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續(xù)友
在20世紀中國美術(shù)史上,最愛畫牛的非李可染莫屬。李可染一生謹慎、小心,大膽全用在畫畫上,一生辛勤的藝術(shù)勞動,實在、純樸、倔強,如同筆下的牛。
李可染開始畫牛,是在抗戰(zhàn)中的重慶。1937年“七七事變”后,李可染追隨郭沫若轉(zhuǎn)入文化工作委員會,居住在重慶金剛坡下。他的小屋隔壁就是牛棚,晚上他伏案讀書作畫,大青牛喘氣、吃草、蹭癢、啃蹄的各種聲音聽得清清楚楚。他索性以這位“鄰居”做模特,開始用水墨畫起牛來。
畫牛,一方面是田園寄興,化解時代高壓和個人困境所帶來的苦悶。李可染有著童心未泯的一面。在早期代表作《牧牛圖》中,李可染就像和畫中人物、動物生活在一起的大孩子。兩個小牧童全神貫注地斗蟋蟀,忘了拴著的老水牛;老水牛扭動身軀,甩動大頭,似乎發(fā)出“哞哞”叫聲。同時,牛的堅韌、強犟又是提振、激揚民族氣魄的藝術(shù)象征。新中國成立后,李可染任教中央美院。
李可染在山水畫探索中獲得的經(jīng)驗,也融入“牧牛圖”這一老題材中。在1964年的《歸牧圖》中,夕陽西下、霞光返照,牧童與牛置身于瑰麗的天空與叢林中,充滿詩情畫意。
1979年,李可染為畫室起名“師牛堂”。在這一年所作的《渡牛圖》上,他寫下了那段著名的“牛頌”:“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農(nóng)而安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wěn)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無不有用。形容無華,氣宇軒宏。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p>
晚年的李可染,畫了很多牛。春雨漾漾、秋風紅雨、冰雪時節(jié),他筆下的牧童與牛走過四季,表現(xiàn)出山水畫大家縱放自如的高明。1989年,李可染應物理學家李政道之邀,創(chuàng)作了一幅《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tài)》,以兩只牯牛猛烈相抵的畫面表現(xiàn)重離子碰撞的科學奇觀。那兩只牛,以蹄撐地,四角相抵,牛尾揚起,斗得難解難分——這是老畫家最后的藝術(shù)激情,這一年歲末,李可染因心臟病突發(fā),病逝家中,享年82歲。
2007年,李可染誕辰百年之際,這幅二牛相抵的圖像,化為三維的青銅雕塑,矗立在清華大學科技園,以此“彰巨擘之澤潤,嘉創(chuàng)新之勛業(yè),勵群英之勤恪”——在人們心中,這兩只牛已升華為一種精神力量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