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姚小林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事業(yè),高校體育課程要牢固把握“健康第一”的主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國育人、為黨育才,以體育課程思政助力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整理分析體育課程的標志性特征,探索體育課程思政的要素譜系,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助力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價值內涵,從體育課程思政的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huán)體等幾個方面,精準把握體育課程思政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助力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精神;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808(2021)04-0077-05
The Educational Valu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to Help College Patriotism
HAN Bing1,YAO Xiao-lin2
Abstract:Patriotism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related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main line of “health first”, take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educate people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 and promote patriotism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xplores the factor pedigr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eply excavat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help patriotism, and accurately grasp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subject, educational object, educational medium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practical path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hel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riotism; Practice path
202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高校充分發(fā)揮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等”重點內容,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改革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體育課程思政以其體育運動的拼搏屬性、運動實踐特色、教育過程中自帶意志品質培養(yǎng)、民族精神塑造等方面的顯著教育優(yōu)勢成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理想選擇。體育課程思政可以借助自身優(yōu)勢,將每一個“立德樹人”的元素,緊系教學目標、緊隨教學設計、緊密結合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獲得強健的身體、塑造堅強的內心、鑄造英勇愛國的靈魂,完成體育課程思政體系架構的藍圖,更具有實踐價值。本文從體育課程思政助力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教育入手,深度挖掘其教育內涵,從課程思政的要素譜系中尋找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實踐路徑,將思政元素浸潤于體育課程之中,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1體育課程思政的要素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高等教育事業(yè)指明了行動方向。[1]
1.1以運動實踐為價值引領
運動實踐是體育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也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標志性特征。體育課程思政的突出特點便是以運動實踐為引領,是體育課程思政區(qū)別于一般課程思政最顯著的特征。一般課程思政,多以老師講述、學生傾聽理解為主要的授課方式。體育課程思政根據其特點,要以運動實踐為重點,在運動實踐克服困難、排除阻礙、戰(zhàn)勝自己、敢打敢拼,從中感悟并深刻理解思政要義。通過動腦筋、想辦法、重實踐、敢拼搏的運動實踐中,把體育比賽獲得的勝利變成播撒愛國主義的種子,在團隊的訓練中,在集體的配合中逐漸生根發(fā)芽。體育課程思政不僅是思想上的學習和理解,而且還要以運動實踐的方式,用身體去體驗和感知,通過大腦和身體的協(xié)調配合,扎實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結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體育人”推進高校體育課程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國育人、為黨育才,在運動實踐的挫折式教育中,實現大學生的強身健體、塑心鑄魂的教學目的。
1.2以列隊訓練鞏固國防教育
列隊訓練是任何體育課的課堂常規(guī),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集合、報數、點名、立正、稍息、向右看齊、向前看齊、向左轉、向右轉、齊步走、跑步走等訓練內容,根據教學需要搭配相應的口令,進行列隊訓練。體育課的列隊訓練接近于軍訓訓練,又不同于軍訓訓練,通過體育課的列隊訓練可以鞏固大學生軍訓訓練的成果,鞏固和推進國防教育。通過一系列的列隊訓練,提升學生的精神風貌,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組織紀律性和服從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合作的團隊精神。列隊訓練成為體育課程思政的一種獨特運作方式,發(fā)揮這種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在于“高標準、嚴要求”,把體育課的列隊提升到軍訓的標準,要求學生的站姿挺拔、精神抖擻,身體塑形如鋼鐵一般的堅固,虎虎生威展現強大的戰(zhàn)斗意志,把保家衛(wèi)國的國防意識和愛國情懷融入其中。體育課的列隊訓練就是一種課程思政,它能糾正那些氣不飽盈、身體松垮和雙目無神的氣質。實現體育強國需培養(yǎng)學生的不僅僅是身體的強壯,更是戰(zhàn)斗精神和戰(zhàn)斗意志的強大。
1.3以團隊協(xié)作蘊育愛國主義熱情
