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摘 ? 要: 本文基于模糊集合理論,通過大量的語言研究和實踐材料,從數(shù)字概念詞,模糊限制語的運用,代詞指代及句法結構而引起的含糊等方面論證科技英語語義模糊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類型,避免含糊、弄清真義,提高翻譯質量。
關鍵詞: 科技英語 ? 模糊語義 ? 翻譯
一、引言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本質特征之一,模糊語言是一種表達模糊意思的語言,即內涵無定指,外延不確定的語言。學者趙元任曾指出:之所以模糊,是因為種種邊緣情況是否明顯,難以劃定疆界。從認知角度來看,所有范疇具有模糊性;從語言發(fā)生學角度來看,語言有模糊性;從語義上看,模糊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在某些語篇中,所謂“難得糊涂”,人們借助模糊性語言表達某些特別的思想。模糊集合論(fuzzy sets)表明:“模糊集合是成員隸屬度構成的一個連續(xù)的所有成員組成的類?!被貧w現(xiàn)實,分類自然界中碰到的對象時,我們很難找到精確定義的資格判據(jù),這在人們的思維中又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萍加⒄Z由于本身固有的專業(yè)性、邏輯性和客觀性,研究模糊語言現(xiàn)象更具學術意義。
二、模糊性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
客觀世界中的事物應有盡有,無邊無際,而且能夠無限切分。相對而言,人腦的存儲能力和記憶功能卻用之有度、取之有節(jié),所謂言簡意賅,必須做到用較少的語言表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而無冗長之弊。模糊性產(chǎn)生的根源是主體和客體在語言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結果,是主體、客體和語言三方面共同決定的。
(一)模糊性存在的合宜性。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特征之一。在科技論著中時而出現(xiàn)的一些模糊用詞并不會妨礙對科技論著整體內容的表達和傳達,讀者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閱讀素養(yǎng)、相關背景知識,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很好地與作者交互,他們之間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模糊語言兼具獨特的語用功能,有獨有的特征、豐富的語義內涵和靈活的語用價值,在提高語言表達效率的同時能增強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具體表現(xiàn)在某種情況下如果巧妙地使用“模糊語言”,就會使語言得體、和緩并富有彈性。
(二)理想化與實踐之間的差異??茖W與技術的研究對象,雖然大都是確定事物,但是均經(jīng)過了科學的抽象和合理的簡化,是理想化的模型。例如電學中的點電荷、點源、點匯,控制工程中的線性系統(tǒng)、閉環(huán)反饋系統(tǒng)等。某種意義上,抽象簡化的模型能反映客觀實際,充其量是一種近似,不能等同于客觀實際,其間的差異也是無法忽視的。鑒于理想與實際的差異,以及現(xiàn)有科學假設和理論的局限性,借用一些帶有模糊性的語句描述抽象簡化的模型成了權宜之策。
(三)復雜化與精確性之間的矛盾。L. A. Zadeh在“不相容”原理中指出:“當系統(tǒng)的復雜性日趨增長時,我們作出系統(tǒng)特性的精確而有意義的描述的能力將相應降低,直至達到這樣一個閾值,一旦超過它,精確性和有意義性將變成兩個幾乎排斥的特性?!盵1](338-353)汪培莊教授在《模糊集合論及其應用》一書中講道:“復雜程度越高,有意義的精確化能力便降低?!盵2](67-110)也就是說,如果事物復雜程度越高,意味著影響因素越多,所以做不到考察全部因子,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在低維因素空間上看待問題,本來明確的概念自然變得模糊。有了這些理論背景支撐,模糊性的產(chǎn)生便變得自然而然了。
三、科技英語中的模糊語義現(xiàn)象與其翻譯
雖然不同的語言不同特點的模糊性大大增加了翻譯實踐,但是語言的模糊性和精確性在某種程度上相互轉化,為翻譯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語言的模糊性不只是文學作品的專利,體現(xiàn)在各個語體中,而且與相關學科有著密切聯(lián)系。語言模糊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語法、語義、語用等方面;從應用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的模糊性體現(xiàn)在修辭、人工智能和翻譯等領域。
(一)數(shù)量概念詞的模糊語義。數(shù)詞雖然可以表示精確的數(shù)目,但在語用上具有模糊性的特點,失去數(shù)量意義而具有形象意義。人們對日常語言中的有些用數(shù)詞構成的詞組往往更傾向于作模糊的理解,在特定的語境中數(shù)詞具有修辭功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在翻譯時可以選擇對原文的數(shù)字進行保留、轉換、增減等,但在以上翻譯過程中還是要注意民族性、成語性和形象性原則。
如人人都理解“五谷豐登”,但往往滿足于對“五谷”不同的理解,“五谷”事實上已經(jīng)從精確概念轉變成模糊的泛指概念,即指一切農(nóng)作物都豐收,而不限于“稻、黍、稷、麥、谷”。《漢英詞典》沒有將“五”譯出來,對“五谷豐登”的譯法為an abundant harvest of all food crops(所有糧食作物的豐收)。“蜈蚣“在英語中叫作centipede(內部形式是百只腳),實際上蜈蚣并沒有一百只腳,這兒的“百”也是模糊詞素,表達多的含義。同樣地“七千人大會”并不意味著與會者精確到了7000人。類似的現(xiàn)象如英語譯“四季如春”回避了“四季”二字,吳景榮主編的《漢英詞典》將“昆明四季如春“譯為In Kunming its like spring all the year round.
