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摘? ? 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關鍵,就是在發(fā)揮“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的基礎上,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文章圍繞“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現狀、背景與內容,提出課程教學內容建構、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評價體系建立以及課程資源建設四個維度是構建“課程思政”完備框架的關鍵路徑與核心著力點的觀點。
關鍵詞:新工科;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具體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6-0083-04
一、現狀基礎
在高等教育中,科學教育、工程教育以知識傳授為主,導向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對學生價值引導;而人文教育主要以思想教化為主,導向價值理性,大學階段的學生如何存在、以何種方式存在,是由兩種教育共同形塑決定的。若只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則必然導致學生發(fā)展上的“單向度”,學生的成長成才必然面臨方向上的失衡。
而在當前我國高校的專業(y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僅重視專業(yè)領域知識的傳授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似乎在大學的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目標才算達成。這種做法忽視了對專業(yè)領域中蘊含的豐富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思政素質的思政教育資源的挖掘與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思想品德素養(yǎng)等的培養(yǎng)與塑造。究其思想根源,一是單純地將高校思政素質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兩張皮”式的嚴重脫鉤的現象
普遍存在于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之中,系統、統一的整體化育人理念并沒有在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很好的貫徹;二是存在將思政素質教育僅僅看成是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的思想傾向,在給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專業(yè)教師在育人上的崇高使命,這導致在部分理工科專業(yè)課程的課堂上出現了“只傳授知識不塑造靈魂”的現象。
思政課與專業(yè)課在育人層面“兩張皮”式分離——傳授知識與塑造靈魂的分離,使得在理工科高校的思政素質教育過程中,學科之間關聯度差,整體性不明顯,育人工作往往以思政教師單方面努力、專業(yè)教師旁邊“觀看”的方式呈現,思政教育長期局限于一周幾次的思政課堂,思政教育價值引領作用得不到有效發(fā)揮;由于一部分理工科教師在長期授課過程中僅關注自己專業(yè)領域知識,德育意識和能力欠缺,導致一些理工科院校的專業(yè)課堂思政教育“失語”“失蹤”,“立德樹人”
這一根本任務得不到有效落實。
二、建設背景
伴隨著習總書記對“課程思政”建設具體要求的提出以及當下“新工科”建設的蓬勃發(fā)展,理工科高校思政教育如何引領和服務“課程思政”與“新工科”建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
習總書記為“課程思政”在廣大高等院校中如何開展,規(guī)劃出一條清晰的道路,指明了“課程思政”前行的方向,為新時期做好以“課堂思政”為重要內容的高校思政素質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017年,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標志著我國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拉開序幕,“新工科”建設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和迫切之需?!靶鹿た啤苯ㄔO,其目的恰是為了適應當前我國以“中國制造2025”為目標的相關產業(yè)的轉型與升級,是為了配合當前我國相關產業(yè)部門進行的結構調整而在高等教育領域所進行的針對性調整。在這一“新工科”建設過程中,相較當下工科教育,其一個代表性的鮮明標志就是強調理工教育中的科學、技術、工程、人文的相統一、相融合和相互貫通,“新工科”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就在于培養(yǎng)德學兼修、德才兼?zhèn)涞膹秃闲?、綜合型理工科學生和未來的工科從業(yè)者,實現符合新時代新要求的復合型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滿足當前和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具備人文與理工復合素養(yǎng)的工科人才的需求。
總之,“新工科”建設所具有的跨學科特性,不僅對理工科高校工科專業(y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對所培養(yǎng)人才的思政素質提出了新的期望。
因此,基于以上的建設背景,理工科院校作為特色鮮明的應用研究型大學,思政教育應緊密結合理工科大學實際,在當前“新工科”建設的大背景下,服務“新工科”教育“工文滲透”的基本要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積極探索、推進“新工科”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打造能夠體現理工科大學作為應用研究型大學鮮明特色、符合“新工科”建設目標要求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和品牌。
三、建設內容
“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應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建構、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與評價體系建立三個維度,以三位一體的方式,將思政素養(yǎng)的形塑一以貫之于理工科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確定、課程體系建構、教育過程評測這一完整的理工科學生培養(yǎng)過程之中,切實從知識技能和思政素質方面培養(yǎng)理工科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
(一)課程教學內容建構
“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其建構的核心應在于將思政教育的要求與理工科專業(yè)課程自身的思政教育內涵相融合,從而確保思政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具體而言,在“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從各學科專業(yè)知識中提煉和總結相關思政元素,開展基于專業(yè)知識的思政育人,通過提煉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工程倫理、社會責任、家國情懷等思政因素和思政內涵,將思政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之中,以專業(yè)技能傳授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專業(yè)課思政教育層面的“協同育人”目標,從而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教學之間的融合互動,以實現改過去單純知識傳授為價值引導下的知識傳授,最終實現價值導向下的知識傳承。
通過“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借助學生熟知的專業(yè)領域,改變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認知和態(tài)度,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同時也將改變傳統理工科專業(yè)知識傳授過程中所出現的重知輕德的傾向,從而能夠真正通過“專業(yè)課+思政課”的“全天候”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以凸顯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味”的方式,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統一,“融物細無聲”地完成理工科專業(yè)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
目標,理工科教師也將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與思政課教師的攜手協同育人,最終在發(fā)揮“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的基礎上,能夠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實現育人的立體化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新工科”目標下構建“課程思政”的完整框架,應緊密結合各理工科院校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比如是應用型大學還是研究型大學),結合學校的學科特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實際(比如是高職高專類院校還是
