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學生新聞社團的組建、運行與管理

2021-08-16 04:08李效文
媒體融合新觀察 2021年3期

摘要:學生新聞社團的組建、運行與管理是謝六逸新聞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一生新聞教育活動中始終提倡和踐行的重要作為。通過學生新聞社團的組建、運行與管理,謝六逸完成了其顯性教育與潛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主張和教育目的,為中國早期的高校新聞學科教育奠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詞:新聞社團 新聞教育 潛在教育 新聞實踐

社團(Mass Organizations),顧名思義,是由一些擁有共同特征和愛好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組建起來的互益組織或機構??v觀人類的社團活動,社團之所以能夠形成和存在,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社會需要:一個是基于社團所屬成員本身的整體需要,達成為成員謀取利益的服務職能;一個是基于政府職能的需要,協(xié)助和履行國家服從和社會建設的相關管理職能。

通過社團的組織活動及其延伸性擴展,社團以及社團成員能夠在知識技能增長、社會承認、社會交往乃至參與社會公益服務、獲得新的發(fā)展途徑等諸多方面贏得權益,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對個人利益及群體利益的組織維護。

在高校,自1904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抗俄鐵血會起始,中國的學生社團(Students Society)出現(xiàn)與發(fā)展已然有了百年以上的歷史??梢哉f,學生社團的存在,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第二課程即潛在課程教育的引領者;學生社團的存續(xù)與發(fā)展,更是實現(xiàn)教育與社會對接令教育真正做到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實踐建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爸苯犹鎸W校服務、間接為社會服務?!?/p>

在實體哲學教育理念轉變?yōu)閷嵺`哲學教育理念的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新聞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應當強化學科實踐意識,注重學生新聞社團的組建、運行和管理?;仡欀袊缙谛侣劷逃闰屨咧坏闹x六逸先生之新聞教育活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謝六逸在學生新聞社團的組建、運行和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對當下綜合性大學的新聞學科教育特別是如何搞好新聞學科的潛在教育、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進專業(yè)學科教育,具有良好的啟示作用和借鑒價值。

一、謝六逸關于學生新聞社團組建、運行和管理的教育理念來源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培養(yǎng)成大學生,而是要把學生培育成為人格健全、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勇于承擔家庭與社會責任、擁有正確“三觀”且掌握一定從業(yè)技能并可以謀生立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大學之所以得以出現(xiàn)和存續(xù),就在于其能夠激發(fā)人的潛能、使人能夠產生質變。故而,不論是西方的柏拉圖、夸美紐斯、福祿貝爾、斯普朗格,還是中國的梁啟超、陶行知、孫喜亭,過往的教育家們都是非常注重教育的目的。甚至,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邁納德.赫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曾經認為,“如果我們在這里的目的不是為了人文教育和追求真理,那么這所大學沒有存在的意義!”[2]謝六逸屬于清末維新運動后出生并留學過日本的知識分子,渴望通過教育來革新當時的中國。在謝六逸看來:大學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靈魂凝聚的所在,大學不僅要是一個可以培養(yǎng)人獨立思考問題并能開創(chuàng)性解決問題的人才的地方,而且還要是一個通過“特定的學生”去影響“非特定的學生”,即全社會民眾都能夠受到教育的地方。中國的大學不應是“準備留學某國之大學”,更不應該只“拿一點粗淺的知識販賣給學生,而把另一半寄希望于學生到國外去留學”。倘若“大學是一國的最高學府,最高學府不能獨立地完成某學術上的研究告一段落,殊令人有‘大學無用之感?!闭腔谏鲜稣J知,盡管留學期間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學科,但是謝六逸卻反而更看重新聞學科教育和新聞媒介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因為,謝六逸覺得“普及教育之利器,首數(shù)報章,以其一紙風行,力能轉移社會之趨向也。第中國之報章,則以編輯者類多未受文藝之陶熔,新聞記載,既偏于枯燥而足生社會之厭,間有舊式詞章列為余興者,非徒事陳言之規(guī)墮,據(jù)樜即流為下品之諷刺、滑稽,適足以堅群化之墨守,促人心之墮落而已。欲矯斯弊,宜從事文藝的新聞記者之養(yǎng)成,既示以正確之文藝觀念,復導以新聞編輯之軌,則庶幾潤澤報章,治自社會,言而有文,行而能遠,故擬設新聞系?!盵3]

