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茹
[摘 ? ? ? ? ? 要] ?產出導向法作為中國本土的外語教學法,廣泛應用于目前的外語教學實踐與科研。以產出導向法為指導,以《交際德語課程A1》為教材,設置總體產出目標,再細化分為四個循環(huán)鏈,改編增設教材資料,逐步深入展開,嘗試改變目前二外德語課程“學用分離”的現(xiàn)象。
[關 ? ?鍵 ? 詞] ?產出導向法;驅動;促成活動;評價;二外德語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6-0180-03
外語課既需要注重學生跨文化能力、辯證能力、統(tǒng)籌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強調學生在語言學習和應用中獲得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ccess(簡稱POA),是文秋芳教授及團隊十多年來基于中國外語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并發(fā)展的教學法,對中國外語教學方法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產出導向法多用于已經達到較高語言水平的班級教學實踐,大量的課程實踐多以已掌握基本語法、具備一定表達能力的學生為對象。僅有部分文獻針對基本語言學習階段課程設置應用產出教學法展開[1][2][3]。小語種的語言教學與產出教學法的融合近年來逐漸得到重視。二外德語的困境,在德語教學界一直都是討論的熱點。德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對新時期的二外德語課程設計提出新的要求。產出導向法以教學產出效果為導向的理念,與交際德語課程的目標高度一致,可為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因此,本文選擇以產出導向法為教學指導,嘗試二外德語一個單元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產出導向教學法POA簡介
產出導向法經過十多年的修訂,基本確定的三個框架包括:
(一)教學理念
POA教學理念是對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的整體指南,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思想。教學理念的核心問題以學習為中心,而非強調師生以誰為主。“學用一體說”主張改變外語學習中重學輕用、學用分離的現(xiàn)象,強調將學習目標細化為可實現(xiàn)的小目標,縮短學用之間的距離。“文化交流說”“課程思政”與“關鍵能力說”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綜合能力、如何運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4][5][6]。
(二)教學假設
POA的教學假設包含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四個步驟。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POA采用的輸出→輸入→輸出的流程,從產出出發(fā),有的放矢地更正初步輸出,并再次回到產出。改變傳統(tǒng)教學法中課文為處理中心材料、全面精讀的教學模式,更多地強調如何通過二語假設輸出發(fā)現(xiàn)不足,激發(fā)學生的“饑餓感”。對產出不急需的輸入知識點先次要處理、降低要求,而對產出有決定性影響的語言、內容和話語結構,則重點精讀分析。因此,對教學材料的“選、調、改、增”,依據(jù)的是以教師所決定的產出目標;教材使用的過程包含多個子目標,是理念實施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教材使用的有效性標準是檢驗教材使用質量的衡量[7]。POA教學法強調“以評為學”,重視評價與學習和教學的有機結合。評價是檢驗教與學循環(huán)鏈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檢驗學習成果,教師檢驗教學效果的后期管理核心[5]。
(三)教師主導和師生共建的教學流程
依據(jù)學習中心的理念,POA更強調學習的效果而不是教學形式本身。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在對課程設計、教材選擇、輸入以及輸出評價等步驟,學生的配合、輸出任務的完成、知識的構建重建和評價反饋等,這也決定了學生在教學流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從驅動,到促成,再到評價,各個循環(huán)鏈里,教師主導流程的進行,學生的輸出引導配合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兩者的互動和知識共建,共同推動課程循環(huán)鏈條的進程[6]。
二、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二外德語課堂教學設計
(一)授課對象
二外德語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本校英語專業(yè)及商務英語專業(yè)大三的學生,共兩個班,班級人數(shù)分別為44和48人。教材為《交際德語教程A1》第九單元“Ab in den Urlaub”(出發(fā)去旅行),學生至此已有100個學時的德語課堂學習經驗,對課堂練習形式和安排比較熟悉,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和信任度較高。
