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喆 亓會鎖 劉志鈞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古稱“山陽故城”(以漢代遺存為主的古城址)。
夏商時屬冀州覃懷畿內地,《懷慶府志》云:“修武縣,商畿內地,為寧邑?!蔽髦転橹芪耐踝佑翰姆鈬??!逗鬂h書》云:“周文王子蔡叔監(jiān)殷,食邑于河內,山陽有蔡城,或曰蔡叔邑?!贝呵飼r屬晉,戰(zhàn)國時屬魏,秦屬三川郡修武縣?!端?jīng)注》云:“修武,故寧也,亦曰南陽矣?!厥蓟矢脑恍尬??!睗h代、三國至東魏為山陽縣,后魏屬汲郡山陽縣,北齊廢山陽縣合歸汲郡修武縣。唐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五代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北宋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孟州、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
“焦家作”也就是“焦作”的由來,最早見于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的《希玄觀碑》碑文中。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成立焦作鎮(zhèn),屬修武縣管轄。1945年建立焦作市,1959年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管轄。由于最早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當陽峪瓷窯遺址(圖1)就坐落在現(xiàn)在的修武縣西村鄉(xiāng)當陽峪村,故當陽峪窯系也被稱為“修武窯”“焦作當陽峪窯”。
現(xiàn)存宋代崇寧四年的《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石碑載:“時惟當陽工巧,世利茲器。埏埴者百余家,滋養(yǎng)者萬余戶”,可見當年窯場林立的繁榮盛況。
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規(guī)模的當陽峪窯系,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
1.宋代一改以往“抑商”政策,政府減輕商稅支持商業(yè)發(fā)展。如太宗淳化二年詔曰:“關市之租,其來舊矣……征算之條,當從寬簡,宜令諸路轉運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參酌裁減,以利細民?!庇衷t:“除商旅貨幣外,其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彼未纳虡I(yè)發(fā)展促使人們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日用及裝飾用瓷需求量很大,加上國家禁銅政策——“自天圣以來,毀錢鑄鐘及為銅器,皆有禁”,促使瓷器的需求量進一步提升,各大窯場蜂擁而起,為焦作當陽峪窯系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2.當陽峪窯系地處太行山南麓。附近煤炭、高嶺土、鐵、錳、銅等礦產(chǎn)資源豐富。窯神廟里一塊追記碑記載:“村后土岑一條,取料于大白掌?!保ù蟀渍七€有遺留瓷土礦井)村東甕澗河向西南經(jīng)新河匯入大沙河水系,為當陽峪窯系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制瓷原料和水源。當陽峪附近山邊土壤強度高,耐火度強,便于挖掘窯室。附近山上木材、煤炭資源豐富,為當陽峪窯系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為當陽峪窯系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
