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龍 徐開泰
作文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傳統(tǒng)作文教學模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lián)系不夠緊密,導致作文教學效率比較低下,學生的寫作興趣得不到激發(f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在作文教學中充分滲透生活元素,構建生活化的作文課堂,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感,提高作文教學的整體質量。
中職學生普遍不具備較高的寫作水平,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章缺乏真實性,不能充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文教學內容空洞,與現實生活脫節(jié),學生缺乏生活化素材。這就要求中職教師及時變革作文教學理念,加強作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活元素,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一、生活元素在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滲透原則
1.結合閱讀教學
生活與閱讀是學生積累寫作材料的主要來源。學生通過生活觀察與實踐,能夠獲取直接經驗;而通過大量閱讀,則可以獲取間接經驗。如果學生只是描寫現實生活,沒有文化內涵,作文就會缺乏深度。為提高寫作質量,既要增強寫作內容的真實性,又要豐富文化內涵。生活中的素材十分豐富,但較為零散,只有通過藝術加工,方可轉化為寫作材料。因此,在生活元素向寫作教學滲透的過程中,教師需結合閱讀教學,建立寫作與閱讀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寫作技巧,進而對獲取的生活材料進行加工。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卻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學與生活脫節(jié)。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將寫作態(tài)度、技法等作為教學重點,卻忽略了寫作的源頭。如果寫作不能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那么文章就會缺乏真情實感。只有從生活中獲取寫作靈感與素材,才能將個人真情實感融入作文,充實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寫作靈感與經驗。
3.遵循生活規(guī)律
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將生活元素融入寫作。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制定科學的滲透計劃,按照步驟逐步進行。將生活元素引入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降低作文學習的難度,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部分學生的寫作基礎較差,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利用筆記、日記等方式記錄生活中的趣事等。之后,方可引導學生將生活素材融入寫作實踐。如果強行要求學生進行生活化寫作,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生活積累,會感到難度較大,不僅無法順利完成寫作任務,還可能對寫作產生抵觸情緒。
二、生活元素在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教學行為受理念意識的影響,因此,為高效滲透生活元素,教師首先要革新教學理念,樹立生活化作文教學觀念,引導學生挖掘和尋找生活素材。
以記敘文寫作材料選擇為例,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已接觸過記敘文,進行了大量的寫作訓練,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提高作文分數,所選素材雖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卻與現實脫節(jié),學生胡編亂造出的場景與生活實際脫離。此種寫作與語文教育的本質相背離,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轉變現有寫作理念,重視生活元素在寫作中的地位,在寫作實踐中融入生活元素。
例如,在進行應用文寫作訓練時,可結合學生的專業(yè)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對于工商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可要求編寫商業(yè)策劃書、項目建議書等;而對于行政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則要求撰寫生活報告等。這樣,作文教學與學生的專業(yè)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yè)。
2.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
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場景,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起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需結合作文主題,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現實生活的圖片與視頻,這樣既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促進寫作活動的順利實施。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真實的生活場景,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敏銳度,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
例如,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實踐活動,在課余時間充分感受城市的美麗風光與風土人情等,通過積累這些生活化素材,讓學生在面對類似主題的寫作任務時可迅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降低寫作的難度。
3.善于記錄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單單依靠憑空想象難以提高寫作水平。只有總結、提煉生活經驗,才能寫出打動人的作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記錄生活的良好習慣,在觀察生活的同時養(yǎng)成隨手記錄的習慣。很多學生在寫日記時,描寫一件事,像記流水賬,這樣不僅無法提高寫作能力,還會嚴重浪費時間。因此,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要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事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可以詳細記錄內心所受的觸動,比如一些讓人歡喜或煩心的瑣碎小事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平常,但巧妙用于寫作當中,可以有效充實文章內容。目前一些學生沉迷于手機、電腦等,卻忽視了現實生活。人不能與社會生活脫離,必須獲取相應的生活經驗與技能。教師要結合日常教學內容,融入德育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抽離虛擬世界,投身現實生活,豐富個人的經驗和情感。
4.規(guī)范生活語言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需依據寫作思路組織語言,這樣文章的規(guī)范性方可得到保證。而日常的語言習慣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寫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說一些帶有語病的話語,若直接用于寫作,將會影響整體的寫作質量。因此,為減少寫作中的語病,就需要對生活語言進行規(guī)范。教師要強調養(yǎng)成語言習慣的重要性,督促學生改掉錯誤的語言習慣,自覺規(guī)范日常用語。
5.實施生活評價
教師通過科學的作文評價能夠給予學生良好的指導。過去很多教師將文章結構、語句優(yōu)美等作為評價重點,忽略作文的真情實感,這樣難以讓學生認識到生活素材的價值。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改革評價體系,將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的緊密性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任何題材的文章,教師都要客觀評價其是否將生活化素材引入進來、是否融入了真摯的感情等,以便有效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的生活化寫作意識。
此外,傳統(tǒng)作文講評工作由教師主導實施,學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了作文講評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豐富作文評價模式,綜合運用學生互評等方式,增強評價的客觀性,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傳統(tǒng)模式化作文教學內容較為空洞,不利于學生寫作興趣與能力的培養(yǎng),制約了作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中職教師需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作文教學,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生活化元素,引導學生融入個人生活經驗和感受,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