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從四年級開始,統(tǒng)編版教材就逐漸編入了比較簡單的文言文,為學生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教師在教學時要關(guān)注文言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小學教材編選的文言文都是淺顯易懂的短文,盡管如此,學生學習生僻又復雜的文言文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依據(jù)學情,把握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更要由淺入深,側(cè)重于某一方面,讓學生逐漸接受文言文的相關(guān)知識。
那么,要如何明確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教學重點和教學方法呢?筆者結(jié)合教學經(jīng)驗,談談自身的感受。
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第一目標就是幫助學生讀通課文。在大多數(shù)的語文課堂上,常見到教師很認真努力地解析文言文,學生也在很認真地記筆記。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變得被動,最終會導致學生失去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打擊學生學習的激情。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可以結(jié)合文中的注釋,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互相探討理解文中的字詞含義,達到讀通文本的初級目標。
以教學《自相矛盾》為例。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做一個教學實驗:選擇兩個語文基礎(chǔ)相差無幾的班級,一個班級教師仔細講解認真分析,另一個班級組織學生合作借助文中的注釋自行學習讀通課文。一段時間之后組織這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文言文翻譯的檢測,檢測結(jié)果很明顯的就展現(xiàn)了這兩種教學方式的差異:教師口干舌燥的講解并沒有學生自己借助注釋讀通課文的效果好。這是因為教師精講的課堂沒有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考慮在內(nèi),也沒有將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
文言文的詞語意思跟白話文大相徑庭的情況很多,多數(shù)詞匯、句子學生不易讀懂。比如《楊氏之子》中的“曰”,有學生覺得理解困難,整句話“孔指以示兒曰”也不易讀通。“為設(shè)果”的“設(shè)”如何解釋?這些都需要教師一一從學生的學情考慮設(shè)計問題,不能憑教師自身的經(jīng)驗一帶而過。幫助學生讀通文章是首要教學重點?!傲簢鴹钍献泳艢q,甚聰慧”這個句子可以設(shè)計三個層次。首先是理解句意,拓展中華文化禮儀教育,引導學生理解楊氏之子。再有10個字里包含5條信息,國籍、姓氏、性別、年齡、特點。然后順藤摸瓜,領(lǐng)會文言文表達簡潔的特點:能用10個字把一個人介紹得清清楚楚。最后再引導學生按照文言句式夸一夸自己的同桌。小學生沒有仿寫文言文的要求,但可以用這樣的句式模仿說一說,極大地活躍課堂氛圍,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感。
學習文言文的第二個目標,就是讓學生感受祖國歷史經(jīng)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引發(fā)學生對祖國經(jīng)典文化的崇敬與熱愛之情。針對這一點,小學課本中選擇的文言文都是文字比較淺顯易懂、精練短小的文章。當然選編入課本的文言文也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且有明顯的教育性。從這樣的故事中,學生能學到各種做人的道理、規(guī)范和行為等。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文言文,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文言文的樂趣,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成誦,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關(guān)鍵一步就是讓學生弄懂句子中的停頓。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首先就需要反復帶讀。先讓學生學習好字詞的正確讀音和句子的停頓,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高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文章所蘊含的意義和感情。例如《自相矛盾》一課,在教學時,語文教師第一步要帶領(lǐng)學生多讀課文,在學生理解“鬻、譽、莫、於、弗、陷、立”等詞的基礎(chǔ)上,再教學句子的停頓和語氣以及文章的主旨和含義等知識。在這樣的教學程序下,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就會因為瑯瑯讀書聲而變得更加輕松愉悅。
古人讀書即要求熟讀成誦,學習文言文的第一要點便是背熟。有學者認為小學生啟蒙文言文,可以完全不懂文章的內(nèi)容,但誦讀多年之后,但凡情景交融,遇到似曾相識的生活體驗,不懂的文字就全都能夠讀懂了。這樣“立體的懂”,成長的關(guān)鍵就在于以熟練背誦為前提。若學生能夠通過日積月累地反復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非常自然的事。以反復朗讀文言文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體會文言文,能真正了解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有利于形成語感。對于小學生而言,熟讀背誦,比抽象理解文言文的特點更重要。因此,課上不做過多的內(nèi)容講述,留出時間讓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背誦,個人準備,同桌互背,再全班抽查,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熟練背誦。這樣的效果遠比單純地講解好。
文言文反映的是各朝代的文化,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體現(xiàn)的也是各個朝代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教學文言文時,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累文言字詞的意識,也要多學習與課文相關(guān)的典故和文學常識,引導學生打下堅實的文言字詞的基礎(chǔ)。有了字詞基礎(chǔ),學生才有底氣有信心主動去拓展學習,在文言知識上有長進。同時,學生在學習時見識到了我國古代的經(jīng)典故事,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在學習中慢慢地愛上文言文,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組織學生學習時,學生肯定會有這樣的問題:“王戎是什么樣的人?怎么看出他很機智的?”在小學階段,學生字詞的量積累不足,沒有掌握很好的語言技巧,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先將王戎的相關(guān)知識介紹給學生。學生了解了王戎的相關(guān)知識,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會更加輕松,還增加了課外知識,從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延伸。
有語文教師總結(jié)過:學習語文,三分來自課內(nèi),七分來自課外??偨Y(jié)得很到位。對于博大精深的文化來說,語文學習如果只學習課內(nèi)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語文的課堂教學還是要注重向課外延伸,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有這樣的基礎(chǔ),語文學習才能達到課內(nèi)外結(jié)合的教學目標,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一定要注重課本的延伸,引導學生學習課外知識,將課文知識延伸到課外。學習文言文最好的辦法,即是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來理解文言文。
依然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在帶領(lǐng)學生學完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閱讀其他人物的文言故事,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拓展學習的熱情,了解更多古人的教育故事以及每個朝代的文人逸事,從這些故事中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若如此,學生一定能在每次學完文言文之后主動積極地拓展課外閱讀,這樣不僅豐富了課外知識,還能提高自己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在教學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時要依據(jù)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重難點,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文言文,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