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媒體融合在學界業(yè)界均被反復提及,其中有四點特征形成了基本共識,即信息傳播由單向發(fā)布轉為雙向溝通、由柱狀傳達轉為網狀聯(lián)絡、由短平快轉為高精尖、由單一作戰(zhàn)轉為融合傳播。以媒體融合的眼光審視公安新媒體傳播,會發(fā)現(xiàn)其產生了如下問題: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產生了低級紅與高級黑、泛娛樂化、缺乏營養(yǎng)與自我敘事的不良傾向;在發(fā)布方式上則出現(xiàn)了機械化復制、場面化運營與碎片化表達的不當認識。有鑒于此,公安新媒體在日后傳播時,應當注意把握天時地利人和,用與時俱進的科技講建設性的警民故事。
【關鍵詞】媒體融合? 公安新媒體? 政務新媒體
媒體融合這一話題雖老生常談,但常談常新。研究媒體融合,一方面需要將現(xiàn)實經驗予以抽象提升,提煉出總體邏輯;另一方面則需要將視角下沉,關注各個類型的媒體動態(tài)。公安新媒體作為政務媒體的子類型,在社會轉型期往往需要對社會熱點適時發(fā)聲。顯然,這需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媒體融合的進程當中,以此來營造輿論氛圍、明晰傳播規(guī)律、堅守公安道義。
一、理解媒體融合下的公安新媒體
(一)由單向發(fā)布到雙向溝通
在政治家辦報的年代,新聞資源盡數(shù)掌握在官方手中,單向發(fā)布成為媒體的自然選擇。當時著名的“三聞原則”應運而生,即“新聞、舊聞、不聞”。這意味著對我起正面作用的消息要給予充分積極的報道,使之成為新聞;一些屬性尚不明確的消息可暫緩公開,待風平浪靜之后再報,使之成為舊聞;對我起負面作用的消息則不予報道,對其充耳不聞。這一發(fā)布原則在新世紀已然失效,因為互聯(lián)網進入了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并為普通公民賦權。旦逢新聞熱點,官方媒體若不適時發(fā)聲,那么網絡輿論高地或會被他人搶占,久而久之其公信力便岌岌可危了。因此,新型主流媒體建設被提升至治國安邦的高度,這一綱領旨在強調媒體行業(yè)的可溝通、可信任、可持續(xù)。以往的輿情回應有24小時黃金法則,即官方媒體對一件事情做出反應的時間最好在24小時之內。如今人人身處于時時在線的移動互聯(lián)網絡,24小時不再是媒體交出答卷的及格線,而成為民意所能承受的時間極限。安徽省政府2020年8月發(fā)布的《安徽省突發(fā)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更是規(guī)定,當?shù)刂髁髅襟w在面對特別重大突發(fā)事件時,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fā)布權威信息。①主流媒體的輿情處理時間一減再減,這顯示出官方與民眾在線上與線下雙向溝通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二)由柱狀傳播到網狀聯(lián)絡
以往的媒體信息傳播多呈現(xiàn)為自上而下式的柱狀圖式,中央、省、市、縣四級辦廣播電視便是一個典型案例,政令由高層發(fā)出,經由各個層級,傳遞至基層百姓。如今這一傳播模式被無所不包的互聯(lián)網所吸收,包括傳統(tǒng)媒體、機構媒體、公民媒體在內的各個機構都成為網絡傳播當中的一個節(jié)點,誰居于中心位置取決于具體情境。在媒體信息由柱狀傳播到網狀聯(lián)絡的轉變背后,體現(xiàn)出兩種制作理念的殊異,前者多持有一對多、自上而下的心態(tài),后者則以一對一、平等、開放、協(xié)作、分享的互聯(lián)網特質。以視聽節(jié)目中對受眾的稱呼為例,有主持人說其不稱聽眾為“您”或“你們”,因為“您”固然顯示尊敬,但無形間將傳播者與受傳者分出了高下從而拉開了距離;“你們”則是一種泛指,但互聯(lián)網下的受眾要特指才好,如此才會給受眾營造出一種“只為我一人傳播”的感覺。在追求平等之外,如何使得信息文本開放與共享,讓受眾深度參與其中,最終與傳者共同完成一個愉快的傳播過程,這代表著新聞傳播由柱狀到網狀的結構性變革。
(三)由短平快到高精尖
