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琳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隨著外來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度被人們所遺棄,導致道德缺失尤為嚴重,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越來越差。為此,我們要重拾傳統(tǒng)文化,逐步提升小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從低年級開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運用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傳統(tǒng)文化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煥發(fā)獨特的光彩。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小學語文;滲透;“活”起來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0-0007-02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Permeat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Le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live" rise
WU Wenli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Youxi County,Sanmi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 valuable cultural wealth left by our ancestors.With the impact of foreign western culture,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was abandoned by people at one time,which led to the serious moral deficiency,and the students'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wa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Therefore,we should rega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ower grad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and us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to teach,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Le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liv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Unique brilliance.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Primary school language;Penetration;"Live"up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為此,身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推廣和普及傳統(tǒng)文化,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相融合,讓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我以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二年級的教材為例,淺談一些見解。
1.“活”在識字教學。
漢字是文化的產物,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是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基礎。漢字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具有文化的特性與功能。漢字既可以為學生以后的閱讀和寫作提供工具符號,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現蘊藏于漢字中的歷史文化,增強小學生從小就對民族文化有著認同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從一年級開始就要進行大量地識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依據漢字的音、形、義講述漢字造字方法,以及漢字演變的過程,向學生一點點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就能豐富了漢字教學的內容,把這一個個方塊字學扎實學牢固了,從而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索漢字文化的奧秘,增加了孩子學習漢字的樂趣。例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里的生字“愛”,最早見于金文,其本義是“喜愛”“愛好”,意為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后來又引申出“愛情”“愛惜”“貪”等意思?!墩f文解字》解釋為“行走的樣子”,可意為“疼惜呵護對方,為之奔波辛勞”之義。繁體版的“愛”字更能表現出愛之本意,愛的中間有個“心”字,就是要告訴大家要用心去愛,僅僅掛在口頭的未必是真愛?!皭邸钡淖钕驴?,是一個"友"字。這是說明只有互相了解的朋友才是最真誠的愛。通過學習一個“愛”字的漢字演變及造字用意,小學生不但明白了“愛”的有關造字知識,還學會了如何去愛身邊的人和物。再如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識字單元,其中《“貝”的故事》這課通過了解“貝”字的起源和演變,認識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欣賞貝殼的美麗圖片,而后引出古代的人也喜歡貝殼,覺得貝殼既漂亮又珍貴,喜歡把它們當作飾品戴在身上,出行隨身攜帶,不容易損壞,于是古人就把貝殼當作錢幣,導出貝殼的作用。緊接著課件出示“貝”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通過有趣的演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大增。最后出示帶有“貝”字的字,就能很快理解帶有“貝”這個偏旁部首的字都與錢財有關。這樣不但讓學生了解到漢字的演變知識。還把漢字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通過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可以深度地認識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有趣、有味,課堂就活躍起來,使識字教學充滿情趣,讓漢字這一獨特性的魅力煥發(fā)光彩。
2.“活”在文本教材的拓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精挑細選的,反復篩選,具有人文性、哲理性、思想性等。為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因勢利導,采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去認真了解和認識,啟發(fā)學生學習和繼承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
