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得體性、有效性和連貫性是學生語言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為語言學習提供了重要的語篇載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話題、功能、修辭和銜接等視角進行語言處理:從話題視角處理語言,能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從功能視角處理語言,能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從修辭視角處理語言,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有效性;從銜接視角處理語言,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言能力;語言處理視角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心”[1]7,“在外語教育中,閱讀不僅是學習者需要掌握的重要語言技能之一,而且也是學習者獲得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2]。因此,閱讀教學在重視學生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要關注語言處理。語言處理可以從話題、功能、修辭和銜接等視角進行:“從話題視角入手,提高語言的豐富性;從功能視角入手,確保語言運用的得體性;從修辭視角入手,關注語言運用的有效性”[1]18,從銜接視角入手,提高語言的連貫性。
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1第4單元中的“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為例,探析如何從不同視角處理閱讀文本中的語言。
一、語言處理視角例析
“語篇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語言學習者主要是在真實相對完整的語篇中接觸、理解、學習和使用語言,因此,語言學習不應以孤立的單詞或句子為單位,而應以語篇為單位進行?!盵3]顯然,在閱讀教學中結合閱讀文本處理語言不僅必要而且重要。上文提到的語言處理的四個視角,就是結合閱讀文本進行的,符合語言學習的要求。
(一)話題視角——提升語言表達的豐富性
“構成語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語言必須圍繞一定的話題。正如韓禮德所指出的:‘話語不是雜亂無章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而是按某個話題展開的可能性有規(guī)律地合理地發(fā)展。’”[4]因此,從話題視角處理語言,有助于學生在理解作者如何有規(guī)律地合理地發(fā)展話題的同時,學習作者用什么樣的語言發(fā)展話題,進而豐富話題語言。
“從話題視角處理語言,就是鎖定文本的中心話題(通常是單元話題),再圍繞這個話題梳理出分話題及其語言表達”[5]9,豐富話題語言的存儲?!癟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的中心話題是“地震”,這一話題涉及震前的征兆、震中的損失、震后的救援和復蘇等分話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中心話題和分話題搭建梳理框架,可梳理出如圖1所示的豐富表達。
引導學生搭建分話題的框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有規(guī)律地合理地發(fā)展話題的,并在此基礎上梳理相關語言表達。從圖1可以看出,作者按震前、震中和震后的時間順序有序地發(fā)展話題。而針對每一個分話題,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表達豐富話題語言。如“第一段敘述震前征兆時,作者使用了豐富的動詞(詞組)呈現(xiàn)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畫面,對于這樣一個充滿動感而又緊張的場面,生活在其中的唐山人嗅到、聽到、看到,卻依然安然入睡,動與靜形成強烈的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還有深深的遺憾”[5]9。在第二、第三段,作者描寫地震造成的慘狀時,更多地是采用靜態(tài)的描寫,基本上采用“be + done”和“be + adj.”的結構,如描寫人的“be dead or injured”“be left without parents”“be shocked”,描寫建筑物的“be not safe”“be gone”“be hard to get”等,凸顯整座城市了無生機,與第一段的動感形成強烈的反差,以此暗示地震對唐山造成的破壞性之大。在第四段,描寫震后的救援情況,作者用“dig out”“come”“build”等動作性語言描寫軍人、醫(yī)生和護士、工人三個集體分工合作的施救場面,暗示救援給唐山人民帶來生機。第五段用因果關系描寫唐山的復蘇——由于政府的支持和唐山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曾經(jīng)一片廢墟的唐山市煥然一新。
顯然,這樣的梳理有助于學生對震前的征兆、震中的損失、震后的救援和復蘇的豐富和生動的語言表達搭建自己的知識圖示。在梳理過程中,學生在加深對文本理解的同時,能極大地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正如有學生說的“描寫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時,頭腦里裝的不再是‘ruin’‘destroy’‘damage’這幾個詞了”。
(二)功能視角——提升語言表達的得體性
“語篇寫作中,不同的寫作意圖,作者選用不同的體裁,并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從功能視角學習目標語言就是學習文本中特有的語言表達形式?!盵6]如“敘述語篇的目的是要使我們感受過程的豐富性,使我們看到、聽到、感受到、認識到作為一個整體的事件”[7]。語言文字有三種功能,即記錄功能、論斷功能和描寫功能[8]。從功能視角處理語言,可以從功能類別進行梳理,也可以選擇某一種突出的功能進行梳理。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是一篇報告文學,敘述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fā)生在河北省東北部唐山市的大地震。為有效地敘述這個災難性的事件,作者采用了多達30處的數(shù)量表達形式(確定的、不確定的)來敘述地震發(fā)生前和發(fā)生時的時間以及相關情況、地震造成的損失、震后的救援以及復蘇情況,以提高敘述的真實性和豐富性。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數(shù)量表達這一記錄功能出發(fā)梳理語言。這種梳理,可以是按基數(shù)詞、分數(shù)、百分數(shù)、代詞、數(shù)詞短語等分類來梳理,也可以按事件發(fā)生的順序進行梳理,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如何采用相應的數(shù)字記敘所發(fā)生的事件,筆者采用了后者。在梳理前,筆者先引導學生按照地震發(fā)生的順序搭建梳理框架,即before the earthquake、during the earthquake和after the earthquake,其中during the earthquake又分為happening of the earthquake、injury and death和damage to the faculties,而after the earthquake則分為rescue和revival兩部分。這樣搭建框架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數(shù)字的記錄功能視角梳理語言表達,感知數(shù)字在不同內容中的記錄功能。