團隊協(xié)作是體育課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能力,也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形式。體育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競技比賽中發(fā)揮戰(zhàn)術配合作用,提升集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無論是個人項目還是集體項目,都涉及到團隊的相互協(xié)作,在一個集體里,首先要充分發(fā)揮個人在集體中的價值,把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做好,把集體榮譽感作為最高榮譽,共同去維護、爭取和創(chuàng)建。體育運動團隊協(xié)作培養(yǎng)集體觀念。學校體育開展的任何體育項目都涉及團隊精神,團隊精神凝結在體育課程的日常訓練中和競技比賽中。體育運動團隊協(xié)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在中國貧窮落后的年代,不畏挫折的,艱苦奮斗的愛國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有的體育精神,是發(fā)揮團隊合作彰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特殊精神。發(fā)揮自我價值,融入自己的團隊中,發(fā)揮團體的力量初步實現凝聚力較強的團隊。因此,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建設目標,它蘊育愛國主義精神的種子,在各項體育賽事中生根發(fā)芽。
2體育課程思政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自十九大以來,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內容涉及范圍更加廣闊和全面,其中包括校園足球、冰雪運動、體質健康等領域。人民的身體健康是實現美滿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的重要內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保障。“愛國主義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盵3]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密切圍繞體育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自覺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绑w育課程思政之于大學生成長的價值,在于身體強健、在于心靈美化、在于品格健全。”[4]
2.1體育課程思政厚植愛國之心
愛國是對國家的熱愛,是最深層、最持久、最樸素的情懷,體育課程思政是一場重要的愛國主義實踐,為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體育實踐中涌現出優(yōu)秀的運動員和廣大體育運動的參與者,他們熱情激昂地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特點,豐富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意蘊,強化實踐教育價值,創(chuàng)新開拓對愛國主義的教育認同。愛國之心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競技體育展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更加的耀眼和光彩奪目。
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將搭建課堂的競技體育平臺,為學生創(chuàng)造奮勇爭先、英勇拼搏的競賽體制,探索體育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推動學校體育競賽體系與國家競賽體系的有機融合。以集體榮譽感為核心,將為校爭光、為國爭光的競技體育種子,播撒開來。體育課程思政要創(chuàng)新運動員培養(yǎng)和選拔制度,充分調動高校參與競技體育的積極性,發(fā)揮競技體育項目發(fā)展的潛力,實現以人為本的為國爭光的能力。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準確深刻地理解愛國主義的本質內涵,把握體育賽事中真實案例作為高校愛國主義的重點。
2.2體育課程思政堅定強國之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體育的發(fā)展伴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共同進步,砥礪前行。體育的發(fā)展成就著一代又一代體育工作者的報國之志,體育展現著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在種種的艱苦條件下,創(chuàng)造著中國人的榮耀。在學校體育工作者的推動下,充分發(fā)揮體育課程思政的作用,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將個人的強健體魄和強國之魂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努力壯大自己高舉報國之志融入祖國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之中,融入新時代偉大征程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5]
強國之志是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而來的理想信念,是堅定的意志和遠大的志向,新時代的強國之志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激發(fā)學生迎難而上,克服困難的能力,為學生明確奮斗目標的一種強大精神動力。以“女排精神”為代表的中國女排,將排球打出了為了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把強國之志激勵著每一名女排隊員,她們用頑強戰(zhàn)斗和勇敢拼搏,鼓舞著中華民族一代人的士氣和熱情,它契合新時代體育強國的需要,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體育文化的一種符號。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極大地激發(fā)了中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奮進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6]
2.3體育課程思政落實報國之行
體育課程思政在體育運動實踐中,以報國之行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擔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報國之行是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是愛國主義的行動方式。[7]首先要具備實現教育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揚和傳播中國智慧、擁有強健的體魄、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然而,僅僅擁有優(yōu)秀的才華還不足以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還需要有高尚的愛國品質、堅定強國之志,并且將報國之行落實到實踐之中。
