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瑩
關鍵詞:單元教學 格式塔理論 整體性 認知重組
“新課標”在前言部分提出了“學科大概念”,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靶抡n標”也在教學建議中提到,教師應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加強課程實施整合,通過主題閱讀、專題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依據“新課標”編寫的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也逐步在全國推廣使用?!靶抡n標”提出的學科大概念以及統(tǒng)編教材強調的“整體性”都體現了對單元整體學習、群文閱讀的重視,這也是針對過去只有單篇閱讀教學,學習內容零碎化所作的調整。
由庫爾特·卡夫卡和苛勒合作創(chuàng)立的以整體論為理論支撐的格式塔心理學在傳入中國后,就被廣泛應用于文學藝術批評和創(chuàng)造等領域中,之后逐漸進入語文教學研究領域中。新課改背景下,許多教學實驗紛紛興起,仔細思考后我們不難發(fā)現,許多教學模式的提出與強調都響應了格式塔完形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其中,強調整體性和任務導向的單元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格式塔理論的吸收運用?;谝陨险J識,本文將嘗試在格式塔理論的指導下,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探索大概念統(tǒng)攝下的單元教學模式。
一.單元教學的格式塔理論背景
格式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整體論”,認為感覺不是各種感覺要素的復合,知覺是先感知到整體的現象,而后才注意到構成整體的各部分。且格式塔理論主張學習的本質是認知重組,即學習通常是從混沌的模糊狀態(tài),轉變成有意義的、有結構的頓悟狀態(tài),從而達到對學習對象的深入把握。體現在語文教學中,格式塔理論指導下的教學特別重視整體性以及學生達到頓悟后的認知重組。認知重組強調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逐步過渡的,即學習者在整體把握學習內容的表象的基礎上,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最終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入理解和運用。例如,學生在學習了杜甫的《春望》之后,能夠獨立繪制出體現體現全詩內容的簡筆畫,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自己的繪畫過程,那么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學生在畫圖和闡釋的過程中已經經歷了認知重組的過程。
過去,我們對格式塔理論中的整體性理論的運用多停留于對單篇課文的整體感知,但在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整體性原則有了更具時代性的意義,即變過去的單篇教學為有結構、系統(tǒng)的單元教學。以往,我們對學習本質的理解也不夠,不重視學生的認知重組過程,因此,在格式塔理論指導下,以整體性的原則指導單元教學的開展,關注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重組,是落實“以學習為中心”教學理論的重要實踐。總言之,格式塔理論對高中語文單元教學的指導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兩方面,即教學過程中整體性原則的運用以及實現促進學生認知重組、使學習真正發(fā)生的教學目標。
具體而言,在格式塔理論的整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將對單元內的所有文本進行重組和整合設計,作為組成部分的各個任務環(huán)節(jié)之間也要有邏輯勾連,由核心的任務統(tǒng)整起全部學習任務,使教學呈現一個“圓形結構”,體現整體美。這其中就包含了教師對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的整合,體現整體教學的觀念。此外,學生也要在高度整合的學習過程中完成認知重組,并以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外化表現出來。因此,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設計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成果。簡言之,格式塔理論指導下的單元教學主要體現為在整體性原則的指導下,教師進行教學上的重組,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認知重組。
以此理論為指導,筆者針對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下面對整個設計過程進行總結和思考,以進一步探討單元教學設計。
二.基于格式塔理論的單元教學設計思路
以格式塔理論為指導,筆者立足于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重組,以整體性教學原則統(tǒng)攝整個單元教學設計。
(一)立足整體,確定單元學習目標