3.焦作是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南端的渠首所在,宋代黃河以北的永濟渠為御河,后期又稱衛(wèi)運河。焦作境內的運河被當?shù)胤Q為豫河(御河的分支)。據(jù)《修武縣志》記載:“運糧河于老縣城南遺有故道,現(xiàn)僅長4公里……宋元時期,該河曾名豫河。后以九道堰通丹水,又稱小丹河。因其下游入衛(wèi)河直達天津,以漕運為主,故改稱運糧河?!彼卧獣r期,焦作地區(qū)出產(chǎn)的煤炭和瓷器,都是通過御河運達首都汴梁(開封)及涿郡(河北)等地?,F(xiàn)存窯神碑記載程筠的詩句“鄱君之民喜陶冶,運以千里遍天下”,也從側面證實了這點。便捷的水路運輸為當陽峪窯系產(chǎn)品的外銷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條件。
當陽峪窯系的發(fā)現(xiàn)與地理位置分布
20世紀30年代,“在河北一帶收購古董的商人,不斷地把(當陽峪窯瓷器)碎片運到了北京,從那時起,北京方面才知道了當陽峪窯”。著名學者周肇祥在琉璃廠見到當陽峪器物后,曾親赴豫北一帶調查及選購,并著《當陽瓷記》一文予以記錄。
1933年在焦作煤礦工作的英國人司瓦洛收集到一些精美的當陽峪瓷片。次年又邀請瑞典工程師卡爾貝克到窯址共同收集瓷片標本(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卡爾貝克后著《關于焦作陶瓷器的記錄》一文,記載了當時尚存400余座窯址遺跡(圖2、圖3)。
1951年我國著名陶瓷學家陳萬里先生也親自到當陽峪調查,但窯址遺跡幾無存世,只獲得少量絞胎瓷片,并分別發(fā)表《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窯址報告》《談當陽峪窯》兩篇論文。他在《談當陽峪窯》中指出:“當陽峪的作品向來是不為人們重視的,因之如此重要窯場是被忽略了。我以為在黃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陽之定(窯)、臨汝之汝(窯)外,沒有一處足與當陽相媲美。”文章中對當陽峪窯系的地位給予了高度肯定。
1962年故宮博物院又派馮先銘、葉喆民兩位先生親赴當陽峪實地考察,看到了窯神廟和“窯神碑”,抄錄了碑文,并采集到不同色釉、紅綠彩、白地黑花和多種剔劃花殘片標本(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之后葉喆民先生發(fā)表《考察河南窯址紀略 磁州窯型出類拔萃的榜樣——當陽峪窯》論文,其中講道:“當陽峪窯的胎質較粗,多呈灰白、灰黑或黃褐色,有的燒結不夠充分,而吸水性較強。因此一般罐、瓶之類的儲水器里面多有釉。而磁州窯的胎質則較細,多呈灰色,因吸水性較弱,故一般罐、瓶里面很少掛釉;當陽峪窯釉層較薄而光澤較強,釉面多有細小開片,其中精品真做到了白如凝脂、黑似刷漆的程度。而磁州窯多是釉層較厚,光澤內含,色調白中泛黃黑中帶褐……;當陽峪紋飾比較華縟,富于變化,主要是白地剔劃黑花之外,尚有赭、黑地剔劃花的作品……而磁州窯紋飾比較簡樸……兩者成就只在伯仲之間,難分甲乙。”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對當陽峪窯遺址進行科學發(fā)掘,至此揭開了當陽峪窯系這樣一個集北方眾家之所長的重要窯口的神秘面紗(圖4、圖5、圖6)。
當陽峪窯系根據(jù)窯址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為五大區(qū)域30余處窯口:
1.當陽峪窯遺址區(qū)域。包含當陽峪窯遺址、牛莊、礦山、恩村、定和、李河、陶瓷總公司、山后、高寨、工學院南院、東孔莊等瓷窯遺址11處。
2.李封窯遺址區(qū)域。包含李村、西王封、東于村、店后、東王封、狼坡、獅澗等瓷窯遺址7處。
3.許河窯遺址區(qū)域。包含許河、石碑巖、東張莊、高窯河、北業(yè)、寺后、周窯等瓷窯遺址7處。
4.清化窯遺址區(qū)域。包含清化(柏山)、白坡、南坡、張山街、北田院、碗窯河等瓷窯遺址6處。
5.沁陽史書記載但未發(fā)現(xiàn)遺址的懷慶窯和河內窯。
以上當陽峪窯系遺址中,文物部門進行過科學發(fā)掘和搶救性發(fā)掘的僅有當陽峪窯址、牛莊窯址和礦山窯址3處。
當陽峪窯遺址在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間,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修武縣文物部門合作,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guī)??脊虐l(fā)掘,發(fā)掘面積1000平方米。清理出5座窯洞式建筑作坊、窯爐7座、灰坑70余個,另有過濾池、轆轤坑、水井、溝等類遺跡100余處,出土器物1000余件。種類繁多,前所未見。2006年5月25日當陽峪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莊窯遺址在1993年2月3日至27日間,由焦作市文物隊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牛莊窯遺址距當陽峪窯遺址3公里,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5米。出土瓷片2217片,窯具若干。