體育課程思政推動學生將想法、意識、志向落實到實踐之中,讓身體動起來提升“行”的本領。體育運動項目的類型多種多樣,但是無論是個人項目還是集體項目的運動,都會以團隊的形式存在,都會以踐行的方式去實現目標?!吧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稱號,就是一個接力棒,在這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賽中,傳遞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使命擔當,扛起這份擔當跑下去,就是報國的途徑,通過切實的行動,推動國家的高質量發(fā)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前行。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就是要激勵每一個學生,發(fā)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統(tǒng)整“立德樹人”的價值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手段,樹立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統(tǒng)整道德素養(yǎng)與課程內容對接。不斷挖掘體育課程中的隱形元素,統(tǒng)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教育性元素結合。立德樹人的整體性,也要兼顧和滲透于理想信念之中,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將報國的行動,落實在最簡單的生活和運動之中,為學生樹立基本的報國觀念:“只要我擁有健康的體魄,就能為祖國做出貢獻?!?/p>
3體育課程思政助力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路徑3.1教育主體的共創(chuàng)關系助力教育的交互性
體育課程思政助力愛國主義的教育主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包括體育課堂上的教師以及學校的其他教育群體,受教育者主要指課堂中的大學生群體。在助力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具有的這種共創(chuàng)共歷關系,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共同經歷的實踐過程。首先,體育課程思政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不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的過程,而是要帶著學生一起運動,在運動中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問題,通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的分析、研討,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共同學習和提高,從而達到一個從來沒有達到過的高度,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就是要交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創(chuàng)共歷關系,融合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的感性認識和實踐經驗,在體育課堂上把運動實踐作為交流的語言,為實現教育主體的交互轉化關系打下扎實基礎。在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把冠軍運動員作為教學的范例和榜樣,通過體育運動實踐去體會和感悟奪得冠軍的艱辛,教育者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發(fā)揚體育運動為國爭光的拼搏精神,成為建設體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詠唱者。第二,體育課程思政要摒棄“我教你學”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借助于共創(chuàng)共歷的關系,平等互動交流、共同探討、教學相長。引導受教育者開展自我教育,才能實現和推進體育終身教育的目標。教育主體共創(chuàng)共歷角色轉換,引導體育運動更加出眾的大學生主動承擔教育者的角色,實現長效教育機制。第三,體育課程思政要充分發(fā)揮教育者的協(xié)同作用。思政教育不僅是高校思政教師肩負的教育責任,各門各類的教師都應該承擔起協(xié)同教育的責任,讓體育課程每個項目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并且配合高校學生黨團支部、學生社團等進行協(xié)同教育,通過各種交流和體育實踐夯實融入協(xié)同教育能力。
3.2教育客體的“精神動力”助力教育的實效性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體育課程的教育客體是指凝結在體育運動與身體健康相關的“精神動力”,精神動力是規(guī)范大學生愛國主義實踐的行為動機,精神動力的科學轉化是推進大學生心理特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各階段目標要求,將與體育和健康相關的“精神動力”轉化為具有實效性的教育資源,并加以利用融入到體育課程思政中。被經常提及關于體育與身體健康的“精神動力”包括“體育精神”“女排精神”等。女排精神是體育精神的典型代表,在中國體育的發(fā)展歷程中,各項體育運動呈現出輝煌的一幕,都是經歷了無盡的挫折。以“女排精神”為代表的精神動力,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的人民力量和愛國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精神動力是推進體育課程思政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路徑,通過體育賽事和課程運動實踐去深刻認識愛國主義教育本質,剖析提取“女排精神”中多層次的愛國情感,推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實現培育大學生整體性愛國情感的教育目標。以“體育精神”的規(guī)則制度意蘊來培養(yǎng)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法治意識,推動愛國主義行為更加具有道德性、規(guī)范性、合法性。
體育課程思政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大學生的心理認同和內心需要。女排精神就有中國女排的運動典范,這些以榜樣和英雄的形象深深映入大學生的內心。女排精神僅僅是體育精神的典型代表,高校的體育課程具有多項目的特點,在每項運動中,便要深入挖掘對應的典范代表。以優(yōu)秀的運動員和教練員為典范,為體育課程思政打開了榜樣展示的平臺,富有英雄情節(jié)、偶像情節(jié),有利于為學生設立學習目標,強化自我認同感,有增強精神定力的內生需要。因此,在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應以體育中的“精神動力”為指引,通過在體育運動中排除一切阻礙和困難,以深刻的共情感去強化內心認同。
3.3教育介體的多元利用助力教育的精準性
以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體育品牌等為介體,把體育精神的影響力融入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搭建傳播平臺。體育課程結合學校的各項體育活動,把體育活動的開展作為環(huán)體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介體,把體育課程開展成為具有標志性的品牌。將體育精神動力作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資源,靈活利用并有效提升體育課程思政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全面性。