毋庸置疑,互聯(lián)網在迎合受眾需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收視收聽習慣,廣為流傳的“抖音定律”為“3秒定生死,7秒必轉折”。這意味著,身處如此強調效率的時代,媒體人在生產內容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怎樣樹立長久的影響力口碑,而是如何能夠在3秒之內不錯失受眾。開頭3秒至關重要,如果前置部分不夠精彩,一旦未能吸引人,那么無論后邊如何推陳出新,都已經被受眾一刷而過了,“刷”字本身是速度而非深度的體現(xiàn),因此“短平快”已經成為媒體人制作內容的通用規(guī)則。在經歷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私域流量之爭后,現(xiàn)在已經進入到內容競爭的時代,專業(yè)主義將重回大眾視野。只是此時的專業(yè)主義與以往有所不同,它不一定依靠鴻篇巨制的長度取勝,更多表現(xiàn)為建立在“短平快”基礎之上的“高精尖”,即高屋建瓴的立意、精確細分的定位、尖端前沿的科技,如此一來,媒體傳播才能夠脫穎而出。
(四)由單一作戰(zhàn)到融合傳播
以往各類媒體多是各自為戰(zhàn),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皆擁有各自的行政系統(tǒng)與運營人員。如今從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整合,都在強調“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全媒體特征。理解全媒體,可從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角度出發(fā)?!叭獭焙喴獊碇v是全時空的陪伴,媒體人的時空坐標應轉化為零時差、“五加二”、“白加黑”的模式;“全息”技術作用于媒體領域,則指代著集合聲音、視頻、文字、圖片、H5等形態(tài)于一體的用戶界面;“全員”一詞一是指代全員上陣的內部建設,二是面向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外部環(huán)境;“全效”傳播一是要看信息的發(fā)出度,二是要看到達度,三是要看飽和度。媒體融合的前景是要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資源自由流動,而單一作戰(zhàn)到融合傳播的轉變則是其必由之路。
在明晰了媒體格局的時代轉向之后,再以融合視野來審視公安新媒體,會發(fā)現(xiàn)首先在定義維度上遭遇了危機。現(xiàn)今較多使用的公安新媒體定義是以傳播學中經典的拉斯維爾5W模式為生成框架的,以“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為載體得出的一個簡要認識,即由公安機關主辦,以傳播公共安全信息、提供警察治安服務為主,通過互聯(lián)網面向大眾開展的以人民滿意為目標的平臺。若是仔細斟酌,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看似自圓其說,實則多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了重新審視的必要。
誠然,在“Who”這個對象中,由于公安隊伍作為執(zhí)法部門的特殊性,少有出現(xiàn)與之抗衡的個人媒體力量,公安新媒體的話語權還是基本掌握在公安部門手中,一些卓有成效的自媒體事實上在公安管理系統(tǒng)當中都有備案,已被收編,因此這方面問題不大。那“Says What”呢?通常媒體被認為以傳播信息為主,情感作為一種感性能量被排斥在外,如今的公安新媒體平臺卻充斥了太多的煽情敘事。再有“In Which Channel”,僅用互聯(lián)網渠道能夠定義公安新媒體的全部外延嗎?當公安報紙、警察電臺、警務電視開始上網播出之時,孰新孰舊?再者“To Whom”,在受眾細分的時代,每個公安新媒體的面向對象都應當精準定位,是警校學生、在職人員還是普通大眾?另外一個是“With What Effect”,效果最終實現(xiàn)了嗎?這值得給出一個問號。傳播學史上對于5W模式的關鍵一擊便是受眾的反饋與溝通,在公安新媒體當中,雙向溝通又被置于何種境地?正是由于上述關于公安新媒體的定義問題懸而未決,公安新媒體在傳播內容與形式上的種種不規(guī)范現(xiàn)象才日漸浮現(xiàn)。
二、思考公安新媒體的傳播問題
(一)傳播內容的四種不良傾向
其一,低級紅與高級黑。2018年,一則地方法院的網絡推文,報道了該院執(zhí)行局的一位女干警“28天連續(xù)加班,沒脫過衣服,沒洗過頭”。這一消息在各大媒體上廣為流傳,卻并沒有達到該法院原本欲樹立“女神、女超人”典型的效果,而是以反面教材的案例登上了中宣部主管的《黨建》雜志。②究其原因,這類報道實際上將公安民警包裝成神,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特點,違背了真實的傳播規(guī)律與受眾的接受心理,最終傳播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其二,泛娛樂化。近來在公安新媒體上,武警化身“舞警”走入大眾視野。在不少視頻中,許多警察舞動腰肢競相比舞。在某種程度上,這動作折損了人民警察正義莊嚴的形象。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公安新媒體應當完全去除娛樂成分,但新媒體開始泛娛樂甚至擠壓了嚴肅問題的表現(xiàn)空間,它就值得媒體人自我反省了。