縱觀謝六逸一生的新聞學科教育實踐活動,不論是早先在復旦大學創(chuàng)辦新聞系開展新聞學科教育,還是后來到大西南的西南大學、貴州大學、大夏大學、貴陽學院等高校繼續(xù)其新聞學科教育或從事與之相關的工作,謝六逸在培養(yǎng)學生時均十分重視學生新聞社團的組建、運行和管理?!伴e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盵4]謝六逸對學生新聞社團組建、運行和管理的教育理念形成,究其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五四伊始高校學生社團的勃興。如果說,1904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的抗俄鐵血會算是我國近代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大學生社團,那么,在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作為新文化和民主愛國的產物,“留日學生救國團”“北平工讀救助團”“女子工讀救助團”“北平社會主義青年團”“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以及全國各地學聯(lián)等一大批現(xiàn)代意義的學生社團則更是風起云涌。眾多高校學生社團的出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出了百年前救亡圖存渴望復興的民族意識,而且也反映出了教育和職業(yè)合一的青年愿望。

尤其是在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等人的帶領下,學生社團在反帝反封建的社會斗爭中發(fā)揮出了革命先鋒的作用。與此同時,學生社團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宣傳與社會傳播,也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時代效果。五四學生運動時期,正是謝六逸的青少年時期。盡管,謝六逸小的時候接受的是既非“私塾”也非“新學”的“庭訓”式教育,但是,由于自13歲起先后就讀過貴陽達德學堂、省立貴陽模范中學校,謝六逸還是受到過新學的熏陶和維新思想的影響的。故而,1918年3月8日,在黃齊生的率領下,謝六逸得以官費留學的方式東渡日本。

一年后,就在五四游行在北平如火如荼之際,為反對巴黎和會出賣中國利益、聲援國內的學生運動,王若飛、謝六逸等30余名留學生又在黃齊生的帶隊下返回上海并組建了“貴州實業(yè)教育考察團”??疾靾F由南至北,一路北上至北平,沿途不但考察了教育、參觀了實業(yè),也表達了愛國愛民的主張。期間,特別是在北平的一段時間里,酷愛讀書的謝六逸不僅親聽到了美國實證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演講,而且還接觸到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主編的《新青年》以及胡適主編的《每周評論》。這讓謝六逸的腦海里裝進了眾多的“主義”與“問題”。這次考察歷時5個多月,直到1919年的10月中旬結束。

之后,黃齊生、王若飛等人赴法國勤工儉學,謝六一等人重返日本繼續(xù)其未完成的學業(yè)。[5]可以說,“貴州實業(yè)教育考察團”這一時期對學生社團的觀察并參與的學生社團活動,極大地影響了謝六逸今后的人生,使得謝六逸確立了“以社會實踐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不說,還深深地意識到了學生社團宣傳新思想、制造輿論、教育民眾、干預社會的重大作用。自此,謝六逸也開始關注俄國、關注俄國的“普羅文學”(即普羅列塔利亞文學)并對共產黨人產生好感,自覺閱讀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書籍。

