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煒
〔關(guān)鍵詞〕水滸傳;教育啟示;魯智深
《水滸傳》第三回,三拳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犯了人命官司的魯達來到五臺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
從行伍軍官到佛門弟子,這是魯智深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轉(zhuǎn)折,也是他從茫然無知走向睿智成熟的關(guān)鍵時刻。
剛上山的魯達,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個熊孩子,不服管教,屢屢違反校規(guī)。教師對他嚴厲管教,不僅不能奏效,而且還激起了他的逆反之心,情況更糟!這讓班主任、教師們頭疼不已。
但有一個人,卻用無聲的教誨,潛移默化地征服了這個熊孩子,讓他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并為之悔過,而且在多年以后都念念不忘自己所受的這番教導(dǎo)。
這個人就是文殊院的智真長老。
智真長老的這番無聲教誨,究竟魅力何在?今天,讓我們翻開這一回,細細品味一番。
一
魯達初上五臺山,寺里的僧人們就看他不順眼。他們先是以貌取人——“這個人不似出家的模樣,一雙眼卻恁兇險”,而且向作為校長的智真長老提建議:“卻才這個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惡,貌相兇頑,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門?!?/p>
誰知智真長老卻這樣回應(yīng):“只顧剃度他。此人……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后卻得清凈,正果非凡……”
其他人一看,長老這是“護短”,心里不服,也不好再說什么。
這情節(jié)放到今天,放到學(xué)校,我們都不會陌生:家長把一個頑劣孩子送到學(xué)校(也許還是因為在別處犯了錯誤被開除又轉(zhuǎn)學(xué)來的)。班主任了解了這孩子后,連連對校長擺手,“這孩子不能收?。≡蹅兘逃缓盟簿退懔?,回頭再影響到其他學(xué)生,那可就麻煩了……”
可是,這孩子真的就無藥可救嗎?未必。不管他有多不堪,之前犯過什么樣的錯誤,只要他作為一名學(xué)生來到教師面前,他就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生命個體。
這樣一個個體,更需要別人給他信心,而不是提防和歧視。
智真校長對魯智深同學(xué)的前程很有信心,說他“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后卻得清凈,正果非凡……”
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精彩未來,這無關(guān)迷信,無關(guān)宿命,只是一個為人師者對學(xué)生最基本的尊重、信心和期望。
而且,這也是為人師者對自身教化能力的一份必要自信。
二
魯智深初來乍到就不守寺院清規(guī),在禪床上不打坐參禪,卻四仰八叉,鼾聲如雷;三更半夜,隨便在殿后拉屎撒尿;自己當了和尚,卻罵別的僧人是“禿驢”。
面對他諸多陋習(xí),僧人們?nèi)虩o可忍,便對長老告狀:“智深好生無禮,全沒些個出家人體面,叢林中如何安著得此等之人?”
長老呢,卻采取了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他喝止眾人,說智深“后來必改”,相信他會慢慢改掉自己的陋習(xí)。
可熊孩子智深還是不肯消停,身為出家人的他竟然偷跑下山,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又醉醺醺地回到寺里,和別人大打出手。
那些本就厭惡智深的人又開始告狀了:“向日徒弟們曾諫長老來,今日如何?本寺那里容得這個野貓,亂了清規(guī)!”
誰知長老依舊淡定,他對智深說:“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卻說?!?/p>
明日再說?其他人徹底懵了!長老這是糊涂了嗎?也太袒護這個混世魔王了吧?于是紛紛埋怨:“好個沒分曉的長老!”
第二天一早,長老把智深叫到跟前,和他一起回顧了一下昨天發(fā)生的事,然后告訴他哪里做錯了,“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亂了清規(guī)?”智深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忙站起身來雙手合十,保證以后不再犯了。
而后呢,長老“安排早飯與他吃,又用好言語勸他,取一領(lǐng)細布直裰,一雙僧鞋,與了智深,教回僧堂去了”。
你看,不但沒懲罰,而且還給安排早飯,送了衣服和鞋。
教師這樣對待犯了錯誤的自己,學(xué)生能不感動?
至此,魯智深“一連三四個月不敢出寺門去”,那就是一學(xué)期沒有生事?。∵@就是教育的喚醒和感化作用。
智深接二連三地破壞校規(guī),那些稱他“野貓”,說他“好生無禮,全沒些個出家人體面”的人,一味地要糾正他的行為,換來的卻是拳頭。
而面對智深,智真長老要么說他“后來必改”,要么讓他“明日再說”,看上去并沒有用什么特別的舉動去規(guī)范他的行為,但這份淡定和寬容卻讓智深同學(xué)心服口服,連連說“不敢”。
這就是無聲教誨的魅力所在。
老子有云: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又云: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潤物無聲,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很多時候,教育是不需要用語言和暴力去施行的,而是在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包容和支持中去完成的。無聲的教育更容易進入孩子內(nèi)心。
三
一個人,要改掉身上的毛病,不可能一蹴而就。當意志力不夠強的時候,犯錯就會出現(xiàn)反復(fù)性。
消停了一段時間后,智深又出事兒了。
這一次,還是喝醉了酒,而且大鬧了五臺山,破壞了寺里的公共設(shè)施,還打傷了數(shù)十名同門師兄弟。
當大家對這個混世魔王再也無可奈何時,智真長老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
這種情況下,智真長老不再對他姑息遷就,而是決意讓他離開。
他是這樣說的:“你連累殺老僧!……你且隨我來方丈里過幾日,我安排你一個去處?!?/p>
這簡單的幾句話里,飽含真誠,讓人感動。
真誠在哪?不需掩蓋——你看你確實連累到了我!一語點破,下邊卻不再細說。怎么感人?推己及人——你看你一連觸犯了那么多條條例,繼續(xù)留下來,咱們對別人都不好交代,咱倆現(xiàn)在是同一戰(zhàn)壕的人。
但智真長老并沒有對智深“一趕了之”,而是“給出路”。他給自己的師弟、大相國寺主持方丈寫信,把魯智深推薦給他,并給了魯智深衣服、鞋子,還有十兩白銀,安排他下山。
他對智深的這番處理仍舊慈悲、寬容,并且用行動詮釋了一個道理:當一個孩子難以適應(yīng)一種教育時,不可勉強,而是要積極給他開辟另一條發(fā)展道路。
幫助學(xué)生換一種成長方式,甚至換一換教育環(huán)境,對他來說未必不是一條更好的出路。
智深對智真長老的處理非常感激。他收拾行李,拜了長老九拜,含淚而去。
下山后,智深始終沒有忘記智真長老,而且把他的教誨謹記于心。盡管歷經(jīng)無數(shù)波折,但最終還是修成了正果,而且成為水滸好漢中人生最圓滿的一位。
盡管自始至終,智真長老都沒有對魯智深講過什么大道理,但從他的教育行為來看,我們不得不說,這位名為“智真”的慈祥長者,確實是一名胸懷真正教育智慧的好教師。
他用他的“不言之教”告訴我們:
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不能急功近利,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深耕細作”,最好潛移默化。耐心要有,信心更要有。
正如書中所言:“俗愿了時終證果,漫將妙理悅禪心?!?/p>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創(chuàng)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濰坊,2610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