其三,缺乏營養(yǎng)。當前,部分民警開始在多個短視頻平臺上以小品聯(lián)播的形式嶄露頭角,這種在工作之外注重網絡傳播、敢為人先的嘗試值得鼓勵。然而,當人們看完喧囂熱鬧的公安短視頻后,靜下心來細細回味,自己從中學會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警務知識?答案往往是乏善可陳的。不可否認的是,公安短視頻目前還處在初級發(fā)展階段,部分內容缺少真正有效的信息含量,最終結果往往是受眾哈哈一笑之后一無所獲。
其四,自我敘事。當年的《東方時空》以一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聞名于世,它是將報道焦點放在了受眾處而非媒體本身。不少公安新媒體的一個制作誤區(qū)便是思維的錯位,即在講警察的故事,而非警民的故事。大多數(shù)的公安新媒體賬號依然是圍繞警察在做文章,沒有真正的走進群眾當中,傾聽百姓呼聲?!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警察與民眾的生活聯(lián)系才是公安新媒體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
(二)傳播方式的三類不當認識
一是機械化復制,多表現(xiàn)為“通稿通發(fā)”。“通稿”是新聞學術語,指地方媒體可從上級媒體獲得統(tǒng)一的稿件予以報道。通稿在媒體傳播的某些情況下有其存在必要,如對于一個公共安全重大事件的表述,各級新媒體須保持一致。但它也有其明顯的弊端,容易助長媒體工作者只“拿稿”而不“寫稿”的情緒。③此外,“通發(fā)”現(xiàn)象主要是指各個宣傳渠道之間的內容雷同,如一些公安新媒體微博賬號發(fā)布內容與微信上的大致相仿,視頻號只是文字報道的有聲版等,忽視了媒介的差異。試問,如果各個渠道的信息互相一致的話,那受眾是否只需要關注該媒體中的一個就夠了?文字、音頻、視頻的新媒體矩陣又談何說起?事實上,微博是一個公開的互動社區(qū),微信更適合做社群運營,短視頻則是一個視覺故事的觀賞場所。認識到各個媒體的自身特性,才有可能在和而不同當中使其合力,進而形成公安新媒體矩陣式傳播。
二是場面化運營,多表現(xiàn)為對于信息后續(xù)管理的輕視。對公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進行評估,不僅要考量首次發(fā)布的內容,也要考慮到其對于評論、留言的回復頻次與態(tài)度。它代表著公安新媒體只是在完成上級指示的規(guī)定動作,還是能夠換位思考,站在用戶角度進行建設;是以高高在上的機構面目示人,還是可親、可敬、可感知的人格化傳播,這些問題都應當深思。公安新媒體不應當是單純的信息發(fā)布、自說自話的網絡渠道,更應當成為公安機關答疑解惑、回應關切的社會平臺,從而搭建起官方和公眾互動交流的橋梁。經由公安新媒體發(fā)出的信息對用戶態(tài)度與行為所產生的影響,能否與其傳播目的達成一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信息表述是在冠冕堂皇地走過場,還是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
三是碎片化表達,多表現(xiàn)為信息安排與組織的不成體系與缺失深度。當下的公安新媒體中不乏一些富于新意的報道,但局限之處在于其只是就事論事,前后發(fā)布的內容之間缺少設計、無甚關聯(lián),內在法理也尚未深入剖析。事實上,除了突發(fā)情況外,公安新媒體的各類渠道之間應該是相互銜接、逐步遞進、彼此互動的共同體,不能表現(xiàn)為想一出是一出的隨意狀態(tài)。在這方面,以權威和深度見長的文學敘事傳統(tǒng),值得新媒體人學習和開發(fā)。例如,將近期優(yōu)秀的公安紀實文學《獵狐行動》《深藍的故事》等改編為有聲小說和廣播劇,從而豐富公安新媒體的表現(xiàn)樣態(tài)并強化了事實邏輯,而不只是沉溺于精致的碎片當中無法自拔。如此才不至于身體處在互聯(lián)網時代,而思想仍在傳統(tǒng)時代從事傳播活動。
三、公安新媒體的應對策略
(一)把握天時地利人和
第一,要把握天時,借助重大事件設置議程。每逢社會發(fā)生重大事件時,公安新媒體都應當擁有借勢傳播的敏銳眼光,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各方媒體都對民生狀況作出了相應報道。中央政法委員會官方新聞網站中國長安網進行了直播活動“跟著邵姐走社區(qū)”,讓人們對社區(qū)工作者的生活日常多了一份理解的同時,切實了解到國家在疫情防控中對物聯(lián)網做出了怎樣精密的部署。再如,2020年8月公布的中國人民警察警旗式樣,也為各級公安新媒體提供了可供創(chuàng)作的題材。
