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雯
摘要:高中階段語文教學活動應以喚醒審美體驗、拓寬知識視野、豐滿精神世界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指引下,順應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語言建構、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等多層面出發(fā),讓學生在高效文本閱讀中獲得知識、情感與精神的多重滿足,堅定文化自信,奠定終身學習與全面發(fā)展的扎實根基。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教育; 文本閱讀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涉獵內容廣泛,既有中外文學,也有歷史、文化、音樂等等。以語文閱讀為載體開啟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與創(chuàng)造思維,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探究、在閱讀中收獲。因此,筆者基于深度學習視角出發(fā),把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其高階思維發(fā)展。那么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如何實現高效文本閱讀?筆者分享如下教學方法:
一、對話探究,感知語言魅力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閱讀教學過程也就是教師、學生、教材、作者與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過程,學生通過閱讀獲得思維碰撞與心靈交流。因此,真正有效的文本閱讀不能只停留于淺顯層面,而是深入對話,理解文本內涵,與作者心理活動與情感意識產生共鳴,以此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獲得深刻的閱讀啟發(fā)。在設計語文閱讀教學方案時,教師應讀懂讀透每一篇文章,抓住教學重點與難點,層層遞進啟發(fā)學生進行對話探究,引導有效閱讀思路與方法,理解文字的深層寓意。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閱讀教學為例,當讀到:“我被這個故事迷住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很神秘的”時趁機提問,啟發(fā)閱讀思路:“為什么‘我’會被這個故事迷?。俊薄盀槭裁磳τ诤⒆觼碚f這個故事很神秘?”“對于成年人來說,這個故事神秘嗎?為什么?”大家?guī)е鴨栴}有了繼續(xù)閱讀的欲望,以問題為支點推進文本對話,體驗作者寫作手法的巧妙與傳遞情感的真實。
二、抓住核心,激發(fā)情感共鳴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指導學生深入閱讀的過程,不應是機械、盲目的,而是伴隨著情感的微妙變化,讓學生置身濃厚的閱讀學習氛圍,從中思考、體會、交流,獲得情感熏陶,體驗文本魅力。以《再別康橋》閱讀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抓住核心要點精心設計,從朗讀、音樂、畫面等多重角度出發(fā),帶領學生認識徐志摩、走進徐志摩,仿佛融入優(yōu)美的康橋風景中,又體會了作者灑脫飄逸的氣質風格,順其自然地產生共鳴。在新課導入階段,播放一段配樂詩朗誦,當大家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再探討問題切入詩歌要點:“初讀《再別康橋》,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你認為康橋美嗎?美在哪里?”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語言美。其次,圍繞詩詞“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讓學生沉浸于作者營造的意境中,尋找意境與意象的契合點,更直觀地感知詩人的情感。多元化的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核心目標,指引學生深度解析文本中心,孕育情感,增強理解。
三、小組合作,促進思維發(fā)展
為了喚醒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滲透核心素養(yǎng)教育內涵,教師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案,再加上適時引導與點撥,體現“授人以漁”教育思想的優(yōu)越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自主獲取知識的途徑,鍛煉閱讀理解能力與思維發(fā)展能力,并真實體會合作的意義,塑造團隊精神。以《祝福》閱讀教學為例,這是一篇魯迅的經典小說,為了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表達觀點與見解,采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分組討論,并布置合作學習任務:“為什么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誰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你認為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能夠避免嗎?為什么?”“你如何評價魯四老爺這個人物?作者運用哪些人物刻畫手法?”將問題探究與合作討論相結合,既能確保閱讀深度,也能調動思維潛能。
四、品讀鑒賞,深化審美體驗
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諸多文質兼美的課文,從不同角度閱讀鑒賞,滿足學生多元審美需求。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效文本閱讀的過程也就是深化審美體驗的過程,每一段文字、每一處風景、每一種情感,都蘊含著獨特的思想與美韻,能夠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教學指導時,關注審美體驗過程,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與塑造,陶冶情操,保持生活熱情。以《故都的秋》閱讀教學為例,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作者郁達夫巧妙地穿插諸多意象,傳遞了內心的人文情懷。如“牽動人們情愫的牽?;ā?、“疏疏落落的秋草”、“微微的秋蟬的聲音”等等,小小的景象卻傳遞著作者眷戀秋天、喜愛秋天的熱烈情感,而透過對秋天感受的表達,作者不禁感嘆生命衰敗實屬常事,而人們應多享受世間美好,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身處悲涼的秋天,卻仍然向往美好,這又何嘗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
五、文本留白,實現拓展寫作
指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度閱讀體驗,從中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也要抓住有意義的文本“留白”,從閱讀拓展到寫作,從“語言輸入”過渡到“語言輸出”,綜合鍛煉學生思維品質及語用能力,強化學科素養(yǎng)。以《邊城》閱讀教學為例,作者沈從文先生用質樸的語言勾勒湘西人民的美好生活,傳遞人們的質樸善良。而在故事的結尾,作者巧妙運用留白藝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贝颂帥]有明確說出儺送到底會不會回來,也沒有交待儺送與翠翠的情感結局,由此帶來無限的想象,讓學生感受留白之美,并嘗試續(xù)寫結尾。借助文本留白的機會進行讀寫結合訓練,以文本為基礎,又不拘泥于文本,給學生更多發(fā)揮的空間,這也是高效文本閱讀的創(chuàng)新途徑。
總之,高效文本閱讀講究方法與策略,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質與習慣。閱讀是開展一切語文活動的基礎,立足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推動多元化的閱讀活動,這是教育改革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有效彌補傳統閱讀教學的不足,讓學生通過閱讀拓寬知識視野,積累閱讀量,進而提升閱讀能力,促進語文綜合素質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永霞.少教多學模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1(10):110-111.
[2]茍先群.基于深度學習視角的高中語文閱讀模式構建[J].語文課內外,202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