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鋒 何學創(chuàng)
【名師簡介】戴世鋒,高級教師,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訪問學者,華南師范大學王繼平教師教育專家工作室成員,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華南師范大學本科師范生兼職導師,廣州市黃埔區(qū)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廣州市骨干教師實踐導師,廣州市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首屆特約教研員,廣州市教育評估專家,廣州市番禺區(qū)人民政府督學;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廣州市優(yōu)秀班主任,廣州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獲得者,第二屆“羊城最美教師”,廣州市名教師,番禺區(qū)名教師,番禺區(qū)高層次人才,禺山金才獎獲得者,番禺區(qū)產業(yè)急需緊缺人才,2017年度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候選人。代表專著《社會轉型與歷史教學》。
[摘? ?要]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簡稱“四史”)的教育作用?!八氖贰苯逃仁菤v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政治學科教學的重要指導方向。如何發(fā)掘“四史”教育中蘊含的思政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界中人的關注和探究。文章探討了“四史”教育中蘊含的思政價值,并基于廣東“四史”教育資源,提出了歷史學科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依托“四史”教育,助力課程思政建設,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jīng)驗。
[關鍵詞]“四史”教育;課程思政;歷史學科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6-0004-04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重視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是中國近代史以及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大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學習“四史”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思想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tài)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因此,在大中小學的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四史”教育。
一、“四史”教育中蘊含的思政價值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雖然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歷史。講清“四史”就是要講清歷史擔當和現(xiàn)實使命,有效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一系列問題。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上,部分青少年在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普世”等虛偽的價值觀沖擊下,對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了懷疑;部分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打著“揭秘歷史真相”的旗號歪曲歷史、抹黑先烈、誤導青少年;西方敵對勢力以各種方式篡改我國歷史,企圖爭取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對我國實行所謂的“和平演變”……要改變以上這些情況,增強青少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就必須要加強“四史”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學習黨史,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的,認識到我黨在發(fā)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學習新中國史,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認識到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自覺抵制西方錯誤思想的影響;學習改革開放史,就是要讓學生學習改革開放中敢為人先、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認識到自己肩上所背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學習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就是要讓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發(fā)展大勢,認識到資本主義終究會被社會主義取代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精神,使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因此,學習“四史”有利于實現(xiàn)將青少年培養(yǎng)成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
二、基于思政視角開發(fā)廣東的“四史”教育資源
廣東地區(q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源,特別是廣州,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地”,即絲綢之路發(fā)祥地、嶺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廣東地區(qū)在開展“四史”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筆者根據(jù)實際情況,統(tǒng)計了部分廣東“四地”博物館、紀念館(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廣東地區(qū)的歷史資源相當豐富,“四史”中的黨史、改革開放史與廣東近現(xiàn)代史高度吻合。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廣東,中共三大召開、國共第一次合作是在廣東,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也是廣東。開發(fā)“四史”教育資源,廣東地區(qū)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四史”教育中融入廣東當?shù)氐臍v史資源,能夠讓課堂更加“接地氣”,鄉(xiāng)土氣息更加濃郁,從而給學生以極大的代入感,使學生產生一種歷史就在身邊的感覺。那么,面對如此豐富的“四史”教育資源,我們應該如何展開教學?