(1)依托文本,拓展傳統(tǒng)文化。例如: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思念”和“童真”為主題,安排了《靜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課文。其中的《靜夜思》和《端午粽》這兩篇就是滲透傳統(tǒng)文化很好的文本,只要對它們進行拓展,學生學起來一定會興趣盎然?!鹅o夜思》這首詩可謂是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唱。教學時可以滲透一些月亮文化,因為從古至今有多少個文人墨客都對月亮情有獨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是故鄉(xiāng)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亮代表著思念親人、家鄉(xiāng)的文化符號,老百姓已賦予它特別的意義,成了思念的象征。針對一年級的學生,如果純粹地講解所謂的月亮文化,那一定是對牛彈琴。為此,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教學。課前謎語導入新課,出示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個鐮刀?!苯沂局i底后出示課件:一幅有月亮的畫,畫的旁邊還有一首古詩。接著通過反復的吟誦、引讀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韻味及意境,并結合插圖了解古詩的大意。而后引導學生想象:全詩短短四句,一共才二十個字,卻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一位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對故鄉(xiāng)那深深的懷念之情。一個月朗星稀的深夜,詩人抬起頭來看到那一輪潔白的明月,不禁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親人。此時此刻,李白會想些什么,又會對親人說些什么呢?最后拓展,出示一些描寫月亮的詩句,讓學生反復地誦讀,在想象中品嘗到思念的味道,親情的可貴,從而感受到月亮文化的魅力。
通過拓展月亮文化的教學,學生也會對月亮有新的認識,不再只單純地認為月亮只是一個星球而已,而會感到月亮是那么有詩意,那么美好。學生熱愛家園的情懷就能潤物細無聲地植入到學生的心里。
(2)文本教材結合節(jié)日文化習俗,拓展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這些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流傳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且每一個節(jié)日都賦予濃濃的節(jié)日色彩。我們抓住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帶領學生體味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例如 :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篇語言輕快、極富韻律感,充滿濃濃節(jié)日氛圍的課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乞巧節(jié)、中秋節(jié)和重陽節(jié)這七大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延續(xù)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積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傳承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向學生展現了七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文化,這些習俗讓傳統(tǒng)節(jié)日變得莊重,又不失情趣,也帶有儀式感,喚醒了人們內心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尊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說一說每一個節(jié)日的由來及傳統(tǒng)的過法,也可以說一說自己最喜歡過哪一個節(jié)日及緣由,讓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再如: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這課,可以這樣拓展:端午節(jié)在民間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課前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端午節(jié)的相關資料,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以及過端午節(jié)又有哪些傳統(tǒng)習俗等等。先指導孩子在電腦上查閱資料并整理,而后親自向家人學包粽子,寫一寫有關端午節(jié)的所見所聞,最后把自己在過端午節(jié)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全部在課堂上交流。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度地了解屈原,明白老百姓對屈原的懷念和敬佩之情,屈原精神成了端午節(jié)的靈魂,吃粽子不再是節(jié)日的美食,更是成了一種粽子文化。如此看來,課堂上結合節(jié)日文化習俗,拓展傳統(tǒng)文化,積極引導學生去實踐體驗,去感受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魅力,對傳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的意義。
3.“活”在經典誦讀
俗話說的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唐詩宋詞、《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這些經典都是經過上千年發(fā)展沉淀下來的文化瑰寶,它們折射出來的道德品質可以影響小學生的一生。對小學生來說,少年之記猶如石上之刻,通過反復地誦讀,這些文字將牢牢地記在腦海中,正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為此,小學生從小誦讀經典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誦讀。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二年級的課本里收集了許多經典的誦讀教材。它既是一份識字教學的材料,更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例如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里《古對今》這首對韻歌由三個小節(jié)組成,內容豐富,意象宏大,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了解每一個對子的意思,了解對對子是我國富有民族特色的語言藝術形式。在誦讀時加上拍手的動作,邊拍邊讀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學生有節(jié)奏地誦讀,在誦讀中感受漢語言的音韻之美。另外,教師每天可以利用晨讀、課前準備的時間安排學生一篇篇誦讀,積少成多,讓學生時時刻刻都浸潤在傳統(tǒng)文化中。
(2)運用。所謂“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學經典的目的便是用經典,讓傳統(tǒng)文化真正地煥發(fā)光彩。例如:《三字經》是中國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是啟蒙教育的結晶。它歷久彌新,內容豐富多彩。《人之初》這課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 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在課堂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有節(jié)奏地多種形式反復地誦讀,邊讀邊講解字里行間蘊藏著有趣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地學習,有的還會運用三字經里的內容去教育班上的同學。那是一次剛上完《人之初》這課,班上有個學生天天不愛學習,他的同桌居然會用《人之初》里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來教育他,當時我一聽愣住了,一個才一年級的學生怎么學得這么快。足見,在教師的指引下每天誦讀經典,既讓學生體驗了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課堂教學“活”起來。這樣的教學不僅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且增加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讓每一個小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正兵.論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天地,2015(08):33.
[2]錢學蘭.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2(4):19-21.
[3]潘茂軍.論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