礦山窯遺址在1996年,由焦作市文物隊同基本建設部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礦山窯遺址距當陽峪窯遺址5公里,面積3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1.5米,出土器物眾多,與當陽峪窯遺址出土器物多有相似之處。
當陽峪窯系的創(chuàng)燒與終燒年代
當陽峪遺址出土《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石碑上所記載立碑時間為“大宋崇寧四年歲次乙酉閏二月十五日建”(1105年),北宋晚期所立。從碑文“時惟當陽工巧,世利茲器。埏埴者百余家,資養(yǎng)者萬余戶”可知,立碑時當陽峪窯系窯場眾多,燒造技術已經(jīng)非常成熟。從創(chuàng)燒走向成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并且也有民間收藏窯址標本的特征指向更早的時期(比如類鞏縣窯的貼面絞胎瓷片)。但是目前官方并沒有對宋代以前的地層進行發(fā)掘研究,也沒有相應出土器物輔證,所以保守判斷當陽峪窯系創(chuàng)燒年份最晚應該在北宋晚期(圖7)。
至于終燒年代,在《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石碑背面(圖8)上部,有“元皇慶二年重修百靈廟記”碑文,確定在元代晚期又重修“窯神廟”,可見當陽峪窯當時仍在大量燒制瓷器。連同以前調查的窯址中,燒宋金瓷窯有30個,延續(xù)到元代有10多個,而清化窯一直燒到民國,馮河、張河、馮莊等6個窯專燒民國瓷,說明當陽峪窯系的興盛期在宋金時期,而明代之后,全國瓷業(yè)中心南移景德鎮(zhèn),當陽峪窯系也逐步走向沒落。
當陽峪窯系典型產(chǎn)品與裝飾技法
當陽峪窯系的產(chǎn)品種類繁多,從制作精細度方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釉下施化妝土的碗、盤、罐等,其制作工藝粗糙、胎體較厚、胎中雜質較多;另一類是更高級別的瓷器,通常裝飾精心、胎質細膩。兩類器物最明顯的差別在于器物胎質的粗細,以及胎體厚薄。
現(xiàn)以釉色為基礎,通過胎質粗細程度不同,進行如下分類介紹:
一、化妝土白瓷
化妝土白瓷是當陽峪窯系極為常見的一個品種。采用這種工藝,可以使質量略差的胎土,顯得更加潔白細膩。制作方法是:在成品胎體上施一層或多層白色化妝土,罩透明釉后入窯燒制;或者在已施化妝土的胎體上進行各種裝飾后,再罩透明釉入窯燒制。
而這類化妝土白瓷按照胎質不同又可以分為兩類:
1.粗胎類
粗胎化妝土白瓷多為日用器物。對產(chǎn)品細節(jié)要求不高,瓷土淘洗過程粗糙、胎體較厚,并且常夾雜較多細小雜質,由于胎體含鐵量較高,燒成后胎色多呈赭色、褐色和灰色。常見化妝土施至器物下腹部,罩釉施至器物下腹部或近足處。由于胎質粗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器物的樣式和類型。常見器型有碗、盤、盞、罐、爐、器蓋、執(zhí)壺等。其中碗、盤類占大多數(shù)(圖9)。
2.細胎類
細胎化妝土白瓷,胎質明顯區(qū)別于粗胎化妝土白瓷。由于胎土淘洗過程細致,胎土含鐵量很少,胎色多呈微黃色,少數(shù)呈白色。其胎質普遍較細,胎中可見雜質非常少,有的甚至達到細白胎一道釉瓷的水平。觀察此類瓷片,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胎體較為疏松,致密的極少。從器型上看,很多明顯區(qū)別于粗胎化妝土白瓷,是較為高檔的產(chǎn)品。主要器型有碗、盤、盞、盞托、模塑人物、玩具類小器物等(圖10)。
二、細白胎一道釉瓷
當陽峪窯系生產(chǎn)的白釉瓷器中,以細白胎一道釉瓷為最高水平,屬于高端器物。基本特點是胎色潔白,胎質細密,瓷化程度極高。此類就是陳萬里先生提到的“就質地說,有極細潔的白胎”。而當陽峪窯系高端器物中,細胎化妝土白瓷、醬釉、黑釉類瓷器中也有極為精細的產(chǎn)品,其胎質與細白胎一道釉瓷相當。