(二)模糊限制語的運用。Channell曾歸納了模糊限制語的十大語用功能:“如提供恰到好處的信息”“不想說明詳情”“具有勸導性”“缺少具體信息”“自我保護”及“有力和禮貌”等[3]。這里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1)It is suspected that research into the function of these substances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many diseases; the anti-ulcer-drug is probably the first of many new developments in drug therapy which will come from this field of research.
該句中的“many”“will”“probably”都屬于模糊限制語范疇;還有一種動詞或詞組屬于模糊限制語,與結論連用并不表明作者態(tài)度,如:“It appears to/that...”“It seems to/that...”“It would seem to/that...”,等等, 還包括一些用來引導條件從句的連詞如“if”“unless”及表讓步的“although”“while”等。更多實例如下:
(2)What determines the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in nightshade leaves, or lack of constitutive in tomato leaves is unknown and could be speculated to occur at several levels of regulation.
上例中重點詞暗示讀者作者在陳述命題時有所保留。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句中的斜體部分是作者要強調突出的部分,提示讀者要注意的問題,所作的陳述只是作者的推測而已。這樣陳述觀點就目前研究來說是客觀準確的。
(3)Although we may thus view genes and DNA as essentially “selfish”, most of us are, nevertheless, needed to what we will call here the “phenotype paradigm”.
上述句子中很好地將人稱代詞“we”與表認識力的情態(tài)動詞和動詞結合,使作者的語氣顯得委婉、緩和,作者借助代詞“we”(我們)一起對所陳述觀點共同探討,顯出了作者的謙虛態(tài)度,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大大增加了觀點被認同的可能性[4]。
(三)語法結構的模糊性與翻譯。某些修飾語多由副詞或介詞短語充任,模棱兩可地修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成分,這種使句子意思十分模糊的誤置修飾語成為歧義修飾語(squinting modifier)。也就是說句中的修飾語關系不明,我們既可視之為修飾前的成分又可視之為修飾其后的短語,如:
(4)He saw high quality engines and cars.可理解為:
a.他看見一些高質量的發(fā)動機和一些高質量的車。
b.他看見一些高質量的發(fā)動機和一些車。
若使其語義清楚明了,則我們在理解句子的時候應把該句改為:
He saw some high quality engines and some high quality cars. 或
He saw some high quality engines and some cars.
(5)The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approach the author put forward immediately solved kinematics parameters of the spatial parallel manipulator.
a.作者立即提出的計算機輔助幾何法解出了空間并聯(lián)機器人的動力參數(shù)。
b.作者提出的計算機輔助幾何法立即解出了空間并聯(lián)機器人的動力參數(shù)。
我們常用副詞修飾動詞、形容詞甚至整個句子,這里的immediately是一個典型的副詞,乍一看,在本句中既可以視為修飾其前的動詞(put forward),又可以視為修飾其后的動詞(solved)。如果翻譯的時候改為:The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approach the author immediately put forward solved kinematics parameters of the spatial parallel manipulator. 或The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approach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lved kinematics parameters of the spatial parallel manipulator immediately. 就不會產(chǎn)生語義歧義。
(四)代詞指稱而引起的含糊。為避免重復,科技英語中常用指示代詞、不定代詞等代替上文(偶爾也有代替下文的)中的事、物或某種意義。這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稱經(jīng)常帶來誤解,引起不確定性,給翻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種用法特殊又巧妙且不同于漢語習慣。如:
(6)In fact one mould can produce many thousands of articles before it wears out. This is what makes plastic things so cheap.
這里this不是指代上句中的或,而是指代整個句意,因為塑料制品如此便宜的原因,是一個模具可以多次使用而不損壞這一事實,而不僅僅是模具本身。翻譯如下:事實上,一個模具可以生產(chǎn)成千上萬個制品之后才報廢,這就是塑料制品如此便宜的原因。
(7)When a man-made earth satellite a few feet across is sent up a few hundred miles and made to go round the earth, we think it wonderful. But this is really a very small thing compared with what nature has done.
句中有三個指代it, this和what,但并不都是satellite, 其中it 和this 都是指代when- 從句的全句內容; what是特殊連接代詞,相當于the thing which。“what-”從句是介詞with的賓語從句。翻譯如下:“直徑幾英尺的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到幾百英里的高空并繞地球運行,我們認為這就是奇跡。其實,與大自然的造化比較起來,(這)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四、結語
模糊語言的存在給嚴謹、簡潔、精煉、客觀的科技英語翻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在模糊集合范圍內,這種模糊是必要的[5]。運用模糊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豐富現(xiàn)有的翻譯理論,更好地指導日常的翻譯實踐。值得一提的是,科技語篇表達中的模糊有時會讓我們暫時“失去判斷”,在解讀上我們應該借助語義的邏輯分析、語境的解釋力,基于背景知識弄清科技英語模糊語義現(xiàn)象的實質含義,以便產(chǎn)出更多高質量譯文。
參考文獻:
[1]L A Zadeh. Fuzzy Sets [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
[2]汪培莊.模糊集合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3]劉金龍,葉紅衛(wèi).科技英語中的模糊美學特征與翻譯[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8).
[4]張弘,劉俊.基于語料庫的變動型模糊限制語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36).
[5]王藝潼.中英學者英語科技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J].海外英語,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