其二,日本大學的學生社團活動及其泛新聞教育的潛在功能。自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便開始了向西方國家學習的進程。在從傳統(tǒng)走入現(xiàn)代的過程中,受20世紀初葉美國職業(yè)指導教育家帕森斯(F.Parsons)等“生涯教育”理念的影響,本著“學問的獨立”、“知識的實際應用”、“造就模范國民”的辦學方針,日本的大學是非常注重學生的素養(yǎng)教育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的大學竭力營造學生跨專業(yè)自主選課、自主學習的校園氛圍,成立了大量的學生社團并開展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6]就讀于早稻田大學的謝六逸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作為學生的謝六逸在政治經濟學學科專業(yè)學習之余得以廣泛閱讀文學、戲劇、新聞、民俗等多方面的書籍并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出了自主的愛好和日后從業(yè)于非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知識與技能。

尤其應該著重指出的是平林初之輔和早稻田大學學生新聞社團對謝六逸的雙重影響。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日俄戰(zhàn)爭之后,日本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勃興。以芥川龍之介、菊池寬、長谷川如是閑、平林初之輔等為代表的日本學者和日本作家不僅對勞資問題之類的資本主義的社會黑暗給予深刻揭露,而且竭力鼓吹明顯受到俄國社會主義浸染的新社會思想。這其中,伴隨著日本報刊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平林初之輔提出文學應當介入報刊并應當借助新聞媒介傳播去實現(xiàn)文學的幅延以及文化的二次傳播。因為,要想破除“俳句”、“神怪”、“連歌”、“輕文學”等舊文學對日本的束縛,就必須大力拓展自由形式的散文文學,而在散文文學中,小說最大眾化也最能滿足絕大多數(shù)讀者的趣味與要求。面對市場,報章雜志不僅“最快取用的藝術,就是文學”,而且能夠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給文學的語言即文學的形式做出標準化、通俗化的近現(xiàn)代白話文“定型”。故而,平林初之輔主張文學應該面向大眾,應該參與社會改良和對社會民眾的教育,更應該將文學用于報章雜志且以白話文小說的方式去占據(jù)新文學乃至新文化的潮頭。在平林初之輔看來,文學與新聞相結合并達到喚醒平民、教育人民乃至廣大社會的目的,才是東方文化擺脫西方文化和自身舊有文化制約、走向新時代的良方。關注現(xiàn)實,用老百姓的語言講述老百姓的身邊事、心里話,在報刊之上用小說講故事和新聞講故事的方式來把握民眾的心理活動與思維活動,進而啟蒙社會、教育社會、改造社會……平林初之輔的這些認知對謝六逸等中國留日學生的影響是極深入的。

謝六逸后來翻譯平林初之輔的《Journalism與文學》并向中國讀者推介日本文學,也對中國的“新文學”發(fā)展以及文學教育與新聞教育相結合的中國大學新聞教育產生過不容忽略的作用。[7]“報章文學”的觀念接受固然需要厘清,對日本大學學生新聞社團的觀察也同樣需要審視。在早稻田大學留學期間,謝六逸極其欣賞日美大學的學生新聞活動。

自1883年以后,美國高校誕生了兩百家以上的大學新聞和三百家以上的大學雜志?!斑@些大學新聞(College news),常執(zhí)全校輿論的牛耳?!鄙钍苊绹绊懙娜毡咀匀灰舱肇埉嫽ⅰT谠绲咎锎髮W,新聞社、通訊社、出版部、展覽會,眾多以新聞系學生為主導的學生社團極為活躍,學生新聞社團所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頻繁進行。發(fā)布新聞報道師生動態(tài)、披露學術信息、出版各色論著并開埠書肆…… 這些現(xiàn)象不僅令謝六逸感受到“有了大學新聞,足以促使大學活潑有生氣,使全校師生親如唔對”,而且令謝六逸產生了“近代的報紙是一所文化大學,他的學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普通的學校教育是在特定的時間,把特定的知識,施教于特定的學生。報紙是將非特定的知識問題,教授非特定的學生。學校把原理原則教人,報紙將實際狀況教人。學校教的是過去的社會,報紙教的是眼前的社會,把現(xiàn)代的社會人所必需的經驗知識資料供給它的學生。要想把知識普通化民眾化,沒有比報紙更大更適宜的機關了。報紙把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科學、運動等專門的知識與技術,使之通俗化,使之民眾化”等之類的個人認知。