通過完成表1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文章的每一部分,作者都采用了模糊數(shù)字和確切數(shù)字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以震中地震發(fā)生、造成的損失為例,“at 3:42 a.m.”真實地記錄了地震發(fā)生的時間,“eleven kilometers directly below the city”則表示對震中的精準測量,這些確切數(shù)字的表達體現(xiàn)了事件的真實性。而模糊的數(shù)字表達,如“thousands of”“tens of thousands of”“hundreds of thousands of”“millions of”,主要體現(xiàn)地震造成的破壞和損失之大難以確切計量。確切和模糊兩種表達均為真實記錄所需。
由此可見,“結合文本特點學習語言不僅利于學生學習相應語言的表達法,還有利于學生領會不同語言表達的隱含語義及語篇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實際交際中語言運用的得體性。另外,文中基數(shù)詞、分數(shù)、百分數(shù)、代詞、數(shù)詞短語等數(shù)量表達法,幾乎包含了中學階段學生所要學習和掌握的數(shù)量表達法,給學生提供很好的學習范本”[5]10。
(三)修辭視角——提升語言表達的有效性
“語言是思想表達的工具,而修辭是語言的使用,是言語表達的藝術?!盵9]1在閱讀教學中學習修辭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因為作者“為了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把自己真實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就會對語言進行調整、修飾、加工,從而使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也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10]。英語的修辭手法多種多樣,為便于學習、理解和運用,教師可按英語修辭的特點、用途、效果和作用進行歸類,分為詞義上的修辭格、結構上的修辭格和音韻上的修辭格[9]1。這樣的分類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構建相關知識圖式,同時方便其在運用時根據(jù)需要從詞義、結構和音韻不同方面進行有效選擇。
表2是筆者引導學生結合第一欄和第二欄對“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中修辭手法的梳理。作者用了三類修辭手法:詞義上的修辭格、結構上的修辭格和音韻上的修辭格。
作者利用詞義上的修辭格,即擬人、夸張、明喻和轉喻,用詞義將所表達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在震中部分,作者運用夸張、明喻和轉喻烘托悲傷氣氛。在標題和結尾處使用了擬人手法,“把原本屬于人所特有的品質、行為、情感等賦予大自然其他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使它們具有類似人的特征”[11]。標題“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用擬人修辭手法把本屬于人的“睡眠”行為賦予地球,用“睡不著”來暗指地殼的劇烈活動和地震的強烈反應,文本的結尾“震后救援和復蘇”部分用了“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和“Tangshan started to revive itself and get back on its feet”喻指在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后,唐山市像人一樣蘇醒過來,有了呼吸并站立起來。所有這些修辭表達的使用使得文本敘述的場景更加形象、具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地震的破壞力和人們因團結產(chǎn)生的強大力量。
結構上的修辭格,作者主要用了反復和對照,通過句子結構營造氣勢。在震前的征兆描述中,作者用反復和對照營造了一種急促、緊張的氛圍,強化了環(huán)境的躁動與唐山人民的平靜的對比,凸顯了作者的遺憾之情。
音韻上的修辭格,作者主要運用了頭韻和尾韻創(chuàng)造節(jié)奏感。震前征兆中的頭韻“well”和“walls”營造了一種緊張的節(jié)奏;震中地震造成的破壞中的尾韻“shock”“quake”“shook”充分地表達了唐山人民面臨災難時的無助與無奈;震后救援的尾韻“workers”“shelters”“survivors”則讓讀者感知建筑工人的干勁和節(jié)奏感。與震前、震中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韻律品讀出來,會產(chǎn)生更好的效果。
總之,這些修辭手法的使用,凸顯了震前征兆和唐山人民對地震知識缺乏的對比,強化了震中破壞場面的震撼感,對照了震后救援和唐山市的重獲新生。
(四)銜接視角——提升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銜接是謀篇的重要手段,是語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語篇銜接手段包含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兩大類。其中語法銜接分為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連接(conjunction)[12],詞匯銜接分為重復(repetition)、同義/反義(synonym/antonym)、上下義(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13]。在語篇中,作者為了達到連貫的效果,根據(jù)寫作目的,都或多或少地使用這些銜接手段。因此,依托這些銜接手段進行語言梳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同時學習語篇銜接手段的使用,提高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在“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中,作者聚焦了唐山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因此“city”和“people”這兩個詞的重復率很高,其中“city”出現(xiàn)11次,“people”出現(xiàn)9次,作者通過詞匯重復的銜接手段串起整個文本,使其貫通一氣。文中“city”和“people”兩個詞的重復部分相關表達,可結合sign、damage、rescue和revival進行梳理(如表3)。