教育介體要有效利用傳統(tǒng)媒體。樹立體育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把體育的相關報道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作為體育課程開展的預習內容,進行深入淺出地了解體育專項運動的相關內容,有利于提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高度與分量。教育介體要靈活運用“幕課”平臺、網課直播平臺等新媒體。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有利于促進愛國情感和精神力量的傳遞,強化共情效果,將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體育課程中。體育器材與運動品牌的聯(lián)動效果。包括運動器材,一些運動器材的起名,以某一個體育明星命名,此運動器材代表著一段歷史,代表著一種情懷,代表著一份愛國的熱情,代表著一代人的佳話。商品凝結著價值,同樣也凝結這一份愛國主義情懷。從運動的品牌開始,李寧、李小雙等運動員的品牌創(chuàng)立開始,體育明星成為了一些運動的領跑人。體育賽事、明星以及運動品牌為媒介,在體育課程建設中,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并附有相對應的成長故事,這些凝結在運動中的介體故事中,都有一段愛國主義精神蘊含其中。
3.4教育環(huán)體的有機統(tǒng)一助力教育的全面性
體育課程思政的教育環(huán)體指的是高校的體育教學環(huán)境、課外鍛煉環(huán)境的總稱。
體育運動的項目種類非常多,每一種運動的起源都富含著一種文化?!绑w育文化是人類在體育方面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沉淀的有機統(tǒng)一體。”[8]體育匯聚的文化氣息來自于世界各地、各民族。這些體育文化融入了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富含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樂觀、向上的正能量匯聚成人們熟知的各種體育運動。體育課程思政就是把體育文化中附帶的思政元素挖掘出來,真正的做到“以文化人”,讓體育中蘊含的美好事物及優(yōu)秀品質融入體育課程中。
體育學科知識與技能是通過培養(yǎng)人體的運動能力,保持健康體魄、孕育優(yōu)良品德,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效果。在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上,實現育人價值的最優(yōu)化。毛澤東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育道德之舍也?!斌w育課程思政引領著體育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方向,在培養(yǎng)基本的運動能力的同時,強健體魄、鍛煉良好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育課程思政豐富體育內涵,扎根于體育實踐,融入體育知識與技能,發(fā)揚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強國精神。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體育課程思政就是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體育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接到學生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以德育人通過遵守體育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習慣,使學生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體育課程思政就是要通過各種體育實踐,錘煉高尚品格,提升學生對“德”的認同和踐履。
4結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盵9]體育課程思政僅僅圍繞體育精神為動力源泉,以體育運動實踐為教學方式,為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提供許多創(chuàng)新理念,在全體推進“立德樹人”的體育教學中,將“體育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互通互融,是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課題。發(fā)揮體育課程思政以運動實踐為特色的教育方式,引導大學生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報國之行更加貼合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的要求。為此,應當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女排精神”的內涵,全面挖掘“體育精神”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通過教育主體的交互性、教育客體的實效性、教育介體的精準性、教育環(huán)體的全面性,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機融入。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立德樹人,為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撐——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EB/OL]. (2016-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趙富學,陳蔚,王杰,等.“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4):80-86.
[3]孫樹彪.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立德樹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9:1-230.
[4]劉純獻,劉盼盼.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J].體育學刊,2021, 28(1):1-6.
[5]葛驍歐,羅佳興.大學生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內涵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5):74-77.
[6]發(fā)揚女排精神 保持昂揚斗志[EB/OL] .央視新聞 ,2019-09-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080603047677160&wfr=spider&for=pc
[7]鄧驗,侯凱升.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0(4):66-70.
[8]王靜儀,劉建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校體育的邏輯、價值和路徑[J].體育學刊,2021, 28(1):14-19.
[9]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
[10]朱文華,寇健忠. 國內外高校大學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審視與啟示[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3):58-62.
[11]郝家春. 我國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的檢視與優(yōu)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37(6):9-15.
收稿日期:2020-03-15;修回日期:2020-04-2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編號:GJB1320415)。
作者簡介:韓冰(1980-),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