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聯(lián)合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從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要求、課程內容等方面對高校軍事理論課做出明確規(guī)范和要求。以之為依據(jù),挖掘高校軍事理論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梳理課程思政內容,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科學進行教學評價,對于完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更好地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全面提升學生的國防意識和軍事素養(yǎng),均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高等學校;教學大綱;軍事理論;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 2020年度臨沂大學“課程思政”教學示范課程項目“‘軍事理論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K2020SZ065)
[作者簡介] 劉冉冉(1979—),女,江蘇豐縣人,博士,臨沂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華僑華人史、地方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9-0133-04 ? ?[收稿日期] 2021-03-09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yè)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1]。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高?!皯斣O置適當?shù)膰澜逃n程”[2],高等學校的軍事理論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該課程以學校國防教育為主線,以軍事理論教學為重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強軍目標根本要求,讓學生在了解掌握基本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的基礎上,強化國防觀念,激發(fā)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學生國防意識和軍事素養(yǎng)。作為一門面向全校各專業(yè)學生的通識必修課程,高校軍事理論課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漸成體系,然而具體到該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卻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與其他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相似的問題與不足,比如對于課程的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不充分,找不到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導致課程成為單純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無法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課堂形式單一,教學過程中思政內容融入得生硬且刻意,吸引力不強、感染力不夠,起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對于課程如何進行系統(tǒng)化、整體性的課程思政建設,缺乏合理的認識和設計思路等,均導致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情況不夠理想。
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聯(lián)合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教體藝〔2019〕1號,以下簡稱“新大綱”),從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要求、課程內容等方面對高校軍事理論課做出明確規(guī)范和要求,為加強新時代普通高校軍事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jù)[3]。在“新大綱”的指導下,挖掘軍事理論課程中的德育元素,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梳理課程思政內容,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科學進行教學評價,對于完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充分發(fā)揮課程中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全面提升學生的國防意識和軍事素養(yǎng),均具有積極意義。
根據(jù)“新大綱”中的教學內容安排,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涵蓋“中國國防”“國家安全”“軍事思想”“現(xiàn)代戰(zhàn)爭”及“信息化裝備”五部分內容,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究高校軍事理論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與實踐路徑,旨在形成育人合力,將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提升軍事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為構建完善高校軍事理論課“課程思政”體系、強化“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思路。
一、教學目標
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適應教育發(fā)展和軍隊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對軍事理論課的課程目標也進行了修訂,突出“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危機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目標,成為軍事理論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依據(jù)和行為指南。根據(jù)“新大綱”,軍事理論課教學,使學生在了解掌握軍事理論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的基礎上,通過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功能,使學生于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危機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的目標,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實現(xiàn)在知識和技能傳授過程中的思想引領,使思政教育目標和思政元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教學設計
按照“新大綱”中的教學內容安排,在此選取課程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章節(jié),梳理其中蘊含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也就是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yè)教育內容有機融合的領域,通過一定的教學設計,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為有效發(fā)揮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奠定基礎。
課程的第一章為《中國國防》,其中第一節(jié)《國防概述》,旨在讓學生了解國防內涵和國防類型,理解國防歷史與啟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防觀,其中國防歷史與啟示部分就是課程教學中較為典型的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yè)教育內容有機融合的領域。在進行該部分的講授時,可以通過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等,使學生從國防歷史中獲得感悟,認識到經濟發(fā)展、政治昌明、科技進步及民族團結在國防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國防意識。第二節(jié)《國防法規(guī)》中,我國現(xiàn)行的主要國防法規(guī)中關于國防領導體制、兵役制度、國防教育等相關內容,均是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對于這些內容,可以采用專題教學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依法治軍的重要性,明確自身的國防權利和義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態(tài)度和科學的報國方法。第三節(jié)《國防動員》中,國防動員的意義與政治動員等內容蘊含著一定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采用戰(zhàn)例教學,運用軍事圖片、軍事視頻等課程資源,使學生充分認識國防動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自覺樹立起國家安危、人人有責的理念。第四節(jié)為《武裝力量》,其中人民軍隊的發(fā)展歷程,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及使命等內容,亦是較為典型的能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對于這些內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戰(zhàn)例教學、觀看影視資料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到堅強的國防后盾對于國家強盛的意義,增強對人民軍隊的情感認同和愛黨愛軍情懷。第五節(jié)《國防建設》中講到我國國防政策、國防建設成就、軍民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等內容,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對此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啟發(fā)式教學等方法,使學生深刻感受國防科研人員和中國軍人的傳承與堅守,進而將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民族復興緊密相連,增強攜筆從戎、青春奉獻國防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