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同一性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變

2021-09-10 07:22:44溫興博
今古文創(chuàng) 2021年14期
關鍵詞:同一性原生態(tài)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的文化支柱。在意識上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帶來了認同感、自豪感和無窮的精神鼓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則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在無盡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無數(shù)的文化底蘊,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代表著其背后的一個民族的文化變遷以及其自身的文化內涵。而在時間的變遷下,社會的進步,人文思想的變革,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流傳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異同,而這種異同是否會對其本身蘊含的文化內涵等要素產生改變?通過各類文獻中的記錄中發(fā)現(xiàn),通過哲學上的同一性與斗爭性、邏輯上的證明原則可以對這一問題進行一個初步的解釋。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一性;原生態(tài);證明

【中圖分類號】G85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4-0073-02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特休斯之船”

在哲學上,“特休斯之船”的地位就相當于物理學四大神獸:“芝諾的烏龜”“薛定諤的貓”“拉普拉斯獸”“麥克斯韋妖”在物理學中的地位一樣重要。“特休斯之船”講的是在大海上有一艘永遠航行的船,當它在航行時某一零件發(fā)生故障,它就會被替換掉。如此下去,經過若干年的替換,當船上所有的零部件都給替換了一遍之后,這艘船還是最開始的那一艘船嗎?如果把換下來的原來壞掉的部件重新組裝成一個船,那么這兩艘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特休斯之船?

“特休斯之船”思考的是哲學中的一個該關鍵概念,名為“同一性”。什么是同一性呢,就是解釋時空尺度上的“我是我”用符號表示就是A=A。“特休斯之船”是抽象的,如果對前文所說有點不懂,那么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釋:人活著的每一秒都在更換細胞,成人幾年之內就能完成全身細胞的更換,嬰兒則更快,這是新陳代謝的一部分。人類社會也在進行著類似的“新陳代謝”:某大學合唱團由大一到大四的學生組成,每一年都有大一新生加入,也同樣有大四畢業(yè)生離開,那么過了若干年后,最早成團時的那批學生都畢業(yè)離開合唱團,那么若干年后的合唱團還是本來的合唱團嗎?也就是說,在時空變換中,對包括自己所在的萬事萬物的認知和概念的理解具有連續(xù)性。就算細胞更新,成員更換,我還是我,合唱團還是合唱團,船也還是原來的船。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問題上,也有著“特休斯之船”的這一現(xiàn)象。

在孔慶夫和宋俊華的文章《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tài)、傳承與傳播》中開篇即提到“當我們在他地(非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生地)見到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象時,會問道:這個還是原來哪個嗎?”以及在文中提到的“如昆曲誕生至今已有600多年了,若把昆曲分為60個時間節(jié)點,當定義或談論昆曲的‘原生態(tài)’時,所定義或談論的‘原生態(tài)’是這60個時間節(jié)點中的哪個節(jié)點呢?”①

如文中所說,在時間長河里,昆曲的演變何嘗不是一艘“特休斯之船”呢?每個時間節(jié)點,昆曲都在發(fā)展,都在變化,每個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昆曲都有不同的形態(tài),有新的成分加入,也有舊的成分流失。又怎么判斷、證明此時間節(jié)點的昆曲A=彼時間節(jié)點的昆曲A呢?

“特休斯之船”這一思想實驗帶來的思考也可以換句話說:部分是保證整體同一性的標準嗎?數(shù)千年來,這一問題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流傳至今,雖然荒誕但卻有趣。思考特休斯之船這種哲學問題,并不是所謂的沒事找事,而是在看似沒有問題、毫無矛盾的地方,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為人類文明找到更為堅實的基礎。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通過思考這一問題,則能夠更好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以至于能夠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底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的流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調查必須要堅持“動靜結合”的原則。所謂的動靜結合,就是“動中有靜”及“靜中有動”。②動靜結合,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從廣義與狹義兩個角度去記錄、采集和整理田野研究的成果。

那么,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原因就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地傳承中,地域流變的過程中,以及“人在藝在”“人亡技消”的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存在,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間長河的流逝中不斷地發(fā)生流變。

流變者,流傳、變化也。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前文所講——昆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了,那么在現(xiàn)在所見的昆曲,和600年前剛誕生的昆曲則因為變化而不同,這種變化是必然的,是隨著時間、社會、科技、思想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除此之外,“如新化山歌的第一代傳承人伍喜珍老師同時培養(yǎng)了數(shù)十位傳承人,以其中3位傳承人為例,現(xiàn)在3人所演唱的新化山歌,與伍老師所演唱的新化山歌不完全一樣,而且3人的演唱之間也不完全一樣”,這一示例則更直觀地表現(xiàn)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消除的。

在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如果在傳承途中,教授技藝者去世,或者遇見不可抗力等因素,傳承就被客觀原因中斷了,這種情況下即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夠得以流傳,那也只是留下的不完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后人如果加以完善,得到的成果則是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未來時代的變化。

傳承中的變化避無可避,而只能在變化中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本質的東西。在此基礎上進行當前時代的變化,符合當前社會審美,遵循當前時代主流思想的意愿。

