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雯涵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州 350007)
香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jù)《中國香文化》載:“古代的香一直有兩條并行的線索:祭祀用香與生活用香,并且都可以追溯到上古以至遠古時期”“可以說,中國的香文化是肇始于遠古,萌發(fā)于先秦,初成于秦漢,成長于六朝,完備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廣行于明清?!盵1]在中國古典詩詞作品中,“熏香”的意象也比比皆是。意象是我國古典詩詞的重要元素,是作者情感的載體,“早在先秦時代,已經(jīng)萌芽。東漢時即作為合成詞得到運用的‘意象’,自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論著作《文心雕龍》在六朝時代誕生時即作為早期的藝術(shù)形象理論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之中?!盵2]李清照作為宋代杰出的女性詞人,就有不少寫到“熏香”意象的詞作。李清照的一生有過甜蜜的思念,也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巨大的落差引起其詞作情感的變化,而情感的變化又可從其意象使用變化中窺得一二。當前對易安詞意象的研究,或是聚焦其南渡前后核心意象的變化,陳玉蘭指出,南渡前易安詞中的核心意象是“樓”“月”“琴”“花”,南渡后則轉(zhuǎn)變?yōu)椤敖薄把恪薄坝辍薄皦簟盵3];或是分析所用意象在不同人生階段所展現(xiàn)出的不同藝術(shù)效果,如王長順的《李清照詞意象美嬗變論析》[4],就以易安詞中的“女子”“花”“酒”“雨”四個意象為研究對象?;蚴菍⒁装苍~與他人詞的意象進行比較研究,如于麗新的《李清照朱淑真詩詞意象比較》[5]。專門針對易安詞某一意象的研究,則多集中于“花”“酒”等,如彭國忠的《試論李清照詞中的花草意象——兼論李清照詞創(chuàng)作的低俗傾向》[6]、董素貞的《李清照詞中的“酒”意象論析》[7]。對于易安詞中“熏香”意象的研究不多,吳蘇萍的《宋代熏香文化及其文學書寫》[8]中略有論及,仍不夠詳細。易安詞中的“熏香”意象,在描寫方式、修飾詞語和種類上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又表現(xiàn)出前后分明的“階段性”。本文擬對此進行梳理分析,并從中探究其心境的變化。
筆者將易安詞中涉及到“熏香”意象的詞及創(chuàng)作時間整理如下:
詞創(chuàng)作時間①陳祖美本徐培均本徐北文本黃墨谷本涉及“熏香”之句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未婚少女所作“閨情”詞元符年間年輕時瑞腦香消魂夢斷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建中靖國元年(1101)新婚后作早期斜飛寶鴨襯香腮②憶秦娥·臨高閣建炎三年(1129)深秋,趙明誠病卒后大觀二年(1108)重陽斷香殘酒情懷惡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崇寧二年(1103)大觀二年(1108)重陽南渡前宣和二年瑞腦銷金獸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人與其丈夫“屏居鄉(xiāng)里十年”結(jié)束,趙明誠重返仕途之時大觀三年(1109)9月年輕時的作品宣和三年香冷金猊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婚前所填“閨情”詞政和間作于屏居青州時早期玉鴨熏爐閑瑞腦念奴嬌·春情青州時期政和六年(1116)南渡前宣和三年被冷香消新夢覺木蘭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屏居青州期間,政和六年(1116)從徐培均注沉水香消人悄悄
續(xù)表
