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平
【摘要】在當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不太關注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形成,直接導致了課堂枯燥無趣,缺乏吸引力。小學生本處于熱愛音樂的年紀,卻因為課堂枯燥無趣而失去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文章從微課導入、微課介紹背景、微課創(chuàng)情境、微課拓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意在使學生因微課而更愛音樂。
【關鍵詞】微課小學音樂;情感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不僅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從古至今,音樂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對傳播人類文化,豐富人們生活有巨大的社會意義。
信息時代帶來了教育的革新。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xiàn)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nèi)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而且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想品質(zhì),讓學生可以在音樂學習中找到生活的自信和對生活的愛。微課簡短而又形象,針對性較強。借助微課,教師可以向?qū)W生傳達更多的信息,解決學生的疑惑,突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能夠在微課中看到音樂的多樣化呈現(xiàn)形式,感悟音樂的內(nèi)在情感。
一、微課導入課程,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欲望
微課可以作為導入課程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打造一個充滿著溫情暖意和趣味性的課堂。這樣學生才能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感受音樂的精彩。導入作為課程教學展開的第一步,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第一時間從課下的輕松氛圍中轉(zhuǎn)變過來。教師在設計導入內(nèi)容的時候,要立足學生的年齡實際,在學生的心理預期下展開教學活動。微課,簡短而又形象,能夠短時間解決一些小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導入課程,設計一些與本節(jié)課內(nèi)容相關的趣味活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
例如在《空山鳥語》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微課來導入課程,讓學生在微課中感悟音樂的情感:“同學們,我們來欣賞老師精心為大家設計的微課。這里面有你們想看的高山和林間的小鳥,還有清澈的小溪,大家想不想看?”同學們迫不及待地要看。于是教師便可以在這樣的情境下展示微課。在微課中,教師抒情式地講解自己錄制的景色視頻,讓學生的情感與環(huán)境完全融合在一起,為學習《空山鳥語》打下堅實的基礎?!斑@里空氣清新,幽靜的小路隨著林間的地勢起伏不定,通往更遠的地方,我們再聽,這是鳥鳴的聲音,真的有種‘鳥鳴山更幽的感覺。”教師抒情陳述,學生的靈魂已經(jīng)隨著微課創(chuàng)設的意境而放飛。在這時候,教師讓學生傾聽《空山鳥語》歌曲,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課讓學生對音樂內(nèi)容有了更加具體形象的了解。微課能夠讓學生對音樂教學內(nèi)容的具體文化背景更加了解,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學生通過學習微課,增強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發(fā)展了審美能力。當然,利用微課導入音樂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實際出發(fā),鼓勵學生廣泛參與進來,讓學生在微課中充滿對于音樂知識的探尋之情,激發(fā)對音樂探索的欲望。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要力求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音樂課的魅力。
二、微課介紹作品,讓學生深刻感悟背景
利用微課,教師可以講述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既節(jié)約了課堂教學時間,也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形象地呈現(xiàn)遠遠勝過教師枯燥地講解。當前很多音樂教師對于音樂作品的內(nèi)容都是一帶而過,基本通過口述完成。小學生往往記憶不夠深刻,不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識,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無根之境。微課形式靈活多變,教師可以設計一段簡短的動畫,也可以設計一個有背景音樂的旁白,都可以使課堂生動起來。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記憶深刻,對音樂作品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例如在《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來為學生展示這首歌曲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在了解了背景后去學習。這首歌曲中媽媽講述的故事對當代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比較有難度,畢竟那個年代距離現(xiàn)代已經(jīng)非常遙遠。微課可以將那個年代的真實場景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深刻體悟時代變遷,感悟當代生活的來之不易?!巴瑢W們,我們來看老師制作的微課,了解一個與我們生活完全不同的時代。”在制作微課中,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真實的圖片,加上對那段歷史的講述,自然會升華學生的認知。學生懂得了為什么“媽媽”那么累卻吃不飽飯,思想品質(zhì)也在無形中得到提升,激發(fā)了愛國情懷。
利用微課具體介紹音樂作品,可以使學生對于音樂背景知識產(chǎn)生更清晰的認知,讓學生與音樂共呼吸。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融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微課的加入,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逐漸向積極主動過渡。情感的代入使學生對音樂學習更加感興趣,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微課中的一些音樂文化元素不僅能凈化學生心靈,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而且可以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自信,提升審美能力和思想品質(zhì)。
三、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增強審美情趣
創(chuàng)設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通過情境呈現(xiàn)出來,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音樂欣賞是學生主體的行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借助情境,可以很快沉浸在音樂世界中,尋找與音樂作品的精神共鳴,從而在情感上與作品產(chǎn)生一致性。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音樂作品內(nèi)容,利用多樣化的情境豐富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能夠積極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飛馳的雄鷹》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微課中學習:“在茫茫的草原上,天空湛藍,看,那是一只雄鷹,它勇敢無畏,它直沖云霄,自由翱翔,毫無拘束,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一只雄鷹,自由的翱翔,而我們需要那可以勇敢搏擊的翅膀,更需要面對困難的勇氣?!痹趫D畫與語言的配合下,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有效。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再去傾聽這首歌曲,在審美情趣上就有了明顯的提升。有的時候小學生需要的是只是一種引導,而不是主觀傳授,需要的是意境的烘托,而不是強制接受。
學生學習音樂不應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應該在欣賞中了解,在理解中共鳴,主動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建構有關的音樂知識。微課能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幫助學生重溫舊經(jīng)驗,獲得新經(jīng)驗。同時,微課教學可以為學生學習音樂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探究學習,如加深對節(jié)奏型的認識,加深對音樂旋律的了解,有效提升審美水平。
常見的情境有角色演繹情境、動畫情境、視頻情境、問題情境等。在微課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心理需求,讓學生可以在藝術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情境,讓學生與音樂緊密相融,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微課拓展講述,讓學生強化審美感受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教師可以講述的內(nèi)容也是非常有限的。就音樂課程安排而言,做出更多的拓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微課雖微,但是承載著很大的信息量。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拓展課堂容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得到更多的欣賞時間和感悟時間,從而強化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在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心理下發(fā)展音樂素養(yǎng)。很多教師在進行拓展的時候,很少將信息技術融合進來,總是會草草收尾,效果不明顯,無法保證拓展的實效。微課,微而不微,小小的空間中包含著教師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
例如在《七子之歌——澳門》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課程拓展。這首歌曲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為了使小學生養(yǎng)成愛國愛家的情懷,教師可以借助微課進行相關的拓展,向?qū)W生展示一些有關愛國的音樂作品以及名人事跡,雖然時間短暫,但是承載的信息量很大,從而為美育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學們,像老師為大家展示的這樣的愛國人士還有很多,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團結(jié)在一起,不能丟掉家中的任何一個人。”學生備受感動,情感得到了升華。在進行拓展的時候,教師要把握好拓展目標,不要盲目讓學生去傾聽和思考,要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審美情趣為主要目標,豐富拓展內(nèi)容,拒絕單一呆板的講述。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微課教學模式,通過微課教學使音樂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內(nèi)容變得豐富多彩。微課的運用不僅方便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而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音樂與文化的關系,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水平。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為學生謀求更大的發(fā)展,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讓音樂課堂更加精彩,讓音樂學習變得更輕松,讓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更積極。微課進課堂,不僅使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渴望更加強烈,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品質(zhì),讓學生在記憶、思考、欣賞和感悟的過程中了解音樂學習的目標,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朱麗娟.微課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普童話,2019(34):122.
徐敏.微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