1.從課堂導入展開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新穎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導入中,教師可以引用廣東地區(qū)的“四史”資源,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又可以提升課堂效率,還有利于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如在引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相關資源來講授“一帶一路”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講述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是如何從無到有,先祖?zhèn)兪侨绾伍_拓這條道路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突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封鎖,將海上絲綢之路維系下去的;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又是怎樣利用廣東的優(yōu)勢,將廣東建成中國海上貿易第一大省的。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先輩們不畏艱險、勇敢探索的精神,發(fā)揚廣東人在改革開放中敢闖敢拼的精神,并能自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2.從問題探究展開
廣東擁有豐富的黨史資源,如廣東見證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開端、高潮直至破裂。國共第一次合作是中共黨史里面的重要內容,國共兩黨為什么會合作,合作又為什么會破裂,中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是史學界一直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學生疑惑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廣東地區(qū)的博物館、紀念館等資源,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去收集有關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歷史資料。在學生收集歷史資料的過程中,教師應從旁指導,讓小組根據(jù)組員收集到的資料開展內部討論,形成小組統(tǒng)一觀點,再由組長對此次討論活動進行總結。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并給出建議,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是北洋軍閥還是國民黨都沒有辦法實現(xiàn)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從而增強課程的思政性。在鍛煉學生史料分析能力與史料實證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政治覺悟,實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目標。
3.從課后檢測展開
課后檢測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掌握程度以及課堂中“四史”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博物館資源是課后檢測的重要資料來源,體現(xiàn)在博物館豐富的史料資源能夠為課后檢測提供材料來源;博物館資源與課堂學習的知識也可以相互佐證,為學生提供自我檢測的資源,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博物館的資源結合課堂知識進行命題,或讓學生寫出“四史”學習的心得體會,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在課后自我檢測中,學生可通過參觀博物館,尋找博物館與本課知識相對應的史料資源,培養(yǎng)歷史思維,拓展歷史視野,成為有歷史擔當?shù)娜恕?/p>
三、歷史學科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
在開發(fā)了“四史”教育資源后,教師可以“四史”教育資源為基礎,將思政思想滲透進歷史學科教學中。在將歷史學科思政化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資料來源的權威性,更要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從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1.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念、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方面。歷史學科與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實際上是有共通之處的,如唯物史觀與公共參與,家國情懷與政治認同是相聯(lián)系的。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公共參與指的是人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唯物史觀與公共參與都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現(xiàn)在依托“四史”教育推動歷史課程與思政課程的結合,是要提醒教師和青少年做到“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家國情懷與政治認同都強調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xiàn)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政治認同指的是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革命時期的“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精神”再到今天的“抗疫精神”,這些精神都是家國情懷與政治認同所追求的。在實際操作中,學校歷史學科組可與政治學科組合作,選取政治學科與歷史學科相通的內容,開設愛國主義講座,采取同課異構的形式,由歷史學科教師和政治學科教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
2.注重資料來源的權威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史料的來源變得越來越豐富,要想從紛繁復雜的史料中提取對課堂有用的內容,就必須明晰史料的來源。史料的來源必須具有權威性,中學生正值知識成長期,如使用了來源不明的史料,容易對學生的觀念產生沖擊,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史料的選擇中,可以選取全國性權威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經(jīng)濟日報》、《解放軍報》、《工人日報》、中央電視臺、學習強國以及廣東本地的《南方日報》、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等發(fā)布的官方資料。除了瀏覽權威媒體發(fā)布的時政資料外,教師還可以從專業(yè)學術網(wǎng)站、官修史書中尋找合適史料,空余時間可以親自到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等場所收集資料。在選擇史料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正面性原則,盡量挑選具有正能量的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在遇到有爭議性的史料時,要以官方的說法為準,不能參考所謂的“野史”或“小道消息”。在教學中要注重政治導向,強調史料收集的權威性、嚴肅性,教導學生學習歷史要嚴謹,培養(yǎng)學生分辨史料真?zhèn)蔚哪芰Γ憻拰W生的史料分析與史料實證能力。
3.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
歷史課程是一門講授過去發(fā)生事情的課程,教師要強調以史為鑒,借鑒歷史上的經(jīng)驗與教訓,為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但當前的課堂多以講述歷史上的時間、人物、事件為主,較少將歷史與時事結合起來,使學生只知道“過去完成時”,不知道“現(xiàn)在進行時”。時事是指國內外最近發(fā)生的大事。歷史事件必然有其發(fā)生的淵源,如貿易戰(zhàn)的發(fā)生與美國的“冷戰(zhàn)”思維有關。將最近發(fā)生的歷史與過去發(fā)生的歷史結合起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歷史是一直發(fā)展著的,改革開放也從未停步不前,如2017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qū)建立,2019年8月深圳建設改革開放先行示范區(qū),2020年10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qū),2021年1月證監(jiān)會批準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有一定的滯后性,在這種情況下,時事可以成為教師重要的授課資源。時事與歷史的結合,還可以深化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使學生明白自己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總之,加強“四史”教育,是社會主義新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八氖贰苯逃拈_展,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能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八氖贰苯逃诵枰處煹姆e極引導外,更加需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以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賈鋼濤,魏晨,趙普兵.“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建設高端論壇綜述[J].社會科學動態(tài),2020(11):114-118.
[2]? 岳曉杰.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導入策略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