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江蘇省句容市人民醫(yī)院 超聲科,江蘇 句容 212400)
近幾年,臨床疾病統(tǒng)計顯示,慢性腎臟疾病發(fā)生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危害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之一。目前臨床治療慢性腎臟疾病的方式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等,能夠一定程度延長患者的生存年限。動靜脈造瘺術作為透析首選通道,越來越受到重視[1]。以往目標血管選擇主要通過醫(yī)生觸診完成,局限性大,且評估準確性不佳,極容易出現(xiàn)手術失敗、內瘺功能不全等問題,而隨著彩超技術的改進與完善,通過術前檢查便于醫(yī)生客觀、準確選擇目標血管,及時發(fā)現(xiàn)血管鈣化、走形變異等問題以保障手術成功率,同時便于術后醫(yī)生觀察患者內瘺通道情況,及時予以對癥治療[2]。本文以江蘇省句容市人民醫(yī)院門診進行動靜脈造瘺術前、術后彩超檢查78例病患為例,簡述彩超診斷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抽選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江蘇省句容市人民醫(yī)院門診接診尿毒癥病患78例觀察研究,其中術前評估患者總計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齡為33~85歲,平均(55.4±1.4)歲;術后評估患者總計38例,其中男19例,女19例,患者年齡為35~84歲,平均(55.2±1.4)歲。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并積極配合本次研究。
1.2 方法。選擇PHILIPS(EPIQ5)彩超儀對患者進行監(jiān)測,探頭采用高頻線陣型,檢查時頻率設定為5~12 MHz,并準備止血帶。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取平臥位,盡量舒展其上肢,保持外展狀態(tài),肢體充分暴露無卡壓,如檢查床寬度有限可在一側放置置手架。在對雙側上肢血管予以檢查時應保持探頭上提狀態(tài),并增加耦合劑涂抹量,嚴格限制擠壓導致淺層靜脈形變。靜脈檢查時應注意順血管走向,注意靜脈分支,注意靜脈走形是否通暢即管腔是否狹窄及其內是否存在異?;芈暊顟B(tài)[3]。針對上肢不同部位靜脈檢查時,應注意先后次序,自腕部向腋下依次標記靜脈后并記錄其內徑及有效長度,重點記錄所屬分支和主靜脈位置。針對雙側上肢橈動脈進行檢查時,應先行開展腕部橈動脈充血性測定,叮囑患者檢測過程中應握緊拳頭,以保持橈動脈充血性。正常情況下橈動脈流速一般大于4 cm/s,如測量結果顯示指標低于4 cm/s,要考慮患者是否存在橈動脈的狹窄、鎖骨下動脈狹窄或心功能不全等問題。針對上肢不同部位動脈檢查時,也應注意先后次序,自腕部向腋下依次標記動脈走形、觀察動脈通暢性、記錄其內徑、內中膜厚度以及血流動力學情況。可選做造瘺目標血管的標準包括兩大類:其一,目標為動脈時,動脈內徑在正常充血狀態(tài)下保持在1.6 mm以上,且檢查下未發(fā)現(xiàn)存在動脈硬化、局部狹窄、走形變異等異常信號,開展充血性檢查時動脈頻譜由三相高阻型轉變?yōu)閮上嗟妥栊?,阻力值保持?.7及以下。其二,目標為靜脈時,使用止血帶進行上游束縛,待束縛3 min后觀察,靜脈內徑保持在2 mm以上,可作為目標血管。
1.3 觀察指標。記錄分析患者術前、術后血管內徑、血流量等指標變化,對比分析動靜脈內瘺成熟與不成熟患者血流量指標差異,統(tǒng)計患者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的概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SPSS 25.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計量資料分別利用卡方、t值驗證,P<0.05表示存在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性。
2.1 患者術前評估結果分析。40例患者術前經(jīng)彩超評估顯示部分患者存在橈動脈鈣化、血管走形變異、靜脈炎及上肢血管周圍積液、包塊情況,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評估結果分析[n(%)]
2.2 術后內瘺通道成熟與不成熟患者血流動力指標對比。38例術后患者經(jīng)彩超檢查,共計22例患者內瘺通道成熟,16例患者內瘺通道不成熟,成熟患者橈動脈內徑、收縮峰值流速指標均明顯高于不成熟患者,舒張峰值流速、阻力指數(shù)則低于不成熟患者,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P<0.05),見表2。
表2 術后內瘺通道成熟與不成熟患者血流動力指標對比(±s)
表2 術后內瘺通道成熟與不成熟患者血流動力指標對比(±s)
?
2.3 術后患者并發(fā)癥情況觀察。38例術后彩超檢查患者中,其中15例患者流量低,占比39.47%,19例患者引流靜脈狹窄,占比50.00%,5例患者引流靜脈瘤樣擴張,占比13.16%,10例患者形成血栓,占比26.32%,1例患者出現(xiàn)閉塞問題,占比2.63%。圖1為血栓彩超影像表現(xiàn),圖2為靜脈瘤樣擴張彩超影像。
圖1 右前臂頭靜脈血栓
圖2 左前臂靜脈瘤樣擴張
動靜脈內瘺是針對血液透析患者采取的最便捷的治療通路,應用后患者可避免因長期反復穿刺引發(fā)的皮下組織損傷、血栓等情況,安全性得以顯著提升,也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不適感[4]。與此同時動靜脈內瘺也是部分外科手術開展前的基礎操作,以方便針對血管內病灶予以清除。根據(jù)人體解剖學研究指出,上肢橈動脈、頭靜脈等血管組織的內徑相對較小,加之橈動脈內容易產(chǎn)生硬化斑塊病灶,而這些客觀因素均是動靜脈內瘺應用短期內失效的重要影響條件。因此在實際應用該操作前需對患者目標血管予以充分評估,物理檢查、彩超檢查、血管造影等均可作為評估方式[5]。尿毒癥患者由于自身血液中有害物質含量遠超普通人群,因此其血管客觀條件相對較差,采取物理接觸性檢查無法準確全面判斷具體情況,而血管造影檢查方式雖然準確率最高,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技術,不僅容易導致血管炎癥、組織過敏癥狀,且整體醫(yī)療成本相對較高,患者耐受度相對較低。因此綜合考慮下,臨床多推薦患者選擇彩超多普勒檢查的方式確定血管狀態(tài),該技術可以提供多項臨床參考數(shù)據(jù),從而有效保障血管造瘺手術的成功率和內瘺使用壽命[6]。實際應用時,利用彩超可直接確認橈動脈、淺層靜脈等的內徑指標,其中動脈內徑超過1.6 mm,靜脈內徑超過2 mm可選為造瘺目標血管。同時彩超檢查還可確認動脈內的血流參數(shù),更好地判斷目標血管中是否含有粥樣硬化病灶或異常狹窄部位,確保目標血管內血流的通暢性。
綜上所述,動靜脈內瘺操作簡便,探頭可靈活移動,繼而確認目標動靜脈的分支、交匯處等關鍵信息,使造瘺手術參考數(shù)據(jù)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