)兵“至少有十余萬人”[21]?!安贿^,在‘澶淵之盟新簽定后的一段時間,軍事形勢畢竟大為緩和,鄉(xiāng)兵建設(shè)一度放松,有些鄉(xiāng)兵甚至名存實亡?!盵21]如《宋史·兵志》有載:“河北、河?xùn)|強壯……至康定初,州縣不復(fù)閱習,其籍多亡。”[1]4711石刻中鄉(xiāng)兵題名的年代均在澶淵之盟后的宋遼相對和平時期,較之題名中禁軍和廂軍的數(shù)量,僅有5名鄉(xiāng)兵指揮使亦在情理之中。
題名中出現(xiàn)的鄉(xiāng)兵番號雖僅有3個,但文獻中未見鄉(xiāng)兵“靜邊”和河北路鄉(xiāng)兵“壯丁”的記載,題名可補文獻之不足。
三、不明性質(zhì)指揮
三層十號石刻中有“口岸指揮使劉清”[3]72題名1處,其中第二字不甚清晰,似為“岸”字。但查《宋史·兵志》及相關(guān)文獻,均未見“口岸”番號,因此其性質(zhì)不明,期待有識之士作相關(guān)研讀。
定州開元寺塔北宋石刻軍人題名,主要反映了建塔期間北宋軍隊在定州和相關(guān)地區(qū)部署駐扎的情況,題名數(shù)量多,信息量大,許多內(nèi)容為正史所不載,且題名信息前后多有聯(lián)系,時間亦相對明確,是目前所知記錄北宋軍隊番號最多,反映北宋軍隊部署信息最為豐富的石刻文獻。這些題名不僅補充了正史中關(guān)于軍制的一些缺載,部分內(nèi)容還可補證史書之謬,為研究北宋禁軍、廂軍、鄉(xiāng)兵在定州和相關(guān)地區(qū)的駐防,以及更戍法等北宋軍制內(nèi)容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
[1]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賈敏峰.定州開元寺塔石刻題名中的北宋禁軍和相關(guān)軍制內(nèi)容[J].文物春秋,2021(1)﹒
[3]定州市開元寺塔文物保護管理所.定州開元寺塔石刻題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4]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淮建利.宋朝的配隸法與廂軍中的配軍[J].史學月刊,2007(11)﹒
[6]梁松濤,陳麗娜.北宋定州軍人的佛事活動:以開元寺塔內(nèi)石刻文獻為中心的探討[J].文物春秋,2013(6)﹒
[7]王曉薇.定州開元寺塔碑刻題名中的禁軍、廂軍、鄉(xiāng)兵指揮考[G]//姜錫東.宋史研究論叢:第19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6﹒
[8]歐陽修.新五代史:卷22:梁臣傳第十[M].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
[9]薛居正.舊五代史:卷16:梁書16:張歸厚傳[M].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
[10]李之亮.宋河北河?xùn)|大郡守臣易替考[M].成都:巴蜀書社,2001﹒
[11]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王存,等.元豐九域志:卷第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3]佚名.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一[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14]陸繼輝.八瓊室金石補正續(xù)編:卷41[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6-307﹒
[15]黎毓馨.心放俗外:定州靜志、凈眾佛塔地宮文物[M].北京:中國書店,2014.
[16]朱亞琳,梁松濤﹒“承天軍”沿革設(shè)置考[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17]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52[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8]宋祁.景文集:卷四五:慶歷兵錄序[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19]淮建利.宋朝廂軍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0]李攸.宋朝事實:卷16[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21]姜錫東.北宋鄉(xiāng)兵人數(shù)考論[G]//姜錫東,李華瑞﹒宋史研究論叢:第5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