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梅,陳 武,翟俊瓊,卜婉迪,謝逸倫,劉燦彬,單 芬*,羅滿林*
(1.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獸醫(yī)學院,廣州 510642; 2.廣州動物園 廣州市野生動物研究中心,廣州 510070)
犬瘟熱(cannine distermper, CD)由犬瘟熱病毒(canine distermper virus, CDV)感染引起的高度接觸性、致病性傳染病,呈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分布[1]。臨床癥狀主要有發(fā)熱、咳嗽、腹瀉、呼吸困難、嘔吐甚至死亡[2-3]。CDV是一種有包膜、不分節(jié)段、無重疊的單鏈負股RNA病毒,屬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e),麻疹病毒屬(Morbillivirus)[4]。病毒基因組全長為15 690 bp,從3′到5′分別編碼核衣殼(N)、磷蛋白(P)(包含兩個非結構蛋白基因,C和V)、基質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蛋白(H)、大蛋白(L)8個蛋白[5]。H和F糖蛋白是病毒粒子誘導中和保護性抗體的最外層蛋白質,比其他CDV蛋白更易變異,并決定病毒感染的宿主特異性[6]。兩種糖蛋白都是誘導針對CDV的保護性免疫反應的抗原決定簇,H和F基因的遺傳變異被認為是宿主感染CDV數(shù)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對CDV毒株H、F基因進行深入研究更為重要[7-8]。
小熊貓(Ailurusfulgens),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多被圈養(yǎng)于動物園或野生動物救護站[9]。犬瘟熱病毒已經(jīng)成為我國圈養(yǎng)小熊貓大量死亡、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的主要病原,常與犬冠狀病毒、犬細小病毒發(fā)生混合感染,危害嚴重[10-11]。1968年,米克維茨[12]首次報道犬瘟熱病毒導致小熊貓的大規(guī)模疾病和死亡,隨后,中國多地相繼報道圈養(yǎng)小熊貓感染犬瘟熱病毒的病例,包括因接種犬瘟熱弱毒疫苗導致死亡的案例等[13]。本研究中的毒株來自江蘇某地封閉管養(yǎng)圈養(yǎng)的小熊貓,此前從未發(fā)生過犬瘟熱感染,所以,探究病毒的遺傳演化背景,了解病毒基因的變異情況對疾病防控具有指導意義。
1.1.1 病料、菌株 病料采集自江蘇某地感染犬瘟熱病毒病死小熊貓的肺組織;大腸桿菌DH5α感受態(tài)購自天根生化(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1.1.2 主要試劑 病毒基因組DNA/RNA提取試劑盒,購自AXYGEN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chǎn)品;膠回收試劑盒,購自OMEGA公司產(chǎn)品;DNA Marker、pMD18-T 載體,PrimerScriptTMOne step RT-PCR Kit,均購自寶生物(大連)有限公司;氨芐青霉素(Amp+)、LB培養(yǎng)基(酵母提取物2 g、胰蛋白胨1 g和氯化鈉2 g,定容至200 mL)均購自廣州華奇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1 病料處理 病料組織置于4倍體積的PBS中進行充分研磨,分裝后4 ℃ 5 000 r·min-1離心10 min,棄沉淀,收取的上清液用0.22 μm濾器過濾除菌,保存于-80 ℃?zhèn)溆谩?/p>
1.2.2 基因克隆及測序 比較分析GenBank上發(fā)表的犬瘟熱病毒N基因序列,設計合成用于鑒定感染CDV的特異性鑒定引物,比較分析GenBank上發(fā)表的H、F基因全長序列,設計擴增H及F基因的引物,引物由北京睿博興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引物詳細情況見表1。擴增的PCR產(chǎn)物經(jīng)瓊脂糖凝膠回收試劑盒回收后,與pMD18-T 載體連接,連接產(chǎn)物轉化至大腸桿菌DH5α 感受態(tài)細胞,初步鑒定正確的重組質粒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
表1 擴增CDV的引物設計