其三,國內外新聞媒介的早期實踐積淀和從業(yè)者的理性認知反饋。自晚清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報刊以及中國自己的《京報》誕生以來,報業(yè)等新聞媒介的作用以及單獨開辦新聞教育的必要性是有一個被人漸進認知的過程的。1906年,《大公報》的英斂之發(fā)起成立“報館俱樂部”。這可算是中國的首個新聞社團。隨著民國時期新聞媒介的日益增多,報界公會、報界聯(lián)合會、報界同志會、新聞記者俱樂部、新聞記者公會、新聞記者聯(lián)歡會等一系列新聞社團機構被建立起來。新聞媒介的勃興和新聞社團的紛紛組建,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近現(xiàn)代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

然而,伴隨著新聞實踐的進程,與世界他國特別是歐美新聞事業(yè)的差距、新聞人才特別是專業(yè)人才匱乏的問題也日漸突出。“吾國報業(yè)之不發(fā)達,豈無故耶?其最大原因,則無專門之人才。夫一國之中,所賴灌輸文化,啟牖知識,陶鑄人才,其功不在教育之下者,厥為報業(yè)。乃不先養(yǎng)專才,欲起而與世界報業(yè)相抗衡,烏乎得……”[8]1910年在中國報界俱進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朱少屏、王壽、廖舒籌、何文斌率先提案,呼吁創(chuàng)建中國自己的新聞教育。1912年該會上海特別大會通過“設立新聞學校案”,開始直面新聞教育問題。

1920年,在全國報業(yè)聯(lián)合會常委會上,包世杰提出創(chuàng)辦新聞大學并應把新聞學科教育列入大學教育系列中的一級學科科目。包世杰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提案的:“謂此案最要系新聞大學問題,現(xiàn)經上海復旦大學諸君,將該大學文科,改為新聞科,并籌募巨款,為基本金,以固基礎?!盵10]

作為對包世杰提議的回應,全國報業(yè)聯(lián)合會在全票通過包世杰提案之后,還決定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為依托啟動全國的新聞教育工作并為此制定了籌辦新聞大學的辦學宗旨。新聞大學的辦學宗旨為“一是造就專門人才;二是促進全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三是補助國際輿論;四是輸入新文化。”[10]辦學初期,新聞大學宜慕仿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辦學模式并借鑒日本大學的新聞教育做法,“審經濟之狀況,應聘請國際著有名望得各國輿論信用之新聞大家主持教授”,“新聞大學應附設函授科,周行科,使國內現(xiàn)在從事新聞事業(yè)及一般有志入學而不得者,皆得大學同等之教育,并促進社會之文化?!盵11]

1921年,民國《教育公報》“公牘”欄全文刊登了《批全國報業(yè)聯(lián)合會請與法專及各大學添設新聞準修訂規(guī)程時采擇施行此》的政府公文(批文號:第295號),這標志著當時的政府正式認同大學開設新聞學科教育和新聞課程教育并著手籌措此項工作。與此同時,1921年世界報業(yè)大會二次會議決定成立“新聞教育委員會”以跟進全球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步伐并指導全球新聞教育的進行。

然而,抑或是好事多磨,中國新聞業(yè)界渴望在大學里設置新聞教育的愿景“嗣因廣東軍事行動遂而擱置”,并未即刻實現(xiàn)。[12]應該說,正是有了當時國內國外的時代背景性影響,留學歸國的謝六逸才有可能在國內外新聞媒介的早期實踐積淀和諸多從業(yè)者的理性認知反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個人思考并奠定下新聞學科教育、泛新聞教育以及對學生新聞社團的組建、運行和管理等方面的理念認知。