三、通過哲學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變進行解釋

在哲學上,證明A=A是要尋求這一公式的原因,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首先所要求證的則是A=A這一命題是否成立,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其次才是背后形成這一命題的原因。而這種差異的由來則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間變遷中的特殊性。

知識都是具有明晰性的,但并非所有的知識都能具有直觀的明晰性,那些不能通過直觀確立的知識也有自己的明晰性標準,就是普遍必然性。這是與直觀不同的一種確立知識的方式,也可以稱之為間接明晰性。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抽象的,是不以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一種事物。而這一事物由于抽象的不具體性,人們對抽象事物的認知又具有主觀性,再加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抽象性事物在大眾心中沒有約定俗成的具象化形態(tài),所以在流變過程中則會產生諸多變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活態(tài)中出現(xiàn),在活態(tài)中流變,又隨著活態(tài)載體的消失而消亡。

所謂的活態(tài)載體,就是人類本身。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類,在人類中變化,這也充分解釋了,為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變是一種必然。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抽象事物既然要通過人類這一活態(tài)載體實現(xiàn)具象化,就必然會受到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干擾,而主觀能動性又隨著人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在具象化的過程中必然會隨著人的主觀意識的變化而變化。

那么,事物在質變過程中存在不存在矛盾的同一性?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所謂矛盾的同一性,它有兩方面的意義: “ 一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 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 二是矛盾著的雙方, 依據(jù)一定的條件, 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變看成是事物的一種質變,為何是質變呢,可以理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抽象的,但需要以人為載體,通過載體,抽象的物質得以具象化,而由于具象化的載體不同則產生了不同的流變,故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變看成是事物的一種質變。簡而言之,即客觀世界的變化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物質社會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也發(fā)生變化。

而對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意圖證明的A=A是以時間的流逝下的A進行證明,證明不同時間段的A是否依舊還是A。而出現(xiàn)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則是在不同時間段的A產生了必然性的變化,那么這種變化有沒有影響到A=A呢?

表面上看是變了的,但內涵是未曾變化的。在時間尺度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生的變化,從短時間看,是一種量變,但是如果在長時間的尺度下進行觀測,這種變化會在某一個時間節(jié)點下由于產生足夠多的量變而發(fā)生質變。但是特殊的是,即便發(fā)生了無數(shù)次的量變,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質變,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卻不會改變。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所追尋的A=A, 其本質是抽象中的A=A是在抽象世界里最純粹的A=A。而在傳承中發(fā)生的變化,在表現(xiàn)形式方面,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抽象事物的載體變化而變化,在抽象邏輯方面,這種所謂的變化則是本質以外,超出知識本身的東西,而這些內容,能夠通過純粹形式的推演而得出。這種推演而得出的東西,也同樣因為活態(tài)載體的不同,其表現(xiàn)形式也有所不同。甚至哪怕活態(tài)載體相同的情況下,其不同時間的表現(xiàn)形式仍然不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如此,因為是活態(tài)的文化,所以其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也是活態(tài)的,是不斷運動的。

在大多數(shù)時候,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去想:什么才是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原生態(tài)?而通過忒修斯之船、同一性等哲學方法來分析,貌似只是得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斷運動,不斷變化的”這一結論。但是事實上,盡管不同的活態(tài)載體表現(xiàn)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有不同,但是同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即使在不同的活態(tài)載體(人)的表現(xiàn)下,也能找到相同的點。而這些相同的點,就是某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運動變化中始終保持的同一性。

換而言之,仍舊以昆曲為例,六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分成六十個時間節(jié)點,那么所謂的同一性,就是這六十個時間節(jié)點中共同擁有的昆曲的因素,即一切有變化的昆曲表現(xiàn)形式的最大公約數(shù)。

這種同一性,其實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自身的文化內涵。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映射的民族文化,都是亙古不變的。而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原生態(tài)。

注釋:

①孔慶夫.宋俊華:《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tài)、傳承與傳播》,《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第70-81頁。

②趙書峰:《田野·文獻·方法 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三個必備條件》,《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第52-56頁。

③丁寧:《黑格爾哲學中的證明原則》,吉林大學論文,2010年。

作者簡介:

溫興博,男,吉林吉林人,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同一性原生態(tài)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生態(tài)靜寧蘋果
麥金太爾對現(xiàn)代性自我的批判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淺探《安恩與奶?!返墓陋毿耘c同一性
考試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3:47:42
論馬克思的人與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08:31:07
不同監(jiān)控視頻角度同一姿態(tài)的同一性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2期)2016-05-25 11:09:19
“原生態(tài)”土榨油存安全隱患
“天籟”般的原生態(tài)自然之美——由《莊子·齊物論》觀原生態(tài)自然之美
郑州市| 商南县| 游戏| 视频| 巴马| 黄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永顺县| 通道| 浦东新区| 札达县| 牙克石市| 武鸣县| 文水县| 濉溪县| 望江县| 莱州市| 衡东县| 措勤县| 华容县| 临泉县| 通化市| 东辽县| 沁源县| 昌平区| 商南县| 新丰县| 贵溪市| 谢通门县| 衡东县| 张家川| 饶平县| 巴彦县| 渝中区| 城步| 蒙城县| 陆河县| 河东区| 邢台市| 印江|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