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尊
摘要:針對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存在的問題,本校充分利用總校地教師資源、教育資源,制定了一系列的學生習慣養(yǎng)成教育策略。經過近幾年的教育實踐,分校學生增強了自主學習意識,養(yǎng)成了科學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獨立生活能力,提升了分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養(yǎng)成;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2-037
為了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輻射,本校被確立為白銀市十中(以下簡稱總校)分校,實施全員寄宿制度。學校生源主要來自鎮(zhèn)內兩所小學和周邊鄉(xiāng)鎮(zhèn)學校,也有因為一體化辦學吸引到鄉(xiāng)下讀書的城區(qū)學生。學校建有教學樓、公寓樓、餐廳、圖書館等一切設施,學生統(tǒng)一住宿,統(tǒng)一就餐。學生周一至周五都在校學習生活,而很多學生養(yǎng)成的習慣不好,特別是一些剛入校的七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更很差。因此,在充分利用總校地教師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開展調查研究,探索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養(yǎng)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調查,梳理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養(yǎng)成教育問題
1.學習意識淡漠,沒有科學的學習習慣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很多名師、優(yōu)等生流入城區(qū)學校,農村教育質量顯著下滑,許多農村的學生學習意識淡漠,沒有科學的學習習慣。很多學生上課聽講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不積極思考,課上沉默寡言;作業(yè)字跡潦草,不能按時完成。有的學生寫檢查、保證書,往往敘述不清,語言不順,格式不對;期中期末考試,語文考白卷的同學也有,數學考個位數也有很多。教師跟蹤幫扶,尋找機會采用各種教育方法,多次與他們談心交流,啟發(fā)其努力學習,但收效甚微。
2.舉止不文明,沒有良好的集體用餐習慣
農村學生由于受家庭教育影響,喜歡說粗話、臟話、大聲喊叫、打鬧追逐等。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不但男生居多,而且女生也很多,有些女孩子外表看來文靜乖順,說起臟話來卻令人吃驚。本校實行寄宿制,采用集體就餐制度,學生缺乏良好的用餐習慣。中午下課,學生一窩蜂沖出教室,跑進餐廳,圍在窗口,爭著打飯;
有的學生沒有文明就餐習慣,三個一堆,四個一組,擠在餐桌前吃飯;有的學生吃飯期間,大聲喧嘩、喊叫,秩序很亂;有些學生缺乏節(jié)約意識,將沒吃完的饅頭、剩菜、牛奶隨手倒入收納桶,揚長而去;有的學生不懂得每天吃一個水果的重要性,經常將蘋果扔在垃圾桶內。
3.自理能力弱化,沒有獨立地生活習慣
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除了周末,平時都在學校學習生活,良好住宿習慣對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學生住進學生公寓,沒有獨立生活習慣,缺乏自理能力。按照學校要求,晚上十點鐘下自習后,整理內務20分鐘后就要熄燈就寢。但是很多學生不洗腳、不刷牙,在樓道內走來走去,亂串寢室;熄燈后還是吵鬧不止,嚴重影響他人休息。有的學生不會洗衣服、洗床單、疊床鋪等;有的學生晚上違規(guī)在宿舍吃麻辣條、自嗨鍋,影響身體健康;有的女生進入青春期,初潮來臨,也不知如何應對;有的宿舍成員,生活習慣不同,經常發(fā)生爭吵。
二、深入分析,探究寄宿制初中農村學生養(yǎng)成教育問題成因
1.農村學生家庭人員文化素養(yǎng)普遍偏低
現(xiàn)代農村,許多文化水平高的家長都將孩子轉到城區(qū)讀書了,鄉(xiāng)村留下的學生家長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許多年輕的父母,大多只具備初中學歷,根本不了解現(xiàn)代教育理念,再加上他們常年勞動,也沒有時間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態(tài)和學習情況等,也無法正確指導孩子的學習行為和品德教育。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經常抱怨自己缺乏文化知識,卻不能科學的管教孩子,對孩子出現(xiàn)的厭學、沉迷網絡等問題又無能為力,只能聽之任之,讓孩子自由成長,這無疑給學校教育提出了一個重要難題。
2.農村學生父母與學生相聚時間較少
當今農村,特別是本鎮(zhèn)這樣的偏遠鄉(xiāng)鎮(zhèn),土地價值還沒被完全開發(fā)出來,一畝麥田一年只能收500多斤糧食,現(xiàn)在農民都不種小麥,只種玉米,種植程序簡單,勞動量不大,因此農民都出門打工掙錢,即使在飯店打零工,一個月的工資也比自己種地的回報高。大部分農民出門打工掙錢,導致農村學生與父母相聚時間較少,父母與孩子隔閡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家長常把孩子留在家里由其父母照顧,老人只是讓孩子吃飽肚子,穿暖衣服,睡好覺,根本談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溺愛孩子的現(xiàn)象經常發(fā)生。家長長期在外,對孩子的管理鞭長莫及,只能通過電話、視頻與孩子交流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而很多孩子對父母經常撒謊,對老人則連哄帶蒙,周末作業(yè)根本不能按時完成。
3.很多農村學生是特殊家庭學生
自從我區(qū)實施名校辦分校工程以來,分校的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全鎮(zhèn)每年還有幾十名學生轉走,剩余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學習,對孩子放任自流,導致學生學習習慣不好。2017屆本校七年級只招收了17名學生,各科成績平均只有二三十分,學生幾乎都聽不懂數學課。班主任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其中有8名學生是特殊家庭學生,有的學生在家里甚至連吃飯都很難保障,更不要說在家學習了。
4.農村小學教育質量不高