普通本科院校),凸顯建設特色。與此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學校理工科各二級學院也要以“一院一特色”為指導原則,找準“課程思政”的具體契合點,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使“課程思政”建設有機融入學院整體的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之中,形成自己的亮點和特色。
(二)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
理工科專業(yè)的教師群體是在“新工科”建設過程中,推進“課程思政”目標實現的中堅力量。在這一過程中,理工科相關專業(yè)課教師作為直接實踐者,其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是影響“課程思政”建設效果的重要因素。當前部分理工科專業(yè)教師因專業(yè)背景等原因,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能力與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塑造理工科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思政教育意識,這將從根源改變當前部分專業(yè)課教師“傳知輕德”的傾向,促使思政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在育人方面的“協同作戰(zhàn)”,真
正實現全員育人的目標。
針對部分理工科專業(yè)教師的這一現狀,應在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各理工科學院的具體配合、協同推進下,從培訓對象設定、培訓層次劃分、培訓內容設置多方面著手,面向廣大理工科的專業(yè)教師,編寫出版專門針對理工科教師的思政教育教材,并針對其職前、職中開發(fā)設計相對應的“課程思政”培訓體系,幫助理工科專業(yè)教師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理解其基本內涵與邏輯,使其在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同時,具備認識所授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所授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價值的能力,從而促進其所講授課程“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
(三)評價體系建立
建立“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實施情況完整評價體系的目的,是要以課程設定的思政教育目標為出發(fā)點,篩選和設定有針對性的、符合理工科專業(yè)課課程實際的評價指標,評估“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及其對學生的影響。
“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要求專業(yè)教師能夠利用評價工具,全過程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fā)展,評價應主要從教學方法、材料使用、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性的調動等方面對“課程思政”進行反思,將課堂教學效果評估在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和使命感、工程倫理道德與操守、工匠精神等維度下展開,最終針對評價結果,及時改進教學工作,提升教學效能。
(四)課程資源建設
“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的課程資源建設,應在專業(yè)課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聯動下,打造傳統課堂教學資源、虛擬教學資源以及實踐教學資源三大核心內容。
第一,傳統課堂教學資源建設。傳統課堂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分為教學大綱設計和特色化的精品校本教材開發(fā)建設。
在教學大綱的設計中,“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
政”的教學大綱,須準確把握新形勢下高等工程教育發(fā)展的新動向,構建與“新工科”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工科教育新理念,并同時明確各學院各專業(yè)的各門專業(yè)課程究竟在學生思政素養(yǎng)培育方面能夠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和功能,以使該門專業(yè)課符合“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要求。教學大綱須基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各學院學科課程特點,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和規(guī)劃,并據此制定相關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喚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倫理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科學精神,實現理工科學生對自身價值觀的重塑。
在特色化的精品“課程思政”校本教材推出過程中,理工科高校各學院須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緊密配合,反復推敲在專業(yè)知識傳授過程中“如何教”“教什么”等“課程思政”的核心問題,既要增強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又要結合各專業(yè)的學科特點和知識特點來突出重點,使價值引領為主導,多樣性同時并存,從而在精選教學內容和案例的基礎上,把活的現實、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材之中,使教材在思政育人和“新工科”建設有機結合的角度有溫度、有觸感、有質量,打造深刻體現“課程思政”要求的、基于課程特色和學校特色精品校本專業(yè)課教材。
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為保證教材開發(fā)的深度和適切性,應加強各理工科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建立常態(tài)化的由理工科專業(yè)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師組成的教材開發(fā)組,在科學分工與協作的基礎上,實現教材編寫過程中的各取所長、專業(yè)互補、優(yōu)勢疊加與相互促進。
第二,虛擬教學資源建設。虛擬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分為在線資源開發(fā)與VR虛擬資源建設兩部分內容。
在在線資源開發(fā)中,“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
政”建設,需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打造慕課(MOOC)、微課等重要的在線學習平臺,重點打造在線精品“科學精神”案例庫,以可視化的方式介紹科學家創(chuàng)造知識的成果(尤其是體現學校
特色的、由學??蒲泄ぷ髡咄瓿傻闹卮罂蒲谐晒?,弘揚其探求科學真理的勇氣、熱愛祖國的高尚品格以及持之以恒的奮斗力量,從而形塑學生學習和探知新的理論的濃厚興趣,鼓舞其繼承科學家的崇高精神和甘于奉獻的科學品格。最終通過線上學習的方式,依托在線資源的及時性、方便性、可視化、“碎片化”學習等特點,不拘泥于傳統課堂的嚴格規(guī)范,突破教學空間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實現對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增強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向學力”,有效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在VR虛擬資源建設中,基于理工科專業(yè)與社會現實關聯性極強的特征,VR(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可以突破傳統“課程思政”的形式和時空限制,讓學生在“課程思政”的課堂上有更生動、更深刻、更接近社會實際的學習體驗。應利用VR技術,重點打造“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倫理方面的教育資源。通過VR技術,設計模擬真實工程倫理情境的體驗過程,讓學生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體驗和感受相關真實工程倫理議題,使學生能夠如身臨其境,從工程倫理事件的被動觀察者轉換成工程倫理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加深其對于工程倫理案例中矛盾沖突的體會,從而引導其學會分析未來自己在親身實踐工程技術過程中,如何有效規(guī)避工程中潛在的倫理問題,他們又需要在工程實踐中肩負怎樣的職業(yè)道德和素養(yǎng)這一系列的“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