在梳理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重復出現(xiàn)在句與句之間、跨句之間、段落之間,而且可以發(fā)現(xiàn)有關城市這一條線:作者在寫震前征兆時,從城外寫到了城內;在震中,從城市地下寫到地面;在震后的救援中,寫城市建設和城市中人們的新生活。由此可見,有關“city”,作者寫作的空間順序是由城外到城內,由地下到地面,再到整座城市的重建和復蘇,體現(xiàn)了有序的空間順序。而有關生活在唐山市中的人,在面對震前的各種征兆一無所知,導致地震發(fā)生時傷亡慘重,幸存的人們驚慌失措;在震后,由于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援助,及幸存的唐山市人民自身的努力,唐山市得以重建。因此有關“people”,則體現(xiàn)了因果關系,從由于缺乏地震知識導致傷亡慘重,到由于得到援助和努力而有了光明的未來。
顯然,分析“city”和“people”這兩個詞匯的重復銜接關系,有助于學生在進一步理解作者寫作思路的同時,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詞匯重復這一銜接手段連貫全文的,進而學習詞匯重復的方法,提高自身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二、語言處理視角的教學建議
在閱讀教學中處理語言的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其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在表達中更好地傳遞作者或說話者的意圖,即提升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得體性、有效性和連貫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結合文本特點,選擇語言處理視角
在前文中,筆者結合“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例析了語言處理的四個視角,但并非所有的語篇都像“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那樣,適合從四個視角處理語言。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需要結合文本特點,分析最適合的處理視角,引領學生處理最具特色的語言。
(二)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語言處理方式
語言處理的視角有多個。同樣,語言處理的方式也有多種。在前文中,筆者是在讀后處理語言。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在讀前、讀中、讀后處理語言,即將語言的處理融合到閱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3第1單元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一文,每一個段落都有Topic sentence,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結合Topic sentence提取文本信息的同時,從話題視角梳理相關語言表達。
(三)構建梳理框架,分類梳理語言表達
心理學研究表明,圖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且結構化的知識有助于知識的整體遷移,因此,在處理語言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建構框架,如前文的圖1和表1、表2、表3都有一定的框架。這樣有層次的結構化語言知識能幫助學生有序存儲,并在使用時能快速、有效地提取。
(四)提供實踐機會,強化語言遷移運用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和課堂學習內容聯(lián)系生活和單元主題語境設計寫作任務,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表達的機會。如學生學完“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教師可結合單元主題語境Natural disasters,設計某一具體災情報道任務。實踐表明,由于有話題和語言的支撐,學生樂于完成這樣的任務。
三、結語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從話題、功能、修辭和銜接四個視角處理語言,可以融合到閱讀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多視角的處理有助于提升學生語言輸出的豐富性、得體性、有效性和連貫性。在語言處理過程中,結合文本的語言特點選取處理視角,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使其更好地學習文本中的語言表達,從而有助于學生“立足言語表達的方式,破解文本所營造起來的獨特語境的表達匠心,讓學生真正獲得富有生命活力的語言學習體驗,積累活的語言,構建自身的言語表達系統(tǒng)”[14],提升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內容、思維和語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程曉堂.第二語言閱讀探索:問題與策略導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F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8.
[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1.
[5]葉詠梅.綜合視野下的高中英語文本解讀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6).
[6]葉詠梅.閱讀教學中基于功能視角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0(7/8):9.
[7]胡曙中.現(xiàn)代英語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245.
[8]王鼎鈞.作文三書3(文學種籽)[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7:8-24.
[9]曾慶茂,徐昌和.英語修辭鑒賞與寫作[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
[10]張秀奇,郭鴻燕,劉菲露.實用修辭[M].西安: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3.
[11]黃任.英語修辭與寫作[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107.
[12]HALLIDAY M A K,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31-273.
[13]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5.
[14]阮美好.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