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勇
北京尚上雕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1300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發(fā)展與更新,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的文化符號越來越引起重視。然而,公共藝術一詞的詞匯是舶來品,在我國應用發(fā)展的時間較為短暫。需要我們追溯過往,了解公共藝術的起源、發(fā)展和現在,以便能夠正確認識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方向,以此促進公共藝術在我國的良好發(fā)展。公共藝術具有開放性和公開性的特點,由公眾自由參加并認同的公共開放空間的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和相應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應該將藝術作品、公共空間和公眾進行關聯,以確保能夠構建一個具有開放性和無邊界性的互動化空間,能夠給予人們以良好的視覺與精神享受,以便于發(fā)揮公共藝術的最大價值。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公共藝術的精神內涵,從美學層面對公共藝術精神進行延伸和概括。
以藝術表現形式上來看,雕塑藝術可以被視為公共藝術中的點睛之筆,是公共空間的焦點,其能夠展現城市文化促進城市公共藝術的不斷發(fā)展。一座好的雕塑作品有利于城市公共藝術格調的展現,為城市文化增添色彩,反映時代生活,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容易被人接受??梢?,雕塑在公共藝術中具有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特殊價值,公共藝術和城市空間以及社會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利于推動雕塑和公共藝術的內涵升華。
在城市化進程的特殊時段里,大部分雕塑都是作為建筑裝飾,缺乏溫度、冷峻地讓城市居民仰視高高在上的造型藝術。雕塑的模式化,已經被禁錮在陳腐僵硬的規(guī)則中,無法和居民產生心理上的鏈接,居民對雕塑的情感淡弱,導致雕塑逐漸式微。在中國,公共藝術概念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中,城市規(guī)劃設計部分已經深刻意識到城市國際化的不足之處。在以往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大部分的雕塑都缺乏主題性,無地域文化特點。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雕塑呈現形式不適合時代發(fā)展,開始注重雕塑呈現的個性化和多樣化表現形式。
現在,城市建筑開始具有個性化特點,公共雕塑也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越來越多雕塑家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城市公共空間里。例如:上海靜安區(qū)就放置著法國著名雕塑藝術家Nathalie Decoster的代表作“寸陰是惜”(如圖1)。和城市文化和發(fā)展相契合的公共雕塑不僅能夠給予城市居民美的感受,還能成為城市地標、名片。本圖片來自于觀潮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圖1 “存陰是惜”雕塑
我國公共藝術的雕塑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到前蘇聯模式的身影。近年來,我國公共雕塑取得了良好的發(fā)展,然而,城市規(guī)劃和城市建設部門對公共藝術的認識始終處于初級的階段,以至于很多城市的雕塑都很單一性,固定模式的翻版雕塑在各個城市都能看到。并且,大部分雕塑都以一種俯瞰眾生的姿態(tài)立于高高的基座上,和城市居民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感,城市居民無法對雕塑產生鏈接和共鳴。自從工業(yè)革命以來,人們開始遠離自然環(huán)境,人類需要一個可以窺探自然、親近自然的藝術載體。在某種層面上來看,公共藝術承擔了這一功能和使命,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者開始在公共雕塑上闡明自己的理想和渴望。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懷疑藝術創(chuàng)作和個人生存之間存在割裂性。因此,公共藝術設計者應該始終立足于生活實踐進行雕塑設計,以個性化的造型語言和造型設計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
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造型趣味主要體現在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和社會大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公共空間中的相當部分雕塑應該具有可讀性與易讀性,便于大眾理解,甚至為大眾代言。雕塑造型是雕塑整體風格的具體展現,在公共藝術的造型趣味設計中,應該明確雕塑題材與視覺、思想表達。通常情況下,在雕塑設計上對雕塑的比例和姿態(tài)表情進行夸張,造型的形式語言和視覺語言的要做到極致體現,營造幽默感或心理暗示。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造型的趣味性。在進行造型設計時,為了拉進社會公眾和藝術作品的距離,應該優(yōu)先使用具有良好親和力的事物進行形象設計,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節(jié)處理,使其抽離并符號化,以便于能夠雕刻出觸動人心的藝術符號。
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色彩趣味不僅體現在色彩的表現和造型等外觀上的適配性,還表現在利用具有強烈沖擊色彩提高雕塑的視覺張力,以此確保雕塑主體和色彩之間的適配性。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色彩可以說是雕塑作品的外衣,是雕塑作品視覺核心之一。在色彩運用的過程中,雕塑設計應該重視色彩在室內外環(huán)境光線下的明暗變化,注重色彩和造型之間的立體關系,注重雕塑色彩和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根據不同特點的雕塑作品,選擇不同的色彩進行搭配。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色彩強化了作品視覺表現,也是作品情感思想表現。為此,雕塑藝術家應該不斷進行藝術嘗試與實踐,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提煉,進行良好的歸納整理,找到創(chuàng)作的經驗與靈感所在,升華雕塑創(chuàng)作。通過雕塑作品傳達豐富情感或傳遞時代思想,以此發(fā)揮雕塑藝術的影響力。
雕塑在公共藝術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空間來展現趣味性,在這一過程中,空間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種是指雕塑自身是體量空間的形體所在,一種是指雕塑在公共空間里的延展性營造出來的趣味性。在雕塑本身的空間上來看,雕塑造型具有一定尺度的體量感,三維觀賞能夠給人營造一種流動視覺的空間感。立足于雕塑和公共空間的關系上來看,雕塑和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間之間存在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它們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彼此影響。雕塑不會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它的尺度、形態(tài)、承載的思想與趣味代表了地域性的思想訴求。她要引起共鳴,她是空間里的焦點所在,她的影響力是持續(xù)的跨時空維度的。在公共空間中可以用抽象和重構等方式來體現空間的趣味性。在運用抽象的形式語言時,雕塑采用抽離的符號語言,現代化的工藝及現代科技技術來呈現作者的情感表達,并代言了市民的情感訴求與表達。在這種表達中實現創(chuàng)新過程,避免重復以往,突破模仿,融入創(chuàng)新點。力求變化創(chuàng)新的結果便擁有了趣味性。此時雕塑創(chuàng)作者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傳統(tǒng)的表達形式打破重構,確保作品的鮮活特性。這樣的雕塑藝術,不僅具備良好的空間感,還能擁有良好的社會存在感,引起社會大眾的認同,拉進和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提高雕塑的藝術內涵,為城市建立獨有的文化符號。
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與追求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們在外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開始將目光焦距于內求精神文化生活。面對著這種相對以往進步了的社會風貌,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也應該具有與時俱進的觀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提高公共藝術的趣味性。在公共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雕塑能夠以一種較為親民的方式出現在城市公共空間內,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社會大眾的審美情趣,提高大眾的藝術修養(yǎng),為城市公共空間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