二、謝六逸在學生新聞社團組建、運行和管理方面的教育舉措與教育實踐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1926年,從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學科畢業(yè)歸國的謝六逸得以進入復旦大學,任教于同為“文學研究會”會員的劉大白主持下的中國文學學科,開始教授《西方文學史》和《日本文學史》課程。在此之前,根據(jù)學校學分制的規(guī)定和學生選課的需要,邵力子、馬星野、陳望道等人業(yè)已先后為學生開辦過“新聞學講座”,張靜廬、周孝庵、戈公振、潘公展等上海新聞記者聯(lián)歡會的著名報界人士也時常進入復旦大學和復旦師生互動。本身在留學期間就對日本高校新聞教育比較感興趣的謝六逸,在獲得了劉大白的支持下開始有了開辦復旦新聞系的想法。[13]1926年9月,復旦大學校方研究決定在文學科內設置新聞學組,由謝六一主持并開始招收萬世淦、項富春、張吾素3名本科生施以新聞課程教育。1929年,新聞學組擴建為新聞學系,謝六逸任系主任。為此,謝六逸擬定了《復旦大學新聞學系簡章》并正式招生。為了傳播文學新聞觀且滿足當時國內專業(yè)新聞教育、社會泛新聞教育以及職業(yè)新聞教育的多重需要,謝六逸本著“直接替學校服務,間接為社會服務”的原則,主張在復旦實施文學與新聞相融合的教育,以期能夠通過“報章文學”的繁榮達到民眾教育、社會教育之目的。縱觀謝六逸從事高校教育的一生,在學生新聞社團組建、運行和管理方面,其采取的舉措和教育實踐活動,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以“社會實踐為主導”組建學生新聞社團,并以新聞學科的學生社團為主體成立校內報刊、通訊社、出版部、新聞資料研究室等機構,配合新聞學科的顯性教育課程來廣泛普及潛在新聞教育和泛性新聞教育,展開學生的校內實踐活動。

在1926年至1937年主持復旦大學新聞學科教育的十三年時間里,謝六逸帶領師生先后成立了《復旦旬刊》、《新聞世界》、《明日新聞》、《新聞學期刊》、復新通訊社、新聞學會、新聞儲藏室等校內新聞宣傳媒介,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發(fā)布新聞報道復旦師生的生活動態(tài)、出版《實用新聞學》、《國外的新聞事業(yè)》、《作品》等書刊來傳播新文化思想和學術前沿的最新進展。這些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新聞社團完成的校內新聞實踐,不僅通過“學校新聞”等鮮活的形式促進了復旦的校園文化建設,令學生能夠“學中用”、“用中學”,于新聞采編的日積月累間熟悉了新聞工作的基本流程,提高了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相結合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培育出了新聞從業(yè)的職業(yè)技能,而且,也極大地提高了復旦大學不同學科間的凝聚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使得復旦的新聞教育和新聞事件真正實現(xiàn)了“以大學新聞系學生為中心,而令全校的有志者輔佐之”的良好局面。

這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謝六逸倡導成立的新聞研究室。復旦大學的新聞研究室,當時下設陳列部、圖書部、學術部、實習部、調查部。該室負責搜集收藏國內外報紙(內存唐代邸報、清代京報、近代公報、民報),陳列采訪稿原件、標題、印刷校樣、新聞電訊稿、通訊網圖等新聞實務樣品,匯存和整理分類剪報、新聞專著、新聞期刊,安排學生實習并定期編輯出版有關書刊。上述新聞研究室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學生自治的管理機制,即由學生社團負責管理師生的教學活動并執(zhí)行日常監(jiān)察。[14]