細白胎一道釉瓷,器型主要是盞類。胎體很薄,修足十分規(guī)整,不施化妝土,內壁滿釉,外壁施釉至足跟,足沿、足內墻、足心露胎;也有施滿釉裹足刮釉,釉面光亮溫潤,局部有極細小開片。目前發(fā)現(xiàn)的細白胎一道釉瓷,大多采用支釘支燒,器心常見四個細小支釘痕跡。而同樣胎質的醬釉、黑釉產(chǎn)品則采用單獨匣缽裝燒的方式燒造。兩者燒造方式的不同,是否由于胎土細膩、瓷化程度高,而無須顧及支釘痕對白瓷釉面的影響(圖11)。
三、醬釉、黑釉瓷
醬釉、黑釉瓷都是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釉色品種。業(yè)界有種說法是,醬釉、黑釉釉料一樣,在燒制過程中“當氧化亞鐵為8%左右,為赤褐色、暗褐色;如果燒成溫度比燒黑瓷高30℃—50℃,釉色就成為醬褐色、芝麻醬色,而且穩(wěn)定精美”(圖12)。
文物學者萬斌則認為,“醬釉和黑釉作為中古單色釉兩個不同品類的獨立、成熟的大宗產(chǎn)品,這種‘通過控制窯溫變化來實現(xiàn)生產(chǎn)目的的假設推理在理論上恐怕難以成立,有違古窯窯燒氣氛的隨機性和歷史生產(chǎn)實情。文物遺存的客觀情況,更傾向于醬釉、黑釉是兩種不同的獨立釉藥配方。譬如黑釉飾醬斑的天目釉類器物,很顯然就是兩種釉藥的應用,而不可能是同一種釉藥卻在同一器物上,通過局部改變窯溫而產(chǎn)生色差對比強烈的裝飾效果。此外,部分黑釉器的局部窯變醬色現(xiàn)象,多是集中在口沿或者下腹胎釉交接部位,普遍指向一個共同特征——釉薄,即黑釉的呈色劑鐵元素無法沉積的原因”。對比當陽峪大量成熟穩(wěn)定的醬釉器物來看,以及對黑釉、醬釉成分科學分析結果,都佐證了萬斌老師的觀點(圖13)。
當陽峪窯系醬釉、黑釉也同樣按照胎質區(qū)分為兩類:
1.粗胎類
粗胎醬釉、黑釉瓷,胎色深、胎質粗、胎體厚。主要為日用品類,器型有碗、盤、罐、瓶、缽、執(zhí)壺等。此類醬釉、黑釉產(chǎn)品多見施釉及腹部,腹部以下施醬色護胎釉(圖14)。
2.細胎類
在2003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對當陽峪窯遺址進行大規(guī)??疾彀l(fā)掘之前,人們都把當陽峪生產(chǎn)的細胎醬釉、黑釉劃歸為“紫定”“黑定”。
細胎醬釉、黑釉器物胎色潔白,胎體薄,器型挺拔,瓷化程度極高,釉色發(fā)色穩(wěn)定。大多器物施釉及底,足墻外露或者裹足刮釉,足部微外撇,足墻內部斜修,使其剖面失去尖銳棱角,施釉后在足墻外上部刮旋一圈。常見在口沿邊緣切削出“V”字形六出小花口裝飾。采用一匣一物單獨燒制,明顯屬于高端器物。燒制過程中釉層會向下流動,口部釉層變薄,會呈現(xiàn)出一圈棕黃色或黃褐色。
經(jīng)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當陽峪窯系所產(chǎn)的細胎醬釉、黑釉產(chǎn)品在精細度方面,已超越定窯同類產(chǎn)品,且細胎醬釉產(chǎn)品更為多見。器型主要有碗、折腰盤、盞、缽、瓶、盞托等(圖15)。
四、低溫顏色釉瓷
當陽峪窯系低溫顏色釉瓷,由于燒制溫度在 1000℃以下,介于陶與瓷之間,胎與釉(胎、化妝土與釉)結合不好,剝釉現(xiàn)象普遍,所以也有稱“顏色釉陶”(圖16)。
低溫顏色釉瓷的制作方法是:先將施白色化妝土的器坯素燒,然后施綠釉、黃釉、孔雀藍釉或宋三彩釉等,進行低溫二次燒成。胎色多為磚紅色、灰色。胎質粗且疏松。
當陽峪窯系低溫顏色釉瓷,單色品種常見于玩具類小瓶、小罐類。更多的是伴隨豐富的裝飾手法出現(xiàn),如繪彩、劃花、剔刻花、模塑、貼塑等,器型有盤、罐、缽、爐、瓶、執(zhí)壺、磁枕等(圖17、圖18)。
當陽峪窯系窯具種類眾多,包括裝載器坯的匣缽、支墊間隔具、試火具以及爐條等。都是以呈燒器物類似胎土素胎或施化妝土后使用(圖19)。
窯具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桶形無底匣缽。一般配合支頂缽和三角支釘疊燒器物時使用。使用時,先往桶形匣缽內放入支頂缽,然后在支頂缽頂端放上支釘,器物口部朝下放置于支釘之上,器物圈足上再放支釘,然后放支頂缽,如此循環(huán)裝滿匣缽,之后疊放同類匣缽,最后上面放匣缽蓋或以一般器物做蓋。這類裝燒方式大量使用于粗胎白瓷的燒制,還有很多粗胎黑釉、醬釉器物,不使用支頂缽和支釘,直接在器物中心刮釉一圈,另一器物圈足涂化妝土放于下面器物的澀圈之上疊燒。
2.盤形支圈。一般是用于覆燒法,此類支圈淺斜直壁,底部有圓孔,大部分胎質細膩,也有部分粗胎施化妝土的情況。盤面清晰可見同心圓弦紋,應該是放置器物的口部化妝土留下的痕跡。由于弦紋間距小,盤形支圈坡度差也小,應該是用以燒制不同尺寸的同類器物的。多見于燒制平底斜壁的小盤。有的盤形支圈外壁也有同心弦紋,這應該是倒扣使用支圈,支燒腹部較深的器物所留痕跡。也有見盤形支圈上有支釘痕跡,應該是搭燒其他器物留下的。
