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文
借助科幻題材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人們對機器人的發(fā)展演變進行研究,分析人工智能背后的邏輯,進而發(fā)掘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阿西莫夫(1920—1992,俄羅斯猶太裔美國科幻小說家)在《兩百歲的人》中描寫機器人安德魯剛出廠時,是精心設計、功能齊備的鋼鐵之軀。之后,他成了馬丁家的家用機器人。慢慢地,馬丁一家發(fā)現(xiàn)安德魯是一個有自己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機器人,他做的木雕,樣式精美且從不重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馬丁一家鼓勵安德魯憑借自己的才能賺錢并管理他自己的財產(chǎn)。
安德魯成為“人”的第一步,是提出用錢買回自己的“自由”,他希望被稱為“自由人”,卻遭到市民的反對。“只有希望獲得自由的人才能是自由身,而我希望獲得自由?!卑驳卖?shù)倪@句話點醒了法官,法官最后判決:“任何生靈只要擁有足夠進化的心智,能夠領悟自由的真諦、渴望自由的狀態(tài),一律無權剝奪其自由?!弊源?,安德魯獲得了 “自由”。機器人不再是人類的附屬品和財產(chǎn),他可以成為自己的主人。第二次上法庭,法庭宣判:“在不違背機器人三定律的情況下,人類不可以下傷害機器人的命令?!边@個判決賦予機器人保護自己的權利。
安德魯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他成了一個有人類外表、連皮膚紋理都能以假亂真的機器人。然后,他又一步步將體內的構造更換為人造器官,面部也有了逼真的表情。在此期間,安德魯更是在藝術、文學領域做出了貢獻。但是他深知,“人類能容忍一個不朽的機器人,因為一架機器持續(xù)多久都不算什么。但他們不能容忍一個不朽的人類,因為唯有在放諸宇宙皆準的前提下,他們才能勉強接受自己生命有限的事實”。為了能真正成為人類,安德魯最終選擇接受死亡,在他200 歲之際,獲得了“人”的身份。
生而為人,人類一出生就被賦予了權利;而安德魯從機器人成為“人”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爭議。這些質疑的背后就涉及一個關鍵問題:究竟什么是人?機器人具備了“人”的特質后,可否稱之為“人”?這樣的特質可否通過學習獲得?這一系列追問的本質是:“學習”與“人”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技術的提高,人們通過安裝心臟起搏器、更換人工器官、戴假肢等方式,讓生活質量得以大幅度提高。電影中更是出現(xiàn)了很多人機合一的形象,如《X戰(zhàn)警》里的金剛狼,他的人體骨骼變成了艾德曼合金,具有再生能力,并且堅不可摧。在《超體》中,女主角露西被迫成為運送毒品的“毒騾”,運送途中的一系列意外使其體內的毒品包裝袋破裂,毒品CPH4被她的身體吸收后,她的大腦被無限開發(fā)。一般情況下,人類的大腦僅被開發(fā)了10%,而借助藥物,露西的大腦被一步步開發(fā)至100%;在開發(fā)過程的每個階段,露西都會掌握新的超能力。
第一階段,露西能夠感知他人的大腦信息;第二階段,露西的腦細胞如同高速運轉的電腦一樣,能控制電流電波;第三階段,露西可以輕松地控制人和物,了解事物本質;第四階段,露西可以任意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最終,當露西的大腦被完全開發(fā)后,她的身體消失了,與宇宙融為一體,以“無所不在”的意識而存在。
露西的大腦急速運轉時,她向科學家塞繆爾·諾曼說出自己的困惑:“我感覺不到痛苦、恐懼、欲望,我感覺與人性有關的東西都在一點一點消失。我感覺自己越不像人類,所有關于宇宙萬物的新知識就不斷出現(xiàn)在我的大腦中……”這不止是電影人物的疑惑,更是普通人類的正常思考。最終,露西聽取了諾曼教授的建議:將知識傳遞下去。當她的大腦被100%開發(fā)時,她變成了計算機超體,并以一個存儲盤的形式被交到諾曼教授手中。露西代表了人類能力突破極限的可能。
電視劇《閃電俠》則更加深入地演繹了當人類獲得超能力后對世界的探索與追尋。其中有些人得到超能力后,人性惡被無限放大,變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此時又有了一個問題,喪失人性的人類還能被稱為“人”嗎?而這個問題的實質還是對“人類本質”的探討。
安德魯通過不斷的嘗試,從穿衣到外表,再到獲取自由,并放棄永生,最終成為“人”;而露西則從一個普通人,一步步“衍變”為超能計算機。機器人在“人化”,人類則在“機械化”,這是“和”的第一層含義?!昂汀庇忠鲆粋€問題:何為人?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人們的討論從未停止。阿波羅神廟上那句“認識你自己”和古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之謎,都是對人的本質的追問。“和”的第二層含義就是人機和諧相處,相互依賴。正如電影《她》所講述的場景,男主角西奧多與名為薩曼沙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相愛。一方面,人們驚嘆于科技的發(fā)展水平,期盼著與機器人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便捷的生活;另一方面,高度發(fā)展的機器人又會使人們陷入“機器人威脅”的恐慌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可以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fā)程度進行限定,一旦超越了這個限度,必須止步于此。
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有這樣的情節(jié):人工智能最終有了自我意識,具備了自我開發(fā)的能力。這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類對不斷升級的機器人產(chǎn)生擔憂的原因。就像《機器人啟示錄》中描繪的場景,一個有著孩童容貌的機器人,指揮其他機器人來對抗人類。其實,這種擔憂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人工智能備受關注就是因為它們超強的模仿能力,即使在運算速度和記憶能力方面超過人類,也很難在情感、推理、創(chuàng)新等方面超越人類。無論它們的進化多么飛速,都是在無限接近地模仿人類。機器的“智能”離不開“人工”,而所謂“人機大戰(zhàn)”,只不過是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去呈現(xiàn)一場人與人的較量罷了。
機器人的發(fā)展進程,歸根到底就是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模仿,對人類大腦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的模擬。這一過程需要不斷修正,最終形成一種模式。機器人并不能脫離人類、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它需要通過人工智能作為橋梁,與人類鏈接起來。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取決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水平,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速度是由人類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人類對自身研究的深化會促進人工智能的開發(fā)。機器人并不能獲得“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無法像人類那樣主動發(fā)展。
機器人的“人化”和人類的“機械化”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阿西莫夫在小說《我,機器人》中提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不論在科幻世界還是現(xiàn)實社會中,這三條定律對機器人的意義,就像是摩西十誡對于人類的意義,它奠定了機器人學的倫理基礎,“一切以人為本”“人類高于一切”的概念被植入機器人的正電子腦中。因此,未來,我們可以擯棄一切擔憂,繼續(xù)去探索生命的奧秘,最終實現(xiàn)人機關系的更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