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建帶團建是高校加強共青團領導的有效路徑和重要手段。高?!凹t色育人”工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絕佳素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面導向,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高?!凹t色育人”工程推進過程中面臨多重現(xiàn)實困境,必須在教育資源上深入挖掘,依托省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內到外,拓寬高校紅色育人新素材,同時更新教育理念,變更教育方式,結合實際,探索“紅色”育人新模式,并加強黨委領導、各司其責,發(fā)揮新媒體作用,優(yōu)化“紅色”育人工程新格局。
關鍵詞:黨建;團建;紅色育人;實施路徑
高校是社會上高級知識分子的集中地,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職責,而在其中高校共青團則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高校共青團既是黨委領導下的組織,又是黨委開展各項工作的有力幫手和后備軍,還是黨密切聯(lián)系青年學生的重要橋梁。基于此,高校范圍內的黨建帶團建就成為了加強高校黨團建設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媒介。既要將團建工作提到應有的高度,又要重視形成以黨建帶團建,以團建促黨建的良好局面。目前,黨建帶團建是高校黨委對共青團加強領導的實際操作模式和普遍使用手段,同時也是在高校范圍內對于加強團組織領導的有益探索和珍貴經驗,客觀上有利于加強和穩(wěn)定團支部建設,同時也有利于推進團組織建設。因此,在高校范圍內加強黨建帶團建既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團組織建設的需要,在此背景之下,以“紅色育人”工程為抓手,既可以有利于促進高校黨建帶團建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又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愛國主義情懷,達到通過“紅色”資源育人的目的,最終的落腳點依然是培育黨和國家建設事業(yè)需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高?!凹t色育人”工程的提出及其價值定位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16號文),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1]。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堅持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則成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事實上,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難度較大。諸如,大學生多樣性突出,教育難度有增無減,而目前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社會既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樣一些腐朽、扭曲的信息也同樣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對于大學生的自我選擇、自我甄別信息的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此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提常新,可是往往效果不夠明顯,接受度有待考量,學生往往難以接受按部就班的灌輸式教育,對于理論性強,實際例子有限的教育往往不“買單”,也要求我們?yōu)榱嗽鰪姶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要另辟蹊徑。而其中“紅色”資源既是鮮活真實的情景再現(xiàn),具備較高的信服度,又可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現(xiàn)實源泉,具有重要的可參考價值。因此,“紅色育人”工程的提出可以說是應勢而為,對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培育學生正確的三觀以及客觀上增強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創(chuàng)新性具有重要意義,其重要價值具體體現(xiàn)如下:
第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絕佳素材。我國“紅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和非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2]。既包括革命遺址、紀念館等有形文化古跡,同時還包括革命過程中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等無形的精神財富,既有有形古跡可以親證我國我黨發(fā)展史,又有精神層面的寶貴財富歷久彌新、發(fā)人深省,有形加無形的文化形態(tài)既有說服力,又能增強感染力,彌補了普通說教的蒼白無力感,是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信仰等主題教育的絕佳素材,應該予以充分利用。
第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面導向。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史就是我們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在其中共產黨很好的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彰顯了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滅階層不平等的宏愿,演繹了何為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張,一切都體現(xiàn)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政治訴求,這點在我國我們黨的奮斗史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在新時期面對社會中出現(xiàn)的負面因素,諸如現(xiàn)實中個別黨員領導干部身上存在的貪污腐化、極端享樂、利己主義的不和諧現(xiàn)象,以及在社會中客觀存在的貪污腐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未徹底根治的今天,這些都可能會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未成形的大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和腐蝕,如此大學生既需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和甄別能力,還需要一些正面的導向,在其中紅色文化的作用可見一斑。