3.環(huán)形支圈。類似無底的小匣缽,剖面呈“L”或“V”形,使用時裝燒器物口部刮釉倒扣至適宜尺寸的支圈上,然后層層相疊形成支圈柱,最后入窯燒制。
4.圓形墊片和漏斗形匣缽。基本用于高檔醬釉、黑釉類瓷器的燒制,使用時直接將墊片或者墊環(huán)放置到匣缽底部,器物的底部放置到墊片之上,然后相同大小的匣缽相疊堆放后入窯燒制。
當陽峪窯系以豐富多樣的裝飾技法見長。有絞胎、絞釉、剔刻花、劃花、印花、貼塑、飛白(跳刀)、白地黑(褐)彩、紅綠彩等。尤以絞胎、剔刻花最具盛名。現(xiàn)就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手法介紹如下:
1.絞胎
絞胎類器物創(chuàng)燒于唐代,發(fā)現(xiàn)的最早燒制此類器物的窯場為鞏縣窯,當陽峪窯系學習、借鑒,并在此基礎上提高了燒制溫度,做出了真正意義上的絞胎瓷(圖20、圖21、圖22)。
從現(xiàn)有發(fā)掘器物來看,當陽峪窯系絞胎瓷可分為低溫絞胎和高溫絞胎兩種。低溫絞胎器物,是用白、黑(褐)兩種瓷土攪和后,素胎燒成,之后上綠釉或黃釉二次低溫燒成;而另一類高溫絞胎器物則很常見,多以白、黑(褐)兩種瓷土相絞初燒,后罩透明釉、綠釉或者黃釉高溫燒制而成?;臼且灾嘁?,也有疊燒和與其他器物搭燒的情況出現(xiàn)。胎體普遍較薄,瓷化程度高,釉層薄且光澤透亮,極少有開片情況。
此類器型有碗、盤、盒、缽、高足盞、罐、執(zhí)壺等。器物均為模制,在器物口沿和圈足往往以白色瓷泥拼接。紋路方面有羽毛紋、編織紋、麥穗紋、木紋、水波紋以及其他不規(guī)則紋路。
2.絞釉
絞釉是晚于絞胎出現(xiàn)的一種裝飾手法,也有稱之為“泥流紋”“流沙紋”或者“絞化妝土”(圖23、圖24)。
從現(xiàn)有發(fā)掘器物的制作工藝來看,其燒制手法是,先在器物上施化妝土(也有不施化妝土的情況),然后用兩種或幾種不同顏色的化妝土漿料施于器物上,旋轉器物使?jié){料自然流動相絞后素燒,最后罩綠釉、黃釉、孔雀藍釉或者透明釉燒制而成。
此類器物大多胎質較粗,多為磚紅色或灰色,低溫燒制。少數(shù)有瓷化程度高的品種。器型多為碗、盤、爐、盒、執(zhí)壺、枕、罐、瓶、水盂等。
3.剔刻花
剔刻花是當陽峪窯系最具代表性的產(chǎn)品之一。剔刻花類器物多以剔、刻工藝為主,有的還輔以彩繪手法,豐富而富有層次感,色彩對比強烈。陳萬里先生對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的一件當陽峪白地剔黑牡丹紋梅瓶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器物的全身布滿了纏枝牡丹紋,卻不顯得過于繁密;花花葉葉相互纏繞,卻不顯得瑣屑散漫。只看到許多欣欣向榮的花葉,迎風飛舞般地嵌插在一個挺秀的瓶身上,十分雅潔、高尚、健康而優(yōu)美,黑白的對比處理得很適宜,黑的色澤如漆如墨,白的光彩如蠟如玉。至于釉色,即所謂的溫潤晶瑩之感……僅僅提出這一件,也可以看出宋代北方民窯造瓷藝術的卓越成就?!?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6/16/qkimageslcsslcss202105lcss20210502-12-l.jpg"/>
剔刻花瓷制作工藝是:先在素胎器物上施白色(黑色)化妝土,然后用竹(骨)刀在器物上畫出圖案,接著剔去輪廓以外多余的化妝土,之后罩透明釉或彩釉燒制而成,這類被稱之為胎剔白(黑);同理,先施白色化妝土再施黑色(褐色或紫色等)化妝土,然后剔掉輪廓外多余黑色化妝土的地方露出白地,被稱之為白地剔黑(褐或紫等)。
至于有說法上四層化妝土,然后按位置不同分別剔出需要的顏色而成為三彩剔花,本人并不認同。因為觀察很多三彩剔花器物時發(fā)現(xiàn)顏色有互相渲染的情況,可知是白地搭配某一種顏色化妝土剔出,之后再局部涂所需不同的色釉燒制而成的。
剔刻花類器物普遍胎質較粗,多為磚紅色、灰褐色,部分器物整體施化妝土,底部不施釉。典型的精品器物以人物、動物、花卉為主體紋飾,以細密的唐草紋打底,剔幾何紋或畫花草紋為邊飾。器型以盤、瓶、罐、缽、枕為主(圖25、圖26、圖27、圖28)。
4.白地黑(褐)花
釉下白地黑(褐)花產(chǎn)品是磁州窯系的大宗產(chǎn)品,從當陽峪窯系的發(fā)掘情況看,白地黑(褐)花裝飾手法,好像并不被當陽峪窯工所重視,偶有精細之作,往往搭配剔刻花同時出現(xiàn),畫工及題材的豐富性,亞于同時期磁州窯系產(chǎn)品(圖29、圖30)。
白地黑(褐)花制作工藝是:用毛筆蘸黑(褐)釉料,直接在化妝土上書寫或繪畫,然后罩透明釉、綠釉或者孔雀藍釉燒制而成。
