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方悅
內容摘要:隨著英國工業(yè)革命開始,經濟迅速發(fā)展,女子的社會地位和角色開始發(fā)生變化。女子走出家庭,更深入地參與到社會事務之中。越來越多的女子開始進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出現了女子高等教育的機構,同時也暴露了在起步階段發(fā)展存在的問題。本文綜合分析了19世紀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狀況、長處與不足。
關鍵詞:英國女性 女子教育 高等教育
在19世紀中期以前,受到當時英國社會因循守舊觀念的影響,英國國女子教育一直停留在中等教育水平。當時社會認為,女子教育的目的是把貴族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子教育成為有吸引力的結婚對象,而不是改善生活。在當時,英國女子并沒有機會接受到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被認為是男性的特權。有很長一段時間,高等教育只招收男性學生,雖然高等教育本身并沒有性別特指,但是事實卻說明其曾經只向男性開放,并不是男女兼容的高等教育。新華詞典對“女性”一詞的解釋為人類兩種性別之一,與男性相對?!芭印眲t泛指所有女性。由此可見兩者并沒有實質區(qū)別,只是根據不同語境下可以分別采用[1]。
到了19世紀后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迎來了變化。
一.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起因分析
(一)經濟因素——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19世紀中期,英國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隨著工業(yè)化的深入,英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女性的社會地位和角色開始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的經濟家庭遭到了破壞,成為獨立雇傭勞動者的女性在工作中她們不僅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了獨立收入,而且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種價值。中產階級女子開始走出家庭,更廣泛地參與到社會事物之中[2]。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使社會上各行各業(yè)對勞動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需要大量有文化儲備和專業(yè)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在許多崗位中不僅需要男性,也需要女性工作者,尤其是對女性白領工作者的需求增加,社會開始重視女子的高水平教育,能夠進入大學學習更是成為許多女性的追求[3]。工業(yè)和經濟的發(fā)展也打破人們對女子教育的固有認知,越來越多的人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為女性提供教育資金,讓她們接受高等教育。
(二)政府給予政策支持
在工業(yè)革命之前,英國政府一直沒有將教育作為國家經營的事業(yè),學校都是由私人捐助創(chuàng)辦而成。工業(yè)革命后,英國政府開始意識到這種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有很大弊端,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社會的呼吁下,政府開始加強對教育的干預,大力支持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初等教育領域,1870年《初等教育法》和1902年《巴爾福教育法》頒布,教會對英國初等教育的壟斷被徹底打破,民辦初等教育納入了國家公共教育體系,公立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確立。
19世紀,新大學運動和大學推廣運動為女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進入19世紀后產業(yè)革命帶來了文化科學知識的勃興,打破了英國教育中始終堅守的宗教防線,為之后女性的加入提供了可能。大學推廣運動加快了英國高等教育的民主化進程,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出現了新的契機。
(三)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
毋庸置疑,女子教育的興起和發(fā)展與女性運動和女性主義興起與發(fā)展是分不開的。第一次女性主義思潮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促進了英國女性自身意識的覺醒。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者,都將女性獲得高等教育權利看做是實現男女平等的重要標志。
在女性主義者們的支持幫助下,英國社會還成立了許多女性組織,例如“女子講習會”、“英國婦女理事會”、“城鎮(zhèn)女子基爾特會”等等,在這些組織里開展女性社會教育,提高了女性的知識水平和思想意識。在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許多英國女性在價值觀、女性權利方面有了自己的看法,將其表現出來就形成了文學作品。例如《傲慢與偏見》、《簡·愛》、《呼嘯山莊》和《艾格尼絲·格雷》等[4]。從這個時期開始,女性作者和女子文學作品在文學界出現并占據一席之地,越來越多的女性想通過教育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想。
二.英國女子教育早期的發(fā)展狀況
在19世紀之前,男女合校大學中明顯可以看出全日制學生中女生數量遠少于男生,女子并未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地位。從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相繼成立了四所著名的女子學院——女王學院、貝德福得學院、北倫敦學院和徹騰翰學院。早期的這些女子院校都有相同的特點:招生規(guī)模較小,招生數量增長緩慢;學生水平較低;開設的課程相對單一;缺少高水平的教師。