第三,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紅色文化既是我國我們黨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見證,同時也是寶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高校中雖重視度較高,但是實際上卻效果不佳,高校的做法多是依賴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按部就班,新意不足,而大學生因專業(yè)有異,雖然是一門必修課,尤其是理工科等學生往往重視程度不夠,有的甚至僅僅視為一門考試而已,教育的實效性被大打折扣。例如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共產主義信念等等均可以在紅色文化中找到可供參考的教學素材,不僅有新意,還富有感染力,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有效的破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無物、灌輸為主的現(xiàn)實尷尬。紅色文化遺產的政治性特點及其所承載的歷史事跡和其所傳承的內涵和精神,正是學生黨建工作的倡導方向和工作重點[3]。
二、高?!凹t色育人”工程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分析
第一,教育資源陳舊,難以推陳出新,吸引力下降。目前的大學生出身在改革開放程度和水平都有了一定發(fā)展的90年代,在信息鋪天蓋地、文化多樣繁榮、社會日新月異的社會大背景下,表現(xiàn)為思維活躍,多樣性明顯,這種多樣性在思維方式、處世哲學、行為舉止方面均有所體現(xiàn)。而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紅色資源多是上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和大學生所生活的年代代溝明顯,但是教育資源卻囿于時代,與時代的貼近度不夠,教育資源的相對陳舊也就成為大眾共識。此外這些教育資源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夠深入,多是以感性認識為主,精神層面的提煉和升華不夠,教育比較空洞無物,加之大學生時代感、參與感都不足,往往難以形成共鳴,在大學生中的吸引力和認同感不足。此外,筆者了解到多樣性突出的90后大學生,有些甚至不太接受紅色文化的教育,認為唱紅歌、接受紅色教育多是一種形式化的存在,沒有推陳出新,結合現(xiàn)實實際,是一種空洞無物的說理,難以實現(xiàn)教育初衷,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可能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感情緒。
第二,教育方式僵化,難以與時俱進,未因時制宜。依前文所述,紅色文化有物化的形式,也有非物化的形式,而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往往以宣貫式教育為主,多以非物化教育資源為主要教育內容,對于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紅色革命遺跡等則受客觀實際尤其是經費有限、安全隱患較大的影響,為數(shù)不多的參觀紅色景觀也都是就近的易開展、成本低的活動,教育方式僵化的問題明顯。而這個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則是經費短缺,即使部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遺跡是免費的,可是組織難度大、交通費成本高以及導游解說員的費用也是客觀存在的,據(jù)筆者了解,在大學生擴招的今天此方面的教育經費不僅沒有提高,甚至少得可憐,導致大學生客觀上缺少了身臨其境的感受愛國主義等機會,教育方式的僵化在現(xiàn)如今新媒體日新月異的今天,宣貫式教育顯得未能緊跟時代步伐,無法因時制宜。除此之外,新媒體的應用在紅色教育中的利用也顯得有所滯后。課堂宣講、演講征文、知識競賽等成了紅色教育的主要載體,這與科技進步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多數(shù)高校未將紅色資源引入高校網絡思政平臺也沒有建立相關紅色網站,個別有所開展的也往往虎頭蛇尾,內容時代感不足,難以標新立異,人員組織配套不足,未形成教育體系,甚至頗有嘩眾取寵之嫌。如此種種,教育方式僵化的共性就是無法因時制宜。
第三,教育力量有限,難以整合力量,重視程度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受重視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突破了絕對的高校框架,黨和國家也在大力號召在全社會形成合力關注和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就實際而言,高校、地方兩張皮,高校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地方的配合和支持,但是地方對于相關教育資源可能存在更看重經濟收益、忽視社會效益的問題,二者之間未形成良好配合,有效的資源沒有得到整合,壓制一些紅色資源效能的利用和發(fā)揮。而且,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人文社科研究機構的相關研究成果未形成系統(tǒng)化的引入機制,紅色教育的方案舉措往往難以在高校這塊土壤施展開來,也弱化了相關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本身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是不明智的。
三、高校“紅色育人”項目實施路徑研究