在當陽峪窯系,此類裝飾手法大多出現(xiàn)在粗胎白瓷的日用瓷上。比如碗、盤類的內壁,罐子、器蓋的外壁。多見在內壁畫單圈紋,中心書寫文字,內容有“香”“花”“花枝”“梅花”“菊”“忍”等字樣,也有少量書寫簡單詩句,或繪畫折枝花草紋;或直接在罐子等外壁直接畫花草紋,少見有開窗畫法;器蓋大多先畫一圈弦紋,然后在中間畫花草紋。也有少量產(chǎn)品是毛筆蘸白色釉料,在已施黑(醬)釉器物上繪畫,然后罩釉燒制,暫且也歸為一類,稱之黑(褐)地白花。
5.紅綠彩
紅綠彩瓷是一種釉上彩繪瓷品種,金元時期的北方窯口多有燒造。因釉面裝飾色彩中多見紅、綠兩色,故稱“紅綠彩”(圖31、圖32、圖33、圖34)。
其制作方法是:在已經(jīng)燒制好的瓷器釉面上勾填彩料,而后再次入窯低溫燒制而成。所以也有稱之為“宋加彩”或“金加彩”。從現(xiàn)有發(fā)掘器物來看,釉上彩繪工藝,是融合了白地黑(褐)彩的繪制手法和圖案,以及三彩類瓷器對多種色彩搭配使用的裝飾手法而產(chǎn)生的品種。
紅綠彩瓷的發(fā)展還直接影響到南方景德鎮(zhèn)元代以后的制瓷工藝,如“五彩”和“斗彩”類瓷器。耿寶昌先生指出:“當陽峪白釉紅綠彩繪亦較突出,以人物塑像、盤、碗為常,繪以荷蓮、菊花、魚藻,生動活潑,開拓了五彩瓷的先聲?!?/p>
當陽峪窯系紅綠彩瓷多見于兩類產(chǎn)品:一類是日常生活用瓷,如碗、盤、杯、瓶、罐等;另一類是各種瓷塑制品,如宗教塑像、日常人物塑像和用于隨葬或祭祀用的人物塑像。
裝飾方法常見有兩種:第一種,在素面白瓷上用紅綠彩勾畫圖案,一般使用紅、綠、黃三色,也有使用紅、綠雙色的。這類大多是器皿類,紋飾常用花卉紋、水果紋、動物紋或直接書寫詩句或吉祥語作為裝飾。第二種,在燒制好的白地黑(褐)花瓷或者絞釉瓷器物上填畫紅綠彩,使其顏色更加豐富多彩,裝飾效果出眾。
除常見的粗胎白瓷紅綠彩外,當陽峪窯系有在細胎白瓷或者細白胎瓷器上施以紅綠彩裝飾的盞、碟類器物,很多器物內外都以紅綠彩進行裝飾,這種做法在其他燒制紅綠彩瓷的窯口極為少見,此類器物色彩、釉光更加鮮艷瑩潤。
當陽峪窯系紅綠彩裝飾手法中,多以紅彩勾畫圖案輪廓,再填其他彩。這應該與剔刻花技法中先畫輪廓再剔的工藝習慣有關。
6.鈞瓷
鈞瓷在北宋后期在北方眾窯口流行燒制。當陽峪窯系鈞瓷瓷片標本在窯址發(fā)掘中也有見到,普遍為粗胎笨重的生活用瓷,也有通體施釉的盞類器物。據(jù)當陽峪碑文程葆光所作詩詞“當陽銅藥真奇器”“銅色如朱白如玉”兩句頗值得重視,由此可知當陽峪窯系在宋代就已經(jīng)能燒制出“鈞紅”釉的精美瓷器了(圖35)。
由“窯神碑”得到的啟示
《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圖36)位于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xiāng)當陽峪村口窯神廟內,窯神碑高1.87米、寬0.67米、厚0.2米,為宋崇寧四年(1105年)修建“窯神廟”而立。碑文如下:
懷州修武縣當陽村 土山德應侯百靈廟記
鳳州團練推官知威勝軍綿上縣田愿 撰
解牛之技,以神而遇,庖丁得其妙理;削鋸之能,以神而凝,梓慶全□性覺。然則士有獨見之智,固足以創(chuàng)立萬世法大哉。
百靈之智也,造范瓷器,乃其始;耀郡立祠,則其先也。性天內觀,神心反照,因土山之所宜,假陶甄之作器。大樸既革于紅爐,造化巧成于天地。器范□□,利用周世。雖有智者,無以過也,述之而已;雖有能者,無以 也,繼之而已。茲天下后世之賴也。雖□□其材,有時而廢,吾之器無時不用;百工之械,有時而緩,吾之器無時不急。是宜有功于民,故以祠之。百靈之功,為利于世,豈小補哉。
時惟當陽工巧,世利茲器。埏埴者百余家,資養(yǎng)者萬余戶?;蜃饕蝗?,瓷□都戶溫良昆仲,聚眾而議曰:嘗聞水之有,必因其源;木之有枝,必根其本。吾徒世事此業(yè),豈可忘其本乎?于是允協(xié)眾意,欣然翕從。遂蠲日發(fā)徒,遠邁耀地,觀其位貌,繪其神儀,立廟像于茲焉。春秋祀之,自此始矣。
江南提舉程公作歌并序公諱筠,號葆光子輪至于輪扁,飛鳶至于墨子,天下之絕工也。嘗觀當陽陳立子基之徒,造范瓷器,皆得百靈之妙意,亦天下之絕工也。因□作歌,以贈焉。
當陽銅藥真奇器,巧匠陶鈞尤精至。
成器曾將汴王呈,當時見者增羞愧。
春風曉入青山谷,目運心勞機徑速。
陶鈞一轉侔造化,倏忽眼前模范是。
既成坯器在紅爐,三日不余方可熟。
開時光彩驚奇異,銅色如朱白如玉。
竹林吟叟真奇士,得之遠寄葆光子。
光子開緘盡數(shù)陳,光輝滿座慶云紫。
異時林下宴親賓,千里天涯知遠意。
珍藏當□圖畫側,余意忽然生□憶。
河朔江南事一同,故鄉(xiāng)遠在鄱君國。
鄱君之民善陶冶,運以千里遍天下。
其間精絕固難求,逡巡往往誤真價。
君今所寄皆奇品,收拾艱難已詳審。
古人投贈報有禮,我獨忙然甚為貴。
君誠河朔君子儒,我亦江南真丈夫。
諦交風義老不變,持此為盟君可乎?