在英國女子高等教育萌芽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兩所女子學院的誕生,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真正發(fā)端于這兩所學院——格頓學院和紐恩漢姆學院。從19世紀60年代起其他英國大學也開始向女性開放。1878年倫敦大學在考試、學位、榮譽和授獎等方面給予了女性完全平等,成為第一個接受女子進行教育的大學機構。
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產生初期的教育類型包括有大學附屬下的女子學院、獨立女子學院和男女共學大學;且在時間上,三種模式產生的時間均大致相同[5]。從舉辦主體來看,都是公立大學。在這一時期,英國的女性開始獲得學士學位。在起初,女性入學人數很少,但后來逐漸呈現上升趨勢。1880年在英格蘭只有4個女學生從倫敦大學獲得了文科學士學位,到20世紀初期,整個英國大學中的女生入學數量才逐步上升,尤其是文科系的人數[6]。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產生初期存在明顯的地域特征,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女子教育比較發(fā)達。
三.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
首先是平等的理念[7]。女子學院的辦學者認為女子學院的辦學途徑應該和男子學院一樣,在同樣的學習時間內,按同樣的作息時間,學習同樣的課程,參加同樣的考試,獲得同樣的學位。多數高等女子學院成立之初就沒有家庭背景的限制,它們多數是由一些熱心慈善事業(yè)的人士出資辦學,以資助那些家庭困難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是全面自由的理念。受英國博雅教育、通識教育理念的影響,英國女子教育十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全面的課程體系彰顯了這一理念[8]。她們認為學科本身并不具備性別內涵,所以努力消除學科性別偏見,讓女生有更多機會學習非傳統(tǒng)女性優(yōu)勢學科。英國的學生在學習課程上有很大的自主選擇空間。紐納姆學院的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事情:“你能在大學打曲棍球、辦學生報、參加各個劇院的表演、練習各種實驗儀器、去城里玩……甚至計劃從這里開始統(tǒng)治世界”。
最后是多樣化的理念。英國女子高等教育重視學生身份的多樣性[9]。休斯學院認為“無論你的興趣是前沿研究還是職業(yè)或商業(yè)教育,休斯學院豐富多樣的社區(qū)將為你提供一個充滿智慧、關愛的環(huán)境”。英國女子高等教育還一向重視學生的均衡發(fā)展,對文科、理科、藝術、體育同等重視,因此學校的課程極具多樣性。英國女子高等教育在追求男女平等的同時,形成了自身對培養(yǎng)什么樣的女性的獨特全釋:培養(yǎng)積極樂觀、自信勇敢、視眼開闊、富有責任意識和領導人氣質的現代女性。
四.19世紀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問題分析
19世紀作為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初期,在當時社會階層是決定女性能不能進入大學的重要因素。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學生,來自較低社會等級家庭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比例都遠遠低于來自較高等級家庭的學生,也就是說社會階級最終決定了學生能否進入大學學習[10]。而且,在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中,性別歧視一直存在。在發(fā)展早期,性別歧視是影響女性進入大學的重要因素。
在牛津大學女子學院的學生中,很多中上層階級的未婚女子進入大學讀書就是為了追求大眾文化,進而學會怎樣成為“賢妻良母”。且在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早期,受到就業(yè)歧視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女性從事職業(yè)范圍十分有限。盡管當時女性擁有了獲得獎學金的權利,但是分配給女生的獎學金遠少于男生,性別不平等現象突出。在19世紀中后期,英國大學為女生提供的住宿條件很簡陋,如愛丁堡大學的女生居住在沒有光線的地下室中,阿伯丁大學的女生通常也住在以“地牢”或者“棺材”著稱的沒有窗戶的房間中。由此可見當時英國女性學生的住宿條件存在很多問題。
參考文獻
[1]程蓉.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D].安徽大學,2012.
[2]孫青.英國女性爭取劍橋大學高等教育權利的歷程探究(1862-1947)[D].河北大學,2006.
[3]Vikki Boliver. Expansion,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social class inequalities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2011,61(3).
[4]Sandra Acker. New perspectives on an old problem: the position of women academics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1992,24(1).
[5]王翠娥.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其原因探析[J].教育與考試,2009(04):87-92.
[6]鄭俊濤,王琪.走近世界名校:英國[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7]王旭東.英國大學理念的傳統(tǒng)、嬗變及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19(07):62-64.
[8]廖雯娟.英國高等女子學院發(fā)展研究(1869年至今)[D].湖南師范大學,2014.
[9]沈凌.英國的高等教育理念[J].現代人才,2014(05):58-59.
[10]孫杰明.19世紀后半期英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產生及原因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23(04):82-86.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