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菁,黃 宣,張慶乾,孫海燕,傅 休
(1.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浙江 杭州310012;2.浙江省中醫(yī)院,浙江 杭州310009;3.浙江省諸暨市人民醫(yī)院,浙江 諸暨311800)
不寐之名,最早出于《難經》,“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F(xiàn)今不寐之人甚多,《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1]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當下我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問題。陳意教授為浙江省首屆國醫(yī)名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優(yōu)秀指導老師,已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工作六十年,精于中醫(yī)典籍,旁及東垣、河間、從正、丹溪諸子百家學說,用藥靈活,源出經典,療效顯著。陳意教授言辨治不寐當由“審病因”“辨虛實”“潛用藥”遞級而進,此三項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而“藥不執(zhí)方,合宜而用”“法無定法,貴在得法”“癥因脈治,絲絲入扣”為陳意教授六十年從醫(yī)臨診經驗的濃縮,可概為“臨證三要”。筆者有幸作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診并整理陳意教授臨診資料,現(xiàn)將陳意教授治療不寐的臨診經驗介紹如下。
陳意教授以為不寐成因紛紜,究其根本不外乎三類:“壓力大,意難平”“胃不和,臥不安”“起居亂,寐寤劣”?!饵S帝內經》云:“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爆F(xiàn)今之人則不然,因社會、生活壓力過大,情志失調,以致憂、怒、思等七情難平,難以入寐;或由飲食失節(jié),胃不和而臥不安;抑或起居無常,休憩不定,寐寤節(jié)律紊亂,遂成不寐;亦有先天稟賦如此,或病后、產后體虛而致不寐者。審病因為診治的基礎,十分關鍵,審對病因,用藥事半功倍。陳意教授常教導在日常問診中要注重抽絲剝繭,因不寐患者大多主訴多,要努力辨識其中的關鍵因素。
陳意教授辨證不寐遵循“外感寒熱分,內傷虛實別”原則,主張以虛實分之?!夺t(yī)宗必讀》辨不寐亦以虛實著眼,“一曰氣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2.1 實證 陳意教授認為不寐實證可分為痰熱內擾、心肝火旺、肝氣郁結3個證型。痰熱內擾證常見“痰”實證候。而心肝火旺、肝氣郁結證在臨診中并無非常清晰的界限,?;ハ嗉鎶A,且肝為心之母,肝火亢而瀉心火正合“實則瀉其子”之意,因此陳意教授認為,此2個證型在具體臨診中,辨證施治都不必太過刻板,不宜強行區(qū)分,當靈活處方。
2.2 虛證 陳意教授認為虛證可分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3個證型。陰虛火旺證見一派陰虛之候,兼有內熱之象,此證除適值更年期女性外,還廣泛見于各年齡段男女,為陳意教授臨診中最常見的不寐虛證;心脾兩虛證多見病后、術后,氣血虧乏致心神失養(yǎng);心膽氣虛證多與稟賦相關,在臨診中并不多見。
古時不寐多由虛致,如《難經》所言:“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wèi)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币孕钠商摗⑿哪憵馓撝C常見。而今不然,人多“尊榮”,所慮亦過多,不寐多虛實夾雜且以實證為主。陳意教授常告誡我們,辨證時切勿“想當然”,雖陰虛內熱在虛證中最為常見,但并非適值更年者都為此證,問診時稍細致些,辨證的差錯就會少一些。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云:“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沉浮之能,厚薄輕重之用。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分而言之,各有所能。”中藥材的諸多效用,與自身四氣五味密不可分。
陽入于陰則寐,若陽氣浮越,不入陰分,乃成不寐,當澀之鎮(zhèn)之,是以安神多從收澀、重鎮(zhèn)入手。陳意教授臨診亦多選取這二類:一取澀藥,如酸棗仁、五味子為酸,遠志、合歡皮、夜交藤為澀;二取重鎮(zhèn)之品,如金石貝殼類,如朱砂、龍骨、牡蠣、紫貝齒、磁石等。同時根據(jù)辨證選取最為適宜的安神藥,以期做到一藥多用,兼顧標本。如痰熱內擾證選遠志、石菖蒲化痰安神;心肝火旺證取酸棗仁、郁金、磁石等寧心益肝。前期已有同門整理陳意教授不寐驗案,挖掘其用藥組方規(guī)律,歸納陳意教授不寐核心方發(fā)現(xiàn)常用經典方如酸棗仁湯、半夏秫米湯、甘麥大棗湯等裁減,常用中藥為酸棗仁、五味子、制遠志、茯苓、淮小麥、丹參、香附、甘草等[2]。