碑文之下,附刊許多立碑者的姓名;碑上有兩個年號,一是“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十五日蓋廟畢”,一是“大宋崇寧四年(1105年)歲次乙酉閏二月十五日建”。
從碑文中我們可以明確得知以下四點重要信息:
1.“大宋崇寧四年(1105年)歲次乙酉閏二月十五日建”“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十五日蓋廟畢”。碑上所載年號表明了當陽峪窯系最輝煌的年代——宋末至元代這一時期。
2.“百靈之智也,造范瓷器,乃其始;耀郡立祠,則其先也?!薄八祛萌瞻l(fā)徒,遠邁耀地,觀其位貌,繪其神儀,立廟像于茲焉?!庇纱吮目梢姰旉栍抢^耀州之后設立“窯神祠”的,或者可以理解為當陽峪的窯工在立碑之前,就跟耀州窯之間有著深入的聯(lián)系,并且充分學習、借鑒了耀州窯的刻劃花工藝技法,并逐步轉變?yōu)楫旉栍G系最負盛名的剔刻花工藝。
3.“當陽銅藥真奇器,巧匠陶鈞尤精至。”由此碑文可知,當陽峪窯工在“元符三年”之前就已經(jīng)掌握了使用“銅紅釉”的方法,并且已經(jīng)開始仿制鈞瓷。
4.“成器曾將汴王呈,當時見者增羞愧?!庇纱吮目芍?,當時的當陽峪窯制瓷水平已經(jīng)遠超同類窯口。
關于當陽峪窯系工藝借鑒與創(chuàng)新的討論
當陽峪窯系生產(chǎn)的瓷器品種豐富,工藝精湛,風格多變。
2003—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當陽峪窯址進行了科學發(fā)掘,其報告指出:“細白瓷、醬釉瓷、絞胎瓷和三彩等,主要出土于宋代堆積層,金代堆積層也有出土,金代和元代堆積層以粗白瓷和白地黑花瓷為主,鈞瓷主要出土于元代堆積層?!?/p>
從發(fā)掘結果來看,不免讓人產(chǎn)生一個疑問:為什么當陽峪窯系的產(chǎn)品仿佛一出現(xiàn)就是極為成熟的產(chǎn)品?
究其原因,大致會有兩種可能或兩種可能性并存:一、早期堆積層被破壞或者不在本次發(fā)掘范圍之內。二、有成熟的技術可以讓當陽峪窯系的窯工學習、借鑒。
由于沒有明確考古資料支持,所以僅通過對比各窯場典型產(chǎn)品的相似性方面來探討“是否有成熟的技術可以讓當陽峪窯系的窯工學習、借鑒”的可能,除窯神碑明確記載的與耀州窯的往來學習以及仿制鈞窯的產(chǎn)品外,當陽峪窯系與其他著名窯場類似風格的產(chǎn)品比較如下:
1.與磁州窯產(chǎn)品的相似特征
磁州窯北朝始燒,是宋金元時期我國北方著名的民間古窯場,主要集中在漳河流域的觀臺、冶子、艾口以及滏陽河源頭的臨水、彭城、常范等窯址組成的窯場。其最具代表性的產(chǎn)品有化妝土白瓷、白地黑花瓷、白釉剔刻花瓷和紅綠彩瓷等,當陽峪窯系產(chǎn)品與之相似度極高,早前古陶瓷研究者不大了解當陽峪窯系產(chǎn)品的時候,往往把當陽峪窯系的產(chǎn)品統(tǒng)歸為磁州窯系產(chǎn)品或磁州窯類型產(chǎn)品。
仔細對比兩個窯口的產(chǎn)品發(fā)現(xiàn),在釉面和胎質以及裝飾工藝方面有著各自的特點。當陽峪窯系產(chǎn)品釉面薄且光澤度高,局部有細小開片,磁州窯產(chǎn)品卻相反;當陽峪窯系產(chǎn)品的胎質普遍粗于磁州窯產(chǎn)品,尤其化妝土白瓷多見灰白、灰黑或黃棕色砂胎,吸水性較強,故當陽峪窯系的容器類瓶、罐等里面多施釉,磁州窯產(chǎn)品卻相反;裝飾工藝上,當陽峪窯產(chǎn)品的白地黑花瓷畫法上不如磁州窯產(chǎn)品細致,剔刻花產(chǎn)品卻優(yōu)于磁州窯產(chǎn)品。當陽峪窯系剔刻花紋更深,立體感更明顯,紋飾種類豐富繁縟,變化多樣。上文中提到的故宮博物院藏當陽峪白釉剔花梅瓶,瓶身上的幾何紋裝飾手法是磁州窯產(chǎn)品前所未見的。