第二,要占盡地利,因地制宜地策劃活動。此處的“地”一方面是指公安人員的工作現(xiàn)場,例如海南警方發(fā)布的首個全網抓捕視頻,便是以用戶之前少有見聞的抓捕現(xiàn)場作為表現(xiàn)重心。此外,特警基地、警察訓練現(xiàn)場等皆有文章可做;另一方面則是指各媒體所屬機關的地域位置,各個地區(qū)的公安新媒體都可以結合當?shù)靥厣M行謀劃。上海專門建有公安博物館,其中一個亮點是特殊歷史時期上海租界槍械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公安新媒體上便成為了特色化的地緣文化與公安政治傳播。
第三,要促成人和,以人文關懷為傳播的起始與歸宿。向來嚴肅的《新聞聯(lián)播》在鐵路公安事跡報道上曾有溫情展現(xiàn),例如2019年春節(jié)期間的《相約在零點37分》,大意是同為鐵路工作者的一對戀人平日相聚僅有1分52秒,男生在求婚時將戒指和餐盒慌忙遞給女生,尚未來得及表白心意便要匆匆分離。
(二)用與時俱進的科技,講建設性的警民故事
如一句俗語,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情最為難辦,一件是把別人的金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但是好萊塢電影卻做到了,且一舉雙贏,其秘訣便在于講故事。故事是人類文明傳播的基石,之于公安新媒體的故事化運營策略,則需要具體分解,大致可概括為用與時俱進的科技,講建設性的警民故事。
第一,用與時俱進的科技。在科技即傳播的時代,VR、AR、MR、人工智能等新興媒介層出不窮,這在公安新媒體中大有用武之地,因為以往的公安宣傳片多是以第三人稱向受眾介紹,而虛擬現(xiàn)實設備則是以當事人的第一視角展開沉浸式的體驗。有人認為,如今僅憑一部手機便可實現(xiàn)公安音視頻節(jié)目的制作,例如用喜馬拉雅FM來實現(xiàn)語音直播,用抖音拍攝與傳播短視頻,那么專業(yè)設備的存在還有多大必要?筆者的認識是,專業(yè)設備的存在正是為了專業(yè)本身。區(qū)別于精致小巧、大眾通用的家用設備,專業(yè)設備有著更為精準的聲畫捕捉與呈現(xiàn),保證了所表現(xiàn)的人物深度和事件長度。
第二,別具一格的形式。廣西南寧鐵路公安局的民警秦國平將魔術與公安工作結合,在新媒體上進行別開生面的法制宣傳,例如,他在防疫期間制作了一系列謠言短片,令人耳目一新。此外,漫畫、相聲、評書等形式皆可作為公安新媒體講述故事的方式,尚待有心人來探索與創(chuàng)新。
第三,要講建設性的警民故事。公安新媒體選擇講述的故事應當是具有建設意義的,或彌補法制空白,或具有推廣可能,或引發(fā)社會反響,總之不能拘泥于特別狹隘的個案與細節(jié)當中而忽視了廣泛的普世意義。同樣,新媒體創(chuàng)作者也應走到民眾生活當中去,深挖警察與民眾的魚水關系,發(fā)現(xiàn)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正所謂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會沉淀多少真情。
四、結語
當公安民警在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時,公安新媒體的創(chuàng)作者們也應當有所作為,以切實可行的研究與實踐回應當下的信息傳播。面對紛繁復雜的媒體融合與社會發(fā)展形勢,公安新媒體的未來使命是發(fā)展出一套適合于自身特性、從處理原則到操作規(guī)程都較為規(guī)范的專業(yè)主義,其中,內涵豐富的公安精神,文以載道的行動倫理,充分扎實的信息含量,理性、客觀、公正的邏輯起點,謳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的價值觀等都將是應有之義。
注釋:
①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fā)安徽省突發(fā)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通知[EB/OL].http://www.ah.gov.cn/public/1681/8353921.html,2020-08-17.
②桑林峰.嚴防“低級紅”“高級黑”[J].黨建,2019(04):40.
③韓生華,嚴心寧,賈磊.新聞通稿:寫法、用法和看法[J].中國出版,2019(21):21-24.
作者簡介:張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