(二)課程教材
筆者就職的本科院校,德語為英語專業(yè)及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第二外語課,課程目標為德語基本語音語調、日常會話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本校二外德語教程使用的是引進的原版教材《交際德語教程A1》,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1)內容豐富但脈絡清晰度不高。(2)練習形式以選擇填空為主,輸出形式難度偏低。(3)最終產出目標不明確。故需要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理解編者的邏輯,結合自身教學目的和第二外語習得課堂的實際條件,合理大膽訂立產出目標,增減調整教學內容,使之與產出目標貼合。
(三)教學目標設計
POA教學目標分為語言和交際雙重目標,以產出活動為具體表現(xiàn)形式[2]。本文選取《交際德語教程A1》第九單元“Ab in den Urlaub”(出發(fā)去旅行)作為教學材料,筆者將產出目標設定為:(1)詞匯:了解德國普通民眾的度假習慣,掌握度假的詞匯;(2)語法:掌握德語現(xiàn)在完成時;(3)話語結構:培養(yǎng)學生講述自己文化行為的交際能力。該目標可具體化為書面表達的產出總任務,選擇三個教材原有的課文內容和部分練習,通過三個產出子任務達成,逐步完成總產出任務。
三、教學實踐設計
多個二語習得的研究表明,教學效率和準確性,可以通過語法自下而上的引導建構,得到提升[8]。語法雖然不是語言學習的目的,卻是語言產出的必要工具,是學習者建構語言運用能力的邏輯基礎[9]。為了幫助學生搭建好語法和邏輯的腳手架,需要依次遞進式的構建??紤]到學生對基礎語法尚在學習中,直接拋出總的產出目標,難以達成。因此,筆者沒有完全按照POA提出的先輸出的步驟,而是將總目標分隔后,將第一個子目標的輸出作為切入的第一步。
(一)循環(huán)一:詞匯準備,激發(fā)興趣
1.驅動一
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激發(fā)學生已有知識,貫穿新舊語法點,產生學習意愿。教師直接第一步就以Deutschland Labor十分鐘的訪談視頻作為導入,亮出本單元的主題。學生進入此情景中后,教師概述各個產出子目標和產出總目標。教師通過圖片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度假常用地點的詞匯準備。第三步提問學生曾經去過哪里。學生介紹學過的例句以及變化規(guī)律,教師點評并激活學生對已學知識點的記憶。
2.促成及評價一
促成活動的學用結合是產出導向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這一重要性已經由多位一線教師教改實踐得以證實[1][2]。產出目標作為指導,決定驅動以及各個產出小目標的制定與評價。在激活舊知識點后,筆者引導學生進入談論度假情況的對話。在樣本例句的引領下,學生更改例句關鍵詞,與同伴設計對話談論度假地點及評價,展示對話。教師評講典型樣本,完成語法練習,再次檢查和鞏固。
完成一級促成及練習修正之后,向學生提出疑問:除了對度假地點和總體情況評論之外,如何對度假中發(fā)生的具體行動如野餐、參觀游覽等活動進行描述?英語的過去時表達形式,是否可以直接遷移至德語?學生由此了解到知識未知區(qū)域,產生求知興趣,形成第一個總體驅動。
(二)循環(huán)二:分割重點,逐步推進
1.驅動二
POA教學法強調“邏輯性”和“細分性”,教材將語法點依據(jù)規(guī)律進行歸類,區(qū)分學習,有利于知識建構和學習腳手架的搭建[2][3]。教材的分層分級逐漸推進的安排,教師可以逐步確定各個部分的子目標產出,搭建知識點腳手架。驅動二以課文日記為分析對象,直接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語法現(xiàn)象,總結規(guī)律,抽選小組代表在班級中展示典型樣本,班級大組檢驗討論。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具備較強的語法辨識能力,從該學情出發(fā),采取翻轉課堂的方式,有利于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建構語言知識。
2.促成與評價二
課本的課后練習,重視詞匯和語法點的復現(xiàn)性,有利于突出重點,但練習的難度較低,練習形式較為單一,更高層次的知識轉化效果不佳。POA教學法亦提倡主張教師促成方式的“多樣性”[2][3]。筆者要求學生在將課文和練習出現(xiàn)的動賓短語總結之后,再將以第一人稱撰寫的日記課文,以第三人稱方式口頭復述日記,強化語法點和詞匯。此為第二子目標的設立和完成。
(三)循環(huán)三
1.驅動三
完成循環(huán)二后,循環(huán)三以旅途中的意外事件為背景,重點學習不規(guī)律變化動詞的完成時。原教材要求學生根據(jù)原文對圖片排序,要求過于簡單,筆者利用這些圖片,修改練習要求。學生遮去課文原文后,看圖并口頭復述不規(guī)律變化動詞的句子,再將學生的輸出與日記原文對比,找出異同,驗證自己的邏輯推算是否正確,加深知識應用的記憶。
2.促成三和評價三
促成三的練習,筆者選擇了Easy German第62期的視頻節(jié)目,此節(jié)目內容圍繞主持人從柏林到河內的旅程進行解說。第一遍由學生作為引入式學習,學生通過畫面動作的具體解釋,加深認識。第二遍播放沒有字幕的視頻,學生需要將鏤空的助動詞和第二分詞形式寫出,體會不規(guī)律動詞及表示位置狀態(tài)變化動詞的區(qū)別。例如:
Am Sonntag sind wir früh aufgestanden.