1.2.3 序列分析 采用Lasergene Version 7.1 軟件中SeqMan、Meglign的對序列進行拼接、序列比對、抗原表位及分子特征分析。測得的序列登陸NCBI進行BLAST分析。同時下載不同基因型的犬瘟熱病毒代表序列進行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采用MEGA7.1軟件繪制H、F基因的系統(tǒng)進化樹。進化樹的繪制方法:應用Neighbor-joining法(參數(shù)設置為1 000 replications)及Maximum composite likelihood model 比對核苷酸序列。采用NetNGlyc1.0軟件進行糖基化位點分析。
采用針對CDVN基因的特異性鑒定引物經(jīng)RT-PCR 擴增、1%瓊脂糖凝膠電泳之后,得到大小約為637 bp的目的基因片段,結果與預期片段大小一致(圖略),將PCR產(chǎn)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序列測定,比對分析證實為CDVN基因序列。采用針對H、F基因全長的特異性引物,對H、F的全長基因進行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檢測,獲得與預期大小一致的H基因全長片段(1 824 bp)和F基因全長片段(1 989 bp),結果如圖1所示。
A. GD-1 H基因擴增;B. GD-1 F基因擴增;M. DL5000 DNA相對分子質量標準;1. 陰性對照;2. 擴增片段;3. 陽性對照
H基因序列測定結果表明:H基因全長為1 824 bp, 編碼607個氨基酸。登錄GenBank進行Blast分析,H基因序列與丹麥報道的登錄號為GU266280犬源犬瘟熱病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為96%。與其他參考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為88.5%~95.4%,相應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為83.1%~95.2%,與標準強毒株A75/17(登錄號:AF164967,犬源CDV)氨基酸相似性為95.2%;與Convac、Onderstepoort、Recombinant Snyder Hill、CDV3四種經(jīng)典疫苗株同源性較低,核苷酸相似性為90.3%~90.8%,對應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為88.2%~89.3%。
F基因測序結果表明,F(xiàn)基因全長為1 989 bp,編碼663個氨基酸,其中1—135位是信號肽,136—224位為F2,225—662位為F1,切割位點的氨基酸序列為A↓QIHW。登錄GenBank進行Blast分析,與巴西報道的登錄號KY057355犬源犬瘟熱病毒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為95.7%;與其他CDV毒株相應的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為92.2%~95.6%,其推定的氨基酸相似性為91.1%~99.0%,與疫苗株Onderstepoort、Recombinant Snyder Hill、CDV3、Shusiky等相應序列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較低,分別為91.0%~91.2%和89.1%~89.7%。
應用MEGA 7.0軟件將GD-1株H、F基因與Asia-1、Asia-2、Asia-3、Asia-4、America-1、America-2、Europe、Europe-wildlife、Rockborn-like和Arctic-like等10個基因型的參考毒株進行遺傳演化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GD-1株分離株與Asia-4型的各參考毒株親緣關系較近,位于同一大的進化分支,但是單獨形成一個小的亞基因型分支,而與疫苗株America-1 親緣關系遠,這與國內(nèi)報道的流行毒株位于Asia-1型存在差異(圖2)。
對H、F蛋白基因進行N-糖基化位點分析,結果顯示:H蛋白基因具有8個N-糖基化位點,分別在19、149、309、391、422、456、587、603位點。其中,309—311糖基化位點是野毒株所特有的;其他位點沒有發(fā)現(xiàn)新增的糖基化位點,這和大量文獻中報道的野毒株含有8個或9個糖基化位點相一致;F蛋白共有6個N-糖基化位點,分別位于62、108、141、173、179、517位。
