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敏
摘要:“插圖”作為教材中常見的一種表達形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教學時越來越重視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語文教師應巧用“插圖”,助力語文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課堂、領略文本意境、體會文本情感,切實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插圖;初中語文;文本教學
基礎知識、閱讀、寫作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三個重要部分,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由基礎知識轉向了閱讀與寫作。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通過各方面的訓練不斷加強的,而在眾多能夠提升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因素中,課堂上對教材文本的解讀無疑是最為常見且有效的。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對語文教材的閱讀,教材編寫者往往會在文本內(nèi)容中加入一些生動的插圖。這些插圖與課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一、插圖在課本中的存在意義
插圖能迅速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插圖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常見,其內(nèi)容比較形象直觀,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一旦學生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他們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講解、課堂思考與討論中,這樣教師在進行文本教學時會更有激情,課堂學習效率會大大提升。
插圖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目標就是帶領學生去領悟和體會課文中蘊含的主題思想。教師應當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主題思想,而教材中的“插圖”就是一種理想的教學輔助工具。插圖生動形象,一方面能夠將課文中的故事情境描繪出來,另一方面又能將課文主人公的具體人物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插圖是能給學生提供文本之處的內(nèi)容補充。除了將課文的情境與人物形象生動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以外,教材中的插圖有時還會起到補充說明課文背景的作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大多選自古今中外名家的經(jīng)典作品,由于時間與空間背景的不同,因此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就會顯得有些困難。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時教師基于文本插圖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補充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些補充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完成課文的賞析與理解,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二、巧用“插圖”,助力語文教學
(一)“粗看”插圖了解文本的大致內(nèi)容
與語文教材中占據(jù)大篇幅的文字不同,插圖是一種圖像信息,也是更容易在視覺上吸引學生注意的因素。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本閱讀理解一樣,插圖的閱讀也需要學生有一個從“粗看”到“細品”的過程。在粗看階段,教師應當引領學生對圖像內(nèi)容有個整體的認知。對插圖有了大致印象也就表明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時教師再進行文本的導學指引,這個階段的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學習積極性等,同時又能對下一步的文本教學分析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例如,在執(zhí)教《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可以在導學階段讓學生觀看課本插圖。通過插圖可以讓學生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來描述插圖中的信息,感受插圖所表達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就能對課文內(nèi)容有大致地了解。然后讓學生閱讀文本第五段后再整體看這幅圖,看看近處有什么,遠處又有什么,作者是如何寫景的,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感情?這樣的導學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領會文本內(nèi)涵。
(二)“細看”插圖揣摩作者表達的意境與感情
初中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最為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作者賦予它們的意境與意義。初中教材古詩文的插圖往往都是一些很能表達意境的優(yōu)美畫作,這些插圖可以幫助初中生更好地領會作品的意境與主題。為了更好地領悟文本意境與思想,學生應當對這些插圖進行詳細地觀察,也就是傳統(tǒng)閱讀理解過程中的第二階段——細看。通過對教材插圖的細看,學生能夠沉浸于作者使用文字構建出的世界中,從而更加容易地去體會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例如,在進行《唐詩五首》中《野望》一詩的教學時,考慮到這是一首描寫野外風景的詩作,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中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教師可將教材中的插圖詩中課堂教學的重點鑒賞對象。教材中的插圖是明代董其昌繪制的《山水圖》局部,圖中表現(xiàn)的是山的風景,其中還有一些山中的樹木與山中的薄霧,與詩中的“東皋薄暮望”“樹樹皆秋色”與“山山唯落暉”相對應。通過對這幅插圖的細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中描繪的蕭瑟秋景,從而體會這首詩所傳達出來的苦悶、孤獨的情緒。
(三)“回味”插圖的意境幫助學生與文本主人公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在經(jīng)歷過“粗看”和“細看”以后,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對插圖進行“回味”?;匚哆@一階段必不可少,因為初中文本教學并不僅是為了讓學生鑒賞幾篇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它更多的是一種對于身心尚處發(fā)展階段的中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對插圖的回味,教師能夠引領學生與文本中的主人公產(chǎn)生情感共鳴,甚至是直接與作者本人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這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對其成長與發(fā)展有積極意義。例如,執(zhí)教《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插圖,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對他們進行思想與素質教育。這篇課文的插圖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畫像,他同時也是這篇文章中的第一主人公。
師:這個人物的外形有什么特點?
生1:他有著一捧亂糟糟、白花花的胡子,他的頭發(fā)不多,同樣是亂糟糟、白花花的。他的眼睛被周圍的毛發(fā)包圍,看起來不是很大。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樣,他的長相看起來是普通而平庸的。
師:他的這種外形特點能夠反映出他的哪些性格特征呢?
生2:他重視心理內(nèi)在而不關注外在,他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拘小節(jié),并不在意旁人對自己的看法。
師:列夫·托爾斯泰的性格特點是由哪些因素影響形成的?
生3:他的性格特點是受到當時俄國的社會環(huán)境、國際大背景以及他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等眾多因素共同影響形成的。
師:對列夫·托爾斯泰有什么話想說?
生4:每個時代都有偉大的人物,他們未必有令人過目不忘的驚艷長相,他們也許是平凡的一個小人物。但他們心系社會,要對這個時代的發(fā)展負責任,這樣才能通過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來促進時代的進步。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常見的構成因素,“插圖”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中的有力助手。教學中通過巧妙運用插圖,教師可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情感,補充拓展與課文相關的知識。在利用插圖進行教學時,可通過“粗看”來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通過“細看”來理解與領悟文本中的意境與情感;通過“回味”幫助學生與文本主人公產(chǎn)生情感共鳴。巧用“插圖”,不僅能夠助力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