Wir haben unsere Koffer gepackt.
Um 9 Uhr sind wir in Vietnam gelandet.(畫線為鏤空部分)
這些助動詞規(guī)則以及第二分詞的變化,都是第二和第三循環(huán)鏈中出現(xiàn)的,因此可以很好地將語法點和詞匯以及篇章結構復現(xiàn),加深對德語完成時框架的認識和應用。
(四)循環(huán)四:匯合總結,綜合應用
1.驅動四
該單元的第四部分介紹了月份的詞匯和德國人旅行習慣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該部分筆者結合德國民眾度假習慣的月份時間,提問學生對其度假時間的猜測,比較與中國民眾的不同。此部分作為詞匯和閱讀材料處理,不作精講。
2.促成
教師提出最終產出的寫作練習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旅行經歷,依靠三個循環(huán)鏈搭建的腳手架,表述自己的旅行經歷。
(五)評價
POA教學法認為,評與教的有機結合是教學循環(huán)鏈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5]。本教學設計循環(huán)鏈的一二三級評價,采用即時評價策略處理,而總產出的評價,考慮到篇幅和難度,采用延時評價的辦法。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后,在教學網絡平臺提交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日記短文,記錄自己旅途中的經歷。重點檢驗學生對度假詞匯、現(xiàn)在完成時的應用能力。根據(jù)POA教學法的“重點突出”“推優(yōu)示范”的評價原則[6][10],在評閱學生日記時,首先檢驗現(xiàn)在完成時框架及語序、助動詞選擇、第二分詞正確變形這三個重要點。而對學生如食物名稱選擇不當、動賓搭配不當?shù)惹闆r,此類錯誤主要與閱讀面窄和語境偏差相關,先不作重點講解。此部分也作為生生互評的步驟指引,先讓學生找出同伴語法點框架結構的問題。孫曙光提出的師生合作評價中指出,評價實施難點在于教師如何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自行修改,如何在修改過程中實現(xiàn)“教師在場”效果[10]。網絡教學平臺彌補了延時評價存在的不足。通過作業(yè)第一次修改指出問題,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提交修改版本后再反饋,可以相對滿足個性化教學的需求,對重點問題強化和分析。優(yōu)秀范文的分析,起到正面示范的效果,對后續(xù)的生生互評,也有積極推動的作用。
四、反思與總結
本文主要探索了以產出導向法為指導的德語課程設計,嘗試加強學習和應用的連結,解決學用分離的題難。產出導向法在宏觀層面,為德語課堂的設計和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各個微觀層面和循環(huán)鏈里,筆者結合教學材料本身的特點,采用提問式、任務型教學法、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學習和應用知識的方式。正如胡峰所指出的,在“后現(xiàn)代”教學課堂上,不應只采用一種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更應針對情境和學情的變化需求,糅合多種教學方式設計開展教學[3][11]。筆者在總體產出目標的指引下,對教材采用“選、調、改、增”的方法,重組和排列材料,打造一系列的“遞進式”“漸進式”和“多樣化”的循環(huán)鏈。采用產出教學法,需要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對現(xiàn)有的學情進行必要的反思,發(fā)揮產出教學法本土化和個性化的優(yōu)勢和特點,豐富課程材料和互動環(huán)節(jié),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董希驍.“產出導向法”在大學羅馬尼亞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9(1):1-8.
[2]汪波.“產出導向法”在大學朝鮮語專業(yè)低年級語法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9(1):9-16.
[3]詹霞.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德語教材改編:促成活動過程化設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9(1):33-42.
[4]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
[5]文秋芳.“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J].中國外語教育,2017(a2):17-23.
[6]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387-399.
[7]邱琳.POA教學材料使用研究:選擇及轉換輸入材料過程與評價[J].中國外語教學,2017(2):32-29.
[8]Funk, M. & M. Koenig. Grammatik lehren und lernen[M]. Langenscheidt,1991.
[9]洛德絲·奧爾特加.理解第二語言習得[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146-147.
[10]孫曙光.“產出導向法”中師生合作評價原則例析[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2):20-27.
[11]胡峰.外語教學法的“后方法”時代視域下的德語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20(26):327-32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