2.與定窯產(chǎn)品的相似特征
定窯始燒于唐代,在宋代成為北方最為著名的生產(chǎn)白瓷的窯場,與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窯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一帶。最具代表性的產(chǎn)品是白釉刻劃、印花產(chǎn)品,多為薄胎一道釉,釉面緊致,瓷化程度高,兼有黑釉、醬釉等產(chǎn)品。當陽峪窯系燒制的細白胎一道釉白瓷和細白胎黑釉、醬釉產(chǎn)品與定窯同類產(chǎn)品極為相似,早前大家把當陽峪窯系的醬釉產(chǎn)品也稱為“紫定”。
對比兩個窯口的同類產(chǎn)品可以發(fā)現(xiàn)釉面胎質都很類似,但是還是有細微差別。就胎質而言,當陽峪窯系細白胎一道釉白瓷產(chǎn)品胎質密度低于定窯,而醬釉產(chǎn)品中有些可以達到定窯的水平。當陽峪窯系細白胎一道釉瓷多為素面瓷,釉面光潔,少有流釉現(xiàn)象,積釉處呈現(xiàn)微黃色,局部有細微開片,盞類底部多見細小支釘痕跡,多見高足盞類。定窯白瓷常見劃花、印花工藝,釉面緊致,極少有開片情況,釉面多有流釉“淚痕”,器物外壁多見纖細密集的修胎痕跡“竹絲刷痕”,底部無支釘痕,定窯底足比例往往較淺。當陽峪窯系細白胎黑釉、醬釉類產(chǎn)品與定窯產(chǎn)品更加難以區(qū)分,最大不同在于修足上,定窯足墻多見直壁滿釉,足圈刮釉。當陽峪窯系修足更為仔細,大多足圈微外撇,內部斜修,足墻無釉,足心涂釉,足墻外側刮胎一圈,應該是起到止釉的作用,當陽峪窯系細白胎黑釉、醬釉產(chǎn)品多數(shù)胎質極為細白,瓷化程度非常高,釉面色澤均勻穩(wěn)定,其中精品已經(jīng)超越定窯同類產(chǎn)品的水平。
3.與鞏縣窯產(chǎn)品比較
鞏縣窯隋代始燒,唐代達到制瓷高峰。窯址分布在今河南省鞏義市白冶河兩岸。代表性產(chǎn)品為白瓷、三彩、絞胎類瓷器。其中絞胎類瓷器據(jù)記載是鞏縣窯最早于唐代開始燒制的,當陽峪窯系絞胎瓷明顯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比較兩個窯口的絞胎瓷,可以看到除紋路類似外,還是有不少差別,鞏縣窯絞胎瓷是先將絞制好的泥碾壓或者切薄片,貼在素胎成型的胎骨(或未成型的胎泥上而后模制成型),器表之下三分之二是白胎,先素燒后掛透明釉或色釉低溫燒制,胎質酥松,釉面結合不好,常見細碎開片。當陽峪窯系絞胎瓷制作工藝卻不相同,是直接用兩種不同顏色胎泥絞制后直接模制成型,素燒后掛透明釉或色釉高溫燒制而成,器物紋理內外一致,胎質細密堅硬,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油潤光亮,極少見開片情況。并且紋路更為豐富多樣,遠超過鞏縣窯絞胎瓷的水平。
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當陽峪窯系的產(chǎn)品種類之多是其他周邊窯場所未見到的,并且產(chǎn)品質量也不亞于幾個著名窯場的產(chǎn)品。由于相比較的耀州窯、鈞窯、磁州窯、定窯、鞏縣窯的創(chuàng)燒時間都早于已知當陽峪窯系的始燒時間,故大致可以判斷當陽峪窯系在宋代就開始不斷學習、借鑒周邊大窯場的經(jīng)驗,而后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燒制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優(yōu)質產(chǎn)品,逐步成為宋金時期北方地區(qū)不可多得的重要古瓷窯之一。
(責任編輯:屈夢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