其二,以學生新聞社團為先導主體,實現(xiàn)校內新聞教育、新聞媒介實踐和校外社會新聞媒介的對接與聯(lián)動。

1924年,基于“研究學術,交換智識”的認知,張靜廬、周孝庵、戈公振、潘公展等為代表的報人發(fā)起成立上海新聞記者聯(lián)歡會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聞教育主張。他們認為,新聞教育理當“研究新聞學識,增進德智體群四育”,即“一、研究學術,以增進個人之能力;二、固結團體,促進新聞事業(yè)本身之改良;三、交換意見,期喚起一致之輿論;四、注意社交,與各國新聞記者攜手?!盵15]深受戈公振等報人影響的謝六逸自己也認為,“在新聞系學習,編輯實踐是最重要的?!盵16]大學的新聞教育不應該只滿足于在大學設置新聞學專業(yè),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勤于寫作,用于任事”的習慣和責任擔當;大學的新聞教育,理當完成至少五個方面的任務,即“(一)工作能力的養(yǎng)成;(二)新聞閱覽的研究;(三)新聞好壞的鑒別;(四)職業(yè)教育的預備;(五)由報紙上的記載,受到鮮活的教育?!?/p>

正是擁有如許的理念,謝六逸不但自己在教學之余擔任校外媒體《立報》的《言林》??闹骶幒汀秶裰芸返闹骶幍壬鐣殑?,親自撰寫文章針砭時弊、倡導社會改良,而且也積極地誘導學生新聞社團在接受校內新聞顯性課程教育、落實校內新聞實踐的潛在教育的同時理當走出校門,積極融入到社會新聞媒介的相關報道活動之中去。

在謝六逸的鼓動與幫助下,復旦學生新聞社團不但能夠把著名新聞報人請進校園為師生授課,而且還能夠把復新通訊社等校內新聞媒介采寫的新聞稿件信息發(fā)表在江浙一帶的公開面向社會的各大報刊上。這些自發(fā)、自覺、獨立的學生新聞社團行為,可謂讓學生得到了新聞教育的深度實操鍛煉,極大地擴展了復旦新聞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除了激勵復旦學生新聞社團組織學生進行校內校外的聯(lián)動而外,謝六逸還動員學生新聞社團參與承辦、獨立承辦報業(yè)展覽會等全國性的新聞活動,勇作“社會的先驅者”。例如,1935年夏,復旦學生新聞社團與杭州新聞記者公會聯(lián)合承辦了“全國報紙展覽會”。

當年10月7日至13日,為進一步提高新聞教育的社會地位、壯大新聞自由的聲威,復旦學生新聞社團組織學生把杭州新聞記者公會9月1日記者節(jié)上展出的五百多種全國報紙展品借用不說,還另外向全國各地的報館發(fā)信征集展品,最后連同復旦新聞研究室歷年來搜藏的三千余種新聞資料一并使用,出色地完成了復旦獨立承辦的“世界報紙展覽會”。[17]學生新聞社團參與承辦、獨立承辦的報業(yè)展覽會不僅檢閱了中國早期新聞教育的歷史成就,也令國內乃至世界的新聞業(yè)界開始對復旦的新聞學科教育刮目相看。

其三,鼓勵并帶領學生新聞社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引領社會風氣,參與社會調查并向社會提出社會革新的有關主張。

“大學是一國的最高學府,最高學府不能獨立地完成某學術上的研究告一段落,殊令人有‘大學無用之感?!薄敖膱蠹埵且凰幕髮W,他的學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普通的學校教育是在特定的時間,把特定的知識,施教于特定的學生。報紙是將非特定的知識問題,教授非特定的學生。學校把原理原則教人,報紙將實際狀況教人。學校教的是過去的社會,報紙教的是眼前的社會,把現(xiàn)代的社會人所必需的經驗知識資料供給它的學生。要想把知識普通化民眾化,沒有比報紙更大更適宜的機關了。報紙把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科學、運動等專門的知識與技術,使之通俗化,使之民眾化?!敝x六逸不僅是這樣看待大學教育和大學的新聞教育的,更是按照這些認知去訓練和影響學生以及學生新聞社團的。