對H、F基因編碼氨基酸序列進行蛋白抗原表位預測,H蛋白的抗原表位在1—38、368—391、419—433、568—607位氨基酸,與CDV3、Convac、recombinant Snyder Hill和Onderstepoort 疫苗株存在差異,與疫苗株Convac株、Onderstepoort株在393—408位氨基酸的抗原表位也有不同,與經(jīng)典野毒株A75/17比對,在419—450、568—607位氨基酸處有較大差異。對F基因編碼的F0蛋白進行抗原表位預測比對分析,在1—133、176—194、629—663位氨基酸的抗原表位與疫苗株(CDV3株、Shusiky株、recombinant Snyder Hill株和Onderstepoort株)和經(jīng)典野毒株A75/17相應區(qū)域差異明顯。
CDV H蛋白作為重要的膜蛋白,主要通過與宿主體內(nèi)SLAM受體結合而復制。研究表明H蛋白個別氨基酸位點改變會影響與SLAM受體的結合能力。文獻報道這些位點集中在525、526、529、530、549等,分析發(fā)現(xiàn)本分離株的這幾個位點氨基酸與歐亞野生毒株的完全一致,與疫苗株相比530、549位氨基酸差異明顯。
此外CDV H及F蛋白單個氨基酸的變異,可能引起毒力發(fā)生改變。分析發(fā)現(xiàn)該毒株的H蛋白氨基酸序列與其他CDV參考毒株相比,在24、41、85、219等共計9個氨基酸位點發(fā)生明顯變異(表2)。與其他參考毒株相比, F蛋白共計有115、130、162等11處氨基酸發(fā)生了新的變異(表2)。
表2 分離株H、F蛋白氨基酸變異位點分析
CDV作為引起小熊貓大批量死亡、數(shù)量驟減的重要病原之一,其導致的CD暴發(fā)具有發(fā)病急、傳播快、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14-15]。近年來,各地不斷有圈養(yǎng)野生動物感染CDV的報道,如1991—1992年北美動物園的虎、豹等,1994年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獅子,1997年中國重慶動物園的大熊貓、2004年俄羅斯博克羅夫卡的西伯利亞虎,中國廣西人工飼養(yǎng)場恒河猴等[16-21]。CDV的宿主范圍也越來越廣,由傳統(tǒng)宿主犬科、浣熊科、鼬科動物擴大至食肉目所有8個科的動物,給疾病的預防增加了難度[22-24]。本研究中的小熊貓,此前未接種過相關疫苗,且長期封閉圈養(yǎng),排除疫苗免疫造成的感染,更大可能性來自于野毒感染,病例發(fā)生之前有針對小熊貓分型研究的團隊在該地進行過采樣,據(jù)了解,研究人員此前的采樣地是成都某小熊貓圈養(yǎng)地,而此地此前就發(fā)生過小熊貓感染CDV的病例,究竟兩地之間的病例是否存在關聯(lián)還在進一步研究中。
本分離株的H蛋白具有8個潛在糖基化位點(19、149、309、391、422、456、587、603),包含野毒株所特有的309—311糖基化位點,未發(fā)現(xiàn)新增的糖基化位點,這與大量文獻中報道的野毒株含有8或9個糖基化位點相一致,與當前流行的Asia-4型的CDV一致。根據(jù)H、F抗原表位分析,GD-1株的抗原表位與疫苗株的相應序列存在較大差異,蛋白抗原決定簇發(fā)生改變,暗示更多免疫逃避株的存在。與各參考毒株相比,該株H、F蛋白還存在不同數(shù)量的氨基酸位點變異,這些關鍵位點氨基酸的變異,是否影響了病毒本身傳播能力或毒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基于犬瘟熱病毒的地域流行情況,目前已報道過約17個基因型[25-29],分別稱為亞洲1~4型、美國1型(多為疫苗株)、美國2~5型、歐洲1型(南美洲1型)、歐洲野生動物型、南美洲2型、南美洲3型、北極型、類洛克伯恩型、非洲1型、非洲2型等。構建基于F、H基因進化樹,GD-1株在基因型判定為Asia-4,但是與Asia-4的毒株基因序列仍存在差異,隸屬小的進化分支。與當前我國流行的Asia-1型各野毒株親緣關系較遠,之前本研究團隊報道過廣東某地分離小熊貓源CDV,均屬于Asia-1型[30-31]。據(jù)Piewbang等[26]近年的報道,Asia-4基因型主要在泰國地區(qū)呈流行趨勢,宿主源主要是犬、果子貍以及新報道的麝香貓等。本研究結果提示在高強度的疫苗免疫之下,國內(nèi)犬瘟熱病毒免疫逃避株越來越多,病毒本身發(fā)生更多漂移或漂變,而關于本研究中毒株的傳播能力、致病機制等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在國內(nèi)首次報道了位于Asia-4的小熊貓源CDV,并對病毒的H、F 蛋白進行系統(tǒng)分析,在目前缺乏野生動物專用犬瘟熱疫苗使用的情況下,了解新流行毒株的分子特點及變異情況、對于圈養(yǎng)野生動物犬瘟熱的科學防控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