在格式塔理論整體性原則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樹立研究教材的整體意識,對教材及各個單元的結構有一個整體把握。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包含八個單元,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結合本單元的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明確每個單元所對應的學習任務群,將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融于單元教學中。同時,還要緊扣單元的人文主題,建立起單元內不同文本之間的聯系,從而建構起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簡言之,學習目標既要落實學習任務群、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又要彰顯人文主題。
以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以“勞動光榮”為人文主題,選擇了三篇通訊、一篇新聞評論和兩首古代詩歌。在進行單元整體把握時,我們應首先明確本單元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結合“新課標”對該任務群的要求可知,新聞通訊和評論的鑒賞與寫作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再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本單元中所有篇章的教學都要指向感受勞動價值、崇尚勞動的教育。綜合以上內容,筆者確立了以下單元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人物通訊,掌握以典型事件和細節(jié)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分析報道角度,區(qū)分新聞事實和背景,總結通訊的寫法以及優(yōu)秀人物通訊的評選標準。
2.概括工匠精神的內涵,體悟其現實價值,總結新聞評論的角度,并從某一角度對人物通訊進行評論。
3.嘗試創(chuàng)作人物通訊。
4.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傳統(tǒng)美德。
梳理單元學習目標,有助于我們站在整體上關照單元的篇章教學,避免陷入孤立的篇章教學,造成人文主題與語言文字實踐活動的分離。
(二)整合單元學習內容及任務,設計單元學習大任務
單元學習任務是新教材結構中的其中一個創(chuàng)新點,在單元教學中起統(tǒng)領作用。因此,教師應整合單元學習任務,設計更具統(tǒng)攝性的任務來整合單元的教學,這也體現了格式塔理論下的整體性原則。
結合單元學習目標及任務,本單元確立了開展“校園最美勞動者”專訪作品發(fā)布會這一單元學習大任務,并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的情境:本年度,班級將舉辦校園最美勞動者專訪活動,請選擇一位校園的勞動者進行專訪,撰寫一篇人物通訊,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作品集參加班級內部召開的“校園最美勞動者”專訪作品發(fā)布會。依據評選標準,組內投票推出一篇作品參加班級“最佳通訊作品獎”的評選。在此情境中,學生學習的任務驅動是參加“校園最美勞動者”專訪作品發(fā)布會,最終的學習成果以《人物通訊匯編》呈現。而為了評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需要圍繞任務對單元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學生在閱讀通訊與運用寫作、完成學習成果的過程中,也對學習內容進行了重組。由此可見,格式塔理論指導下的任務和情境創(chuàng)設具有較高的整體導向性,有助于學生的認知重組。
(三)圍繞單元學習任務,設計學習活動
學習不是對個別刺激作出個別反映,而是對學習對象的整體作出反應,即一種整體性的把握,這是格式塔理論對整體性學習的理論指導。因此,在制定單元學習方案時,教師要著眼于單元的全局,對單元的整體作出反應,引導學生完成單元學習任務。一方面,教師要圍繞單元學習大任務,預設單元學習活動,且學習活動之間也要有一定的邏輯勾連,服務于學習任務的落實。具體到單元中單篇課文的學習,教師也要立足于課文的整體,設計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完成活動實現對學習內容的重新組合,建構起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學習活動的開展應以學習為中心,引導學習者對單元學習內容以及單篇課文進行內化和整合,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但不管是為了完成單元學習大任務還是學習單篇課文,學生在進行認知重組的過程中,面對復雜的學習任務或一篇含有若干信息的課文時,都不可能立即獲得完整的學習。以本單元的新聞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為例,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可能只感知到其中的一部分或建立起部分聯系,形成的感知可能是比較模糊的。對此,為了幫助學生獲得對這一篇課文完整且清晰的認識,教師可以提出具體的目標,促使學生認知的選擇直指學習任務,迅速認識學習對象。例如,教師可以布置為人物寫頒獎詞的任務,學生在重構課文內容的同時也完成了主體的認知重組。
再回到本單元的教學中,本單元的學習大任務是“撰寫人物通訊”,對于高一學生來說,盡管此前讀過人物通訊等新聞作品,但學生要在本單元的三篇通訊中總結出撰寫人物通訊的方法并運用于寫作中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頓悟。對此,教師應將總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學習活動,同時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像苛勒的大猩猩實驗中,猩猩之所以產生了頓悟,離不開香蕉的誘惑和手杖、竹竿、木箱等情境的精心設置。沒有香蕉的誘惑,猩猩便沒有了任務驅動,沒有手杖、竹竿、木箱等適當的情境,猩猩就無法對對象進行重組,無法完成任務。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獲得香蕉”(完成單元學習大任務),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手杖、竹竿等(分解任務、完成任務所需的學習材料等)。基于此,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在設計本單元的學習活動時,筆者基于格式塔理論下的整體性原則和認知重組理論,在核心大任務的統(tǒng)領下預設了如下學習活動:
活動1:導入,整體感知第二單元
(1)學生用思維導圖畫出本單元的結構特點。
(2)在學生畫的基礎上,教師系統(tǒng)介紹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單元學習任務等。
(3)提供情境:“校園最美勞動者”專訪作品發(fā)布會
活動2:學習三篇人物通訊
(1)從事件、人物和作者態(tài)度三方面梳理內容,以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呈現。
(2)尋找相關材料為三位人物擬寫頒獎詞。
(3)從標題擬寫、材料選擇、通訊結構等角度分析三篇人物通訊作品,探討并總結通訊的寫作方法和優(yōu)秀人物通訊的評選標準,最終以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呈現。
活動3:學習《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
(1)以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分析文章的觀點與事實之間的關系
(2)為“工匠精神”下定義
(3)分析并總結寫作新聞評論的角度
(4)在三篇通訊中,擇其一進行評論
活動4:變詩為文,感受勞動之美
將《茉苜》、《插秧歌》改編成小散文,感受熱愛勞動的傳統(tǒng)美德。
活動5:參加“校園最美勞動者”專訪活動
選擇勞動者進行專訪,指導學生寫作訪談提綱;指導學生完成通訊寫作大綱,撰寫人物通訊稿并修改;完成學習成果匯編。
綜上,從格式塔理論出發(fā),在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中,單元的學習情境和任務就是教師為學生設置的“香蕉”,而各大學習活動的設計及學習材料的補充就是引導學生“獲得香蕉”所設置的一些支架。每個活動本身又是一個小目標,因此教師要不斷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架,推動學生的認知重組,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以解構的方式解讀兩首古代詩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文本進行解構,對文本信息進行重組的同時也完成了認知的重組,并以個性化的成果外化表現出來。此外,為人物擬寫頒獎詞、為"32匠精神”下定義、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同樣也都是客體信息重構且伴隨主體認知重組的過程。
三.基于格式塔理論的單元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
格式塔理論指導下的單元教學設計強化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意識,體現了語文課堂的轉型和變革,這種轉變主要體現為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更強以及重視學生認知重組兩個方面。
1.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更強
格式塔理論整體性原則下的單元教學立足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整合單元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使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更強,以改變教學內容零碎化、綜合性不強等現狀。整體性原則指導下的教學目標和活動設計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即以學習目標為指引預設核心大任務,又以核心大任務為導向,分解任務,設計活動,分步驟落實目標。其中,核心大任務引導下的學習任務或活動的設計也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層次性,直接指向最終學習任務的完成。
2.關注學生的認知重組
格式塔心理學重視學習者的認知重組,認為這是學習真正發(fā)生的重要體現。以往我們的語文教學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是認知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在當前單元整合教學的大背景下,教師在重組教材內容的同時,也要設置高度統(tǒng)攝性的活動引導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材料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架,包括補充學習材料、提供學習工具和傳授學習方法等,推動學習者的認知重組。
綜上,格式塔理論指導下的單元教學設計遵循整體性原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重組。本文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格式塔理論指導下的單元教學設計模式,為新課程背景下的單元教學提供進一步發(fā)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