以前本鎮(zhèn)七個自然村都有一所小學,學生就近上學,教學質量較高。后來實行撤校并校,將全鎮(zhèn)小學合并成兩所小學,學生全部走讀。教育局配備了兩輛校車,負責學生接送,小學生早上八點多上課,下午四點多放學。學生安全成為學校的重要工作,有的學校領導不能恰當地處理學生安全與教學的關系,致使教學工作受到一定的影響;所有學生必須按時放學,不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為了減負,有的學校甚至一度取消期中期末考試。很多優(yōu)秀教師也被抽調進城區(qū)教學,小學教育質量嚴重下滑,很多學生導致教育不好。
三、針對問題,實施寄宿制農村初中學生養(yǎng)成教育對策
1.激發(fā)興趣,養(yǎng)成主動學習習慣
新生入學,學校選定名師,對所有新生開展為期三天的學習方法講座;在班內定期開展學習方法主題班會,邀請學長或本班學習標兵和學習進步獎獲得者介紹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汲取他人經驗,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策略;各科教師根據自己學科特點,經常指導學生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yè);制定班級早讀要求,確定背誦任務,及時檢查反饋;成立班級互助組,讓優(yōu)等生給組員講解習題,輔導作業(yè); 實行值周班長制度,讓人人參與班級管理,促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2.制度引導,養(yǎng)成文明用餐的習慣
根據學生用餐出現(xiàn)的問題,配合疫情防治,學校住宿辦制定文明用餐養(yǎng)成教育制度,并付諸實施。劃定班級學生出樓通道,避免擁擠;學生到操場后,按照班級次序,有序進入餐廳,排隊打飯用餐;學生在餐廳內和餐廳外排隊等候時,可以拿出隨手攜帶的復習資料,利用碎片化時間背誦學習;給每個餐桌貼上學生姓名,要求學生對號入座,方向一致;實施光盤行動,按量供應,要求學生寧可少要,也不多要食物,杜絕浪費;用餐期間,要求說話輕細,不準胡亂走動。用餐后,實行學生自洗制度。開學伊始,按周安排班級洗碗,每班安排兩名學生輪流執(zhí)勤,引導學生將剩菜剩飯倒入指定垃圾桶,將餐具放入餐具收納箱,推到洗碗處,由其他學生系上圍裙洗刷完畢,再送入消毒柜消毒。很多學生在家里沒有做過家務,但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都學會了收拾清洗餐具,這樣不但減輕后廚負擔,學生也養(yǎng)成了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教師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3.經常指導,教育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住宿習慣
根據寄宿制學校的實際情況,本校從生活教師管理職責、學生宿舍管理制度及其量化考核細則,從學生一進入學生公寓就開始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如一進門廳必須從鞋架取下拖鞋穿上才能進入宿舍;晚自習后,直接進入寢室,洗腳、刷牙,將洗漱用品擺放在指定位置,然后準備就寢。生活教師經常指導學生疊被子、掃地、洗衣服、洗床單等,將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生活用品整擺放得整整齊齊,創(chuàng)建溫馨舒適的寢室環(huán)境;不許學生在寢室吃垃圾食品;做到按時開窗通風,消毒殺菌;早上六點四十分按時起床,洗漱用餐后,由生活教師監(jiān)督在操場或者教室內背誦學習;中午一點鐘關閉樓門,學生全部睡午覺;一點五十起床上課。對于女生,生活教師還經常關注她們的身體狀況,開展青春期教育,進行心理疏導,注意經期衛(wèi)生,學會保護身體。學校領導、班主任和生活教師每周定期抽查學生宿舍,綜合考評,周一升旗時對文明宿舍給予表彰獎勵。學校對學生宿舍行為的檢查指導,做到了精細有效,有力促進學生良好住宿習慣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了學生生活自理能力,適應學校住宿生活。
4.家校合作,解決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根本問題
開展家校合作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主要渠道。根據總校的家校合作模式,分校也成立了學校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家長培訓;通過班級家長會,教師向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在校表現(xiàn),虛心接受家長意見,時常與家長、學生對話談心,相互傳授教育經驗和耐心輔導經驗。有的家長在外打工,孩子由他們的父母親照看,經常會出現(xiàn)溺愛或疏漏情況,教師要隨時提醒家長糾正溺愛教育,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對家長疏于管教的孩子,教師要高度關注、認真呵護,幫助學生主動改正缺點,養(yǎng)成良好習慣。教師建立班級家長委員會,建立班級微信群,抓住每學期期中、期末考試后兩次家長會的機遇,分發(fā)家長教育手冊,集中培訓家長,提高家長育兒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養(yǎng)成教育問題。
四、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養(yǎng)成教育效果
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存在的問題,本校充分利用總校的制度資源、教師資源、教育資源,制定了一系列學生養(yǎng)成教育策略。經過三年多的養(yǎng)成教育實踐,促使學生形成了科學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分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養(yǎng)成教育效果?,F(xiàn)在,當你走進分校的大門,校園環(huán)境干凈整潔,學生見到教師和總校檢查工作的領導,都會鞠躬問好;學生進餐秩序井然,沒有擁擠和吵鬧現(xiàn)象;公寓內生活用品擺放整齊,學生入室即靜,按時作息;教學樓內,地面整潔,上下樓梯再無打鬧現(xiàn)象;教室內學生聽課認真,積極發(fā)言。當然,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今后我們要繼續(xù)實踐,反復研究,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莫亮,許巍.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宿舍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教育.2015(33).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三中學,甘肅 白銀 7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