由上表可見,“熏香”意象在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均有出現(xiàn)。在前期詞作中,李清照對“熏香”意象的描寫,往往伴隨著“香爐”,并且多不直接點明,而喜用香爐的形狀進行代指,如“瑞腦銷金獸”之“金獸”,“香冷金猊”之“金猊”,“玉鴨薰爐閑瑞腦”之“玉鴨”等。宋人洪芻《香譜》載香獸“以涂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然香,使煙以口出,以為玩好”[9]29,可見當時香爐的精致華美,也體現(xiàn)了人們的生活情趣。前期的李清照,生活安逸閑適,《金石錄后序》中有這一時期的剪影:“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盵10]310寥寥數(shù)筆,夫婦二人的幸福美滿已然可以想見。在此期間所寫的“愁”多是因丈夫不在身邊,一人孤獨寂寞而產(chǎn)生的“相思之愁”,是一種“閑愁”。百無聊賴之下,詞人對身邊物件的觀察更加細致入微,寫“熏香”,必然會注意到盛放熏香的香爐以及它們的樣式,并以此入詞,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前期的心境是安逸閑適的。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金人入侵,生活變得動蕩不安。尤其是南渡之后,畢生珍藏丟失大半,丈夫的猝然病逝更是雪上加霜。后期詞作中涉及到“熏香”意象時,往往是直接點明,如“夢斷偏宜瑞腦香”之“瑞腦”,“寶篆成空”之“寶篆”,“沉香斷續(xù)玉爐寒”“沉水臥時燒”二句中之“沉水”等?!俺料銛嗬m(xù)玉爐寒”一句中雖也提到“玉爐”,但直呼為“爐”,而不再代之以形。此時的“愁”,不同于前期的“閑愁”,而是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濃愁”,她哪里還有心情仔細觀察身邊的物件呢?不管是金是玉,是獸是鴨,在她眼中,都不過只是熏香的器具罷了。
香料因燃燒而具有不同的狀態(tài),或是未燃前完整的香,或是處于燃燒中,或是燒完后變成香灰。在易安詞中所出現(xiàn)的“香”,幾乎無一例外地處于“燃盡”的狀態(tài),伴隨著“消(銷)”“斷”“盡”“冷”等字眼。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在前期詞作中,香“消(銷)”用的頻率較多,如“瑞腦香消魂夢斷”“瑞腦銷金獸”“被冷香消新夢覺”等,到了后期,則以香“斷”為主,如“沉香斷續(xù)玉爐寒”。這其中是否具有某些意味呢?
首先,李清照的涉香詞,無論是前期的“閑愁”,還是后期的“濃愁”,其主要情緒都是“愁”。香在燃燒時,給人愉悅之感,燃盡后,便只剩下一爐香灰,曾經(jīng)的芬芳都不復存在,帶有“終結(jié)”“消逝”的意味,顯然與這種基調(diào)更加符合。其次,燃香會產(chǎn)生徐徐輕煙,裊裊不斷,具有動感,燃盡后則煙消霧散,給人以靜止、沉寂的感覺,更宜于傳達作者的孤獨寂寞。再次,香料作為生活的裝飾,作者任由其以“燃盡”的狀態(tài)存在,不復添續(xù),也體現(xiàn)了疏于打理生活的狀態(tài),為何如此?自然是因滿懷愁思而無心顧及了。
李清照前期詞作中多用“消(銷)”,后期詞作中多用“斷”,從字義上看,“消(銷)”給人以“消融”“消散”之感。香料燃盡,詞人的孤獨寂寞之感卻久久不能消散。香的“消逝”,何嘗不是作者青春的“消逝”呢?“斷”則具有“斷絕”之意,從前平靜美好的生活一去不返,與自己“斷絕”了。李清照注重詞的聲律和諧,其《詞論》云:“蓋詩文分平側(cè),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盵10]267從聲調(diào)上看,“消(銷)”屬平聲字,明人方以智《通雅》曰:“仄無余聲, 平有余聲”[11],張本義《吟邊紊語》亦指出平聲字字音開朗,更適于放聲吟誦[12],具有連綿悠長、不絕于耳的效果。香從點著到燃盡,是逐漸消散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平聲字音具有易被拉長的效果,更能使詞聚焦于這一過程。正因滿懷愁緒又無事可做,對于燃香過程才如此留意,增強了“閑愁”的意味。而“斷”為仄聲字,音短而急,驟然而止,給人措手不及之感。與“消(銷)”相比,“斷”字更強調(diào)的是一種“狀態(tài)”。時局動蕩不安,丈夫猝然病逝,畢生珍藏盡毀,種種不幸接踵而至。尤其是丈夫的去世,對李清照而言,可謂是巨大的打擊。《金石錄后序》中記載曰:
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彼祚Y馬去。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臥病。余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藥,疾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黃芩藥,瘧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10]311。
趙明誠從“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到“遂不起”“絕筆而終”,僅兩個月的時間,可謂突然。仄聲的“斷”字帶有一種急促感,適合表現(xiàn)這一變故,既是“香斷”,亦是陰陽兩隔的“緣斷”“情斷”。在“沉香斷續(xù)玉爐寒”一句中,作者連用了“斷”和“續(xù)”兩個仄聲字,“斷”為去聲,“續(xù)”為入聲,唐釋處忠的《元和韻譜》描繪四聲曰:“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明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亦有“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之語。可見入聲具有短而促的聲情效果,適合表達悲傷愁苦的情感。而香之斷續(xù),又暗合命途之沉浮,無論從字義還是聲調(diào),都與李清照此時的心境相符。一炷斷香,折射出了生活的無常和作者內(nèi)心的悲苦。
易安詞中有不少寫到“熏香”意象的詞作直接說明香的種類,主要有瑞腦、沉香(沉水香)以及篆香三種。從上表可以看出,瑞腦在李清照前期詞作中出現(xiàn)較多,而沉香主要出現(xiàn)在后期詞作中。香料的使用在宋代廣為流行,史料載瑞腦“帶之衣衿,香聞十余步”[13],可見其香氣之濃郁。李清照在詞人身份之下,首先是個女子,具有女子的喜好,加之前期生活美滿幸福,對瑞腦這樣的美好之物自然偏愛有加。至于沉香,《梁書·卷五十四》載:“沉木者,土人斫斷之,積以歲年,朽爛而心節(jié)獨在,置水中則沉,故名曰沉香?!盵14]南渡后的李清照,命運驟變,生活艱辛。面對金人的肆虐,雖身為女子,亦不乏丈夫之氣,從其《夏日絕句》一詩中即可感知一二。加之趙明誠去世后,李清照曾受“玉壺頒金”之誣。因此后期的涉香詞中多提及沉香,或許是有感于其“朽爛而心節(jié)獨在”之特性,欲借此隱喻自身的赤誠之心。
李清照的涉香詞中還有兩首寫到了“篆香”,即《滿庭芳·殘梅》中的“篆香燒盡”與《浪淘沙·簾外五更風》中的“寶篆成空”二句。前者作年存在爭議,陳祖美本認為是作于崇寧四五年間,是時作者二十三四歲,在政治上剛剛得到解脫后,旋遭丈夫冷遇,于是她不得不回到在娘家居住的“小閣”[15]。徐培均本認為是建炎三年(1129)春暮作于江寧[10]114。徐北文本只說作于南渡前[16]。從詞作內(nèi)容來看,表現(xiàn)的是作者抑郁惆悵的情懷。篆香是一種印有篆文的熏香。宋人洪芻《香譜》云:“近世尚奇者作篆香,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晝夜已?!盵9]29兩句詞中,一為“燒盡”,一為“成空”,同樣是處于“燃盡”的狀態(tài),又因篆香被賦予了計時的功能,對時間匆匆流逝的無奈、惋惜、傷感等情緒更為強烈,亦是內(nèi)心愁緒的表現(xiàn)。
李清照的一生經(jīng)歷了巨大的落差,由此引發(fā)了不小的內(nèi)心波瀾。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載體,通過對意象的研究分析,可以間接感知作者的內(nèi)心情緒。易安詞中屢屢提及的香意象,在描寫方式、修飾詞語和種類上都存在著差異,深入分析這些差異,對于推進易安詞的研究必將具有重要的作用。