在謝六逸看來,當下的新聞,就是以后的歷史。新聞系的學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理當在史德、史才、史識三個方面塑成良好的素養(yǎng)并將之應用于社會。[18]因此,謝六逸非常注重新聞學科學生的品德錘煉的。在復旦大學主持新聞教育期間,根據(jù)戈公振對記者的理想描述,謝六逸刻意從“健康”、“明快”、“機智”、“熱情和興味”、“常識”、“社會的先驅者”等六個方面對學生新聞社團以及所有新聞學科的學生提出要求,希望學生切實能夠通過“報章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踐去養(yǎng)成思想活躍、學風嚴謹?shù)牧己蔑L尚。[19]

他要求學生發(fā)稿要語言規(guī)范,盡量做到現(xiàn)代語言標準化以求通過報紙的傳播來影響社會白話文??箲?zhàn)時期,在重慶復旦大學、大夏大學、貴州大學、貴陽師范學院等大西南高校任教期間,謝六逸則更是強調學生在報紙新聞報道特別是地方報紙的新聞報道中要適當?shù)厥褂梅窖砸郧髨蠹埬軌蚝偷胤轿幕噘N近、進而能夠贏得民眾的喜歡。與此同時,謝六逸還特別注重學生在地方的社會實踐。改版《嘉陵江日報》、創(chuàng)辦《新蜀報》[20]、在《貴州日報》(1940年1月——1949年11月)上出版《社會研究》和《文史》???、對貴州苗族語言進行社會調查等等。

謝六逸浸染下的學生新聞社團組建、運行和管理的教育舉措與教育實踐,不僅能夠反映出謝六逸的新聞教育理念,更承載了謝六逸乃至中國早期新聞教育的思想主張。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面對當下以便走向未來。在媒體融合日漸深入的今天,如何把高校新聞教育浸潤在新學科、新技術、新理念的時代大潮之中,令新聞學科的學生真正成為踐行“眼力、腳力、腦力、筆力”的合格新聞人才,謝六逸在學生新聞社團組建、運行和管理方面的教育舉措與教育實踐活動,至今依然有著值得借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秋陽.《謝六逸評傳》[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

注 釋:

[1]傅云龍,蔡希勒編注.中庸(精華版)[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6-1:3.

[2]Robert Maynard Hutchins: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entennial Catalog.Hutchins' University: A Memoir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M].1929-1950.11.

[3]徐培汀.謝六逸與新聞教育[J].《新聞窗》.1988(4)

[4]李白.行路難.

[5]陳江,陳達文.謝六逸年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9-8.

[6]李倩,徐瑾.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上海:《思想·理論·教育》,2006(21):58-63.

[7]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3:27-28.

[8]朱少屏,王壽,廖舒籌, 何文斌.“組織報業(yè)學堂提案”文獻[J].北京:《新聞學報》,1940-1:10.

[9]全國報界聯(lián)合會第六次會議[N].馬尼拉:教育周報.1920-1-16:16.

[10][11]戈公振.中國報業(yè)教育之近況[N].北京:國聞周報.1926-3-10:10.

[12]報業(yè)聯(lián)合會常會(五)[N].北京:京報.1921-5-24:第3版.

[13]徐培汀.謝六逸與新聞教育[J].新聞窗.1988-4:23-26.

[14]曾虛白.中國新聞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9:117-198.

[15]記者會二周紀念會紀[N].南京:民國日報.1923-11-18:第3張第11版.

[16]范泉.我編(作品)半月刊[J].上海:出版史料.1989(第3、4期合刊).

[17]鐘韻玉,樊迪民.記者節(jié)和全國報展[J].上海:新聞研究資料.1983-07:20.

[18]謝六逸先生事略[J].貴陽:貴州民意.1945-1:4.

[19]陳桂蘭.復旦新聞館 天下記者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創(chuàng)辦70年成就斐然[J].鄭州:新聞愛好者.1999-11:29.

[20]徐培汀,丁淦林.重慶時期的復旦大學新聞系[J].重慶:重慶與世界.2000-04:46-47.

(作者簡介:李效文,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聞教學與新聞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