第一,教育資源上深入挖掘,依托省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內到外,拓寬高校紅色育人新素材。以我校為例,我校立足于廣東省湛江市,位處廣東粵西地區(qū),西鄰廣西,南接海南,位處廣東、廣西、海南三省交界之處,這體現(xiàn)了我校在地理位置上的獨特性,此外也為我校深入挖掘愛國主義等紅色教育資源提供了相對的便利性。廣東是我國近現(xiàn)代史革命發(fā)展的發(fā)祥地之一,中華民國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不僅生于廣東省中山市,廣州更是創(chuàng)辦了黃埔軍校為我國民族解放運動輸送了高級軍事將領,此外還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所在地等等,可謂我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搖籃。此外,廣東更是培育出蔡廷鍇、黃梅興、蔣光鼐、葉挺等一大批著名愛國將領。如此種種,既體現(xiàn)出廣東對于我國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不朽功績,也反映出廣東省紅色資源豐富,為高?!凹t色”育人方案的實施提供了沃土。據(jù)了解,廣東省愛國主義將于基地有75個,幾乎遍及全省,赫赫有名的有諸如中山紀念堂、廣州黃埔軍校、三元里人民抗英遺址等在內,同時位于我粵西地區(qū)的教育基地有湛江鶴地水庫及雷州青年運河、湛江市博物館、高州冼太廟等在內的三個基地。筆者認為高?!凹t色”育人工程的貫徹落實既要充分利用業(yè)已形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要深入挖掘可供使用的教育資源,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好的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國家和民族的今日來之不易,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居安思危的意識,讓他們充分了解紅色歷史,認同紅色文化,培養(yǎng)他們對于集體、家庭、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更新教育理念,變更教育方式,結合實際,探索“紅色”育人新模式。前文筆者闡釋了“紅色”育人模式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同時還論述了在此方面教育方式僵化,難以與時俱進,二者看上去前后矛盾,其實不然,這正是“紅色”育人在推廣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基于此,“紅色”育人要真抓實效,筆者認為需要變更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往單純的思想政治課、征文、演講、歌詠比賽等形式雖教育次數(shù)較為頻繁,也比較易于開展,可是成效難顯,不加創(chuàng)新甚至可能會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認為這是在搞形式、做樣子。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理論。諸如外出參觀、在高校開展紅色論壇、紅色圖片展、紅色知識方面的研討會、知識問答等,此外,鑒于我校實際,可在我校進行紅色文化的舞臺劇和音樂劇,既可以幫助同學們重溫歷史、牢記使命,又可以寓教于樂,增強吸收度。鑒于教育資源的有效性以及從提高教育資源實效性的角度出發(fā),可從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為突破口,以點帶面、以點促面,在學生中宣傳紅色文化。同時,要大力拓展我校業(yè)已形成的軍學共建模式,我校絕大多數(shù)學院都和部隊有著共建關系,而且從學院開展的多次去部隊參觀的實踐活動顯示,同學們的積極性較高,受名額所限,有些同學可能難以成行,基于此可以拓展軍學共建模式的深化,將相互參觀、定期座談等活動定期化,更好的滿足同學們的需求。另外,由我校校團委主辦、各學院團委學生會承辦的團日活動,是我校各學院、各班級團支部的創(chuàng)新性活動,旨在提高班級凝聚力,增強大學生班級榮譽感,起到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此活動的進行可以結合“紅色”育人的主題,在主題選擇上緊扣“紅色”,而此活動的全班參與也有利于擴大教育面。構建紅色文化教育網絡平臺,是推進紅色文化教育,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價值的重要載體[4]。
第三,黨委領導、各司其責,發(fā)揮新媒體作用,優(yōu)化“紅色”育人工程新格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是上到黨中央國務院,下到教育廳各高校都普遍重視的問題,雖重要性有目共睹,但是未形成明確的責任機制。筆者認為做好這一工作,應該具體創(chuàng)立黨委領導牽頭,各部門各司其責,齊抓共管、樹立榜樣,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良好局面。在高校進一步整合資源,從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思政部、學院學生工作領導、班主任、輔導員的工作小組,制定詳實的工作計劃和分工安排,并且對于此項工作中涌現(xiàn)的優(yōu)秀典型要進行宣傳和表彰,既供學習,又供參考。同時,除了教育主體之外,也要整合教育資源,挖掘校內外的“紅色”資源,從前文所說的豐富的“紅色”教育基地到紅色電影、視頻、電視節(jié)目、紅色演講、紅色論壇、紅色報告、紅色網絡資源等都可以加以利用,使“紅色”育人不再是思政理論課的專利,而應更深層、更廣泛存在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悄無聲息中受教育、有心得。此外,為提升“紅色”育人資源的有效性和現(xiàn)實性,可以委托專人,成立專設相關辦公室,以從事“紅色”資源挖掘、加工、豐富以及升華,讓“紅色”資源更好地結合實際,避免脫離實際,弱化教育功效,以期形成優(yōu)化我?!凹t色”育人工程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http://wfxy.qlu.edu.cn/s/50/t/68/3b/fa/info15354.htm.
[2]陳娜,婁瑋.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10):70.
[3]劉建平,莫超.論紅色文化遺產在高校學生黨建中的應用[J].湖南社院學報,2012(2):74.
[4]汪立夏.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xiàn)——以江西省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7.
責任編輯 ?姜淑娟
作者簡介:馮旭霞,廣東海洋大學海洋工程學院講師。*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廣東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高?;鶎狱h建帶團建工作系統(tǒng)化、品牌化研究——以廣東海洋大學工程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5BKYB34);廣東高校骨干輔導員工作室-大學生黨團和班級建設工作室(主持人何鳳梅)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