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提出將在“十四五”期間建立職教高考制度。無論基于高職學生的升學還是就業(yè),高職公共英語課的教學設計都應該與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進行對接。這一對接不僅有助于解決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難題,更是關系到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成效的重要一環(huán)。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課教學還必須以提高高職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應用能力為目標,才能為高職學生的學歷提升和職場發(fā)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教高考制度;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接
【作者簡介】廖芳(1974-),女,湖南岳陽人,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英語教學。
一、職教高考制度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教學的啟示
《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yè)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yè)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要通過建立職教高考制度,把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貫通起來 。推動各地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技術技能人才選拔的考試評價體系,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途徑。
在我國目前的學歷考試體系中,英語仍然占據(jù)重要的地位。當高職學生可以通過努力升入本科甚至接受更高級別的學歷教育時,在傳統(tǒng)高職教學中被弱化的公共英語課程無疑應當被重新審視。筆者認為,在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中,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應該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承接和夯實學生的前端英語基礎(小學、中學階段),另一方面要考慮為學生后續(xù)學業(yè)發(fā)展(專升本、中外合作辦學等)和獲得較好就業(yè)機會蓄力。
二、英語應用能力對高職學生求職、起薪及職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行,以及職教高考制度的重量級發(fā)聲,無一不在強調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因此,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目標上應與普通高校生保持一致,即達到普通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平均水平。這個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用人單位的現(xiàn)實需要來說,筆者認為可以以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準。
2017年,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調查”課題組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qū)20個省份的33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證書的畢業(yè)生就業(yè)起薪均值為 5066元,比未取得大學英語四級證書的畢業(yè)生就業(yè)起薪均值 3981元多1085元。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 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證書的畢業(yè)生就業(yè)起薪顯著高于未獲得者。
高職院校課程設計一直重視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接軌,某土建類高職院校曾對招聘單位做過長期的跟蹤調查,得到的反饋信息是,多數(shù)用人單位希望員工具備日常英語聽說能力和行業(yè)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超過一半的人力資源主管表示重視員工的英語等級水平。筆者與畢業(yè)生進行交流,還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了用人單位對于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證書的態(tài)度,即從時間管理能力、自學能力、自律性甚至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方面體現(xiàn)一個應聘者的素質。這從另一方面佐證了前述就學“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調查”課題組的研究結果:第一,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對高等教育信號的反應是高度敏感的;第二,英語能力對個人的工資溢價效應突出。
三、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的教學現(xiàn)狀和挑戰(zhàn)
高職學生入校前英語基礎普遍較薄弱,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廣東省尤其是深圳本市生源在英語語音基礎方面略好,但在詞匯量、語法方面較弱,非常影響閱讀能力的提升和口語溝通。如果要提高英語水平,就存在與專業(yè)課程分配時間的問題,對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刻苦精神要求比較高。非英語專業(yè)的高職學生,專業(yè)學習的任務很重,如果要參加四級考試,便會對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律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校部分校領導比較重視四級考試,在早讀和其他機動時間的安排上向英語傾斜,學生身處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之中,學習效率和成果都很喜人。實踐表明,外界環(huán)境的約束和引導,以及內在動力的復蘇和啟動,對高職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作為高職教育的排頭兵,我校在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目前的模式是一個行政班一周四節(jié)課,大班課(兩個小班共約80人)兩節(jié),由中教老師承擔,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知識點講解為主。另外兩節(jié)是小班教學,由中教老師和外教老師各承擔一節(jié),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英語教學中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聽說方面的練習。應該說,這樣的教學安排是很合理的,可謂用心良苦。不過總課時一周只有四節(jié),老師們即便使出全身解數(shù),學生如果沒有課后學習時間的加持,學習效果也是難以保證的。
此外,當下教師的任務普遍比較繁重,既要上課,又要完成一定數(shù)量的科研項目,有的教師還負責其他工作,許多教師基本都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授課任務,沒有額外的時間去關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內容,也很難在課后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大部分高職學生并不具備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即便有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想法,在學習效果上也難有保障。筆者同時承擔常規(guī)公共英語課程和大學英語四級輔導選修課,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漸次感受到英語水平測試在教學中的強相關聯(lián)系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積極作用,最終將四級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入常規(guī)公共英語課教學中。
四、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對接大學英語四級的教學探索
以四級英語水平為準,并不意味著教學要完全圍繞考試來設計,而是在現(xiàn)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中,融入四級考試的考核目標,在寫作、聽力、閱讀和翻譯方面更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在應試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高上雙管齊下。
四級考試經(jīng)過多次變革,目前保留四種題型。其中,聽力題材真實新穎,緊貼時事熱點,這使學生擺脫了機械死板的傳統(tǒng)聽力學習模式,而更加關注真實語境下的英語語言使用,更注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也增強了對聽力練習的興趣和熱情;翻譯題目則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為主,涉及歷史、文化、經(jīng)濟等諸多方面,注重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察。大學生具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夠更好地利用英語進行跨文化溝通交流,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教初期,筆者熱衷于研究語法,學生也常覺得語法是個攔路虎,啃了好幾本語法書覺得比較得心應手了,學生的反應也不錯。但是自己開始覺得疑惑:這樣強調語法,強調一些解題技巧,分數(shù)上看起來是不錯,但是對于學生的應用水平提高能有多少幫助?做題的時候知道怎么選,到開口的時候完全懵了,詞不達意、言不由衷的例子太多了。后來,筆者慢慢地開始往詞匯的學習目標、閱讀能力的訓練上轉移,感覺有了一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