陳意教授認為但凡病證,其臨診思路皆可歸納為“臨證三要”[3],即“藥不執(zhí)方,合宜而用”“法無定法,貴在得法”“癥因脈治,絲絲入扣”。他認為治療不寐之遣方用藥,絕非單純滋補和安神藥所能收效,而當為安神藥與各個證型辨證后的合理配伍。如痰熱內擾證予安神藥合黃連溫膽湯或礞石滾痰丸,肝郁化火證可合柴胡、石菖蒲、郁金、黃連解毒湯加減,心脾兩虛證合歸脾丸、十全大補湯等等,方證對應,方為良方。
4.1 藥不執(zhí)方,合宜而用 “藥不執(zhí)方,合宜而用,此方不必有也。方以立法,法以制宜,此方不可無也?!保?]陳意教授認為藥與方之間的聯(lián)系,當以治法為總原則,以治法指導選方,但具體用藥時不應僵化于固定方劑,只要遵守方劑立法,適當更改方劑中的藥味,甚至完全以其他藥味替換都是可以的。
《神農本草經》載藥上、中、下品共365種,而今《中藥大辭典》載藥5 767味,十倍多亦不止。如內經十三方之半夏秫米湯,以半夏秫米二味調中焦,和陰陽,與溫膽湯、平胃散等,藥效相差不遠;其他如《萬物回春》寒熱并用之交泰丸、《傷寒論》清熱養(yǎng)陰之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千金方》鎮(zhèn)心安神之磁朱丸,現(xiàn)代亦多取其方意而不用其方藥。所以不必拘泥古方藥味,證藥相符即可。
4.2 法無定法,貴在得法 “法無定法”為一佛教術語,出自《金剛經》,意為佛法無邊,在中醫(yī)診治中引申為中藥治法的靈活多變,而這種多變的原因根本在于病證的多變性。沒有從一而終不變的病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臨床上病證總會發(fā)生轉變,這就需要醫(yī)師靈活地改變治法,因為治法始終要圍繞病證而設定,這就是“法隨證轉”。而治法改變,用藥當然也隨之調整,“有是證用是藥”由此而來。
陳意教授認為:“法無定法”是中醫(yī)的難點,但也是中醫(yī)的精髓所在,從無定法找到對證的“得法”,這就是循證的意義。如某病患初診為不寐之陰虛內熱證,予安神藥合知柏地黃湯加味,復診烘熱好轉,虛熱退卻,可去知、柏,增黃精、玉竹滋陰之品;又如不寐之肝氣郁結證,先予安神藥合柴胡疏肝湯,后因家庭瑣事郁結更甚,至氣郁化火,當加石決明、黃連清肝瀉火之品。
4.3 癥因脈治,絲絲入扣 “以癥為首,然后尋因之所起,脈之何象,治之何宜,則病無遁情,而藥亦不至于誤用也”[5]2。
辨證論治,陳意教授主張先辨其癥,次明其因,再切其脈,然后據(jù)癥、因、脈以定治法。在具體方藥上,認為“用藥之法,須尋實據(jù)之癥固已。然有癥脈相應,根據(jù)脈用方,而為正治者;亦有癥象分明,脈象模糊,難于根據(jù)脈立方,而必隨癥施治者”[5]6。在治法中設立這兩條,從癥從脈,自有準繩,個中玄機,則有賴于醫(yī)者觸類旁通,臨證變通。
病例介紹
田某某,女,46歲,浙江溫州人,2020年5月7日初診,訴不寐半年有余,伴見面色少華,心悸不寧,月經量多色淡,偶有咳嗽,舌淡紅苔薄,脈細?;颊咭驓庋蛔悖钠商?,無以榮養(yǎng),故神明不安,乃至不寐。面色無華,心悸不寧,月經量多色淡,均為氣血不足之象。蓋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故以歸脾湯立法,予益氣健脾,養(yǎng)心安神。處方:炒白術12 g,生曬參9 g,黃芪18 g,當歸12 g,甘草6 g,茯苓12 g,遠志12 g,炒酸棗仁18 g,五味子12 g,淮小麥30 g,姜半夏12 g,陳皮12 g,龍骨30 g,桔梗12 g,浙貝母12 g。14劑,水煎服,日服2次。2周后復診,自訴寐差改善,咳嗽仍有,擬前方去淮小麥,加炙款冬花12 g,炒黃芩18 g,紫菀12 g以清肺止咳。
按:本案患者不寐日久且無潮熱、煩躁等表現(xiàn),乃屬心脾兩虛證。因思慮勞倦太過,傷及心脾,心傷則心血暗耗,心陰虧虛,神不守舍;脾傷則生化乏源,營血虧少,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養(yǎng)而不寐。陳意教授取經典方劑《正體類要》之歸脾湯合酸棗仁、制遠志、五味子等安神助眠,方藥對證,收效甚佳。
不寐之治西藥有效但毒副作用亦多,且需長期甚至終身服藥,病患不勝其擾,而經過陳意教授“審病因、辨虛實、潛用藥”后,屢見佳效。他證皆可按圖索驥,有是證用是藥,以辨證為根本,藥方合宜,證因脈治。
陳意教授認為:臨床上中醫(yī)診治常須保持一顆“初心”,要始終堅持中醫(yī)的理論體系、思維模式,切忌診治動輒“西化”。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看似簡單,但這是中醫(yī)的“門板斧”,也是中醫(yī)的精髓所在。青年中醫(yī)師們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積累,“跟名師,讀名著,學名方”,總結并挖掘前輩們的經驗,以早日形成自己的臨診心悟,這是中醫(yī)傳承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