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赫爾巴特是19世紀偉大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他的思想代表了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其中“教育性教學”思想蘊含了巨大的教育價值。本文將就其基本含義、歷史淵源、應用范圍以及帶來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探討。
關鍵詞: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教育啟示
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在廣泛吸收前人理論基礎上,以實踐哲學即倫理學和心理學為理論依據(jù),創(chuàng)建了一套完整較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他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近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把德性教育放在教育目標的首位,而如何達到這種教育目的,為此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1]
一、“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含義和可以追溯的中外歷史
(一)“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含義
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和教育(德性教育)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這是源于他多方研究發(fā)現(xiàn)知識與道德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他看來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德性,而教學是培養(yǎng)德性的手段,教學是為德性服務的。德育和教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緊密聯(lián)系;教育是教學的目的,教學是教育的手段。
(二)“教育性教學”可以追溯的中外歷史
事實上,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原則,在西方教育史上似乎由來已久,只是沒有那么明確地被提出來。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的“智慧即德行”思想,他認為人的思想觀念支配個體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是基于錯誤的觀念??涿兰~斯也認為“對事實的健全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要進行健全的判斷就要具有道德知識文化。昆體良[2]在論述德性時也指出:“美德雖然也從自然獲得一定的動力,它仍需要教育使之成為現(xiàn)實的東西”即培養(yǎng)道德離不開學校教學。通過上述幾位先賢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知識與道德是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
在中國歷史上,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記·中庸》就提出了道與學、道德與知識的兩者相依并進的關系,“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彰顯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學和處世之道。“尊德性”就是遵從天命之性,人的天性是真善美的;“道問學”是通過求諸外界知識而達到君子的道德水平,“尊德性而道問學”就是要將兩者結合,實現(xiàn)理想的人格追求。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是以培養(yǎng)從政的君子為最高目的,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君子的養(yǎng)成離不開學問和知識。
二、“教育性教學”在我國的應用
中國最初是通過日本教育學家的轉譯才傳入中國的,后來又接受了蘇聯(lián)凱洛夫對教育性教學的改造,可以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的中小學教學原則中的“思想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科學性是指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教授學生科學知識;思想價值觀性是指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第二,體現(xiàn)在我國的德育思想中間接的德育途徑中。德育途徑有兩條,其一是直接的道德教學,即學校開設專門的思想道德課,直接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另一條途徑是間接的德育途徑,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學科教學中和學生的各種校內外活動中進行道德價值觀的滲透。[3]
三、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帶來的思考與啟示
為了更好地實踐“教育性教學”原則,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教育目的上以“教育性教學”為指導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成人”,然后才是“成才”,教育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和“全面發(fā)展的人”,而教育的教育功能,首先是培養(yǎng)一個具有人類共性的、有道德情操的人,不是一個具有很高學歷、能力、技能,但卻沒有人性的人。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把學生當作在工廠待進行批量加工的“零件”,進行流水線地加工,而不重視到學生道德品質方面的發(fā)展,那與真正的教育是背道相馳的。
(二)在教育內容中體現(xiàn)教育性教學,我們現(xiàn)在的各科教材可以說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比如在語文教科書中,各類歌頌愛國主義、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倫理道德、熱愛大自然的題材和文本就很多,并且一篇文本,從多個角度分析可能會體現(xiàn)多個主題思想;在數(shù)學課本中,通過對數(shù)字、公式、法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證主義精神和嚴謹?shù)倪壿嬎季S能力;在地理教材中,通過學習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以及山川大河的分布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放眼世界的寬廣胸懷和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在歷史課本中,通過對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和以史為鑒的警醒頭腦;在英語教材中,通過對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多元文化的思維模式,等等,這就要求教材的內容必須好好甄選、鑒別和編寫。
(三)在教學方法上、教學活動中和教學組織形式上也可以很好地踐行“教育性教學”原則,教育內容的“教育性”不會自行到學生的頭腦中,那么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地去影響學生。也就是說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教法、可能會影響到學習的方法,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性格特征,比如教師如果采用簡單照本宣科、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可能也是機械地死記硬背,死氣沉沉,不愛思考,可能會養(yǎng)成呆板、懦弱、不具備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的性格傾向;然而如果老師采用的是較靈活、富有生機的教學方法、有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參與進去,那么學生可能會形成富有朝氣、愛動腦、勤思考、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性格特征。如何安排課堂和課程活動對于學生,無論是道德品質養(yǎng)成還是文化知識的獲得,都至關重要。作為教育者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反思自身的言行,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文化修養(yǎng),以自身的道德力量去感染學生、在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中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水平。[4]
參考文獻:
[1]吳式穎,李明德主編.外國教育史[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2]赫爾巴特.赫爾巴特文集(教育學卷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張斌賢,方曉東.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4]周谷平,葉志堅.赫爾巴特教育學在中國:一個跨世紀的回望[J]. 教育學報,2006(5):32.
作者簡介:邱瑾(1992.0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科學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