“課程思政”教學要求。
第三,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其目的是緊密聯系理工科相對人文學科本身所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實踐性的學科特征,以實踐教學的方式,充分將有限的“課程思政”課堂內教學拓展為廣闊的“課程思政”課堂外實踐活動。
一方面,安排學生參觀、考察具有思政教育內涵的實踐教學基地,通過“讓學生認知工程實踐、了解工業(yè)制造、體察工業(yè)文化,分析工程建設所蘊含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審美價值、精神價值等”[2],重點宣揚在具體工程實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中國智慧,使學生真切感受國家的發(fā)展與強大,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意識,增強學生立志投身理工科學習,“將個人的成才夢有機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思想認識”[3]。
另一方面,結合學校實際和特色,充分利用多種社會資源,對優(yōu)秀校友進行訪談,安排學生拜訪卓越工程師。通過與榜樣的實際接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榜樣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走訪、訪談等容易讓學生感興趣、能夠充分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方法,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回應,使學生從理論到情感再到實踐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接受和肯定,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
第四,發(fā)揮文化育人的力量,實現“新工科”建設下“課程思政”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有效聯動。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聯動,重點在于結合理工科院校作為特色鮮明的應用研究型大學的實際,在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校園景觀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中,突出理工科院校工程文化特色:開展體現“文理滲透、文工結合特色的、基于科學發(fā)展史、科學技術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等內容的校級讀書會,引導學生跨學科視野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4];打造將工程文化教育從有形變無形,體現學校自身歷史、特色的裝飾與布置于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實物展覽、圖片展;排演以學校老一輩著名學者、學校發(fā)展史為內容的精品話劇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最終營造全方位的、符合“課程思政”教育要求的、深刻體現學校特色的工程文化教育第二課堂。
四、保障機制
(一)實現“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統籌規(guī)劃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實現校黨委統一領導下,各基層單位和各級黨組織的緊密配合”[5]。
首先,理工科高校黨委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力量。要始終堅持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善高校黨的領導體制,發(fā)揮高校黨委政治核心作用。各高等院校應通過構建專門的、針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委員會,以建構完備頂層設計的方式,切實有效地給予“課程思政”建設以強大動力。
其次,各二級學院黨組織是“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相關學院應嚴格按照學校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以“課程思政”建設為重要推手,切實推進“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相關學院應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黨政聯席會工作的重點,真正做到將“課程思政”建設上升到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高度予以認識和把握。
最后,各職能部門應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和創(chuàng)新“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有關制度、規(guī)范和措施,層層落實和細化對于課程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考核,以制度的方式保障“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得以持續(xù)、有效推進。
(二)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要求下教師的評價激勵方式
“課程思政”作為一項對于專業(yè)課教師而言的新鮮事物,必須通過完善評價、激勵體系的方式,才能更充分地調動專業(yè)課教師全力探索這一相對而言嶄新的領域。所以,這就需要建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這一體系細化、量化、指標化“課程思政”執(zhí)行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各目標的完成情況,通過科學指標體系建構所實現的系統全面的評估體系,及時發(fā)現“課程思政”建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及時解決,從而利用其發(fā)揮的導向作用,激勵各學院專業(yè)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有的放矢,并進一步以此為基礎,實現對于“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表現突出教師和學院的有效獎勵,最終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內生動力的有效激發(fā)。
(三)鼓勵“課程思政”專項教研項目的申報和開展
通過不斷推出和宣傳專門圍繞“課程思政”相關內容所構建的團隊、課程、教案,通過不斷組織以“課程思政”內容為比賽內容的專門教學比賽,引導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自覺在相關理工科專業(y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三全育人”。
(四)重點促進、發(fā)揮和利用好理工科高校中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作用
通過設立專項資金、項目扶持等方式,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相關理工科學院“課程思政”的設計與規(guī)劃以及“課程思政”內容的深度開發(f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各種方式激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規(guī)劃、設計以及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激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幫助專業(yè)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并為其提供理論支持以及實踐層面的答疑解惑”[6],使得“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的偏差能夠被及時調整和改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整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李齊全,李虹.“新工科”建設中的工程文化教育探析[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7(8).
[3]李靜.理工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9(1).
[4]蘇宏元,黃曉曦.“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價值、困境與重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7).
[5]孫杰,常靜.高校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現實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8(12).
[6]馬霖.對“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辨[J].青春歲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